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太子 第39章

作者:夜星月语

朱标跟朱棣吃了晚饭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大帐中,枕着手想着回京后的事宜。

发展人口其实还不是太难的事情,毕竟天下已经安稳了,我们民族的本能就是耕种繁衍,但是朱标却在思虑教育的问题。

后世中国的能够快速的发展腾飞,扫盲和义务教育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要是知道那怕是新中国建立的时候,全国都还有近九成的人是大字不识一个的。

只不过义务教育是绝对不可能的,把大明卖了也凑不出那么多的教育资源,而且教育资源还是最小的一个问题。

皇权不下乡,对乡间的控制力是很差的,如果真要推行,只能靠里长、乡绅等去推行,这个效率吧……

穷文富武,表面上学文花不了几个钱,但是笔墨纸砚、经史子集都是要钱的,古代这些东西还是很贵的,毛笔再便宜能便宜的过铅笔?你如果让民众自行承担,很多人三餐都不饱,还要交皇粮,怎么可能掏这个钱?

还有聘请老师的钱,那么只能官府掏了,问题是这件事投入太大产出太慢,官府肯定不会掏这个钱,也掏不出。

哪里来这么多教师?全民义务教育需要海量的老师,古代读书人本来就少,上升路径要么去科举做官,要么去做幕僚、师爷,要么做私塾先生,但凡有可能都不会去做这种义务老师。

而且全国各地肥瘦不均,发达的地方学文的多,贫穷的地方学文的少,我好好苏杭不待去贵州?

义务教育在现代贫困地区还是靠立法才保证的,为什么?穷,孩子还算个劳动力,你要读书就会脱产,等于少了一个劳动力,还要养着你,未必有多少人愿意。

除非官府承担孩子的伙食,这样不仅可以学文,还能替家里省一口粮食,何乐不为?问题是官府办不到。

朱标睡不着,就对着外面吩咐道:“请诚意伯过来。”

不一会刘伯温就走了进来,朱标起身迎接,刘伯温坐在一旁的凳子上说道:“殿下刚刚立下不朽之业,怎么还有烦心之事?”

朱标坐在榻上说道:“功业已是往事,等年老之时在追怀也不晚,本宫是想请教先生,可有广开民智之法?”

刘伯温捋着胡须说道:“这天下自古都是想办法行愚民之策,怎么殿下还想广开民智了,这对江山稳固可并无好处。”

朱标其实也明白,以他的地位其实就应当大力推行愚民之策,最基层百姓只是工具而已,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从封建统治者而言,他们更希望百姓愚昧,无知,停留在某一阶段,安心种田耕地就行。

在古代,与皇权专制配套的,必然是思想控制和愚民统治。

四分五裂的国家经过战争兼并,实现了大一统,这个时候,保证家国天下永远传续下去,皇权至高无尚,才是政权的核心利益,什么文化昌明,科技发达,百姓幸福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得为这个利益让步。

皇权之下要的是听话像工具一样的民众,如果放任民间思潮泛滥,民间思想活跃,人才辈出,政府的种种司政措施在民间各路大神的质疑思辨下常常千疮百孔,长久下去则会动摇政府权威,影响统治基础。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啊!

朱标皱着眉头沉吟了一会说道:“开民智于当下有弊处,但自长远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现在不似先代,不说大洋之外的国度,就是周边的小国也在不断的发展,若是继续固封自守,恐怕会给子孙留下祸患。”

刘伯温看着朱标说道:“殿下可是在挖自家的根底啊,无论是朝臣还是陛下都不会支持的。”

朱标这才苦笑一声,这才是最大的难点啊,朱标要是真的这么做了就是在背叛自己所在的地主阶级的利益。

可是不这样做的话,大明还是要走老路,现在可以说是地主阶级最弱的时候了。

等几十年后,现在的勋贵大臣们就会形成一个稳固的利益集团,皇帝身为这个集团的领袖,杀几个人无所谓,但想要掀翻这个阶级就会被所有人背弃。

朱标看了眼刘伯温说道:“那先生怎么看此事?”

刘伯温捋着胡须说道:“此事对国家来说,利大于弊,但对家国来说,弊大于利!”

刘伯温起身对朱标躬身劝道:“殿下,容臣说句肺腑之言,无论是谁最先想到的都是自身和自己的家族,这些都考虑完了才轮到国家!”

刘伯温看朱标没有说话就继续说道:“此事那怕是陛下也同意,但具体的政策还是要地方官员去执行,殿下觉的他们会好好做吗?”

朱标点点头说道:“如此多谢先生指教了。”

刘伯温在一躬身就退出去了,他也是世家出身,否则哪里能有机会读书中进士呢?

朱标躺回榻上看着营帐的顶端,心中莫名的有了孤家寡人的感觉,无论是谁都不会支持他的。

朱标有些茫然了,明明是正确的事情,但所有人都不会支持,一旁伺候的刘瑾小心的为他盖上被子。

朱标转头看向刘瑾,若是依靠锦衣卫和东厂呢?

刚刚打起的念头就被朱标自己狠狠的打散了,建立能够监管天下的特务机构是独有皇帝的权柄,不是一个太子可以掌握的。

何况依靠一个部门对付一个阶级也是不够的。

那扶持商人阶级呢?资本主义吗?

朱标摇摇头,那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呢,朱标可不想子孙被送上断头台。

……

第二天朱标起身换上金甲,率领大军班师回朝了,等靠近南京十里的时候,朱标就已经看见远处站着密密麻麻的一大群人,看样子有数万人。

李善长为首的文武官员都早早的到城外等候了,朱元璋昨日就下旨,令文武百官携带百姓出城十里相迎太子凯旋!

等朱标领着将帅们靠近到时候,百官身后就响起了一阵古雅的音乐,这是特有的凯旋之乐。

李善长为首的百官带着身后的百姓们向着朱标跪地恭贺道:“臣等恭迎天策上将军班师奏凯,得胜还朝!臣等恭贺太子殿下覆灭北元,封狼居胥,立下千秋伟业!”

百官说完后,他们身后人群就开始齐声呐喊:“天策上将军威武,太子殿下威武!”

朱标笑着挥手让他们起身,然后下马对着南京城躬身行礼,才跟李善长等人寒暄了几句。

李善长笑着对朱标说道:“圣上听闻殿下班师回朝的消息,高兴的不得了,现在圣上就在南京城的城墙上等着您。”

朱标一听就感觉心中温暖了许多,莫名的想起几年前朱标领着百官,在南京城外迎接朱元璋凯旋的时候,朱标倒是想知道自己父皇现在是什么感受。

……

第101章 重回皇宫

周围的百姓们都喊完自己的口号后,就看着大军议论纷纷,虽然不太清楚具体的事情,但是也知道了是他们的太子殿下打了胜仗回来了,各个也是有荣誉焉的模样。

朱标跟李善长等人说了几句,然后就一同动身去往南京城。

走了五十里后朱标就让兵部的官员先带着大军去往大营,等着皇帝的封赏。

朱标则是领着数千亲军和文武官员们回到南京城下,朱标抬头就看见了城墙上把两道熟悉的身影,分明是朱元璋和马皇后。

朱标突然很想挥挥手喊两声,但是想着有失体统就算了。

身后的将帅们自然也看见了,大家一齐下马,跟着朱标单膝跪地,礼乐再次奏响。

礼部尚书捧着圣旨从城门走出,微微侧立在朱标等人面前就开始宣读“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储贰之重,式固宗祧,一有元良,以贞万国。天策上将军朱标北伐外族收复失地,覆灭敌国开疆扩土数万里,得子如此朕心甚慰,右将军开平王常遇春劳苦功高,特赐免死铁卷一道,赏金千两,后世子孙当与国同休!左将军曹国公李文忠,功勋卓著特赐下免死铁券,赏银千两!参军诚意伯刘基升为诚意侯赐田百亩。先锋永昌侯蓝玉,勇武过人升为梁国公,赐金千两……

余下的人也各有封赏,基本所有人都升官了,看朱元璋的赏赐就可以得到许多信息。

军中将帅都有赏赐,除了广德侯华高,不过也没有什么惩罚。

至于华安早就阵亡了……

城楼上的朱元璋看着下方的儿子说道:“这小子可真是给咱一个大大的惊喜!”

一旁的马皇后仔细的瞧了一会才说道:“黑了不少,这可要成婚了,得好好养一养。”

朱元璋突然笑了,但也没有说什么。

马皇后看着下方的儿子,心中却是很忧愁,她也是读书通史的,她不想让儿子再出风头了。

太子小小年纪里下如此大功,在军中也有了威望,这绝不是好事。她只希望自己一家人能够和睦的过完这辈子,她爱自己的夫君也爱自己的儿子。

若是这两个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起了矛盾,那无疑于是要剜了她的心。

前方的捷报频传,坤宁宫里的奴婢们各个喜笑颜开,唯有她却是越来越担忧,而且自己夫君自从当上了九五至尊之后,就越来越难以揣摩了。

一旁的朱元璋则是无奈的看着自己的结发妻子,她面色平静嘴角抿起,一副很倔强的样子。

自己老婆当上了皇后以后,性子是一日比一日倔强,每日不知道在想什么,跟她一起用个膳都得小心翼翼的……

这对天下最尊贵的夫妻,神色各异的对视一眼,然后就起驾回宫了,城楼下的朱标刚刚起身,就看见自己爹娘的身影消失不见了……

默默的转身骑上马进了南京城,既然刚才圣上已经在城楼上看过他们了,各位将帅也就都先回府沐浴更衣,然后按照惯例晚间皇帝会召他们入宫,然后赐下酒宴,共同庆祝大胜。

朱标自然也要回家沐浴更衣了,领着朱棣在全旭的护卫下回到了皇宫,在入口处就看见了云锦暖玉她们,这四个看见他眼泪就下来了,朱标看见她们哭,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朱棣也要回自己母妃哪里了,他毕竟还小,第一次离京这么久,朱标就让刘瑾去送他了。

回家真好啊!深深的吐了口气,感觉全身都轻快了,回到东宫卸下甲胄好好的泡了个澡,然后换上轻柔的云龙袍,把自己的头发绑在身后,然后就坐在自己东宫里的小亭子中,听着暖玉絮絮叨叨的诉说。

在她眼里,朱标出征后她就受了不少委屈,成日被云锦她们欺负,总是让她干这个干那个,还不让她吃饱饭。

朱标摸了摸她婴儿肥的脸蛋儿说道:“爷回来了,你也不许吃,而且那些活都得加倍干。”

暖玉一脸不可置信的看着朱标,圆圆的大眼睛睁的贼大,就像一只可爱的橘猫一样。

云锦端来一杯热茶,是什么朱标也懒得问了,反正能到他手上的就没有不好的。

朱标喝了一口茶说道:“暖玉看着胖了不少,多让她做些活。”

云锦笑着看了暖玉一眼,然后温柔的点点头,走到朱标的身后给他按起了肩膀。

朱标喝完一杯茶,起身弹了弹暖玉的额头,就动身去坤宁宫了,毕竟他也还小,他也想自己母后了。

一路上看见朱标的太监宫女们都恭敬的跪在一旁,喊着:“奴婢恭贺太子爷凯旋,太子爷千秋!”

朱标也都点点头过去了,等到了坤宁宫,朱标让人通报后就进去,跪在自己母后面前笑嘻嘻说道:“孩儿回来了,母后也不用担忧了。”

马皇后板着脸说道:“你还知道让我担忧?那为何收复燕云之后不班师回朝,封狼居胥是你一个太子该做的么!”

朱标一愣,然后抬头就看见了马皇后眼中的忧虑,然后就起身笑道:“封狼居胥再怎么样,也不过是武将的荣誉罢了,跟父皇重开日月新天的伟绩相比算得了什么呢。

这时候门外的朱元璋大步走进来,看了眼母子二人就坐到上位,看着确实黑了不少的儿子说道:“你不回来,你娘就这样子,每日也不知道在胡思乱想什么,咱也不好多说,看来是上了年纪了!”

马皇后这时也会过神了,自己确实钻了牛角尖。后宫无聊,朱元璋又不许她打听朝廷的事,后宫的女人也都对她毕恭毕敬,每日胡思乱想把自己都吓到了。

但是自己夫君最后一句可不对,马皇后瞪了一眼朱元璋:“那是,本宫年老色衰了,自然比不上刚入宫的佳丽了!”

然后就起身哼了一声,就留出空间给他们父子交流,并下去安排一会的膳食了。

朱标乐呵呵的看着也不出声,朱元璋挥手让他坐下,父子俩对视了一会。

……

第102章 北元遗老

父子二人默默的对视了一会,然后朱标笑着说道:“我刚才在门口好像看见杨宪了。”

朱元璋看着长大了不少的儿子说道:“刘伯温被你带走了,中书省就成李善长的一言之堂,怎么也得找个人制衡一下。”

朱标笑着说道:“那李善长应该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想必他已经开始培植接班人了。”

朱元璋满意的点头说道:“汤和被贬后,李善长就开始栽培胡惟庸了,他是聪明人,想来等他女儿嫁进东宫后,就会称病辞官了。”

朱标点点头,王爵之位就是一道催命符,更何况李善长还兼着中书左丞相的位置,想要保全家族,最好的办法就是退隐。

不过李善长是不甘心就此失去所有权势,所以他要把自己的门生推上去,如此才能安心退养。

朱元璋仿佛想到了什么开口说道:“不过李善长,最近越来越过火了,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他,他就马上将其罪上奏,让朕罢免他们二人!”

朱标劝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李善长年纪也不小了,既然要退了,自然是想表现一下。”

朱元璋点点头也没说什么,李善长在他心中还是很有地位的,绝大多数的政务都能帮他处理的井井有条,无论开国前还是开国后,李善长都对他有大功。

然后朱标就开始向朱元璋讲述自己此次北伐的经过,这些朱元璋自然一清二楚,不过儿子愿意讲他也愿意听。

朱元璋的亲军都尉府遍布三军,北伐之事没有什么能瞒得过他的。

朱元璋不时还对朱标的决断做出否决,并指出另一条更好的决断,此次朱标能胜,其实还是靠着大军强盛,他的决断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朱标也是认真的听了下来,他那点统兵经验自然比不上朱元璋这种开国之君。不过也无所谓了,朱标自己基本不可能再领军了出征了。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何况一国之储君,这一战已经达成了他想要的目标。李文忠蓝玉沐英等人就是他在军中的嫡系,以后的征战就都交给他们了,他们还都很年轻,但在未来就会逐渐掌握兵权。

朱元璋自然也清楚,所以也没太打击儿子的自信,朱标在此次北伐中做的相当不错了,至少果敢坚毅,并有足够的决断,这就非常让朱元璋满意了。

父子二人一起喝了口茶水,朱元璋说道:“咱准备开科举了,现在地方上百废待兴官员紧缺,政令别说下乡,下达到县里都成问题。”

朱标沉吟了一会问道:“那些大族都愿意家中子弟出来做官了?”

朱元璋冷笑一声说道:“莫说那些大族,咱前些日子下令全国举荐一些人才,听说苏州的姚叔润,王谔,都是当地有名的鸿儒大家,精通四书五经,享有盛誉。

“咱就下令让吏部下文书给苏州府,让当地的官员派人护送姚叔润和王谔进京,结果这两人当场拒接朝廷的文书。

还有那个夏伯启叔侄,他们不仅当面拒绝了朝廷的文书,还当场切掉了自己的一根手指,决意永不入朝为官!”

朱元璋说完后面色平静,但朱标已经感受到那恐怖的杀意,朱元璋接着说道:“这些人本来就是隐士,他们不愿意也就罢了,但那些北元旧臣就更过分了。

“像前朝仪政大夫郑玉绝食七天,最后直接上吊自杀了,还有前礼部侍郎也自杀了,这俩人死前还说什么,宁死不做贰臣!

除了不愿意为咱效力,誓死殉节的外,还有大量北元旧臣更是直接归隐山林,像杨维桢、沈梦麟和藤克恭等。”

朱标自然清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这些文人大夫已经在元朝统治下生活了百余年,产生了对元朝统治的认同感;还有就是儒家忠君思想的不良影响,导致这些汉族知识分子只知道忠于君主,却根本不管这个君主本身是否值得尽忠,说白了,就是一种奴性。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元朝压榨的是底层的百姓,他们对士绅大族可是有好好拉拢的,这点那怕是到了清朝也如此,无论朝代怎么更替,他们都是享有特权的那一批。”

朱标看了眼面色平静的朱元璋说道:“父皇想如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