作者:天子
……
……
随着唐寅宣布上午的课结束,朱浩匆匆收拾好书本,就要出王府,唐寅却坚持要跟朱浩一起去。
朱浩心想,这老小子不怕自己身份泄露?最近时常出入王府,你行事这么高调,迟早被熟人认出来……你也太不谨慎了吧!
唐寅路上就在跟朱浩商议如何去县衙捞人,等到了戏园子才发现,这会儿已然开戏,而戏台上站着的赫然就是昨日扮演关公那个戏子。
“这……”
唐寅瞠目望向朱浩,“你找了别人替代吗?”
距离太远,毕竟两侧雅座以及靠前的位置需要戏票,当天场面异常火爆,观众看起来比昨天都多。
朱浩笑道:“我的戏班,就一个能唱关公的,何况我也只教会他一人,想来是县衙放人了吧。陆先生,既然人没事,我们回去用饭吧。”
“不急,不急。”
来之前唐寅怀有强烈的责任心,觉得戏班掩护自己从南昌城逃离,现在出了事,绝不能袖手旁观!实在不行便试着去找京钟宽,尝试说说情什么的。
他本没打算在戏园子久留,可看到关德召归来,他还真不着急走,他迫切想知道,县衙是如何放人的?
难道朱家那边没有无理搅三分?
稀奇,真够稀奇的!
……
……
大戏持续一个时辰才结束。
当天仍旧是演两场,下一场要等到日落时再演,中间会穿插演两出折子戏,还有说书的环节。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看戏,还有很多书迷等着听书,毕竟说本的内容要比戏剧表现更丰富,留给人的想象空间更大,这也是为何说书能经久不衰的原因。
一场戏结束。
朱浩带唐寅到了后台,众人见到东家,赶紧过来行礼问候。
比之从前的敷衍,这次所有人对朱浩都多了几分尊敬。
关德召打了近前,向朱浩行礼:“多谢东家出手相助……鄙人昨日入戏太深,未曾考虑过后果,将来定会为戏班用心做事,以偿还东家的恩情。”
唐寅好奇打量过来。
这小子不是什么事都没做?上午还在那儿写写画画,一点都不着急,感情在我面前使障眼法?可你障我的眼有个屁用!
朱浩笑道:“关当家的,我可没做什么。”
常在印笑道:“东家,听县衙的人说,您找人去县衙送了礼,县衙这才放人。我们也都说过关爷了,以后再有这种事情,先忍一忍,过后大家伙儿一起商议如何应对,不能再冲动行事。”
关德召不过才唱关二爷,俨然已成为戏班的台柱子,瞬间成为“关爷”。
朱浩道:“戏班的人出了事,我不能袖手不管……其实昨日前来生事的正是我本家兄长,到底不会太过为难……好了,好了,准备下午的戏吧。”
……
……
朱浩没在戏班停留太久,以他观察,关德召父子经此一事后,能更加迅速地融入戏班。
以往戏班的人只是表面客气。
现在关德召能单独撑起一台好戏,让戏班的人跟着混饭吃,这种客气就变成了尊敬,加上之前关德召教训朱彦龄表现得很有骨气,做了戏班中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观众交口称赞,戏班的人没有不捧关德召的道理。
朱浩跟唐寅从戏班出来。
唐寅终于问出心中疑惑:“你找人去县衙游说?”
朱浩道:“我没找人去县衙,只是派人通知了一下苏东主留在本地的联络人,看看他有什么办法,谁知他会去县衙说项……这说明苏东主关系网强大。陆先生别用这种眼光望我,真不是我筹谋的。”
唐寅苦笑一下:“难怪你上午气定神闲的,好似没事人一般。家里那边,你准备如何应付?”
应付?
应付个大头鬼。
朱浩摊摊手,大概意思是说,我才不会让家里知道我是戏班的东家,更不用管朱家人的反击该如何应付……应付朱家人胡搅蛮缠,不是县衙该做的事吗?
快到兴王府西门。
朱浩道:“陆先生,我还要去教村子到城里来的孩子,顺带搞点东西,下午回去上课晚一些,你能理解吧?”
“你……”
唐寅很想说,你小子很狂啊。
明目张胆逃课,还提前跟先生说明,勇气可嘉,但你能不能别总把先生我当傻子?
“早去早回。”
唐寅没好气地道,“有时间多写几篇四书文,熟能生巧,再者读书做文章乃是无止境的事情,只有勤能补拙……也罢,当我没说!”
唐寅突然发现,在教导朱浩这件事上,他有心无力,更没那底气。
……
……
戏班的事暂时解决了。
也不知朱家那边会不会展开报复,对朱浩来讲,眼下要从戏班那儿收获钱财,再就是以这些钱财为基础,搞研究发明。
这些天朱浩一直在研究透明玻璃。
直接搞平板玻璃,技术难度太大,市场也并不是很大,本身玻璃制品,在这时代叫做琉璃,大城市不时可以见到,但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多数只是作为器皿使用,杂质多,想做到透明无色基本不现实。
在这样一个“粗糙”的时代,易碎的玻璃制品只有精致人家才能用,才舍得用。
“浩哥儿……”
于三当天不在戏班,而是帮朱浩招募人手建造玻璃炼炉。
造玻璃最有市场的东西是什么?
当然是镜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若是能造出玻璃镜,卖到大城市,肯定能形成一股风潮。
要靠发明赚钱,就不能把路子搞得太宽,专心研究一两样,以能形成产业化生产和开辟市场最重要,野心太大反而容易心杂,难出成绩。
“都是烧陶的,说是一个月给三钱银子,做长工,都很乐意……这年景手工活不好找啊……”
于三最近帮着招募工匠,稍微了解了一下湖广本地的用工行情,当下面带感慨地说道。
朱浩知道如今年景如何。
头年里皇宫大火,而后朝廷重建宫殿,还勒令一年内完成,全国各州府加派了很多苛捐杂税,皇帝身边又是宵小横行,光是一个张忠走一趟江西和湖广地界,就要搜刮多少油水?
农民手上没钱,该置办的家当只能顺延下去,木匠、泥瓦匠等工匠的生意就很难做。
本身湖广之地,大明中叶并不是太过富裕的地区,安陆又只是个小地方,这里不比江南的繁华盛世,大多数人都处在饱一顿饿一顿的状态。
每个人都是为温饱而活。
“又不是灾年,坏日子总会过去,找了几个人了?”朱浩问道。
“六个,回头还能再招几个……”
于三说着,带朱浩进门,把找来的工匠一一认识过。
朱浩对几个工匠没什么印象,全都老实巴交,从外表看不出技艺如何,也不是之前给他造炼硫酸缸的人。
“好了,先从最基础的陶罐做起,造几口大缸盛水……井水想来不够用,院子后边就是小河,找人做个水车把水引进院来……这只是初步试验,如果可行的话,工坊要搬到城外……”
朱浩在城里租院子搞试验,主要是图方便,随时能来,想走就走。
而真正要做到产业化生产,显然不可能把工坊搁民居里,城里地方太小再加上使用原料不方便,还是到城外广阔的地方建造工坊比较好,实在不行甚至可以把工坊设到上夼和下夼村。
“小三哥,我现在需要沙子,不是普通沙子,而是石英砂,一种白色的砂石,原本是用来造房子的……另外还要煤炭,木炭不行,既贵又不好用,你先在本地问问,有的话可以直接买,如果没有我可以找人从外地采购一批回来……”
朱浩现在要搞试验,物资不用担心,因为他跟苏熙贵建立了不错的合作关系。
苏熙贵人脉广泛,各地行走自然见多识广,有本地采购不到的原材料,让苏熙贵去置办就行了,把产出的商品也交给苏熙贵销售,这样一来原材料采买和成品销售两大问题均得圆满解决。
朱浩明白,在自己没有功成名就前,这已是最好的人脉,无法再苛求更多。
第165章 以讹传讹
课照上。
不过朱浩变成了一边创业一边学习,家里、王府、戏班和工坊几边跑,还要兼顾写戏本和说本,以及给村子孩子上课,着实累得够呛。
反而上课成为了他的“休息时间”,课堂上呼呼大睡的次数更多了。
公孙衣见怪不怪,可唐寅老是看到朱浩在那儿闷头睡大觉,自然有点恨其不争,但又明白朱浩最近确实很累,加上朱浩交给他批阅的几篇四书文,写得中规中矩,实在挑不出毛病……他没法苛求一个虚岁才九岁的孩子做得更多。
日子就这么持续下去。
这天朱浩一觉醒来,发现朱三和朱四都守在他的课桌前,眼巴巴等着。
反正朱浩下课时会准时醒转,姐弟俩都习惯了。
“下课了?”
朱浩打了个哈欠,舒展了下懒腰,“该走了吧?”
朱四连忙道:“别急着走啊……朱浩你可是答应过我的,找唱白蛇的姐姐进王府给我们唱曲儿,你忘了吗?”
朱三可怜兮兮地望着朱浩,小眼睛里满是渴求,似也在等着这件事。
朱浩做恍然状:“对了,还有这件事……好吧,我这就出王府,把人带来,希望她现在不是很忙……门禁那边没问题吧?”
陆炳在旁边嚷嚷:“我爹说行。”
“对对对。”
朱四也在帮腔。
找公冶菱进王府唱独角戏,是朱三和朱四一起央求蒋王妃并获得同意的,范氏把消息带给陆松,没通过兴王。
不过最近兴王府对几个孩子的看管也没之前那么严格了,偶尔朱三和朱四中午不回去吃饭,而是留下来蹴鞠或是听朱浩讲故事,王府也没说严加管束。
但朱三和朱四出王府却是万万不行的。
“朱浩,早点去用饭,我先走了。”
唐寅不想理会几个孩子的事,反正找什么戏子来王府唱戏跟他无关,他也不认为这样会危及郡主和世子的安全。
朱浩道:“那就到西院等着,我去去就来。”
……
……
朱浩果然守信。
当他把公冶菱带进王府时,陆松亲自陪同前来,进王府时公冶菱非常小心,此时的她并没有着戏服,按照朱浩的要求以常服而来,本身戏子在戏台下并不会穿得花枝招展,看上去就像一个布衣荆钗的普通民妇。
她的光彩并不照人,之前让人惊艳的感觉,完全来自于白素贞的扮相。
“来了!”
朱四非常兴奋。
那感觉就好像迷恋偶像且见到偶像的小迷弟,朱三比弟弟克制一些,而陆炳纯粹就是个只会跟风的不懂事小子,京泓立在远处看着,他想过来却觉得不合适。
这些孩子中间,除了朱浩外,最懂事的就要数京泓,他很清楚自己在王府中的定位。
“民女见过几位小主。”
公冶菱不知该如何称呼眼前几位。
朱四笑嘻嘻上去打招呼:“白素贞姐姐,我叫朱四,你可以称呼我小四也行……”
“我叫朱三。”
“我叫陆炳。”
凡有什么事,总少不了陆炳。
朱浩看了陆松一眼,这家伙丝毫也没有离开的意思,似乎也想留下听免费的戏,朱浩便打招呼:“陆典仗,我们到外面等着吧。”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