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夜星月语
朱标闻言也乐了,那些家伙在他面前乖巧懂事,但到底是二代,别人不好动陈理他们可不在乎,估计是下了死手陈理被打怕了,否则那个陈理早就到宫门前哭诉了。
陈友谅也算英雄一世,可惜这个儿子实在是废物,吃喝嫖赌没有不干的,而且还没有一点降臣的自觉,仗着年纪小吃点亏就到宫里哭诉。
朝中那些陈友谅的旧臣如今也都快死光了,等他爹陈友谅最后那点余荫消失,他的下场能如何呢?
……
第337章 罗织经
陈理明升都不过是个摆设罢了,在等几年病逝了也没人会说什么,不过现今他们还是活着为好,朱标也没心情再管他们,让一旁的刘瑾取来《罗织经》看了起来。
此经是唐朝酷吏来俊臣所撰的,朱标前世就久仰大名,作为文科生早在高中就因为好奇买过,这样一部专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的书籍,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上,都是一道颇为独特的风景。
至于他现在手上这一本,就是他先生宋濂送给他的,字里行间还有仔细的批注,而且还有辩证,看来宋老夫子也是怕朱标太过沉迷此书,国之太子不可不懂此道,但行事却不可如此,正大堂皇才是王者之道,阴谋诡计终究难登大雅之堂。
朱标到现在还记得老夫子把这本书交给他时的纠结,给了他后又苦口婆心的说了一大堆,却是不知道他学生早就拜读过此书了。
朱标莫名的有些想念宋老夫子了,或许其他人都觉得宋濂不过是个顽固的儒生,但朱标这个学生才知道自家先生是有大智慧的,一般人怎么可能正好在肃清吏治之前痛快的告老还乡,又怎么能给学生看《罗织经》这种离经叛道的邪书。
朱标叹了口气,明年吧,在去把先生接回来,那时候第一波肃清吏治的浪潮也差不多结束了,再次掀起就是针对胡惟庸和勋贵了,到时候可就没有现在这么安静了。
随手翻开看了数遍的经策,在前世看也只是心惊于古人竟把人性琢磨的如此透彻,而今在看却是越来越有味道,越是身处朝堂越是明白《罗织经》的道理,这不仅是酷吏奸臣该学的,明君贤臣更得学透,否则如何跟他们斗呢?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许多学派,这些主要的学派不仅都非常关心政治,还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治人”。
而治人就必须讲究方法,讲究方法就是智谋,就是谋略,就是权术,各种学派和文化都在智谋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纳入了谋略的范畴,成为权术的不同组成部分,身处庙堂何人能逃过治人与被治呢?
文华殿灯火通明,朱标不时捻起一块糕点咬上一口目光依旧黏在宋濂的批注上,刘瑾在旁燃起龙延香,不时的给太子续上茶水点心,每过半个时辰就提醒一遍该睡了,朱标不回话他也不会多劝。
有夜自携星月来,蝉鸣蛙叫总不绝,天黑了外面的交响更加频繁了,不同白天那般好找,小太监们纵然再努力也禁止不绝。
朱标隐隐约约也听到了外面的动静吩咐道:“让他们都歇歇吧,大晚上叫就叫吧,太子妃应该早都睡熟了。”
刘瑾躬身应诺,不一会儿外面就传来小太监们拜谢的声音,宫里有不少池塘,这一到夏天瞎叫唤的少不了也杀不绝。
等刘瑾又提醒了两遍,朱标才放下书册转身去偏殿歇下,明日早朝定然是正式宣商傅友德等人的功绩,不过自己父皇没有叫他去,他也正好可以偷个懒,近来他参与的事情太多了,这也不是太好的事情,也该老实一段时间了。
第二天上午朱标偷了个懒,派刘瑾去前朝打听,自己领着常洛华在东宫给花草浇水,喂喂池塘里翻滚的鲤鱼,然后小夫妻俩又去坤宁宫陪着马皇后聊了一会儿。
等到中午直奔谨身殿等下朝的朱元璋回来,父子俩对视一眼然后就开始批阅奏章文书,有了他在旁帮忙,老朱也能腾出时间叫汪广洋胡惟庸等人来开小会。
往后半个多月的时间都是如此,偶尔上早朝露个面,中午到下午一直跟自己父皇批阅奏章,或是看父皇跟官员开小会,或是自己叫来官员开小会,一切都看分到手上的奏章是什么,到了晚上陪着自己太子妃走一走,然后自己再安静的看一会书。
期间随着御史钦差们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老朱每日早朝都要训斥百官,身为相国的汪广洋自然首当其冲,到如今已经上了三道请辞奏章了,朱元璋一直留中不批,叫你来就是为了背锅,怎么可能让你自己退了。
蒙古各部的使臣也都到了京城,朱标亲自举荐曹国公李文忠前去处理此事,朝中众人都有些惊讶,大家早都默认这件事由镇守北方的开平王处理,突然让李文忠前去无异于是从常遇春头上抢功,就是徐帅也不敢如此。
不过太子殿下跟常帅的关系众所周知,官员们自然不会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何况曹国公李文忠的本事他们也是清楚的,所以也就平稳的通过了。
此事传出去后,某六品蓝姓城门守将在东宫门前跪了两个时辰才郁郁而去,听说当夜就在青楼跟人打了起来,又是被罚二十廷杖。
第二天朱标听到这个消息后更失望了,蓝玉这个人,优点跟缺点一样明显实在让人头痛,朱标刻意打压磨砺就是为了让他明白,大明不缺一个英勇善战的将军,更不缺一个骄纵跋扈的将军。
从北伐之后蓝玉便日渐恣意骄横,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乘势横行霸道,军中将校升降进退,大权操于他一人,不经兵部就敢随意任命,这些无论是朱元璋或是朱标都劝过,常遇春更是亲手教训过,可没有用,下了战场这个家伙就把脑子也留在战场上从不想着带回来。
若是这次他能忍耐下来,朱标也就松松了,不让他去北边还不能让他去打倭寇了?偏偏又犯驴性,那好,那就接着看城门,大不了让你守一辈子城,就是要让他知道,大明没了他蓝玉照样昌盛。
之后乌思藏的事情也解决了,朱元璋册封喃加巴藏卜被明太祖封为炽盛佛宝国师,赐玉印一颗,其带来的那些僧侣也各有册封。
帕木竹巴的首领释迦坚赞被册封为灌顶国师,但大明并不承认他对乌思藏的统治权,只承认他是其中一个宗教派系的领袖。
至于那个镇西武靖王卜纳剌,朱元璋派使者前去喧旨,若亲自来京那么就是大明的顺义侯,不来那就只是一个卫所的指挥使,大明连他固有的封地都不承认。
……
第338章 朝堂政斗
至于其他小部小派的首领也同样如此,只要能主动向大明投靠,都会授予官职,比如指挥同知、佥事、宣慰使同知、副使、元帅、招讨、万户等职,以及国师等封号,有些甚至准予其子孙世袭,其属下官吏的千户、所镇抚等职可自行任免。
大明明面上对他们的要求很简单,朱元璋也亲自召令吩咐道:“今为官者,务遵朝廷之法,抚安一方;为僧者,务敦化导之诚,率民为善,以共乐太平。”
总之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套路,唯一不满的就是帕竹的释迦坚赞了,大明无疑是狠狠的给了他一刀,让他失去了从根本上一统乌思藏的机会,不过此人决断颇弱,不敢与大明撕破脸,只能咬牙认了。
而大明其实也不过是缓兵之计,只要乌思藏大部分政教首领都接受大明册封,等往后国力强盛了,自然可以名正言顺的整顿乌思藏。
这也是华夏的特点,师出有名是很重要的,可能为了杜绝君主为了意气之争妄动兵戈,毕竟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更不可肆意妄为。
乌思藏的事情没有牵扯过多,朝中官员也根本没有几个人在意,对他们来说乌思藏蛮夷苦寒之地,朝廷根本就不应该浪费时间在他们身上,有那个功夫不如管管陕甘地区的干旱。
那边灾情越发严重,百余日没有下过大雨了,河渠干裂,虽然还有点井水,但也就是够人食用,灌溉农田是不用想了,地方官员连连上奏请求朝廷赈济。
朝廷虽然已经尽力调度粮食赈灾,但依旧有杯水车薪的感觉,灾民反而越来越多,当地官员奏报说是因为有些乡下百姓看见朝廷有救济粮,索性把自家的存粮藏起来,然后穿上破衣服领着一家老小去吃公家的。
这个情况倒也有很大的可能,平民百姓面对天灾的狡猾罢了,总归是为了让家小多几分活下去的机会,鬼知道这个赈灾粮还能吃几天,毕竟不要太相信朝廷也是祖辈上传下来的经验教训。
朝廷的赈济杯水车薪,陕甘地区的粮价也是飞涨,这个时候但凡还有点家底的都不会再吝啬钱财,辛苦积攒不就是为了这个时候能有买命钱。
朱标站在御阶上听着下方官员的奏报,这几日的早朝他也没有缺席,实在是地方局势复杂,若是不上早朝,有些奏章批阅起来就可能有疏漏,到底还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做决断,中央的一笔一划落到灾情地方,那就是实实在在的政策,朱标不敢疏忽大意。
上位的朱元璋一拍御案呵斥道:“咱不是要听百姓现在过的有多惨,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解决办法,还有朝廷调拨的数批粮食到底有没有落到百姓手中,地方官员有没有人贪污!”
下面的官员各个低眉敛目,旱灾但到底是来的不凶猛,朝廷两个月前就收到了消息,从那时起朝廷就一直在或多或少的调度粮食,有经验的百姓们也早就开始了节衣缩食。
加上前些日子运送的一大批粮食,按理说情况断然不至于如此紧急,甚至越发严重,众人心中都清楚,如此天赐良机地方官员和运动粮食的官员没伸手就怪了,恐怕那些高价出售的粮食就有不少是朝廷的救济粮。
片刻后户部左侍郎代幹上前说道:“起禀圣上,灾情如火,一发不可收拾也是有可能的,何况救济粮有些是从南方调度的,一路上人吃马用还要损耗许多。何况当务之急不是追究这些,还是尽快再送一批粮食过去救济才是紧要,微臣听闻白莲弥勒等邪教又在那边挑动是非,若是晚了恐生大变。”
朱元璋冷漠的看着他说道:“不抓住硕鼠再运多少粮食都到不了百姓手里,代爱卿历经地方难道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吗?”
户部左侍郎代幹仿佛从皇帝眼中看出了什么赶忙跪在地上:“臣愚昧,请圣上恕罪。”
朱元璋不置可否的扫视了一圈,最后把目光落在消瘦了一圈的汪广洋身上:“汪爱卿为左相可有什么话要说?”
汪广洋木然的向前一步跪倒在地:“臣无能,不堪左丞相之位,上不能为君分忧,下不能安抚民生,还请圣上责罚。”
近来汪广洋算是体会到什么叫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没有了圣上的庇佑,他面对胡惟庸一系疯狂的扑咬根本无力反抗,进不得退不能,只能活生生的当个靶子。
他仿佛突然体会到了当初自己政敌杨宪的感觉,圣上需要你那就风光无限,就是中书六部各衙门都捧着,一旦对圣上失去了作用,他的政令连自己府衙都出不去。
一旁的胡惟庸目光平静的看了前方跪着的背影,杨宪好歹还风光过一会,气盛之时哪怕他都要退避三舍,必要时还得委曲求全,而到了汪广洋这里,根本都无需他出手,此人为左相实在德不配位,圣上想扶都扶不起来。
汪广洋此话一出,朱元璋也失望的闭上了眼睛,手段不够心性够狠也行啊,特意把他拿来压制胡惟庸,本想着起码用两年,没有想到此人骨头太软。
就是特意给他机会他也不想把握,生怕得罪胡惟庸,日后难逃其责,可却忘了朝堂之中非友即敌,那儿有你和稀泥的余地,朱标也失望的叹了口气,汪广洋被杨宪打断了脊梁,他怕了,只想安老一生。
朝堂之中自己倒下就不要怪别人下手狠了,随着汪广洋低头请罪,六部乃至中书省各官员纷纷直言弹劾其罪,认为他身为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当朝丞相,平日只知道清谈品茗,与国与家无所益达。
刚开始还只是对他个人,看圣上没有发话后弹劾的内容也愈发严重,结党营私、徇私舞弊、提拔亲信、贪污公款,以赏玩书画为名受贿贿赂,甚至还有钦天监的人弹劾陕甘大旱就是因为左相误国误民,从而导致天有所感!
……
第339章 德高望重
随着一句一句杀人诛心的话从昔日和和气气的同僚嘴中吐出,跪在地上的汪广洋骤然浑身发冷,鼓破万人捶,而今他的情况与当年被杨宪打压时有什么区别呢?
或许我这样的人,就不该混迹朝堂吧……
汪广洋把头贴在地面,流放斩首都可以,只求个通透,在如此下去恐怕他都要悬樑自尽了,自回返京城以来就倍感无力,仿佛整个人陷入泥沼之中,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朱标幽幽叹了口气,汪广洋才情能力都够,否则朱元璋怎么会特意把他扶持起来,这种机会可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真正的废物连利用价值都没有。
只可惜汪广洋心性不足,可能是因为出身高门大族,行事作风偏传统,颇得中庸之道,这个性格放在唐宋可以,但在明朝开国年间是不行的,李善长杨宪胡惟庸,这些人虽然也是拿笔的,但人家手里也提的动刀子。
朱标面向自己父皇躬身行礼说道:“儿臣启奏父皇,汪相入朝以来兢兢业业,虽无大功但亦无大过,纵无功劳也有苦劳,众卿家多言未免太过苛刻,汪相怎么也是父皇亲自简拔的人,又怎么会是那等邪佞之臣。”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森寒的看向那些叫的最欢的官员,汪广洋是他亲手立下的,如今虽然不行了,但也绝不可能是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之臣,否则不就是承认他自己识人不明,这些官员就真的那么恨汪广洋?不过是借机指桑骂槐罢了。
下面那些激动的官员声势一缓,一些正直的御史言官和汪广洋的几个属官都纷纷求情,大家也都清楚汪广洋确实没有做过什么违法乱纪之事,一直沉默不语的胡惟庸和六部尚书也都纷纷开口,紧着太子爷那句纵无功劳也有苦劳。
明着是求情,但在朝堂上无功就是过,朝廷给你俸禄自然是要你为国效力,又不是来让你养身板的,这也就是文官集体给汪广洋这辈子盖棺定论了,身后名再如何也逃不过一个无能。
汪广洋木然的抬起头心中猛然想要一头撞死,让这些嘴里念着什么堂皇大意的同僚们看一看,你们平日对我的相令敷衍了事,而今却是想要给我套死一个无能之名,这是休想,我汪广洋绝不是惜身保命空谈误国之人。
六部侍郎们则是开口跟自家尚书开始唱反调,就是要严惩汪广洋渎职之罪,同时也是为了向皇帝表示他们各有目的,绝非同党,否则这个场面就不好了。
上面的朱标也看出来了,当即看着官员们大声说道:“肃静!丞相任免乃是国之大事,自有圣上定夺,汪相再如何也还是朝廷大员,尔等之话过于偏薄,都静候圣上之命吧。”
朱标的话一出,勋贵那边自然附和,虽然他们也乐于见成文官们打出狗脑子,但是也知道把皇帝惹怒了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
砰!
随着御案上传开声响,所以官员包括朱标都朝着龙椅跪了下去:“请圣上息怒,臣等恭听圣裁!”
朱元璋看着百官低垂的头颅下令道:“汪广洋身为当朝左相不思为君效力为国尽忠,只知宽和自守与奸人同堂而不能去,沉溺酒中醉于诗乐,深负朕望,罢免其左丞相之职,削其忠勤伯之爵,贬为雷州参政,即可启程赴任,无诏不得返京!”
这就是被丢到边疆了,而且还是海南那边,只比当年流放要强那么一点,起码还有个官职,汪广洋听到这里猛然清醒了,甚至感觉一阵的轻松自在,仿佛回京这段日子就是一场浑浑噩噩的梦魇,而今终于摆脱了。
神志一回再也不想撞柱子了,眸中光芒闪烁然后立刻狠狠磕头高声说道:“罪臣领命,辜负天恩罪该万死,然则圣上宽仁留臣一命,余生必定尽心竭力治理地方,以图报皇恩。”
其余百官也只能齐声拜倒:“伏唯圣上英明神武,臣等拜服。”
朱元璋也懒得再说什么,挥挥手后汪广洋离朝而去,他此生再回来的机会也不大了,不结党,不营私,做人低调,从不惹是生非这等中庸之道,或许在太平时节是做官的标准,但确实不适合做朱元璋手下的官员。
汪广洋的退场也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甚至因为他这个左相当的太老实,胡惟庸都不需要着手清理中书省就能直接接手,里面的人早就投靠他了。
户部侍郎立刻上前说道:“中书省职责重大,而今朝野内外政务繁多,还请圣上圣心独裁,钦命统领中书总领六部的人。”
其余人也纷纷进言,朱元璋点点头说道:“众位卿家可有何人选,不妨说出来商讨一下。”
朝中安静片刻,胡惟庸作为右相当先说道:“左相之职责重大,需德高望重之辈方能服众,非常人所能行,微臣举荐中山王徐达或者奉议大夫宋濂,中山王开国之初就兼任过中书丞相之职,而宋濂乃是国之大儒更是太子之师,此二人再合适不过。
这话一出武将那边顿时乐了起来,虽然胡惟庸也不错,但到底不是武将,他们自然更希望徐达能当上左相。
文官这边六部的人没有说话,只有国子监和御史台众人则是支持宋濂,毕竟在他们眼里宋龙门德高望重,而且为人清正廉洁,是最有资格的人。
朱标看了眼胡惟庸,这家伙说了两个最不可能当选的人物,徐达早就位极人臣,再给他左相之位那就是要他去死,宋濂为人处事比汪广洋还中庸,确实没有太高的行政能力,何况人家现在还处于回乡养老阶段。
户部尚书上前一步:“臣以为最合适之人选莫不过右相,胡相早年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开国后便入中书省为官经验丰富……”
有人领头后胡惟庸的声势顿时起来了,淮西勋贵那边也纷纷表示支持,毕竟他们也知道徐帅当左相的几率太小,还不如支持胡惟庸,到底都是淮西老乡。
第340章 位高势危
随着胡惟庸等呼声越来越高,上位的朱元璋也缓缓点头:“胡爱卿可谓是众望所归啊,不过也确实合适。”
下面的胡惟庸立刻拜倒:“微臣才疏学浅,众同僚抬爱了,左相之位重于泰山,实非微臣所能承担,还请圣上三思。”
朱标接话道:“胡相不必过谦了,朝中政务繁重正式需要大才的时候,所谓以仁为任,无所谦让。”
朱标的话一出,大家就清楚这件事没跑了,本来胡惟庸就是官员中呼声最高的一位,太子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圣上的意思,如此一来谁还能相抗?
胡惟庸低沉着的头看着地板,其实他并不是多么想现在就做到左相的位置,中书省和六部明里暗里都是他的人,他早已经是实际上的左相了,他更希望左相上面再坐个汪广洋之流的傀儡,负责承担皇帝的怒火。
只可惜到了他这一步,很多事情已经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了,今日对汪广洋落井下石落马就并不是他的意思,可那些官员还是打着为了他好的名义做下了。
听着周围官员激情昂然的吹捧之声,胡惟庸更觉得自己身体发凉,仿佛前方就是绝路,身后的盟友们却在疯狂的推搡他前去。
他突然想起眼前这幕在当年也上演过,不过当时的自己是奋力吹捧的那人,而跪在这里连连推辞的是李善长。
自己那时想的只有老师上位了,他作为门生能得到多少好处,往后就能在同僚面前更加抬得起头,仕途定然更加通畅,有朝一人也能封侯拜相封妻荫子。
而今他做到了,李善长、刘伯温、杨宪、汪广洋,这些人都下去了,今日的朝堂上只剩下了我胡惟庸,可为何还是如此不安呢?
当年老师是什么想法,也是如此战战兢兢吗?
就在他思索的时候,上面朱元璋的命令已经下达了,他从今日起就是礼绝百僚的大明左相,胡惟庸恭谨的拜倒受命,起身后文武百官齐齐行礼躬身拜见祝贺。
龙椅上的朱元璋神色平静,淡漠的看了眼文武百官,然后就把目光移向了自己儿子,见他虽然面色庄重,但眉眼柔和仿佛也在含笑祝贺,无论谁见了都会心情愉悦。
朱元璋面上也忍不住浮现出笑意,朱标有所感觉微微转过头跟自己老子对视一眼,在官员看不到的角度挑了挑眉,示意布局多时终于让猎物上钩了。
之后的事情也就不用多说,朱元璋直接让胡惟庸处理好陕甘灾情的问题,只有一个要求,彻查哄抬粮价和贪污粮食的官员,一经查获斩首示众以安民心。
退朝后朱元璋径直离去,朱标则是走下去跟胡惟庸谈笑了几句,胡惟庸自然是万般恭敬,一起走出奉天殿后才各自分开。
太子爷一走,胡惟庸这边顿时挤满了人,不仅仅是文官,就连勋贵都挤了过来,左相右相一字之差,但实际权力可远不能相提并论,说到底右相还是副手。
若汪广洋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胡惟庸确实也难以抵挡,毕竟汪广洋又不想杨宪有绝大的漏洞,可惜他知道明哲保身,这也是为何朱元璋对他那么失望的原因。
胡惟庸跟文官们客套几句后就直接下令让他们做事,毕竟事情办不好明日早朝还得挨骂,而对勋贵武将就客气许多了……
朱标径直回了东宫,常洛华也有四个月的身子了,脉象稳健康泰,朱元璋和马皇后都很高兴,前三个月毕竟还有些危险,到这时候大体上就算稳了,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分娩那关了。
为了给儿媳妇补身体,朱元璋和马皇后不断送来各种好东西,有些都是特意要求藩国进贡的,老朱对此可不会有丝毫客气,听说高丽那边宫里的内存都快没了。
不过朱标却是担心胎儿营养过剩,若是体格太大生娩那关就难过了,朱标可不想因为一个孩子就送走自己的太子妃,不过皇帝皇后送来的补品,常洛华自然也不好拒绝,朱标只能亲自看管着点。
东宫已经有不少女医和产婆子伺候了,这些人倒是经验丰富,还晓得让孕妇多动动,不过到底是不敢对太子妃有强行要求。
等朱标回到东宫的时候正好碰见开平王妃蓝氏,让刘瑾扶起蓝氏说道:“岳母是长辈,往后不必行礼了。”
上一篇:全民领主:开局签到打折神器
下一篇:这个外挂过于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