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太子 第98章

作者:夜星月语

朱元璋是什么人,一听这话就知道朱标没安好心,若是真依照这个政策行使下去,那乌思藏(西藏)那边可就要打出狗脑子了。”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那边到底是有了帕竹政权,恐怕他不会接受。”

朱标眯着眼睛说道:“儿臣观其行政手段,感觉此人偏保守,远不如其叔绛曲坚赞,逢乱世却不想着用重典,反而指望外力,这样的人恐怕是没有那个魄力对抗大明的意志了。”

朱元璋摇头说道:“光凭这点儿就妄下结论可不好,你怎知人家不是在隐忍,等着一鸣惊人。”

朱标笑道:“大势在我,成则胜矣,败无可败,不过释迦坚赞若真是雄才大略之辈,那就确实容不得他了,等想办法除掉。”

朱元璋点点头,他是不在乎乌思藏那个地方的,只要他们老老实实的就好,毕竟那里太过高寒了,管理也极为不便,打下来能做什么用。

元朝地域够大了吧,最后还不是都丢了,有那个功夫还不如管理好现有的疆域,那才是实际的,朱元璋拿出一摞子奏章递给朱标让他观看。

这段时间朱标忙着处理乌思藏和官署衙门整合的事情,而他则是忙着跟中书省商讨国策,每天大大小小的都开了不知道多少个。

朱标到也听过风声,不过那时心思不在也就没多关注,大略翻阅了一遍后朱标不禁连连点头,不愧是一群最聪明的人想出来的,每条政策都对当下的时局就极大的好处。

第一条就是关于盐的问题,自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后,历代王朝基本都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特别是盐,一直是历代封建政府牢牢掌握的最重要的专卖商品,其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

而大明现在要实施新政,将千年之久的国家食盐专卖制度网开一面,允许民间商人向边关输送粮食换取食盐经销的许可证“盐引”,往后朝廷更会让利于民,老百姓都可以吃到便宜的盐,同时解决了民间贩卖私盐的问题。

朱标笑着说道:“历代皇帝都恨不得把盐牢牢抓在手里,唯有父皇这样爱民如子的才会放手,真是让利于民。”

朱元璋轻轻的笑了一下,默默的想了一会儿说道:“盐是好东西,咱小时候就想着啥时候能顿顿吃上有盐有油的饭菜,可惜家里穷,莫说官盐就连私盐每个月也就能买得起一点点儿……”

朱标沉默了一会儿也没多说,自己父皇无需任何人安慰,没什么能打倒他,更别说只是以前的那些事儿了。

世上就是会有这种拿挫折当补品的人物,在死亡之前他只会不断的变强,仿佛没有上限一般,开国四载了,自己父皇的变化朱标看在眼里,治国手段越来越高深莫测。

……

第283章 燃眉之急

朱标接着看了下去,其实食盐开中政策也是迫不得已,目前边关粮草非常短缺,边防重要城镇的粮食经常是供难应求。

可朝廷目前的税收都耗费在了赈灾还有迁民和南征巴蜀上面了,还要留存必要的一部分作为突发情况的预防,林林总总的开支下财政入不敷出。

这就导致朝廷没有多余的粮食,更没有钱买粮食,也没有运送粮食的力量,就需要借助民间的商人,希望通过他们把粮食贩运到边关交给驻军。

可商人无利不起早,怎么可能白白费力气给你干活儿,朝廷目前能拿出来的牌就只有官盐了,其余的什么都没有,所以中书省官员们就想出了开中法。

这个办法其实是取自北宋中期的折中法,当时北宋为了对抗西夏和辽国,北宋不断缩小官卖区扩大通商区,同时推出折中法,即商人将粮食运到边疆,核算成本,发放“交引”,商人再到京师开具证明,最后到盐场领取食盐销售。

跟如今开中法的区别倒是不大,区别就是商人拿盐引到盐场购买食盐,必须运到指定区域销售,也算加强了对盐商的管控,省的他们拿着官盐卖到蒙古那边去。

食盐开中法就是以官盐成本低、市场广、利润多为诱饵,希望既运送粮食到了边关,又把边疆给开发了,还把边关经济也扩展了。

只不过这条政策的问题也是可以预见的,如此丰厚的利润必然会被官宦勋贵盯上,近几十年有朱元璋的高压政策倒是出不了大问题,不过未来若是松了,那么勋贵官员宗室皇族可都不会放过。

朱标越看越觉得不是长久之计,最关键的就是盐税太稳定了,朱标早先就翻阅前代各朝财政收入,发现宋朝时候盐税的贡献最高时可全部收入的六成以上;元朝时期更甚,八成的财政收入都来自于盐税。

如此利益下放到民间确实有些危险,不过现如果不这么做边关问题又解决不了,大明目前虽无战事,可边关却不可能不派遣大军驻守,几十万人马日日夜夜嚼用想想都恐怖。

朱标烦躁的捏了捏眉心说道:“此法只能解燃眉之急,但往后必然弊病丛生,儿臣以为要么只实行一段时间,要么就放弃,边关粮草儿臣再下趟江南也能解决。”

朱元璋眉头一皱:“你是怎么想的?”

朱标回答道:“盐户就那么些个,官盐的产量很稳定的,可边关对于粮食的需求量却起伏非常大,难以跟盐引发放对上,而且往后官员贵族参合进去也是迟早的事。”

这就是现实问题,这个政策是没有毛病的,确确实实的把国营的食盐让了出去,只能说有些过于理想了,而且约束官僚勋贵是没有意义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利益他们总能想到办法,何况他们手握大权。

而且食盐中盐法还是个开头,朱标在最下面还看见了纳钞中盐法、纳马中盐法、纳铁中盐法及纳米中茶法、中茶易马法等,这些也都在计划之中,只不过具体措施政策还没制定。

估计是想看食盐之后的情况,然后再做调整,朱标整体看下来觉得颇有胡惟庸的风格在里面,看来主要献策的人员就是他了。

朱标细细的跟自己父皇把问题说了明白,朱元璋也是发觉此事确实是有些理想了,可边境驻军有嗷嗷待哺,食盐问题说到底也动摇不了国本,那几十万饿急了的精锐是能的。

朱元璋摇头说道:“先如此吧,大不了过几年军屯出效果了后废除掉就是了,一群商贾纵有不满又能如何?”

朱标听到这儿也就没有意见了,这也是为何商家都盼望着做官的根本原因了,他们的一切根本就没有保障,国策最优先考虑的绝不会是他们。

既然不是长期国策那也就不用多想了,只要能解决燃眉之急就行,朝廷的屯田的事宜也已经开始了,毕竟各地的驻军每日的粮草耗费是停不下来的,目前的制定的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往后几年最起码要做到能供给自身八成的消耗。

同时朝廷还会鼓励民间商屯,也就是允许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这也是一种合作。

之后的政策大多就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了,鼓励各地方要兴修水利,黄河长江等容易泛滥的大江河也要巩固岸堤,一旦泛滥追究责任官员一概斩首!

然后就是新一轮的迁民,依照太子所行的规章制度,从山西江浙再移民二十万到中原各地,各州府官员予以配合,务必保证安民复耕。

凤阳这批迁民确实是个大明打了个例子,朱标南下的功夫,朝廷就派了不少官员去凤阳学习考察,往后经验也就越来越充足了,毕竟这移民还会持续好久。

父子俩商谈了好一会儿,朱标才返回东宫去看自己太子妃,昨日太医终于准确的摸出了喜脉,不过到底月份浅,朱标也就没有大肆宣传,就是通报了自己父皇母后。

陪着满脸笑容的常洛华在东宫院内走了好几圈,生怕她自己偷懒不愿意动,到时候难产可就麻烦了,刨妇产这东西在后世是小手术,在当今可就很难了,种种限制之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常洛华跟在朱标身后问道:“刚听说三位王爷回宫了,爷没去陪着吗?”

朱标伸手拽下几片树叶说道:“晚上一起喝酒,他们现在估计跟自己母妃说着话呢,毕竟都半年没见了。”

常洛华伸手摸了摸还在摇拽的枝条说道:“可是要在宫里吃,那臣妾让人去准备,听闻二弟三弟爱吃牛,四弟爱吃羊呢。”

朱标回过头轻轻捏了捏她的脸颊说道:“你倒是知道的不少,那爷喜欢吃什么?”

常洛华眯着眼睛数道:“火锅,续八鲜、五味蒸鸡、烧豚肉、海清卷子、丝鹅粉汤……”

朱标顿时心满意足了,听着自己太子妃仿佛说贯口一般记得自己爱吃的,这感觉别提多暖心了。

……

第284章 郁气

等常洛华有些疲惫了,朱标就送她回房休息,运动太过也不好,如今也是有两个月身子的人了,好在还没出现什么孕吐的症状,只是有些嗜睡。

现在东宫这边不仅有好几位太医盯着,颇有名气的稳婆也都被接了进来,毕竟太医们再怎么也是男人,有些不好诊断。

其中还有个稳婆特意跟朱标说他有偏方能让太子妃一举得子,只能说偏方就是偏方,总归是有些邪性,朱标断然拒绝了,他虽然希望常洛华第一胎就能生下大明的皇太孙,可也没有太过执着。

何况他不觉得这种邪性的东西能扭转胎儿的性别,不损伤母体就不错了,担心常洛华受到蛊惑犯傻,直接把这个婆子送出宫,又让刘瑾去提点了剩下那几个。

先开花后结果也不是什么坏事,重要的就是证明了这对未来的人间至尊能够孕育孩子,这就够了。

等到了晚上朱标陪着睡醒了的常洛华用了点饭,然后就被朱元璋身边的太监叫走了,本以为会去屋内,没想到老朱让人在御花园凉亭内摆了一大桌子酒菜,颇为丰盛。

正值入夏天暖气清,朱标离御花园近比其他兄弟先到了,老朱同志还在那皱着眉头看奏章,朱标走过去行了一礼,朱元璋让他免礼坐到身旁说道:“河南、山东、陕西,江西、两浙等地陆续上来奏报,请求朝廷能宽免赋税。”

朱标一听也头疼了起来,这些地方或是久经战乱民生凋零的,或是境内偶遇天灾民不聊生的,若是征收赋税对他们的打击就更大了。

可赋税不收大明现在各处都需要钱粮,户部尚书头发都快愁白了,不过现实如此也没有办法,这几年就是这么过来的,今年都算不错的了。

朱元璋也是无奈直接批下了个准字,让一旁的太监送到中书省去,朱标宽慰道:“再休养生息几年就好了,父皇不必忧心。”

这时候朱家三兄弟也来了,虽然沐浴洗漱了一番,但可见他们确实是黑了不少,朱元璋见如此就满意多了。

父子五人难得一起吃起了酒菜,三兄弟有些紧张,老朱对儿子们也是有些不知所措,毕竟先前见面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问问学业,答不上来揍一顿就完事了。

不过幸好有朱标在中间调剂,都是男人,谈感情或者关心生活有些太肉麻了,朱标让他们说说这几个月在凤阳的事情,三兄弟这次确实是认真做事了,所以自然有的说了。

虽然只是桩桩件件的小事,但朱元璋却听的高兴,连喝了好几壶酒,还开口指点了几句,然后就满意的走了,把酒桌留给儿子们。

朱标亲自给弟弟们斟了一杯酒说道:“凤阳的事情朝廷早就收到消息了,父皇当日不知道多高兴。”

朱棡挠头说道:“都是根据大哥留下的计划实行的,我们就是看着而已。”

朱樉瞪了自己弟弟一眼,刚才在父皇面前怎么不见你多嘴,现在卖好的时候你又来了,老三这个家伙欠收拾。

朱棣却是开口说道:“虽然实行的不错,到底是时间紧迫,耕种的田亩也不够多,哪怕是不交赋税,自给自足还成问题,恐怕还需朝廷拨些粮食才行。”

朱标没有意外回答道:“迁民就是如此,哪怕做得再好,前期投入也是必然的,不过想来明后年就好了,总归是欣欣向荣的。”

之后便开始了谈天说地,朱标最近有趣的事情都说了一遍,尤其是江南的风情,他是没有朋友的,除了跟自己弟弟们,这些话他也不知道还可以跟谁说。

兄弟四人等到夜色深了才散去,朱标感觉一直憋在心中的郁气散去了很多,哪怕他是太子朱标也有很多烦心的事,但他不能跟自己父皇说,因为他身为人子是要为父分忧的,何况老朱自己又有多少糟心事呢。

其余人就跟不用说了,孤家寡人是什么滋味朱标突然有些明白了,有太多东西都只能自己承受,不是不能分享,而是别人根本理解不了。

有时候朱标感觉自己就像是个一个巨人,明明有毁天灭地的能力,但却要小心翼翼的拿着小巧积木搭房子,生怕一个不小心把一切都毁了,那种不得已而畏手畏脚的郁闷感。

回宫后暖玉红着脸伺候他洗漱了一遍,朱标目光灼热的看着自己养了好些年的小猫咪,暖玉猫被目光压迫的想要捂脸逃跑了(///▽///)

第二天一早朱标去上早朝,本以为又像往常一样,毕竟大多数时候早朝的作用也没那么大,都是意思意思就过去了。

先前西汉时期,官员五日一朝,每五天休沐一天,这种制度往后一直沿用,直到唐朝时期,因国事频扰,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官员们比原来更辛苦了。

宋朝时期,由于地盘小了国事也少了,频繁上朝又太累,所以宋朝的皇帝们就改成每月只有初五、十五、二十五开一次朝会,意思意思而已。

到了元朝的时候,他们认为上朝更多的就是一种形式,他们对这种形式主义不太喜欢,所以就干脆直接免了早朝,除非是一些特殊的情况,其他时候几乎是不上朝的。

而今却是难受了,京官儿们不论寒暑日日凌晨起床上早朝,全年假期加起来都没有几天,而且就算是如此工作,身家性名还不一定能保全,这个酸爽谁来谁知道。

纵观历代恐怕洪武一朝都是对官员们最不友好的了,朱标默默的把目光投向文臣之首汪广洋,这家伙今天貌似格外兴奋,红光满面的,按理说不应该啊。

朱元璋也感觉到了,莫非有什么亲军都尉府没发现的事情发生了,若是如此,他非得好好收拾毛骧一顿。

汪广洋身后的胡惟庸则是微微一笑,等六部官员奏报完毕,汪广洋上前一步朝着朱元璋一拜说道:“臣为圣上贺喜,我大明收复巴蜀之后,成都上空有云七彩惊现德鸟之影,重庆府有麒麟踏灵芝,如此祥瑞唯有万民归心放会展现,可谓是天佑我大明。”

……

第285章 受降仪式

朱标听完就知道汪广洋这一顿训斥是逃不掉了,也幸亏他还有用,否则非得被撸下去不可。

朱标微微转头一看自己父皇,果然老朱同志额头的青筋浮现出来了,腮帮微鼓,一看就知道在咬牙。

朱元璋一字一顿的说道:“收复巴蜀就有如此之多的祥瑞,那么覆灭北元收复燕云时候怎么没有?”

汪广洋一愣,这种事情大家不都是乐一乐就过去了,其余本来还想一起凑个热闹的官员立刻就老老实实的肃手而立,汪广洋又没几个心腹过来扛雷,只能自己硬挺。

犹犹豫豫一会儿说道:“应该也是有的,可能没被人看到吧。”

汪广洋说完这句话后看到上位的脸更黑了,突然感觉自己应该回家好好收拾东西了,毕竟也是流放过一回的人了,这次估计能活的舒服些。

不知为何,汪广洋反而放松了,他这次莫名其妙的从被流放路上被调回来直接当了左丞相,就是感觉不对劲。

朱元璋本想狠狠训斥一下,让其他官员引以为戒,但是一看汪广洋的坦然的样子突然有些不好意思了,这家伙当年无罪被他流放了,现在又做为诱饵吊着胡惟庸,往后必然还是要给别人腾出位子。

这种人哪怕是朱元璋都有些不好意思在针对了,其实这种事放在往常朱元璋也就没当没听到,开国四载他在早朝上听的最多就这两件事,一是哪儿有祥瑞了,二就是哪儿又造反了。

可近来各地传来的消息就够让他烦心的了,国朝百废待兴,各地缺衣少食,他还那里有心思跟这些官员裱装盛世,玩什么祥瑞那一套。

朱元璋不再理会汪广洋,把目光投向其余官员,尤其是礼部那些人沉声说道:“咱不信那些没亲眼看到的东西,咱只信治理天下不能靠弄虚作假,你们今后凡是祥瑞的事情不要上奏朝廷,发生灾害异常和蝗虫干旱才要立刻上报,孰轻孰重要分得清楚!”

胡惟庸立刻上前一步说道:“圣上敬天勤民,是天下苍生之福,也是圣子神孙之祖训,臣等谨遵教诲。”

其余官员也立刻跪拜下午说这:“臣等恭听圣训。”

这一下就只有汪广洋坐蜡了,他整个人都灰暗了,他不是蠢货自然想明白是被人算计了,这种事怎么会这么巧碰到圣上心情不大好的时候。

不过也没办法,他在中书省势单力孤,早些年的朋党在当初就被杨宪打散了,现在虽然是名义上的当朝丞相,可却被自己副手压的死死的,本来他也认了,什么事都由着胡惟庸,可现今却觉得胡惟庸有些过分了。

朱标站在上面自然是看得一清二楚,汪广洋终于有点儿斗志了,这就好,否则提他上来做什么,往后就看看他的本事。

朝中沉默了片刻,礼部尚书上前说道:“禀圣上,颖国公押送前夏国国主明升班师回朝已至武昌府,不日即可抵达京师,不知道受降仪式该如何筹备,还请圣上示意。”

华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各种礼节仪式是很全的,加上历朝历代战争不断,投降国灭也时有发生,所以亡国投降之礼也是有一套规范的。

朱元璋询问了下臣子们的意见,刑部尚书上前说道:“自有古法相遵,让明升白衣素服反绑自己,嘴含璧,其国大夫穿孝服,士子举着棺材,领着夏国宗室在京师外三跪九叩,圣上派人训斥后解绑受壁烧棺,加以册封如此受降之礼成。”

宋濂站出来说道:“如此折辱过甚了,臣建议按照宋太祖赵匡胤接受蜀主孟昶的投降礼仪,让前夏国国主明昇穿着素服,引白羊犒师,跪地奉降表及版籍降表,行三叩五拜之礼。”

其余官员也来劲儿了,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很有折辱意味,毕竟败者就是要狠狠的踩在脚底下,也有希望能宽容待明升的,毕竟只不过是个稚童小儿,做得太过未免有些小家子气。

朱元璋听了一会儿看向儿子问道:“太子,你怎么看?”

朱标转过来躬身说道:“儿臣听闻明升此人德行性纯雅,通《孝经》《论语》巴蜀百姓颇爱之,非孟昶那般骄奢淫逸,至于夏国国政因其年幼一直是其母彭氏主政,而今既以降服又何必多加折辱,不如加恩以示父皇宽仁,以安抚巴蜀百姓之民心。”

朱元璋满意的点头说道:“太子所言极是,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刚才叫的最欢的刑部尚书当先跪下哽咽道:“微臣惭愧,年余四旬竟尚有骄横之心,远不如殿下仁德,听闻太子殿下此言愧疚不已,我大明泱泱大国正该有此风范,明升稚童小儿得此厚恩自会安心归顺,巴蜀百姓也会尽快归于王化。”

至于刚下希望从轻处置的官员们仿佛得了大胜一般,更是应声附和不已,都想着太子果然仁厚,对待降国败主都是如此,更别说对自家臣属了。

事实上没几个人希望自己服侍的是心狠手辣的帝王,毕竟心狠的人对内对外都是如此,只不过当今圣上大势早成,又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之能,他们只好低头做人。

但他们可不希望往后的帝王各个都是当今圣上的心性,大家做官儿都是求个名利,何必逼死我们,已经有不少人在心底默默盼着老朱早日驭龙升天,这样他们也好从烈阳下面松口气。

朱元璋在上面晒然一笑,臣子们什么心思他再清楚不过,他也是在别人麾下做过事的,自然清楚默默咒自己上司死是什么感觉。

默默的扫视了一圈朱元璋心中想着,别说咱身子骨儿比你们这些老棒子强,就是真不行了,咱也一定得带着你们全家走,你们还是盼着咱多活几年吧。

朝廷之上其实还是有许多元朝投降的臣子,尤其是文官儿,朱元璋的淮西勋贵基本都是武夫,打天下行治天下就不行了,无奈之下接收了不少这样的人。

毕竟当初是王朝末年乱世之局,能读书的就那么些个,有当官儿经验的汉人也同样就那么些个,你不用他们,这个朝廷就运转不起来,要真论起来李善长刘伯温等人都在元朝当过官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