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太子 第145章

作者:夜星月语

朱标当初还是吴王世子的时候就被宋濂拉着好好读了许多遍,身居高位,家中富足又享厚禄,因而乘高官厚禄的力量与民争利,天下怎么能安定?

道理没有错,官员若是能光明正大的行商,那简直恐怖,无往而不利,商品再也不用看好坏,而是看其背后官员的品级地位。

百姓也失去了选择的余地,行行业业都被垄断,商品价格飙升,银钱的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严重,到最后民不聊生揭竿而起……

这也是就是为何朱标一直不愿插手经济的原因,他做买卖都不用造什么玻璃,就是卖粪都能卖出天价,有的人想光明正大给他送银子,一直苦于求不到门路呢。

官商勾结从来都避免不了,但只要明面上有限制,那么他们再猖狂也有个底线,不与民争利,不仅限制的官员,其实也限制的是皇家,两者相互制衡。

当然了,现在的情况自然谈不上官员与皇室相互制衡,开国太祖皇帝健在,足以镇压一切,所谓祖龙死而地分。

在这个时代,一个伟岸的君王,确实拥有镇压天下的威望与实力,无论是始皇汉武明祖都是如此,他们才是真正的帝王。

只不过他们也会死,死了就只是一个牌位了,再也谈不上什么人间至尊,所以维系制度规矩比什么都重要。

但朱标的运气在于他是朱元璋的儿子,他是朱标,无疑老朱的身体还能再战二三十年,而他按照目前的预计,应该能在老朱走后再执掌大明一二十年。

这是秦皇汉武都没有的机会,他们俩者都不算开国太祖,无法避免的国内固有的势力颇大,不好割舍,因为他们已经与国家与皇家都牵连太深,休戚与共,纵然是秦皇汉武都不好狠下杀手。

而且这两位都对自己的继承人不太友好,晚期打压的态度颇为明显,储君的威望势力并不是太强大。

而朱标的处境确实与他们大不相同,纵然开国勋贵势力庞大,但开国皇帝建在,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大明第一统帅朱元璋,无论是徐达常遇春都是拜服。

而且老朱心狠,对一切干扰国家的势力都能狠下杀手,不出几年,朱元璋就能将桀骜不驯的勋贵们调教成合乎心意的鹰犬,他们的爪牙再也不会伤害到主人。

第444章 茶户

可以预见,几年之后大明的权柄将彻底归于皇帝一人,一夫之心,将替千万人之心,勋贵文臣都将匍匐于朱元璋的龙靴之下。

至于对待继承者这方面,朱元璋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做的更好,朱标的地位也比扶苏刘据强的不只是一点半点。

从某一方面来说,他们三人其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有一个伟岸霸道的父亲,都曾众望所归,都在历史中留下遗憾。

扶苏为秦皇长子,大秦公子,为人宽仁有远见,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经常直言劝谏秦皇嬴政,被外派边疆,最后被赵高李斯胡亥等人阴谋篡改秦始皇的遗诏,扶苏遵父命自杀,秦朝二世而亡。

刘据为人汉武帝刘彻嫡长子,元狩元年即被立为皇太子,为人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有见略有政才,只是不通权谋之道,被小人陷害逼起兵自保,最后兵败而逃自杀身亡。

这俩人基本就是历朝历代太子们的心魔了,也证明了一个道理,纵然自身德行兼备民心所向,但没有自己父皇的宠爱,终究是难以上位。

而朱标就没有这方面的压力,从出生那天起,前面的路就被自己父皇铺垫好了,不需要浪费任何精力在讨好自己父皇,打压自己兄弟,拉拢朝中大臣……

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在自己父皇欣然的注视下稳稳的走过去,就可登上龙椅,成为大明锦绣江山的主宰。

有这个底子在,朱标才有信心去做一些事,否则光凭许些后世见识又能影响多少,在无公平无人权字里行间都写满了吃人两个字的年代,活下去就不易,何谈其他啊。

朱标沉思的功夫,茶马司的官员都赶忙跑了出来,乍一听太子殿下来了,先是惊疑然后便反应了过来,青天白日还在京城衙门前,找死也不是这么找的啊。

整整齐齐的跪倒在车架前:“微臣等恭迎太子殿下,殿下千秋!”

这架势把几个路过的行人唬了一跳,都低眉顺眼的快步离去,还有几个大腹便便的商人,瞧着是要往茶马司来的,见此也都停下脚步想要退回去。

与朱标同在车架内的刘瑾拉开帷帘,赵淮安扶着朱标下了马车,茶马司主事偷偷瞧了一眼,确定真是太子殿下后,跪伏的身子压的更低了,其余官员也是有样学样。

朱标看了眼远处那几名进步两难的商人,随口对地上的官员们说道:“免礼吧,本宫来茶马司有要事询问,去把这两年的账册都拿出来。”

言罢就径直朝着府衙走去,一群官员应诺后赶忙跟上,其主事躬身在前引领,茶马司衙门说不上多气派,倒是大些的储库有不少。

步入大堂落座后,唯有茶马司几个主事有资格陪同伺候,其余官员尽皆退散各归其职,朱标先是随口问了几句,都是刚才从宫内账目上来到的。

茶马司令已经年逾六旬,老迈不堪,朱标问一句他得想好一会儿才能回答,而其司丞名叫苏志,回答较为活跃,而且条理清晰,朱标对他的印象不错。

没过一会一箱又一箱的账册被搬到大堂中间,苏志弯腰拾起目录名册递交给刘瑾,然后才到朱标的手上。

翻开目录就是密密麻麻的小字,不过朱标也习惯了,翻看了两柱香的功夫,堂内只有纸张翻动发出的沙沙声以及老司令抑制不住的粗喘之音,其余者皆宛如木柱。

朱标看完目录让人从大箱子中取出他想要细看的账册,然后朝着司丞苏志问道:“去年各省入账的贡茶仅有三千余斤?”

苏志立刻回答道:“回禀殿下,三千余斤是没有算皇家茶园的上贡,只记了各省的上贡,江南500斤,江西405斤,湖广200斤,浙江520斤,福建2350斤。”

这个数量对皇家来说已经是绰绰有余了,毕竟朱家现在才多少人口,就是把后宫妃嫔都算上也就那么些个,拿茶当饭吃都用不完,大多都被朱元璋赏赐给官员们了。

这也是一种体面,近两年文武官员之间,只要看春贡茶叶一到,瞧各家分到的分量就可知在朝廷上谁更简在帝心了。

今年分到最多依旧是徐达,这已经连续四年了,其次是已经归乡退养李善长,之后才是常遇春李文忠汤和等人,依旧是武勋居多,而有趣的是,文官中被分最多的竟然不是汪广洋胡惟庸刘伯温这几位,而是宋濂。

这其中意味倒也有趣,宋濂在京的时候老朱不待见,这回乡几个月倒是有体面了,朱标在陕甘的时候都听闻如今老夫子家门前车如流水马如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名门望族都求着将族中最出色的子弟送到他门下。

朱标想着过完年,就得派人将老夫子请回来了,这也是当初就说好的事情,宋濂当世大儒的名望也是他急需的,朱标往后几年要办的事情都有些离经叛道,总得有个在文坛士林当中替他发言背书的人。

文坛士林之中的许多事朝廷也不好插手,毕竟人家也不造反,书生意气喝酒论政谁能拦得住,朱标总不能搞出文字狱啊。

等苏志把皇家茶园的贡量也说完,朱标接着问道:“本宫看归属于朝廷的茶户不少,这些人的日子过得如何?”

这话让茶马司的官员身形一颤,苏志也没有立刻回话,而老司令却是扬起满是皱纹的老脸回答道:“禀殿下,仰仗圣上恩德,各地茶户如今过的都比前代要强上许多,都对天家感激涕零呢。”

朱标没理会他的话,接过刘瑾端上来的茶水喝了一口,感觉味道不如宫里的,转眼看向苏志:“确实如此吗?”

苏志深呼吸一口说道:“禀殿下,茶户们的日子确实要比前代强上一些,但依旧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毕竟是茶户……”

朱标闻言满意的点点头,官话假话也好真话也罢,都不算什么,朱标也从不指望下面的人不糊弄他,但聪明人总得知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或者话他这个时候想听什么话。

……

第445章 铁锅

所谓不痴不聋,不为家翁,若是什么都细究,连下面人的场面话都容不下去,那场面可就太难堪了。

朱标没有再瞧茶马司司令,也没再往茶农身上去问,而是放下茶杯说道:“茶马司同北方蒙古部的贸易已经停了半年有余了,是时候再开了,着圣命,令茶马司即刻着手准备,以河运将库存茶叶运送到顺天府。”

“臣等恭听圣令!”

茶马司司令领着一群官员下跪听命之后,眯着老眼瞧了瞧还一动不动跪在地上的司丞苏志后径直退了出去,宦海浮沉几十年,看来时候退位让贤归乡养老了,否则真等被人拿下,可就什么都没有了。

刚才的太子爷问话的意味他不是听不出来,只是他执掌茶马司太久,与地方牵扯太深了,根本不能随心所欲,何况他都这个年纪,就是有心,恐怕太子殿下也瞧不上,还是安安稳稳的吧。

苏志转头看了看压了他三四年的上官背影,无声的笑了笑,年轻就是他最大的资本,太子爷这个年纪,无论用人还是培养心腹都不会瞄着老家伙的。

等人都出去了,苏志开口道:“殿下,不知此次重开贸易,是要以茶叶换取什么,依旧是按照老规矩吗?”

朱标笑道:“茶马司茶马司,自然是要以茶换马,你觉得蒙古还有什么值得我大明垂涎的吗?”

苏志喉结滚动了一下说道:“几年来朝廷以茶换取了不少马匹,管牧民牧并行,而且听闻河套牧场那边马匹繁殖颇为顺利,虽然马匹永远没有够的时候,但我大明现今也不算急缺。”

“而且微臣与茶马司同僚相谈的时候预测过,大概明年才会解除蒙古封锁,再开茶马贸易,所以微臣想着应该是圣上或者殿下有其他要求……”

朱标闻言点点头,此人胆大心细颇有主见,虽然从这么短的时间里也难看出更多,但有这些特质也就足够了,值得他给个机会,至于此人到底能不能行也无所谓,到底不过是茶马司的官员而已。

茶马司主官也就是个区区五品官职,平日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而且与蒙古贸易这种事情,许多关键性的部分还是由朝廷主导的,必然是要有户部官员随行的。

茶马司负责的只是征收运送,不过朱标有意往后将茶马司归入内务府,商政两分以便管理,如此一来茶马司还是需要一个较为出众的主官。

“不错,先前朝廷要求蒙古仅能以马换茶,而今马还要,但允许蒙古各部以金银铜钱为价换取茶叶丝绸食盐甚至是一部分铁器,比如铁锅。”

苏志有些愕然的抬头看了眼朱标,然后低头说道:“那蒙古各部恐怕是要把家底儿都掏出来了,只是铁器外卖是否不太合适,微臣以为不如换成粮食。”

朱标捏了捏眉心说道:“纵然是开始秋收了,可粮食那有够的时候,何况还得攒下一部分等着还给江南士族。”

苏志嘴角一抽,没想到太子殿下竟然真的打算还债,他们私下议论的时候都以为此事最后会糊弄过去,最多朝廷装模作样运几船粮食归过,就说还完了,士族还敢与太子殿下算细账不成?

苏志提醒道:“洪武元年圣上就曾下令过,无论何等器物,只要含铁就不准贩入蒙古,以防蒙古融铁铸兵,违令者族诛……”

朱标指了指一旁的凳子说道:“那就只卖铁锅,其余铁器照旧,本宫听说蒙古牧民家中以有铁锅为荣,可以作为彩礼或嫁妆,兄弟分家,家里的铁锅一定要对半分?”

苏志起身行了一礼,然后恭谨缓慢的坐在了朱标所指的凳子上,屁股都只是半挨着,看着宛如惊弓之鸟,或许其中也有些故意为之的成分在里面,是为了向太子殿下表现敬畏。

苏志觉得效果不错,太子的眼神他看不透,但殿下身后那名太监眼中分明透出几分满意之色。

“回禀殿下,近年来蒙古侵扰北方边镇,所图就是金银财宝、女人和刀剑铁锅,在向朝廷进贡求和时,也会要求以铁锅回赠,毕竟相比陶瓷皮类,铁锅耐热耐摔,于牧民生活有大便利。”

朱标自然清楚蒙古部族主要以游牧为生,为了寻找更好的放牧场所,一年四季都需要不停的更换居住地,这就决定了他们所携带的家当要具备便利性和耐磨性。

在非常重要的日常饮食方面,蒙古人以牛羊肉为食,经常需要烹煮食物,而铁锅是生活必需品,毕竟陶土器皿没有铁器经久耐用。

他只是诧异于如今的蒙古竟然连铁锅都做不到自给自足了,这可到底是统治过中原近百年的民族,实在无法想象他们生产技术退化程度竟如此之快。

不过想想也正常,铁锅可是宋朝开始使用煤进行冶铁之后才出现的产物,可不是谁拿木头柴火就能轻易造出来的。

铁锅冶炼技术要求也较高,若没有熟练的铁匠和专业的锻造工具,不仅可能无法成功冶铁,操作不当也易造成安全事故。

苏志见太子颇感兴趣就说道:“微臣听在北疆镇守的兄长说过,如今蒙古各部的箭矢都开始用骨质木质的箭头了,一仗打完没人管死伤兵卒,而是先抢回兵器,可见他们是何等缺铁。”

朱标点点头道:“优先抢回兵器这本宫当年北伐之时也见过,不过那时候他们的箭头还是铁质的,没想到如今竟连铁箭头都用不上了。”

元朝灭亡后,漠北经济地理上一个最显著变化是蒙古汗国与元朝依靠汉地人力物力建设起来的城市及其附近的屯田农业迅速衰亡。

汉人工匠在像潮水一样退回内陆,这其中就包括铸铁工艺的匠人,他们因为害怕蒙古人对汉人进行无何止的迫害与剥削,他们逃离漠北城市。

这样带来结果,就是回到草原的蒙古各部经历了生产力大倒退黑暗时代,彻底丢失了冶铁工艺,连铁锅也造不出来了。

何况冶铁是需要大量燃料的,在用煤做焦炭之前,冶金的燃料基本上就只有木材,因此没森林就很难冶铁。

……

第446章 局限

比如中原地区,因为北方森林都砍完了,只能用煤炭代替,但煤炭含硫高,质量不好,所以冶铁中心最后都向开发晚和有丰富森林资源的南方转移了。

而当初突厥人之所以以冶铁闻名,主要背靠阿尔泰山的森林,而今整个蒙古高原可就没那么丰富的植被了。

蒙古煤矿资源其实很丰富,但蒙古失去了工业体系后,根本无力开发利用,至于汉人工匠在蒙古时,为什么蒙古人不学习冶铁技术呢?

主要蒙古人统治期间制定的政策,汉人属于最低等一类,蒙古人不屑学习这种工艺,认为只要依仗弯刀快马强弓就足以永远奴役天下……

因此蒙古部落很难自产铁锅,来满足更多家庭的需求,一些拥有铁锅的人们,都是补到实在不能再补的地步,才会将它扔掉。

由于造不出铁锅,只能向朝廷求购,朝廷实在无法拒绝时,就会用相对粗劣的洛锅应付一下他们,尽量降低蒙古人用铁锅冶炼兵器的可能。

其实朱标认为有些多虑了,对蒙古牧民来说,铁锅可远远比一把刀剑重要多了,何况随着如今火器的发展,铁器也就是那么回事了,注定要被时代洪流所淘汰的。

大明军器局、兵仗局、火药局以及工部,时时刻刻都没有停止对火器的研发,哪怕是去年时局最艰难的时候,朱标都还在竭力维持。

不少文官都认为大明火器已经够用了,一直上奏说什么劳民伤财,没必要再继续投入资金研发了,那笔银子无论是赈灾还是发军饷都比烧在火器上强。

毕竟以大明现在的军事实力都足以镇压东南西北四疆,哪怕是蒙古都没有什么还手的余地,农业文明的局限性又重新显现了出来。

不过朱标自然不会听他们的,居安思危也罢,提前布局投资也好,火器必然是要取代刀枪的,尤其是大航海开启后,船舰火炮更是重中之重,若是不发展火炮护航,那大明根本维护不了大航海所得的利益。

大航海一开,全世界海盗将如同杀不尽的蝗虫一般,追着大明的屁股咬,蝗虫这种东西可不是刀枪剑戟能解决的,唯有大范围杀伤的武器才能震慑住他们。

朱标回过神后向苏志问道:“除了这几样,蒙古那边还需要什么?”

苏志低头回答道:“马鞍、粮食、剪刀、丝绢缎匹、笔墨纸砚、靴帽、化妆品、药材、书籍、摆件,瓷器等等。”

“去年茶马贸易尚未禁止之时,微臣就亲自领队去边疆跟蒙古商队打过交道,他们所求甚多,上至王公下至牧民皆有所需,只不过碍于朝廷禁令森严,许多东西都不可明面上交易。”

朱标笑道:“明面上不行暗地里也有办法,牧民也就罢了,蒙古那些商队背后的诸王可是豪富的很,总能开出让人满意的价格。”

苏志坦然的点头道:“殿下英明,不过朝廷禁令终究是禁令,纵然有人不惜以命犯险,但能成功卖过去的还是不多,丝绸瓷器纸砚等物便罢了,盐铁粮茶少之又少……”

朱标笑笑没有说话,他清楚这里面不仅仅是朝廷禁令的原因,大明的这些人也不是吃素的,能打通这么多关节的更不可能是一般人,都是聪明人怎么可能不懂得饥饿营销。

纵然没有这个名词,但他们也都懂得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否则蒙古各部商队凭什么开出天价给他们?

他们之间都是有默契的,偷运盐铁茶凉也有定量,这其中就有涉及到另一轮的利益交换了,毕竟归根到底大家背后都是官场同僚,形成一条利益网络之后,齐心合力发财才是正事,什么都可以商量,没人希望撕破脸后一起死。

不过朱标没有心思追究这种事情,朝廷一直都在严打,他在重申一遍的意义也不大,何况这种事情不比地方贪污案,定然是牵扯到许多镇守边疆的武将勋贵。

如今时机尚未成熟,打草惊蛇有些可惜,而且蒙古如今这个情况,偷偷摸摸买到这点儿玩意的意义也不大。

话说完后,大堂内稍有些沉默,这时候茶马司的几名官员捧来几只瓷罐,还有一套茶具,看样子是要请太子殿下品尝一些特色了。

刘瑾看了看他们身后跟着的府军卫将领,见他点头就知晓已经验过毒了,这才让开地方允许他们将珍藏的茶叶放下。

那几名官员放下茶叶罐后就规矩的战到了苏志身后,虽然苏志还不是茶马司司令,但明眼人都知晓怎么回事儿,如今自然不会抢上官的风头。

位卑而逢上,官场大忌!

苏志正愁没有话好说,当今站起身朝朱标行了一礼道:“茶马司别无他物,唯有茶叶尚可,请殿下品鉴些,若是有殿下中意的,微臣也好吩咐下去,明年让地方茶园种采精品,供给殿下。”

朱标自己倒是挺喜欢喝茶,但是他一般也不挑剔,基本每年贡茶一上来,老朱分给东宫什么他就喝什么,反正一定是最好的。

不过茶叶这个东西,一个人一个胃口,老朱钦点茶叶也不是都和他的胃口,既然都已经来了,而且往后也打算以茶叶谋利,自然是要仔细尝一尝。

苏志净过手后打开精致的白瓷云罐,取出一块块茶饼,其形状各有意趣,除了正常的圆饼形,还有浮云马蹄蝙蝠等形状的。

这也是时代特色,将茶叶压成饼状,以便运输,而且压成茶饼之后,可以更好地储存,茶叶的味道也会挥发的很慢,还不容易被氧化,这样就尽可能保证了茶叶的品质。

而茶压成茶饼以后,一般都是储存的越久,茶叶越香,泡出来的味道也非常的醇厚,不像散茶,放久了会回潮,泡出来的味道也不那么香了。

当然了,在没有工业化的年代,压茶饼可不容易,更何况要制成上贡的茶饼,精雕细琢讲究无数,种种流程下来,一块茶饼都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华而不实的工序才能成形。

宋朝兴起的龙风团饼茶就是如此,老朱同志辗战江南广大茶区,对茶事有接触,深知茶农疾苦,前两年看到进贡的是精工细琢的龙风团饼茶,令他感叹不已,认为这过于劳民伤财,因之诏令罢造,下诏令唯采芽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