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夜星月语
等常洛华过门之后,李家那位小姐也会以太子侧妃的礼仪接进东宫,话说李善长考虑的果然深远,他一家的下场朱标自然清楚,但是现在李家有了一位太子侧妃,那么最起码不会被灭门了,何况李善长明年也就退了。
朱标坐会椅子上,云锦在一旁跪下,轻轻的锤着他的腿说道:“爷今日好像很高兴?”
朱标伸手戳了戳云锦的发鬓:“嗯,父皇恩准我每日去御书房了。”
云锦在宫里多年,自然清楚皇帝的御书房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批阅奏章,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
云锦仰着脸笑着对朱标恭贺道:“奴婢在此恭贺殿下了。”
朱标乐呵呵的靠着椅子,这段时间确实无聊,但也是必要的。
朱标在东宫能听到的事情都是刘瑾去打听的,都不过是风言风语罢了,极少有干料。
但是御书房中,就可以确切的接触到大明政权的核心了,朝中大事别看在朝会上争论的不可开交,但决断大多是在御书房。
就在这时刘瑾捧着一碗鸡汤走了进来,小心的放在了一旁,朱标看了一眼刘瑾说道:“你跟我出去一趟,还没给你赏赐,想要什么。”
刘瑾一听就到朱标面前跪下笑着说道:“爷能带着奴婢这个没有用的出去,就已经是天大的恩德了,哪里还敢要赏赐。”
朱标笑着说道:“好了,你这一路尽心伺候,爷心里有数,拿着我的令牌去内帑挑几件喜欢的吧。”
刘瑾听后也不再推辞,干脆的应下来,朱标就很满意这点,雷霆雨露具是君恩,哪里轮到你推辞了,这赏赐你都能推,那责罚你也能推了?
朱标想了想,又让云锦领着大小双儿去开平王府和长沙王府送今年的春茶。
常洛华朱标是见过的,李善长家的朱标就没有印象了,怎么也得让人去看一眼。
云锦最是聪明不过,让她去朱标也放心,虽说不在意后院的女人,但也不想娶回来两个祖宗天天闹。
有时候朱标都遗憾云锦为什么不是个男人,真是白瞎了这份才智。
云锦去把暖玉叫起来伺候朱标,然后就叫上几个东宫的侍卫出宫了。
暖玉洗了把脸就到朱标跟前伺候了,她昨夜守着朱标没有休息,但是云锦也疼她,大早上就让她回去休息了。
朱标看了眼有些迷茫的暖玉问道:“你都睡了大半天了,还没睡饱吗?要不再去睡会。
暖玉赶忙凑到朱标面前:“唉嘿~不用,奴婢睡好了。”
朱标看了眼面前可爱的少女,这四个里面他最信任的是云锦,最宠爱的是暖玉,大小双儿也本分的很,她们四个从来不互相争宠。
只是她们终究是奴婢,现在过的美滋滋,但日后太子妃和侧妃进来了,朱标又得去外面忙活,她们也得跟着别的女人讨生活了。朱标不想这几个伺候他多年的丫头受委屈。
就想着替她们打算一下,所以才让云锦亲自去看一看,女人间看人是最准的,朱标心中也好有个数,常洛华他觉得应该没事,那个李小姐就不清楚了。
若是那两个都厉害,就让云锦她们在文华殿伺候,这里是朱标的书房,没有朱标的传召谁也不能进来。
……
第106章 王业唯艰
朱标等的无聊,就让暖玉取来《孝文本纪》这是史记中的一篇,专门记载汉文帝刘恒一生的文治武功。
在汉朝所有的皇帝中,朱标最欣赏的就是汉文帝,甚至觉得把刘恒放到史上与所以的皇帝相比,他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大多数人对刘恒的了解也就仅限于文景之治这个概括,都觉得他远远比不上他的孙子汉武帝刘彻,但朱标越是了解这个人,就越觉得其气魄雄伟、深谋远虑不愧为天子之尊。
就比如“马复令”汉文帝时期匈奴不断犯边侵扰,汉文帝盛怒打算出兵还击,但是他经过思索,放弃了这个想法,转身开始实行了马复令。
马复令的核心就是储备大量战马,战略储备完成之后,汉军甚至可以出动规模比匈奴还大的骑兵军团。这就为汉武帝未来击破匈奴打下了最大基础。
汉景帝一辈子文治武功都有,但是能拿出来说的大功,就是平定七国之乱,这还是用的汉文帝给他定好的班底。
汉武帝一辈子最辉煌的功劳,就是击破匈奴,其家当都是他爹和爷爷给他攒下的,而且他也都败光了,最后面对天下百姓的怨望,不得已下达了历史上著名的《轮台罪己诏》。
汉文帝胸怀宽广古今少有,就比如匈奴犯边,汉文帝手里也是有兵有将的,比如周亚夫,这也是一员大将,打败匈奴并不难,但是没有足够的骑兵,打败了也铲除不掉,与其打草惊蛇,不如图谋发展以待时机。
身为天子,怒而发兵血战匈奴容易的很,但是能忍下屈辱,为子孙筹谋的才是真正的帝皇。
朱标有时会把自己代入到书中的帝皇身上,想象他面临那个处境该怎么做?
汉武帝的选择有错么?前期是没有的,家底丰厚,虎狼之师正跃跃欲试,自然就该北击匈奴,开疆扩土以宣示国威!
但是到了中期就该转变了,汉武帝就是太过沉醉在胜利之中了,忘记了天下是需要休息的。
一代人做好一代人的事,如果有余力就为下一代打好基础,步子大了实在容易扯到蛋!
朱标靠在椅子上,突然回想起自己在班师回朝那天想到的事情,现在想来未免有些幼稚,在这个百姓都还吃不饱的年代想全民教育……
朱标叹了口气,自己虽然有一些后世的见识,但却没有配套的金手指,这让他莫名的想到了王莽兄弟,这位养望都养成当世圣人了,但结果还是被制裁了。
如果可以朱标当然希望自己能让大明领先世界一千年,征服印度,殖民欧美,马踏日本,在中东圈上一大块地。
但是现实却没有那么容易,嗷嗷待哺的黎民百姓,相互争斗的文武权贵,还有区区不到百年的寿命……
马上就要接触政务了,朱标现在很迷茫,如果自己太激进是否会让大明二世而亡?如果按部就班的走下去能保证民族领先世界吗?
自己是要做汉文帝还是当汉武帝?是奠定下万世之基业,还是开疆扩土百万里?
如果真的可以选,朱标自然是想当汉武帝的,那多爽啊,可惜他爹虽然比汉景帝强,但他爷爷可不如汉文帝。
但是只做汉文帝未免有些不甘心,若是子孙不争气怎么办?要是能多活五百年该多好,那样一切就都能解决了。
就在朱标纠结的时候,云锦领着大小双儿拎着大包小包回来了,朱标也把心思转了回来笑着问道:“你们出去送东西怎么还拎回来这么多。”
暖玉期待的看了一眼云锦,得到肯定的眼神后就乐的眯起了大眼睛。
云锦把东西放好说道:“奴婢先去了开平王府,王妃和太子妃都很亲切的接待了奴婢,还赏了奴婢几人首饰。然后在长沙王府也是同样,不仅赏了首饰,还让奴婢给殿下带了不少珍贵的字画。”
朱标点点头,这些都是应该的,他身边的贴身大丫头代表他去看望,无论哪个王府都应该好好接待,不过朱标要知道的可不是这点。
云锦自然的走到朱标背后给他按起肩膀说道:“太子妃温婉大气,接人待物自有章法,侧妃倒直爽的性子,看样子是极为倾慕殿下,一直问奴婢殿下的喜好。”
朱标点点头,直爽可不是太好的性子,但也不算太坏,他信得过云锦的眼光,既然是个直爽的女人想来是会被常洛华压的死死的,这样也好。
常洛华是聪明人,她知道该怎么做才会让朱标满意。
朱标起步走到外面,看着昏暗下来的天色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第二天一早,朱标洗漱完毕后并没有着急去御书房,朱元璋还没下早朝呢,回去看了眼正在刻苦读书的朱棣。
等时候差不多了,就直奔御书房而去了,留下可怜的朱棣,他还有一天的课程。
朱标走进御书房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开始批阅数量繁多的奏章了,朱标本来还想着找个地方站着,却惊喜的发现自己老爹书案旁有了一个屏风,里面有一套桌椅,只不过有些矮小。
朱标也不在意,有地方坐总比没有地方坐要强,笑嘻嘻的冲着朱元璋一拱手,见自己老爹没有理会他,就去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在这里父子俩倒是互相看不见对方了,但是声音却清晰可闻,朱标的书案上已经摆好了几份奏章。
朱标端正态度,认真的打开并仔细的阅读了起来,这是一份处理好的奏章,是中书省上奏的,其大意是询问该给开垦荒地的农户怎么样政策。
朱元璋的回答是开垦荒地的,就免除三年租税,而且为了鼓舞开荒,只要你开了荒地,这块地就是你的,就算原先的主人找来,你也不用怕,咱朱元璋给你撑腰。
朱标点点头,这份在经过中书省的确认就可以下达各州府了。
之后朱元璋处理完的奏章就会有太监搬到朱标的书案上,每过半个时辰朱元璋就会领着朱标起身走两圈,并问问他有什么疑惑。
……
第107章 中书右丞
朱标跟着朱元璋就这么处理了半个多月的奏章,闲暇也会去中书省转一转,最大的感受就是风雨欲来之势。
自从胡惟庸被杨宪摆了一道后,现在藏锋敛息绝不与杨宪正面冲突,李善长最近又身体不适,中书省基本就是杨宪主事了……
今日大概处理完政务后,朱标就起身打算跟自己老爹去用膳,却看见朱元璋靠在椅子上思虑着什么,朱标看了一眼刚想说话,就被外面的传报声打断了。
不一会刘伯温就走了进来,向着朱元璋和朱标行礼过后问道:“不知陛下叫臣来有何吩咐?”
朱元璋笑着让他起身:“伯温啊,你也知道善长最近身体不好,咱想着是否安排人帮他处理一下中书省的政务。”
刘伯温躬身回道:“这官员任免自然是陛下一言而决,更何况是中书省的要职,臣岂敢多言。”
朱元璋摆摆手:“咱要提的不是别人,就是你的学生杨宪,他的本事朝中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中书之职事关重大,所以才想问问你的意见。”
朱标眼睛微眯,杨宪的命运早就被安排好了,无论刘伯温说什么,杨宪都是必然会上位的,否则让谁挤下李善长。
但朱元璋却特意来问刘伯温了,这就是想看看刘伯温的表态,杨宪是浙东党的人,刘伯温是浙东领袖,也是作为制衡淮西党的重要人物,但是李善长一倒,杨宪上位,刘伯温的制衡作用就小了很多。
而且朱元璋和李善长有隔阂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刘伯温回答的不能让朱元璋满意,清算杨宪之日刘伯温也跑不掉,浙东党将会被彻底清算。
刘伯温跪下回答道:“臣是杨宪的老师,本应该支持,但杨宪此人有当宰相的才能,却并无当宰相的器量,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杨宪则不然。”
朱元璋看着地上的刘伯温说道:“咱记得杨宪升调京城后就直接去你府上拜见了吧,怎么这会就要大义灭亲了。”
刘伯温回答道:“此人升调京城后,便得意忘形,早就不把臣放在眼里了,师生之情荡然无存啊。杨宪此人功名之心太盛,驭民之策太狠,还请陛下三思。”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如此,朕会好好考虑的,你下去吧。”
刘伯温就起身告退了,朱元璋笑着摇摇头念叨一句:“老奸巨猾。”
朱标在一旁笑着没有说话,以刘伯温的才智怎么可能看不出杨宪离死就差一步了。
胡惟庸现在选择避其锋芒想必是李善长的指点,因为胡惟庸与杨宪其实都是一种人,这俩人的才干是有的,但是俩人的目光都远远不及他们各自的老师。
看他们的经历就知道了,俩人都是在登临绝顶之后直接狠狠的摔下了深渊,尤其是胡惟庸,明明是看着杨宪灭亡的,等他当上宰相后居然做事跟杨宪差不多。
不过也跟这俩人的命运已经被朱元璋制定好有关,毕竟在这个时代,皇帝的意志就是天意,天要绝你,岂有活路。
朱元璋看了一眼儿子说道:“标儿,你去一趟中书省,就说咱升杨宪为中书右丞,辅佐李善长主持政务。”
朱标躬身应诺,然后抬头就看朱元璋那戏虐的眼神,朱标就忍不住乐了起来,父子俩摇头笑了一会,朱标就领着刘瑾等人去往中书省。
朱标一路到了中书省,早就有太监提前去禀报了,除了在家休养的李善长外,杨宪胡惟庸张昶等人赶紧出来迎接。
等他们行完礼后,朱标侧身面南说道:“传圣上口谕,着令中书参知政事杨宪,升任中书省右丞相,辅佐李相国主持政务,钦此!”
所有人都先叩首表示恭听圣意。然后杨宪这个主角就感激涕零的念着:“臣杨宪领旨,臣必精忠报国不负陛下圣恩!”
朱标让他们起身,然后看了一眼胡惟庸,此人脸色先是一黑,然后便面色平静的向杨宪贺喜。
朱标转回身对着杨宪说道:“杨宪,圣上对你报以期许,你莫要辜负皇恩。”
杨宪郑重的向朱标躬身说道:“臣多谢殿下教诲。”
朱标看了一眼隐隐分成三派的中书省,然后就领着人转身走了。
之后的事情就不用猜了,以杨宪的性格,中书省马上就要乱起来了。
朱标没有回御书房,而是回东宫吃了口饭,收拾一下明日他还要出城迎接凯旋的徐达和他那两个愚蠢的弟弟。
山西早就平了,不过因为山西人口繁多,地方势力有些混乱,徐达才耽误了这么久。
山西啊,朱标背着手走在皇宫之中,身后浩浩荡荡的跟着几十人。
经过元末战乱中原地区已经是十室九空,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更是人烟稀少,而山西却不同,有王保保坐镇,加上哪里四周都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正好山西又碰到了风调雨顺,百姓算是安居乐业,所以有不少中原百姓都逃荒到山西。
如此一来,中原一带人烟稀少,山西却是人满为患,算是大明现在人口最多的地方了,想来数百万的人口是有的,若能移民迁地填补哪些人口匮乏的地方,大明就能最快的速度的恢复了。
昨日朱标就看了户部尚书的奏章,上面写到:“山东、山西人口众多,宜于迁出,扩充天下。”
而且除了山西外还有江南地区,人口也算旺盛,朱元璋的意思就是这两个地方都要往外迁人,除了填充中原的想法外,还有编户齐民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朝廷对基层的管理和控制。
还有就是要打击地方宗族势力,切断各族的联系,江南的大宗族为了争夺水源都可以派出几千条青壮与邻村开战,族长的命令可比皇帝老子的强多了。
……
第108章 偷工减料
所以大移民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我们的传统思想就是故土难移,落叶归根等等,只要还活的下去,就不可能随意离开故土。
山西现在好好的,百姓怎么可能愿意呢,到时候还是靠军队武力胁迫,毕竟靠着优越政策能骗走的百姓百不存一,他们可不会相信朝廷的话,大明才刚刚接手山西,连地方官都没有安排妥当,哪里有威信。
何况山西世家大族扎堆,弄不好又要闹出事,朱标想着就有些烦躁了。
历史上的洪武移民只不过是短短的一句话而已,但实际怎么可能那么简单,朱标想着是不是他接下这个苦活脏活,有他这个大明太子亲自出场,最起码哪些世家大族该给面子,有了领头的,百姓就下意识的跟上了,民众总是盲从的,毕竟他们懂什么呢?
朱标背着手思虑着,这绝不会是件好差事,无论干的好还是不好,总是要受到百姓的怨望。
不过朱标经过思索后还是希望自己能去亲手处理这件事,只要能尽快完成迁移,并减少伤亡,朱标在督促地方官吏确切的落实政策,很快哪些百姓就能安家落户,开垦荒地生儿育女,大明的人口就能迎来井喷。
第二天朱标领着的人去城前迎接徐达,见面之后徐达就对着朱标拜倒请罪:“殿下,末将愧对殿下啊,竟然没有看住王保保,让殿下陷入险境,请殿下责罚!”
朱标自然是亲手扶起徐达:“徐叔叔多虑了,王保保早就在你大军到达山西前就已经遁走了,哪里能怪你的,快请起来吧。”
徐达还是郑重的向朱标请罪后才起身说道:“末将谢过殿下宽宏,但是有罪就当罚,既然殿下不忍责罚末将,那末将就找圣上请罪。”
朱标摇摇头又劝了几句,然后拍了拍一旁朱樉朱橚说道:“你们俩这次帮助徐帅有功,父皇也夸赞过你们俩了,回去自有赏赐,大哥也给你们俩带了从草原抓来的宝马作为奖励。”
黑瘦了不少的兄弟俩乐呵呵的对朱标抱拳:“恭贺大哥覆灭北元,封狼居胥!”
徐达一系的将帅也是上前祝贺:“恭贺太子殿下舞象之年封狼居胥!此壮举足以威振天下,末将等为殿下贺,为大明贺!”
上一篇:全民领主:开局签到打折神器
下一篇:这个外挂过于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