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得加钱 第406章

作者:傲骨铁心

蓝翎长阿密达是满洲正蓝旗出身,正蓝旗的大旗主是即将成为豫亲王的淳颖,淳颖的妹夫则是贾六,所以,按旗里的规矩,贾六就是阿密达的主子。

早年在金川时,正三品火器营总占音保也是见面就叫贾六主子,然后顺理成章的跟着额驸主子混了,这会都升到从二品的参赞大臣了。

副会长博总督信中说占音保表现不错,可以考虑下届提名为执委侯选人。

“起来吧。”

贾六堂堂总督,自是不会跟小小蓝翎长计较,不管怎么说人家都是执行公务,何况还管自个叫主子呢。

示意保柱上前开门,迫切想看看婶妈和妹妹们什么情况。

哪曾想,忙中出错,险些提前送了亲人们一程。

贾六知道里面有自己的亲人,里面的亲人只晓得大门突然被打开,然后一帮如狼似虎的官兵冲了进来。

不大的林家当场炸窝,老的小的都是崩溃绝望,均以为是官府派兵来抄家了。

那家伙,鸡飞狗跳。

贾六的大妹妹贾云甚至准备跳入水井自尽,免得被官兵抓去送到关外宁古塔受那披甲人的折磨。

林秀才他爹林永强也是做好了满门皆斩的准备,晃悠悠的同老伴从屋中出来,“扑通”跪在地上,不求官府心善放过他一家,只求老爷们能留他才七岁的孙儿一命。

林秀才他大哥林德福则是整个人瘫软在地,抱着妻儿痛哭。

如果时光能倒流,他绝对不会同意爹供弟弟读那劳什子书,以致给家中引来这天大的祸事。

鸡飞狗跳的一幕骇了贾六一跳,很快意识到乌龙了,正欲上前解释时,就听后院传来落水声,然后有女子叫喊声:“大姐,大姐!”

听声音好像是五妹贾玲。

旗人普通阶层,起名无非是兰啊、秀啊、玲啊、玉啊什么的。

坏了!

贾六慌的一匹,箭一样的穿过林家众人跑到后院,果然小妹贾玲趴在水井边正嚎哭着。

可看到贾六后,小妹贾玲不知哪来的勇气颤抖着也要往井中跳。

却是几年未见认不出哥哥,只以为是索命的官兵来了。

“小妹,别跳,是我,东阁哥哥啊!”

贾六的一声疾呼把准备与大姐一同去的小妹贾玲给叫住了,尔后奔到井边朝下看了眼,二话不说拽着系有水桶的绳子跳了下去。

幸运的是,贾云投井时间不长,上面的索伦亲兵七手八脚把总督大人同他妹妹弄上来后,贾云由于意识模糊还在竭力挣扎不想受辱,直到一双大手抱住了她。

耳边传来的是东阁哥哥的声音:“大妹别怕,哥哥来了,没事的,没事的,哥是大官,只有人家怕我们,没有我们怕人家的……”

轻轻的安慰,轻轻的拍打,目中满是疼爱。

一如小时候那般。

第627章 这官够大了

“没事了,没事了……”

在贾六不断的安抚下,大妹贾云才渐渐的平定了心情,等听东阁哥哥说他也在朝廷当官,贾云的心中顿时生出指望,梗咽着求哥哥赶紧救救她爹和丈夫。

“事情我都知道了,放心,有哥哥在,二叔和我那妹夫都不会有事……他们要出了事,哥哥让永平府所有当官的给他们陪葬!”

贾六是以很平静的语气给大妹做的保证,并告诉大妹栓柱已经去县衙救二叔,另外他让人去山海关叫满兵把林秀才放回来了。

总之,这件事有他在,天塌不了。

听了大哥说的,一直绷着心弦甚至已经做好不独活的贾云顿时宽下心来,但还是不放心,小心翼翼的问大哥做的什么官。

“这个么……哥的官当的很大,这么跟你说吧,这一片地界的官,不管是旗员还是汉官,都得听你哥哥的。”

贾六笑着摸了摸大妹的额头,因为投井缘故,大妹身上湿漉漉的,贾六忙让手下将自己从天津给妹妹们买的衣服拿来,要小妹贾玲陪姐姐换了,这才在姐妹二人的带领下去见自己的婶妈贾吴氏。

林家这边显然也看出来的官兵不是抄他们家的,又见未过门的媳妇管那带兵来的年轻人叫哥,原先看守他家的满洲大兵更是诚惶诚恐的,顿时如溺水之人抓住稻草般围了过来。

父子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冤枉什么的,贾六不是不想同他们亲切交谈,毕竟是妹夫的家人嘛,也算是亲戚,喝个茶吃个饭,客套一二是应该的。

但因急于先探望婶妈,实在是不便同林家父子多谈,就让保柱代自己应付一下。

“是,是。”

林家父子不敢多说,目送贾云姐妹陪他们的大哥到侧院后,林永强才鼓起勇气问了留下的保柱几句话。

大意是他媳妇的这位兄长在京中做的什么官,是不是专门为林家的事来的,就是委婉表达贾家的这位大兄弟能不能摆平这事的意思,毕竟他儿子犯的是谋逆大案,一般人怕是不行。

保柱跟总统阁下久了,为人处事也灵活得多,笑着宽慰紧张的林永强道:“林翁莫慌,这世上还没有我家大人解决不了的事,你儿子的事小事一桩,最多明日就能回来了。”

听人家这么一说,林永强肯定是心中惊喜交加。

不说是吃了颗定心丸,至少也是半颗。

“这位军爷,不知贾大人在京中官居何职?”

林秀才的大哥林德福虽没有功名在身,但也见过世面,知道谋逆大案是通天的案子,要是报到皇上那更了不得,因此担心贾家这京里的亲戚要是官小的话,未必能派上多大用场。

那样就白欢喜了。

弟弟被抓后,可是有很多人跟他说事涉文狱,就是知府老爷都无济于事的。

想要把事情摆平,得朝中有人才行。

也正是因为朝中没人,甚至府里都没人,所以他们全家才在这里等死。

每日心里想的最多的,怕就是埋怨他那不懂事的弟弟了吧。

也是,好好的书不读,功名不考,吃饱了撑的弄什么字典啊,真是显的你比圣祖康熙爷还能干是吧!

“我家大人的官绝对够平你们家这事了,”

保柱大致猜出林德福的心思,笑了笑:“如果不够,我家大人还能请领班军机大臣,满汉尚书,帽子亲王帮你家活动活动……要这还不行,我家大人自会亲自同皇上说此事……皇上嘛,多半是要卖些面子给我家大人的。”

“呀?”

林永强父子惊在那里:贾家还有这么吊的亲戚,连皇上都要卖面子给他?

惊疑之中,林德福问出了和他爹一样的困惑:“那贾大人到底当的什么官?”

“直隶总督部院大臣。”

保柱给出答案,笑呵呵的看了一眼林家父子:“这官应该够大了吧?”

……

贾吴氏虽出身旗里,可看着跟普通汉人妇女没有什么区别。

没有裹脚,这两年跟着丈夫在临渝种地过日子,身子比先前在旗里时倒壮实许多。

不过这些天来因为女婿和丈夫的事,贾吴氏也着实受到惊吓,一生要强的她这一回是真的受不住一病不起,每日基本是以泪洗面。

贾六看到婶妈时,二妹贾红同三妹贾兰都躲在婶妈屋中,四妹贾双则是因为害怕躲在了大姐屋中的床底下。

三个妹妹年龄都不大,最大的贾红才16岁,最小的贾双才9岁,小小年纪的她们哪里经过这等事,所以当贾六推门而入时,屋内两个蜷缩在母亲床边的妹妹很自然的失声叫了出来。

然后就呆在那里,愣愣的看着大姐贾云同牵着五妹贾玲的贾六。

“是东阁哥哥!”

贾红第一个认出贾六,激动的上前一把抱住了多年未见的东阁哥哥。

贾兰也认出来进来的是大伯家的哥哥,却没有像二姐一样扑上去,而是有些发懵的站在那,几个呼吸后转身拉住妈妈的手,欢喜道:“娘,是大伯家的东阁哥哥来了!”

“东阁么?”

贾吴氏刚才就看到了进屋的侄子同女儿,只是时隔几年没见侄儿,也是第一眼没认出来,还是三女儿喊了几声才反应过来这是丈夫的亲侄子。

“孩儿给二娘请……孩儿给二娘磕头了!”

贾六习惯性的要给婶妈打千请安,转念一想二叔一家已经是汉人,便忙改以汉人的礼节恭恭敬敬给贾吴氏跪下磕了个头。

“真是东阁这孩子,真是东阁……”

贾吴氏也是既惊又喜,颤悠的便要下床。

贾六赶紧上前示意婶妈不必起来,继而半蹲在婶妈面前握着她的手,轻声道:“二娘不必担心二叔,侄儿已命人叫衙门放人了。”

贾吴氏的手还是跟当年一样粗糙,但握在手中却让贾六倍觉亲切。

小时候他同大全父子冲突,每回都是跑到二叔家避难,每次也都是婶妈哄他睡觉。

夫妇俩因为生的都是女儿的原因,真心把贾六这个侄子当儿子看的。

就是这双粗糙的手,让打小失去母亲的贾六体会到了母爱的滋味。

婶娘,也是娘。

第628章 这回你七我三

兄妹重逢,婶侄再遇,自是太多话讲。

主要还是围绕二叔大忠同大妹夫林秀才的事。

这些贾六基本了解,甚至有些内情比婶妈和大妹还清楚。

只是没想到大妹贾云投井自杀竟是婶妈贾吴氏的意思。

“你大妹虽没有正式嫁入林家为妇,但已经下过聘礼,是人家林家的媳妇了,她丈夫犯了谋逆大罪,你大妹身为妻子能躲得过去?”

贾吴氏轻叹一声,有些心疼的拉过大女儿,来的要不是侄子,她和女儿已经是阴阳相隔了。

“纵是如此,也不必叫大妹寻短见啊。”

看着本来应该高高兴兴做新娘的大妹,贾六不由一阵心疼。

几个妹妹中,要属关系最好,肯定是这个比他小四岁的大妹了,因为其她几个妹妹更小,他在家时除了大妹贾云,其她四个妹妹连跟屁虫都算不上。

只不曾想到大妹的婚事竟然如此坎坷,甚至险些送了性命。

“你也是旗里人,当是晓得女人发到关外给披甲人为奴的下场,”

贾吴氏摸了摸大女儿的手,又摸了摸侄儿的手,有些话不好讲的太直,但这两个孩子都是大人了,心中当是有数的。

贾六心中微叹,发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对于囚犯而言,可能是好事,因为能捡回一条命。

但对于女人来说,真是地狱了。

运气好的话,伺候一两个披甲人,给人家生儿育女。

运气不好的话,几十个披甲人轮流折磨你,生下的孩子不是私人的,而是共有的财产。

朝廷之所以把犯事的汉女往宁古塔送,其实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汉女替那些在苦寒之地驻防的八旗兵生育后代。

否则单靠关外的满洲女人,哪里能维系各地驻防八旗的存在。

而关内的满洲女人可是打死也不嫁关外那帮穷哈哈的。

只能定期往关外输送汉人女子。

又不能强制,当然是犯事的女眷去了。

就这,百年下来,关外留守八旗的人口也始终没有增长,盛京那边好些,宁古塔、吉林、乌里雅苏台那里能有百人居住的地方,都是大地方了。

前些年有大臣提出开放柳条边,就是允许关内的汉人往关外迁移,如此有助于关外土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毕竟,关外辽南包括盛京这一片可是有着极其肥沃土地的,容纳千万人口完全不是问题。

大清入关以前,关外很大一片地方都是被明朝开发的熟地,有数百万汉人在此居住生活。

太祖年间虽然对这些汉人进行了清理,使得汉人锐减到十几万,以致无数土地因无人耕种而荒废。

太宗皇帝时期一改太祖清理汉人政策,通过五次入关掳掠将上百万汉人强行迁到了关外,如此使得大清的国力、军力都得以倍增,已经能够同关内的明朝作正式对抗。

而关外,也渐渐恢复了元气。

问题是摄政王多尔衮带兵入关又行迁都北京后,用一年半时间将关外人口全部迁回了关内,只留了很少一些人留守关外,使得关外人口再次锐减,沃野千里的关外地区又一次变得荒凉起来。

截至到目前为止,关外生活的旗人连同包衣、汉人总数加一块也不会超过五十万人。

这就导致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压根无兵驻防,碰上外来入侵,更是没有反抗之力。

与其说后世的沙俄是不断蚕食关外土地,还不如说是大清主动放弃送给人家的。

没人,你拿屁守啊。

而这一切,全是满清“防汉”政策的延伸。

不让汉人出关,就是满清贵族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想法,也就是爱新觉罗从来没有将自己当成中国人,而是将自己视为中国的征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