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太子 第56章

作者:夜星月语

第一次战役中,日军在元军步兵集闭战法和火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日军处于不利地位。由忽必烈授命组成的征日元军,是由蒙、汉、高丽三族军队组成的联军。蒙军不但在战斗力,还有战术方面都远远高于日本。

但是结果却是固守山地的日军等来了一场台风,直接刮翻元军200多艘兵船,加上日军意志顽强,忻都连夜乘剩余船只撤退回国。

第二次就很有名了,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也就是非常有名的“神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

其实也不能全说是上天帮助了日本,当时元朝对海洋气候的不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而且其船只确实有些脆弱了。

所以朱标并没有急着处理日本,那毕竟需要海上作战,战船和训练有素的兵卒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大海之上意外太多,大明现在负担不起一次远征失败。

朱标打算处理完迁民事宜后去汤和哪里一趟,他负责抵御倭寇已经有段时间了,大明的海上力量也都在汤和的掌握之中。

听说已经招降奴役了不少东瀛人了,朱标打算挑选一些合适的人,调教一段时间后让他们回老家搞事情。

以夷治夷是个好办法,能当倭寇的都是在老家活不下去的,也不可能有什么忠君的情怀,再没有比他们更好的探子了。

不一会儿刘瑾就领着小太监们端着菜回来了,今天晚膳只有四个菜,对朱标现在的身体需求来说,吃掉大半是没有压力的。

吃完饭后朱标问了句刘瑾:“全旭如何了,可有什么消息传来?”

刘瑾躬身回到:“自上个月匆忙离开后就一直没有听过他的消息了,要不奴婢去问问毛骧?”

朱标摆摆手,全旭可是朱元璋老兄弟的遗孤,又当过朱标的亲军统领,这就是朱家的嫡系心腹,自己父皇也是很看重全旭的。

刚才朱元璋说蒙古各部那边他自有安排,相必就是让全旭去处理了,这可是难得的磨砺。

刘瑾见朱标摆手就不再说这件事了,而是说道:“爷,这些都是小事,您的大婚才是我大明最要紧的事。”

朱标笑道:“大婚的事情我又插不上手,那些自有礼部操办,我关心那个做什么。”

刘瑾笑道:“奴婢听说开平王府自上个月起就开始操办了,都已经派人去了好几趟江南,就为了筹备太子妃的嫁妆。”

……

第150章 道衍

朱标听后笑了笑,开平王府自然不缺钱,何况这是为太子妃筹备嫁妆,恐怕常遇春恨不得掏空自己的家底儿,也得让常洛华风风光光的嫁进东宫。

刘瑾接着说道:“听说还特意打造了请江南最有名的工匠打造了一些物件,极为珍贵。”

朱标点点头,但也没觉得怎么样,这点小事儿他也没有精力管,不过还是问道:“后宫都有什么动向?”

刘瑾回到:“皇后娘娘已经赏赐开平王府三次了,送了不少东西,开平王妃也进宫谢过恩了,其他的妃嫔也都有礼物送过去,以做添箱。”

朱标又跟刘瑾说了一会话然后就回去睡觉了,今日也是耗费了不少心神,明日还要见一见姚广孝。

第二天一早,朱标起身走了几圈,然后用完了早膳就直接往接待和尚的庙舍走了过去。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到了地方,门前早就站满了来迎接太子殿下的高僧大德们,等朱标到了,这些人倒也没有搞什么方外之人不磕头的把戏。

可能是因为知道朱元璋这个老同行不吃这一套,如果不给他儿子磕头,往后恐怕都用不到这大好头颅了。

朱标等他们行礼后也可客气的扶起了最前方的老和尚:“众位高僧远道而来真是辛苦了,咱们里面说吧。”

老和尚慈眉善目,缓慢的起身后回道:“我等虽是方外之人,但也是大明子民,为朝廷效力是应当的,殿下不必客气。”

朱标领着他们进了屋内,开始了友好的交谈,不得不说这些和尚给朱标的感觉很不错,也没跟他打什么机锋,完全一副听从吩咐的态度。

不过也不难理解,元朝对宗教的态度是包容开放的,其治下的子民是信佛教道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可以,总之不影响其统治他们是不会管控的。

毕竟信仰这个东西难缠的紧,不过蒙古高层更信萨满教和藏传佛教,这对中原的佛教是个很大的打击,毕竟中原佛教的戒律太多,不适合马背上的蒙古人。

所以他们好不容易盼到蒙古被打退了,而且还是自己的老同行干的,正期待佛教重回中原宗教正统的地位,却没想到迎来了一连串的打击。

朱元璋虽然是当过行僧的,但是他在庙里过的也不好,所以对佛教也没有什么感情,和尚们也已经看出了这个情况,所以老老实实的听从着皇帝的吩咐。

宗教这个东西,如果得不到帝国最高层统治者的支持,那他们就别想发展,若是能再能遇到梁武帝萧衍那样的狂信徒,佛教兴旺指日可待。

老和尚们跟朱标谈论了半个多时辰,看着目光清平没有丝毫波澜的太子殿下,老和尚们心中一叹,又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上位。

朱标看差不多了,也就不想再浪费时间了,对宗教他没有什么意见,其存在是有必然意义的,尤其是对底层百姓而言,他们的生活极端困苦,若是再没有了精神上的依靠,那他们就跟行尸走肉没有区别了。

当然了,打压是必然要打压的,不过效果也不会太大,那些小的邪教都很难彻底消灭,何况是佛道这两种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宗教了。

说白了,佛道体量大也不是坏事,他有完整的体系就代表着朝庭可以对他进行大体的监管,俗话说的好,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而且佛道的兴旺到底是要指着皇帝的,就比如朱棣宠信姚广孝,所以永乐朝佛教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到了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三元证应玉虚总管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嘉靖皇帝哪里,道教又重占上风。

说实话,朱标莫名的感觉嘉靖修仙还是有点成果的,自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身体倍棒的皇帝后,大明连续七任皇帝都是三四十岁就死了,平均寿命才三十五岁,嘉靖人家天天吃丹药好歹还活到了五十九岁。

朱标看了眼最后面的和尚,三十岁出头的模样,但是在这一群和尚中间已经是最年轻的了。

朱标端起茶杯看了眼一旁侍立的礼部官员,只见他站出身招呼众位高僧,那些和尚也都是人精,自然知道这位殿下不想再跟他们聊了。

只有最后的中年和尚没有动,礼部官员看了眼朱标,见他并没有表示什么就也跟着退了出去。

朱标站起身走到那和尚身旁,这才有机会好好大量了这位道衍和尚,只见此人眼眶是三角形,身体有些单薄形如病虎,但身上却又透着僧侣特有的悲天悯人的气息。

看朱标起身到了自己面前,那僧人也起身双手合十深深的躬身说道:“小僧道衍参见太子殿下。”

朱标也没有应声,走回上位坐下看着保持躬身的道衍才说道:“听闻你身怀乱世之术,不知是否为真。”

道衍听后身体一颤回到:“小僧师从道士席应真,学习过阴阳术数,但不过是小道尔,哪里有乱世之术。”

朱标看着他说道:“本宫找你来自是有其用处,你可愿意为本宫效力?”

道衍心中叫苦,他从未表漏过自己的本事,怎么会被太子盯上,而今想要脱身是千难万难了。

道衍跪在地上说道:“小僧是方外之人,殿下是国之储君,麾下人杰辈出,哪里需要小僧效命?”

朱标笑了笑说道:“本宫有意插手高丽的政局,打算让你前去坐镇,正好现在高丽的权势都在一个和尚手中,想必你们应该更好接触吧。”

道衍也不再推脱了,低头说道:“小僧何德何能竟得殿下看中委以重任,敢不效死!”

朱标点点头,他就知道姚广孝是聪明人,现在朱标都已经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他了,他要是还敢推脱那就是死路一条。

道衍也是没有办法,太子储君的威势又岂是他一个小和尚能拒绝的,得罪了太子这天下除了皇帝没有人能保住他,但是皇帝又怎么会折了太子的颜面。

在天下一统的局面下,朱标渴望人才,但是绝不会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以诚恳求其才,朱标是天下的储君,治下的子民为君效力是理所当然的,哪有什么条件可以讲,除非你想造反!

朱标看着道衍说道:“做得好了本宫绝不吝啬荣华富贵,虽然你是方外之人,但想来你也不想空负一身才学。”

……

第151章 安排

听到这里道衍还能说什么,他虽然少年出家,但是家中尚有亲眷,总得为他们考虑。

何况道衍本来就有抱负,他自然是不甘心在寺庙里青灯古佛一辈子的,否则他老老实实的读佛经就是了,何必浪费时间学那些东西。

而且能得到当朝太子的赏识,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选择么?

就在这个时候,刘瑾过来禀报说是几位皇子过来了,朱标饶有兴致的看了眼姚广孝,黑衣宰相和永乐皇帝要会面了,也是蛮有趣的。

朱标靠在椅子上说道:“叫他们进来吧。”

不一会儿朱樉朱棡朱棣三兄弟就走了进来,姚广孝恭敬的站立在一旁,双手合十微微躬身。

三兄弟过来了先给朱标行礼,然后朱樉看了眼道衍和尚说道:“大哥,你跟这个和尚聊什么呢?”

朱标笑着说道:“此人有本事,我正准被交给他一件大事。”

三兄弟一听才认真的打量了一下道衍和尚,只感觉这个人有些怪,但是也没看出什么本事,而且他们三人更想知道朱标口中的大事是什么?

朱棣开口道:“大哥,要是有什么差事交给弟弟们也可以,我们一定帮您办好。”

朱棡也是接话道:“没错,俗话说的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我们一定给大哥办好差事。”

道衍在一旁也没有说话,默默的注视着几位皇子殿下。

朱标看着逐渐长大了的弟弟们说道:“他要做的事你们帮不上忙,若是想做事那就去户部工部催一催迁民需要的物资。”

朱樉眼睛一亮:“大哥,您准备带我们一起去?”

朱标点点头,朱家三兄弟自然是兴奋起来了,最近没有战事,沿海等地抵御倭寇也用不到他们,每日跟着弟弟们学习可快憋疯他们了。

三兄弟痛快的告辞了,准备去户部工部催一催,若是没有朱标的命令,他们肯定是不敢去的,就算去了六部官员也不会给他们面子,最多让个侍郎陪着他们闲逛,御史言官们说不准还会参他们一本。

朱标看着弟弟们的背影有些迷茫,这几个都要怎么安排呢?弟弟们都长大了,心思也没那么容易看透了,这几个一直在他面前表现出鲁莽听话的模样,但是谁知道呢?

朱标笑了笑,皇子们没有一个是简单的,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不过朱标也不在意,他们在朝中根本没有任何势力,就像徐家跟朱棣订婚也很久了,除了给朱棣送过几件徐家小姐亲手织的衣服外,再没有半点儿联系。

莫说是徐达,就是徐允恭也从没有根朱棣有过私下的接触,倒是往他这表现的更殷勤一点,这次迁民朱标准备把徐允恭带上,这可是难得将才,朱标也得培养一下蓝玉之后的统兵大将了。

朱标靠在椅子上,徐允恭在历史上表现的很好,他的亲妹夫朱棣造反,但是他依旧选择了忠诚于朱标的那个倒霉儿子。

先在白沟河之战中成功掩护主帅李景隆撤退,全师而还。又率京军北上,在齐眉山大败燕军,斩其骁将李斌等,使燕军陷入窘境,结果被朱允炆以京师不可无良将的名义召回,给了朱棣反攻的机会。

朱棣入南京后,徐允恭留在父祠,不肯迎接朱棣,被下狱审问,朱棣亲自召见询问,徐允恭一言不发,始终没有推戴朱棣称帝的意思,最后被革去他的俸禄和爵位,郁郁而终。

所以朱标并不担心徐家的忠诚问题,当然该防的他也不会掉以轻心,不过朱标此世表现的完美无缺,只要在对徐允恭亲近一些,徐家疯了才会转头支持朱棣。

朱标看着一旁道衍和尚问道:“本宫这几个弟弟你看如何?”

道衍躬身说道:“三位殿下具是人中龙凤,又岂是小僧可以评说的。”

朱标站起身扭了扭脖子说道:“若让你选择辅佐,你会选谁?”

道衍双手合十说道:“小僧谁都不会选,会老老实实的回庙里烧香拜佛。”

朱标笑着问道:“那岂不是空负了你一身所学,说吧,本宫恕你无罪。”

道衍想了一会说道:“太子殿下如耀日当空,小僧选谁都是死路一条。”

朱标接着笑道:“若是本宫暴毙了呢?”

道衍和尚跪在地上,脸色发白牙关紧咬:“小僧不敢想!请殿下收回此言,这样不吉的话岂是您应当说的。”

朱标看着看着惶恐的道衍摇摇头,后世把太多人神话了,包括刘伯温姚广孝,朱标亲自跟他们接触后发现,他们是有才能,但是说主导一个王朝的兴衰那就是笑话了。

姚广孝今年也三十多了,若是真有本事现在就去找朱棣,试试能不能干翻朱标,哪怕给他们十万大军也白扯,朱标不死,他们终究是蝼蚁。

这俩人的性命都在朱标的掌握之中,姚广孝不必多说区区一个和尚,杀了也就杀了谁都不会过问,至于朱棣,杀他也简单,但是朱标不想让朱元璋经受丧子之痛。

何况这俩人联手打一个脑瘫儿童都险些翻车,要不是朱允炆实在太废,朱棣早就被徐允恭平掉了。

朱标看着趴在地上的道衍和尚,反而有些担心他的能力是否真的够完成颠覆高丽的计划,要是黑衣宰相徒有虚名朱标可就太失望了。

朱标起身走到他面前,看着光秃秃的头颅说道:“一会儿本宫会让人把高丽的情报送来,你仔细研究一下,等过几日你就跟着出使高丽的使团出发。”

等道衍和尚应诺后,朱标也就直接出了屋子,跟外面等候的礼部官员交谈了几句,开始安排这些和尚的工作,明日他们就要在南京城中讲经做法事,然后由皇帝赏赐。

这些都是小事,而且也不是第一次做了,礼部自有一套章法,不过太子殿下都来了,怎么也得让殿下知道。

朱标听完后也没有发表什么意见,毕竟他也不太懂宗教事务的具体流程,也不知道那些信徒怎么看待这些光头。

跟礼部官员对完之后,朱标就往中书省走去,朱标还要让李善长给他推荐一个出使者高丽的官员,最好是能言善辩的,朱标打算让他们在高丽呆上几个月,也好与道衍配合一下。

……

第152章 劳心

朱标一路到了到了中书省,这次总算是没有看见胡惟庸和杨宪在争吵,里面的人看见朱标赶忙过来行礼,朱标看出来的人越来越多了赶忙吩咐道:“本宫来找李相,你们都去忙自己的公务吧,不必出来见礼了。”

说完直接朝着李善长的屋子走去,就见李善长手里拿着一本棋谱正站在门口等着朱标。

看见朱标到了,李善长笑呵呵的迎了上去:“老臣参见太子殿下,殿下千秋。”

朱标扶了一下俩人客套了几句,就进了屋内,只见桌子上摆着棋具,看来李善长刚才正在自己打谱玩。

朱标坐下说道:“相国可是悠闲的很,本宫是快跑断腿了。”

李善长也坐下笑着说道:“这就是老臣的公务,除了紧要大事,其余的老臣都交给胡惟庸处理,当然杨宪也分走了一些,不得不说有这两个人在,老臣一天都悠闲的很。”

朱标摇摇头,李善长胡惟庸杨宪,这三个人都有宰辅天下的能力,一起处理这些确实是小意思,可惜朱标自己老爹可就没有人能替他分担了,做皇帝累啊。

李善长喝了口茶水说道:“老臣刚才听说三位皇子奉了殿下的命令去了六部,催促了工部和户部的工作,说是要跟殿下一起去山西处理迁民之事。”

朱标点点头:“他们三个闲的无聊,我就给他们找点事做罢了。”

李善长靠在椅子上说道:“老臣说句不中听的话,这三位皇子年纪都不小了,而且都已经上过战场了,虽然相比太子殿下并不算什么,但是殿下何苦让他们接触民事。”

朱标笑了笑,李善长是太子少师,何况他的小女儿也要嫁进东宫当太子侧妃了,自然是不想看到其他皇子们过于优秀。

朱标问了句:“李相可听我父皇说过要分封诸王拱卫京师?”

李善长点点头:“此事去年圣上就与老臣和刘伯温商量过了,我二人都先表达了对此事的担忧,但圣上心意已决,臣等也不敢在说什么了。”

分封诸王后患无穷,不过朱元璋的意志不是这两个人能够扭转的,尤其是李善长,他什么时候都不会硬顶朱元璋,这也是他这个大管家能做这么久的原因。

李善长看着朱标说道:“此事圣上的考虑也没有错,天下安定收回军权是必须要做的,无论是哪朝哪代都需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