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夜星月语
想必就是渡江攻打太平去了,就这样在小朱快三个月的时候,常遇春领着三千精兵来接他们去太平府。
小朱醒来的时候就是在马车上了,如意正伸手罩着他的小耳朵,怕马车和外界兵卒的喊声惊扰到他。
就这样到了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又回到了老朱同志的身边,唯一遗憾的事没有见到常遇春。
就这样安顿了下来,而且老朱同志四五个侍妾也跟着住进来元帅府。
一天傍晚马氏坐在小朱身边织着衣服,老朱在屋内晃来晃去马氏开口:“到底什么事情?犹犹豫豫的。”
“嘿嘿,夫人刚才大夫过来禀报说李氏有了……
马氏横了他一眼:“就这点事?知道了,你该干嘛干嘛去,李氏这边我会看顾的。”
朱元璋赶忙挪开小朱坐到夫人身旁:“这不是怕你生气么?要是你不想管也别勉强。”
马氏把衣服一扔面色平静的说:“你要是怕我会害了她肚子里的孩子,那我就不管了,你去安排人吧,我不会插手的!
哎哎哎,妹子你这说的什么话,咱能不信你么!李氏那边你一手安排,我绝不插手!
小朱乐呵呵的看着老朱同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该!还敢试探我娘。
马氏看着自己夫君一脸陪笑眼巴巴的看着她,叹了口气轻声说道:“重八,我知道你要做大事,也知道子嗣对你要做的事情有很大的帮助,你放心吧。”
老朱抱起一旁的小朱同学说道:“咱放心,你也放心!”
老朱走了两圈看着乐呵呵小朱莫名其妙的说道:“到底是不一样的!”
马氏也没接茬而是问到:“儿子也三个月了该起名了,你是怎么想的?”
朱元璋沉默了一会说道:“叫朱标吧!这是我爹当年留下的话,说是给我大儿子起的名!”
马氏点点头:“朱标,标儿也好,毕竟是老爷子留下的名。”
朱元璋本来还担心这个名字太普通,马氏会不安心,这才憋了三个月!”
“标儿,咱的标儿叫爹!叫爹!哈哈哈!”
小朱同学放下心来,叫朱标才好呢!
不过就是不张嘴,其实他勉强也能叫出差不多的音调了,但是一想才三个月就会说话实在有点怪,尤其自家也是搞宗教出身的,没必要。
再说小爷以后要叫你一辈子爹,你先叫一年爹过分么?
耍了一会小朱才反应过来,不对啊,这要是老二秦王朱樉应该也是自己娘亲明年怀上啊,要是长公主也不对年头啊?
“哪里出错了?或者这个孩子胎死腹中没生出来?这样解释倒也说得过去。”
还是历史出现了变动?说心里话,小朱当然不想自己娘亲再生一个男孩,嫡出的皇子怎么也是不一样的,哪怕他再无用也会分得嫡子应有的资源。
但是他倒不怕多个亲弟弟相争,毕竟他自己占尽长嫡,更何况秦王朱樉在历史上也不太聪明的样子。
他更怕历史出现大的变动,如果老朱同志因为他的改变直接挂了,那可就是天大的乐子了!
不可能,我除了比历史上更亲近自己老爹外什么都没做呢!怎么可能出现蝴蝶效应?
小朱同学也不觉得自己一个话都还不会说的娃娃能改变什么大势,更别说影响朱元璋这种几百年才出一个的盖世狠人。
不急,就看这个孩子能不能生下来,如果真的生下来是个男孩的话,说明确实有变动了,如果这个孩子没出生就直接挂了,那就是历史还在按照原本的轨迹运行。
……
第13章 自封国公
时间真是最公平的存在了,祂不会因为孩子祈盼快点长大而变快,也不会因为迟暮老者祈求慢点变老而变慢。
小朱同学就这样熬了不知道多久,两个月三个月?还是四个月?
不知道,每天都活在这方寸之间,除了过春节之时被抱出去看了一圈外就再也没有出去过了,没有任何打发时间的东西。
朱元璋很忙很忙,马氏每天的工作也不少,只有玉儿和奶娘寸步不离的守着他。
唯一有点意思的事情就是听听后宅的八卦,毕竟随着权势扩大,老朱同志的女人也是越来越多。
但其实听久了也没什么意思,毕竟马氏的地位太超然了,超然到别说对手都没有人敢来套近乎。
过年时有两个新来的小姐姐,毕竟是新人,也颇为受宠,但就因为指桑骂槐的说了马氏几句,都没等马氏说什么,那两个可怜的渣渣就被暴怒的老朱下令杖毙了!
连他们的父兄都被斥责,不出几日便上了前线再也没回来过……
后院无非是那些个没出息的相互冷嘲热讽几句,总归来说是没人敢下什么阴私手段的。
至于那个怀孕的李氏有马氏看顾着也没人敢动她,养的好好的,毕竟一下手就要直面马氏和朱元璋这两位的怒火,一旦被发现就是全家死绝。
至正十六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
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
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
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
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
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常遇春和张远奉命领着一万精锐护送老朱的家眷入应天府!
小朱同志这次倒是没睡,但还是没见到了未来岳父常遇春,被包裹的严严实实的送进了最中央的马车上。
到了应天府的日子其实跟在和州太平没什么两样,都是在一个房子内活动罢了。
又过了大概两个月,朱元璋兴冲冲的大步走了进来,小朱正在拉着马氏的手歪歪扭扭的走路,不时的喊几声娘亲。
“哈哈!我的标儿走的可真稳啊,不愧是咱的儿子,比徐达汤和他们家的强多了!”
“去,你怎么不跟人家大的儿子比,那两个小的连爬都不会呢。”
小朱同学吭吭哧哧的走过去,趴在老朱大腿上仰头叫爹。
老朱同志这一年的爹没白叫,小朱说的最清楚的就是爹了。
看着老朱抱起儿子用胡茬子扎他的脸蛋儿,马氏笑着问:“什么事啊?让我夫君这么高兴,我们娘俩可是快一个月没见过你的笑脸了。”
老朱一挥手侍立一旁的人都退了下去这才说道:“嘿嘿,这不是最近事情多又烦么,妹子,咱告诉你个好消息,下面已经开使筹备封公大典了!”
“再过几天你就是国公夫人了,哈哈哈哈,高不高兴?”
马氏也露出笑脸但是又想到什么:“高兴是高兴,但是怎么这么突然,夫君这国公是明王封的吗?”
朱元璋摇头说道:“韩林儿自己不过是一个王,怎么敢给咱封公,这是我自己立的。”
“而且下面的人也等不住了,他们也好久没有动过位置了。”
马氏劝道:“重八,下面的人着急升官,你不能着急啊,你现在名义上毕竟还是明王属下,这么无故自封为公等于直接与韩林儿撕破脸,你可得考虑清楚!”
朱标同学安静的抱着老朱的脖子听着,这些事情还轮到他插嘴。
朱元璋伸出一只手拉住妻子的手:“你放心,咱都已经跟李善长他们仔细考虑过了,这事儿利大于弊,而且这当元帅跟当国公是不一样的,咱也就正式从一个武夫变成一方之主了!”
马氏听到后看自己夫君主意已定也就没有再接着劝说,脸上扬起笑容对着门外吩咐:“如意,去吩咐厨房多做几个大帅愿意吃的菜,再拿两坛好酒。”
“嘿嘿,还是妹子疼咱,今天跟咱一起喝几杯,这是咱家的大喜事!”
“对了,咱封公那天直接把标儿立为世子,这样咱一家三口就都升官了。”
马氏走过去拉朱元璋坐下,站到他背后给他揉肩膀:“算了,标儿还小,这么大的福分对一个孩子不是好事情,再等几年吧。”
朱元璋想了想也对,再说一个国公世子罢了,咱最起码也得给儿子挣一个王位出来。
几天后朱元璋的文武大臣们,联名上书,“劝进”,劝告他称王称霸,朱元璋稍稍谦让之后,老朱同志在公元1356年,他儿子小朱同学朱标还不到一岁时,他自己还不到29岁时,在今天的南京自立为“吴国公”!
接着,朱元璋把李善长等文人皆安排到位。由于当时主要是战时的安排,这个文官政府也是围绕战时军事而设置的。左右参议为李善长和李思颜,其他的侍从官皆为军事参谋或者文学博士。他们一起组成朱元璋的智囊团。
在军队中朱元璋设置前后左右中五军元帅府,每军帅府中,皆设先锋官。这些元帅和先锋在攻城掠地之后,有委以当地镇守官者,仍为五军元帅或先锋。
还组建了左右兵马司,负责监视文臣武将,也派探子去全国各地探索情报,绘画地图以求他日能顺利的横扫天下,左右兵马司也就是日后锦衣卫的雏形机构。
……
第14章 悠悠四载
春去秋来,让小朱同学惊讶的事情发生了,李氏那个孩子平平安安的生了下来,而且还是个健康的男孩儿,虽然没有取名字但是想来应该就是历史上那个秦王朱樉了。
而母亲马氏却没有怀孕的迹象,这真是让人费解,难道记错了,或者明史有问题?
还是历史真的开始变动了!
朱标记得《南京太常寺志》记载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为李淑妃所生。
但是这个李氏好像也不是李淑妃啊?
小朱的小脑袋都快炸了,明代的历史记载有些杂乱。
比如后来的燕王朱棣称帝后朱棣自称是马皇后所生,是嫡子。
这是依据是《燕王令旨》记载的“顾予匪才,乃父皇太祖高皇帝亲子,后孝慈高皇后亲生,皇太子亲弟,忝居众王之长”。
而明末何乔远之《闽书》、谈迁之《国榷》、《国史异考》、李清之《三垣笔记》中都记载过,根据是明汪宗元撰《南京太常寺志》。《南京太常寺志》中确实写明,朱棣的母亲是碽妃。
小朱已经放弃思考了,都无所谓了,反正只要自己是马皇后所生的就够了。
接下来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是年五月,小明王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
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
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
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
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
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
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
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皇朝。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
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
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第15章 洪都之战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
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如今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
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
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
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救出小明王韩林儿等,把他们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
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统率60万水军,巨舰数百艘,东征伐吴。汉军铺天盖地而来。举朝震惊,此时朱元璋忙于与东吴的张士诚作战,无暇西顾,就算挥师西援,以朱元璋的势力,也很难与汉军抗衡。
因此,为了争取更多的备战时间,朱元璋给洪都方面下达了命令,誓死保卫洪都,等待大军来援!
洪都守将朱文正接到这道命令后,平日里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的他此时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他迅速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他以一个最高长官的身份用坚定的口吻对每一个将士说:“城亡与亡,我等誓死保卫洪都城!”
他立即分配兵力防守各个城门,接下来朱文正和南昌守军们将要面对的是60万大军——当时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庞大,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
上一篇:全民领主:开局签到打折神器
下一篇:这个外挂过于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