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太子 第61章

作者:夜星月语

汪广洋的儿子则是表现很急切,不过朱标也能理解,他爹投靠朱元璋也算早,是元末进士出身,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算是老朱手下难得的文官。

只不过此人是个好好先生,李善长把他调回中书省,希望他能制衡一下杨宪,但他却想明哲保身,可政斗这种事就是你来我往敌进我退,哪里有你不动我,我不动你的。

两个月前汪广洋的老母亲生病了,他困于中书省的公务并没有回乡侍疾,于是杨宪唆使御史弹劾汪广洋极不孝顺母亲,朱元璋也看不过去此人唯唯诺诺的样子。

朱元璋切责汪广洋,将他放逐回乡侍疾,才走一半,他的处理的公务就出了漏子,杨宪亲自上阵弹劾,汪广洋现在被迁徙海南。

不过朱标知道王广洋回来不过是时间问题,此人唯唯诺诺的性格可能不受别人待见,但对朱元璋来说就是最宝贵的。

而且这个人的能力是有的,估计等杨宪落马了,汪广洋也就该被调回来了,朱标柔声宽慰了汪子持,并且告诉他会跟圣上求求情的。

汪子持自然是感动的稀里哗啦,毕竟这是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按理说他没有资格参加这场酒宴,不过他与李祺交好,所以才有机会进来。

朱标自然不介意白拿一份人情,反正只要汪广洋被调回来了,汪家就要承这份情。

之后的冯诚、郑镇、康铎、唐敬业等武勋子弟就没那么麻烦了,他们都是意气风发少年郎,满心期待着与太子殿下立下丰功伟业,没能跟随朱标北伐覆灭元朝就让他们心痛了好久了。

这些人的父兄就没少给他们灌输忠诚于朱家的概念,加上朱标允文允武无论哪方面都是他们需要仰望的,所以各个都乖巧的很。

朱标自然是要安抚他们的,只要度过了开国这两代人,勋贵力量相对其他势力来说,就是最为忠诚可靠的,毕竟他们是勋贵,可以与国同休,子孙们荣华富贵都绑在了大明的国运上。

而且这一代的勋贵少年都被教养的很好,或许性格脾气上有些问题,但是基本的功夫还是有的,骑马射箭兵法韬略都涉及不少,毕竟是刚刚开国,看家本事还没有丢掉。

只要他们有本事,朱标还是愿意惯着他们一点的,毕竟他们性格再恶劣还能比得上蓝玉么,朱标现在想起他脑袋都疼。

酒宴吃的差不多了,所有人都离开了酒桌四散围栏处,单独谈论的也差不多了,徐允恭常茂也就走到朱标身边。

……

第165章 孟子

这场酒宴一直持续到了亥时,朱樉已经喝醉了,朱棡和朱棣扶着他下了楼梯,门口早就停好了马车。

朱标又跟徐允恭常茂谈论了一会儿,今晚其实喝醉的只有朱樉,其余人都控制的很好,生怕在太子殿下面前丢了脸面。

徐允恭看朱标的面色有些困意了,就轻声说道:“时辰也不早了,殿下还是早点回宫休息吧。”

常茂也点头说道:“我这就安排人护送殿下。”

朱标也没有拒绝,于是就转身朝楼下走去,徐允恭和常茂刚想跟上就被傅忠挤开了,看着面前魁梧的背影,俩人都有些无奈,但是也没计较什么。

出了重泽楼街道上一片漆黑,隐隐能够听到打更人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朱棡和朱棣都在马车前等着他。

徐允恭看了眼黑暗的街道,莫名的感觉里面有好多人在盯着他们,想来是暗中保护四位殿下的人吧。

刘瑾搬来踏凳,朱标转身看着勋贵少年们说道:“最近都收收心,准备一下去山西的事务,莫要到时候手忙脚乱。”

徐允恭等人躬身应诺,朱标笑了笑就转身上了马车,到里面就看见了打着呼噜的朱樉,等朱棡朱棣也上车后,马车缓缓开动,常茂安排的人手刚想跟上,就被一群从黑暗中走出的人拦住了。

为首的一个对他们拱拱手,正是亲军都尉府的统帅毛骧,常茂等人赶紧回礼,再一抬头人就都没影子了。

徐允恭揉了揉脸说道:“行了,有亲军都尉府接管太子殿下的安全,咱们也不用担心了,都回去吧。”

其余人互相打过招呼后也就各回各家了,他们虽然爱玩,但也很少这么晚才回家,要知道京城可是有夜禁的,规定很明确,一更三点敲响暮鼓,禁止出行;五更三点敲响晨钟后才开禁通行。

在二、三、四更在街上行走的,笞打五十下;在一更夜禁后、五更开禁前不久犯夜的,笞打四十下,只有疾病、生育、死丧可以通行。

当然了,这些人都是顶级勋贵,夜间巡逻缉捕的官差哪里敢打他们,除非是运气不好,碰见不讲情面的叔伯,但那也就是被踢几脚教训几句的事情罢了。

何况这次他们又不是花天酒地去了,跟太子殿下交流感情这可是正事,估计一家老小都在府邸翘首以盼等他们回去。

朱标撩开了窗帘,不知何时他前后都有了一辆马车在护卫着他行驶,黑漆漆的路边还可以看见不少人跪在一旁,身边是刚刚挪开的栅栏,可见是特意为他挪开的。

朱棡看着自己大哥说道:“今晚大哥也喝了不少,现在感觉怎么样?”

朱标放下窗帘说道:“我没什么事,老二还好吧。”

朱棣拍了拍朱樉说道:“就是喝多了,回去好好睡一觉就好了。”

说完话后马车内陷入了沉默,兄弟三人听着老二的呼噜声回到了皇宫,深夜回宫自然没有那么简单,马车被拦了下来,例行检查过后才打开了宫门,而且只有这一辆马车可以进去。

另外两辆马车上跳一下一群人,跟着朱标的马车跑去,终于回到了东宫,云锦领着宫女太监们迎接,朱标下马车后对着远处的毛骧挥了挥手,他就躬身退下了。

朱标看着身后的弟弟们说道:“太晚了,你们就在这住下吧。”

朱棡和朱棣也累了,而且回去的话他们还好先送朱樉,还不如在这睡一觉了,刘瑾赶忙指挥太监小心的把二皇子背下来,送到一处房间。

东宫大的很,怎么可能没有地方睡呢,尤其是大夏天也不用烧暖,刘瑾去安顿皇子们,朱标也回了自己的宫殿。

可能是因为喝了酒,朱标现在困的很,也懒得去洗澡了,躺倒在床榻上就睡了过去。

第二天一早醒来才恢复了精神,洗漱了一下就到院子里走了几圈,这时候朱家三兄弟也起床了,都是年轻人,身体倍好,睡一觉就好了,朱樉也没有头痛的样子。

于是兄弟几个久违的一起吃了一顿早餐,然后三兄弟就告辞了,朱标则是回书房接着研究大明水师的问题。

到了中午朱标去跟自己老爹蹭了一顿饭,然后回东宫继续研究此事,往后几天也是如此,朱标的计划太过杂乱了,趁着现在他也好好整理一下。

直到宋濂来东宫拜见,朱标自然是亲自出去迎接,这才多久没见,感觉自己老师苍老了许多。

朱标扶着他落座,暖玉也赶忙给他端了一杯茶水,然后宋濂用自责的语气对朱标说道:“哎,老了就糊涂了,这下我要成为千古罪人了。”

朱标赶紧宽慰老头说道:“宋师做事向来规矩,哪儿就到千古罪人的地步了,就算出了什么事,弟子会为您想办法的。”

宋濂叹了口气说道:“今日老臣本在判卷,突然被圣上召见,匆忙赶到御书房,还未等喘口气,圣上就询问臣孟子所言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何意?”

“老臣熟读孔孟,自然是为圣上解释了一番,但是圣上又接着问道,孟子言,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何解?”

朱标听到这里就感觉头疼了,孟子的理念是以民为本,也就是支持只要君王做的不好,那天下的百姓就可以造反,造反有理!

以后世人的观点来看,这种思想觉悟可以说是很先进了,但是对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来说,那就很不友好了,尤其是对老朱这种喜欢对贪官污吏下狠手的皇帝来说。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现在大明就处于兴的时期,这期间百姓们并不会过的很好,因为大明百废待兴,为了整体的发展,必然是顾及不到他们个人了。

就像马上就要施行的大移民,这对天下来说好处多多,但对被强迫移民的百姓来说就很不好。

还有兴修水利征伐外族,这些对国家来说,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对被裹挟在其中的百姓来说,却是暴政。

如果人人都信奉孟子的话,那岂不是天天都要反对朝廷,而且孟子的话也容易被那些贪官污吏借用,朱元璋现在需要的是大力推崇中央集权,即法家所提倡的独视独断独听。

……

第166章 理学

孟子的这种以民为本的仁政的理念,与朱元璋所加强的中央集权下的君主专制思想,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毕竟朱元璋信仰的是“君让臣死,臣不死不忠”的理念,你儒士再大肆谈论前秦儒学“君敬臣则忠,君不敬则臣叛”的理论,明显就是往枪口上撞,难道咱对你不够好,你们就可以随便造反了?

三纲五常何在?伦理道德何在?君臣大义何在?

所以,朱元璋排斥孟子,正是因为他认为儒学宣扬的仁政理念,与当时的为政理念不同,故而必须钳制天下儒士的思想。

宋濂这会都老泪纵横了:“臣说完后,圣上大怒,言说若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

朱标表情有些尴尬,暴躁老爹想砍人怎么办。

宋濂接着说道:“臣劝了几句,圣上却没有理会,还下令让人去文庙撤了孟子的牌位,老臣没有办法了,这才急忙赶来东宫,还请殿下去劝一劝吧。”

朱标也不想看宋濂哭泣的模样了,自己老师从来都是儒雅大气的模样,他还是第一次看见宋濂流泪。

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这件事传到士林,宋濂这辈子的清名就毁了,他们可不会管什么其他的,只会说宋濂这个皓首匹夫,妄为大儒,君前奏话竟然连孟子的牌位都保不住,应当以死谢天下!

朱标劝了几句,然后让刘瑾送他出宫回家休养一下,实在是老头气都快喘不匀了。

朱标回到文华殿拿出孟子,随手翻看了几页,他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朱元璋不是莽夫,他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不可能因为一时之怒就去动文庙的牌位。

这让他想起了他还在草原征战的时候发生的事情,朱元璋曾在一次朝会中下诏说:“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也就是说,祭孔大典的实施范围,仅限于曲阜一县即可,不必传至其他地区。”

结果就是朝野大哗,当时的刑部尚书钱唐直接奏言:“孔子垂教万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报本之礼不可废。”

其余人等也是轮番上奏,其中宋濂也是积极参与,最后朱元璋收回了这道诏令,而且朱元璋也没有怪罪任何人,包括钱唐,还把他调任为右都御史。

朱元璋看不惯儒家这他是知道的,但是没有想到这次会突然发难,孟子虽然比不上孔子,但也是儒家亚圣,被天下文人士子推崇了许多年了。

朱标摇摇头,还是觉得去跟自己父皇谈一谈比较好,于是就领着人往御书房走去,到了门口让人禀报后就看见毛骧走快出来,看神态很紧急,匆忙的对朱标行了一个礼就快步走了出去。

刘瑾留在外面,朱标自己走了进去,就看见朱元璋背负着双手在屋内站着,朱标躬身行礼:“儿臣参见父皇。”

朱元璋看着儿子说道:“宋濂去你哪儿了?”

朱标挺起腰杆说道:“父皇这次属实是吓到他了,宋师哭的涕泗横流。”

朱元璋笑了一声:“宋濂到底是文人,最重视的依旧是他那无用的清名。”

朱标也没说什么,宋濂也是跟随朱元璋的老人了,但是这么多年却一直还是翰林学士承旨,官位一直不高,就是因为他太过看重自己的名声了,若不是因为朱标的情面,宋濂可没资格当科举的主考官。

父子俩找地方坐了下去,朱标开口问道:“您这次出招可把儿臣也吓了一跳,明日的早朝恐怕会热闹得很。”

朱元璋靠在椅背说道:“咱就是想看一看他们的态度,他们越是维护咱就越是要下手,孔孟之道早就过时了,咱得把朱熹立起来。”

程朱理学么,朱标听完后有些头痛了,其实自元朝开始理学就已经成为了主流,虽然朱熹因为自身原因并没有受到如孔孟般的礼遇,但是其地位也是很高的。

而现在朱元璋的意思就是把孔孟也拉下来,让他们如同朱熹一般,用其学不尊其人,让天下的文人士子去除掉他们精神上的领袖,以此来巩固皇权。

朱标对理学的态度很端正,毕竟他这么多年学的也是这个,其实理学并不是什么愚蠢的理念,这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的总结,至少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

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能够有效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不过理学他有他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朱元璋喜欢他的原因也很简单,程朱理学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秩序,他们的“天理”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是要极力维护的。任何违背这个天理的,都是万恶的“人欲”,是要打倒在地,踩上一万只脚的。

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落后且封建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是你要站在皇帝的角度看待,那你就会发现,程朱理学的出现就是在顺应日益强化的皇权统治,简直就是为统治阶级量身定制的。

朱标内心很矛盾,他也需要强化皇权,他要做的事情必须整合国家全部的力量,只有这样他才能为华夏打下万世之基。

理学的局限性很大,一旦大力推广之后,配合八股取士制度,文人士子都将渐渐变为卑躬屈膝、麻木不仁、怯懦自私、墨守陈规、唯命是从的奴隶。

也会让王朝无可避免地走上了衰败之路,若论对世人思维之禁锢、精神之压抑与灵魂之啮噬,千年以来,无出其右者。

朱标对自己父皇说道:“儿臣明日想上早朝。”

朱元璋笑着点点头,自己的意志是需要儿子继承的,而且朱标没有来劝说他要敬重孔孟,这让他很满意,他们是帝王,帝王内心只需要供奉自己,绝不可让其他人压在头上,如果有那就要将他砸碎!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明日你看着就是了,不要说话。”

朱标点点头,这是老朱怕他受到非议,毕竟他自己泥腿子一个,不尊重孔孟就尊重了,谁也不敢说什么,但是朱标文名在外,而且年纪尚幼,这么早就表现出不敬孔孟可不好。

朱标本也不打算说什么,打压孔孟需要循循渐进。

……

第167章 朝会

朱标想了想问道:“父皇想要做到什么地步呢?如果是彻底把孟子移除文庙恐怕有些难,毕竟他是儒家亚圣,孔家那边也会上奏的。”

朱元璋缓缓说道:“做到什么地步就看他们的了,不过《孟子》里的那些什么民贵君轻、臣视君如寇仇这些都需要删除,其他先秦典籍也是如此,如有犯忌讳的都需要删减。”

朱标听到这里就明白了,孟子的牌位是可以挪回文庙的,毕竟朱元璋也不会真的跟一个死去多年的人计较,他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这些不符合统治的言论。

这件事闹到最后也就是君臣互相妥协,最后谁站上风就看这期间的手段了,现在是朱元璋仗着高位直接下了手黑棋,占据了领先优势,孟子的牌位可还在外面吹风呢。

父子俩交流了一会儿,朱标就告辞了,这件事其实对朱元璋来说并不是太大的事情,现在占据主流的是理学,孟子的那一套本身就没有人会真的信奉,能有几个县令知府做到以民为本。

孔孟之道在他们活着的时候都没有能被统治者接纳,更何况是现在了,他们的教义早就被一代一代的修改,形成了如今独特的儒家文化,仁是精神追求,但实际上他们依旧享受着贪腐带来的享受。

第二天一早,朱标起身到了奉天殿门前,文官们都聚集在一起议论纷纷,包括李善长刘伯温杨宪等人,他们身处这个地位,一举一动都被天下是文人士子看着呢,所以他们是必然要为孟子说话的。

另一旁的武将们则是嬉皮笑脸的看笑话,看文官就像看傻子一样,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积极的为死人说话,他们爹娘死了都不见得这么着急。

看到太子殿下来了,文官们这会也顾不得其他了,纷纷涌上来行礼说道:“殿下,您也是我名教子弟,孟子那是我等读书人的先贤,自宋以来就已经配享文庙了,如今怎么能就这样移出去啊!”

“圣上恐怕是一时之怒,请殿下一会儿帮着劝一劝吧,刚刚举行完新科大考,怎么就出来这样的事情呢!”

“自昨日起,臣就接到不少京城友人的信件,他们也都在盼望着圣上收回成命,那些考生也都人心惶惶啊。”

朱标打着太极,也没有答应什么,只是安抚着他们,告诫万不可冲撞了圣上。

李善长看差不多了,就让他们站好,准备参加朝会了,朱标也算被解了围,走到离奉天殿大门前。

不一会儿奉天殿大门开启,所有人都立刻噤声,规规矩矩的跨入大殿,对着上方的皇帝陛下行礼问安,朱标行完礼后走到自己的位置上。

朱元璋并没有说话,下方骚动了一会儿,李善长叹了口气站出来,这就是他的责任了,他身为文官领袖,必然是要为这个集体发言的。

李善长躬身说道:“臣听闻昨日圣上下令从文庙移出了亚圣的牌位,敢问圣上为何?”

朱元璋开口说道:“咱读《孟子》一书,发现里面有不少歪理邪说,孟轲不当为亚圣亦不应受到国家的祭祀。”

此言一出,朝中乱成了一片,朱标甚至看见有几个御史真的流出了眼泪,这下不仅是李善长出声劝解了,奉天殿顿时喧闹了起来。

文官们都站出来声嘶力竭的为孟子抱不平,有的在诉说孟子的功绩,有的在说着去除孟子的后果。

反正听他们的意思就是没有了孟子,那这个天下就没有了道德,天下人心都将不稳,如果现在他们这些名教子弟的劝解下皇帝迷途知返,那还来得及。

朱元璋面无表情的看着他们的表演,直到所有人都说的口干舌燥了才开口说道:“朕意已决,再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禁军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