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得加钱 第175章

作者:傲骨铁心

白酒利润很大,规模也很大,这个眼面前的资源不开发一下,未免对不住自个。

又叫中军官李安全去跟温家洽谈采购,回头到巡抚衙门报账。

忙完这事,泸州宋知府却派人来给提督大人送礼了。

“这个知府怎么回事,就这么明目张胆的直接给我送钱?”

贾六不高兴,问保镖兼打手的杨遇春:“难不成我脸上写着贪官二字了?”

杨遇春摇头:“大人怎么会是贪官呢,大人是最痛恨贪官污吏的!”

“哎,对,”

贾六点了点头,“他送多少来着?”

杨遇春看了眼礼单,道:“白银三千两,金佛一座,玉如意两枝,另外还有……美女两个。”

“胡闹!”

贾六脸色顿沉,“堂堂知府,朝廷命官,不知为民做主,竟然谄媚上官,还拿百姓的民脂民膏贿赂于我,成何体统!”

杨遇春深以为然:“那我去将东西退回去。”

“那个,”

贾六摆摆手,“银子和金佛什么的都收下,美女退回去,告诉姓宋的女人折现,一个算五千两,明天早上给我送过来。”

说完,怕小春子有所误会,不够解释两句,“你知道的,我现在缺钱,于其让这些钱叫贪官得了去,不如拿来报效大清。”

“嗯……”

已经十六岁的杨遇春看看礼单,再看看大人,实在是想不到什么话语可以形容大人,只好说了句:“大人英明!”

第264章 清官要什么钱?

“其实,收别人银子,我内心是痛苦的,因为我知道他们的银子来的不干净……但不这样做,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痛苦,比如这位宋知府。那小春子你说,是让我一个人痛苦好呢,还是让大伙都痛苦呢?”

“还是大人一个人痛苦吧。”

“嗳,对嘛。我一直跟你说钱是好东西,也是真东西,这东西本身是没有错的,要说有错,就是错在不知道怎么花钱。”

为了让小春子能够理解自己的苦心,贾六说那个宋知府把这些钱贪了会干什么,肯定是带回家供自己一个人享受。

但他拿了这钱会干什么?

是要让跟随他的所有人都享受。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啊。”

贾六拿起装在盒中的两枝玉如意,玉质相同,雕工相同,显是大家手笔。

一枝上面刻着个喜字,一枝上面刻着个庆字。

价值不菲,拿到市面上卖的话,少说也得三五百两。

随手拿起那枝喜字玉如意塞在杨遇春手中,“拿去玩吧,还有一枝给你那没出世的大侄。”

杨遇春问了一声:“是二小姐肚子里的孩子么?”

“嗯哪。”

贾六随口应了一声。

杨遇春点了点头没吭。

贾六又拍了拍这孩子肩膀,一脸期盼道:“我跟李大人说过了,今年你就参加四川的武举乡试,先考个武举人,然后进京给我考个武状元回来,到时也出去带兵,做我的常遇春。”

“嗯!”

杨遇春重重点头,一直以来考武举就是他的梦想,为此拒绝贾大人直接安排他当绿营高官的好意,一心想凭真本事考上武进士。

现在终于如愿能参加武举,这孩子心里肯定是欢喜的。

武举考试同科举一样也分县府试,乡试,殿试。

考中者叫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

殿试三甲同样叫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

相比明代对武举的不重视及武举考试的不确定,清廷对武举极为重视,并大力提倡,考试制度很是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参加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这也使得大量汉人“武英”为清廷所用。

不过清廷只有武举却没有武学,这让武科相对只重视弓马骑射,于策略几乎是空白,导致大清开国都一百年了连本正规军事教材都没有,不少人还是把《三国演义》当必修课目。

贾六准备开办的四川绿营子弟武备学堂就是武学,既是武学,肯定要编写相应教材。

贾六自己能搞个《步兵操典》出来作为新军训练手册,《战争论》、《海权论》什么的也能瞎凑和编出来,左右也就前世信息大爆炸接受到的那些玩意。

但考虑这个时代的实际情况,相关教材还是要借鉴下洋鬼子的。

毕竟这会洋鬼子已经往列强发展了。

在工业是空白,科技是零的情况下,两世为人也得小步前进,不能一蹦一蹦的,那样容易扯到蛋。

两个多月前贾六让刘德派人到广东联络天地会,除帮他到澳门采购军械、招募技师外,也负责搜集澳门市面上关于西方军队训练、战术、工业、科技相关的书籍。

到时翻译一下,结合大清的实际情况,弄几本像样的教材出来并不难。

说实在的,贾六认为他的新军能达到后世学生军训的水平,武器装备即便是和洋人同等的情况下,也足以让洋鬼子跪下叫贾爸爸了。

没办法,眼光摆在这呢。

至于八旗,贾六也没什么好说的,只要给他个三五年发展时间,八旗子弟都得跟着他贾大帅一起开乾清宫的门。

“去吧。”

贾六打心眼里喜欢杨遇春这个孩子,甚至是拿这孩子当儿子看的。

杨遇春点了点头,转身走到门口时,突然转身一脸认真的看着贾六,说了一句:“大人,我要考上武状元给大人带兵的话,将来我可只认二小姐肚子里的孩子,那个格格的孩子我不认。”

贾六没反应过来,杨遇春已经溜了。

有点纳闷,这半大孩子什么时候叫媛媛给收买过去了,将来别给他闹出九子夺嫡啊。

……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好读百书的贾六知道这句话出自《儒林外史》,此书成书于乾隆早期,虽书中背景是明代,但基本却是清朝的写照。

三年厅官捞上等值一千万人民币的银子,其实对乾隆朝的官员而言真是不多的,能做到这个数的绝对是清官。

至少,比贾六这个大清忠臣、满洲额驸要清。

因为,在大清朝能称贪官的起步价得是百万两,这是入门。

额驸刚刚入门。

千万两算是够看,上亿两才叫人杰。

和中堂搞出议罪银后,大清再也不用为缺钱而担心,每年都有等同一半国库的议罪银流入内务府广储司银库,这事说明什么?

说明大清的官员人人都是忠臣,人人为大清好呗。

中华五千年,要说哪朝忠臣最多,除了乾隆朝,您甭想找出第二个来!

泸州知府做了不止三年知府,光送三千两银子外加小东西,捎上两个美女就想同提督大人搭上线,显然太小看提督大人的操守了。

两娘们折现一万两,你宋知府还别嫌贵。

也就搁额驸没上过学,人粗俗,说话不喜欢绕弯子才给你直接开了价,换别的大人过来,指不定你宋知府为怎么送礼急出白发来呢。

有价格都好说。

第二天贾六还没醒,宋知府的师爷就将银票送了过来,也不多说一个字,直接就在门房那告辞走人了。

所谓双龙不会面。

收了钱的提督大人心中有数,送了钱的知府大人心中也有数,以后大家就是朋友了,但军政官员之间,彼此最好还是要保持一定距离的,免得旁人说闲话嘛。

到了成都,贾六便将收了泸州知府一万三千两银子的事对会长说了。

“倒是个会办事的。”

会长直接伸手。

贾六愣在那里:“什么意思?”

会长有些不高兴了:“你说什么意思?”

“你不是清官吗,要什么钱啊。”

明白过来的贾六白了会长一眼。

“我办的是你的事,你不出钱我怎么办事?”

会长将一堆账薄从抽屉中取出摆在贾六面前,“你自己看看,全川九品以上官员一共四千九百六十五人,现在我们的人才五百六十七人,只占全川官吏一成多,这余下八成多要不要花钱?”

第265章 额驸的财政危机

会长一肚子气。

贾六在重庆大嘴一嚷,大手一挥,人心是到位了,重庆绿营也到位了,但是四川财政却被拖入无底深渊了。

“你知道你这么搞,要花多少钱?”

会长一付算账的架势。

“我还以为什么事呢,不就是钱嘛,四川乃天府之国,你身为这天府之国的父母官,还能没钱?”

贾六一脸不以为然,印象中四川经济还是很发达的,高薪养个两万兵应该没问题。

“你知道个屁!”

会长气的牙痒痒,“你小子就是又想玩娘们又不想花钱!”

咦,这话怎么这么熟悉的。

见会长激动了,赶紧安抚他老人家,工作上到底碰到啥困难了,提出来大家一起商量解决就是,不至于气坏身子。

会长无奈摇头:“你压根就不知道四川的情况,你可知道我四川自开国以来,一直就是要各省协饷的?”

贾六问协饷是什么意思。

会长解释,自大清入主中原后军队分布于各省,有的省份兵多,有的省份兵少。

这些省份驻军的兵饷,原则上是以所在省份供应的。

但军需浩繁,边远省份的财力往往不足供支,所以为了保障军需,就要将富裕省份的税赋收入转输给贫穷省份,由此建立协饷制度。

贾六若有所思:“财政转移?”

会长一愣:“什么意思?”

贾六忙道:“就是有钱人接济下穷人。”

“差不多这个意思吧。”

会长说四川在明朝时算是富人,然而明末以来一直战乱,这几十年来才得以恢复生机,然相较内地其它省份,四川经济总体还是欠发达,因此省里财政压力极大。

自康熙开始,四川每年都要其余省份协饷八十余万两。

大小金川乱事以来,这个协饷数额达到了一百四十万两。

因为朝廷从各地调来的外省营兵,还有八旗兵的一些开支,都需要四川予以解决部分。

这也是为何四川一省要设总督的原因,因为总督比巡抚更方便同其它省份打交道,同时也方便同户部、兵部沟通。

四川巡抚跟边上的陕西巡抚、湖南巡抚要钱,肯定不及总督大人开口有效果。

“一百四十万两的亏空?”

贾六也惊住了,“你给我交个底,四川一年到底收入多少?”

会长也不废话,从桌上一叠文稿中抽出一张递给贾六自己看。

看过之后,贾六也是头大。

按会长统计,四川一省民田只有四十七万余顷,故年征田税为六十六万九千余两,遇闰加征银二万三千余两,两笔加起来四川全省田赋银也就不到七十万两。

其余盐税十七万两,杂税等项合计不到十万两。

也就是说四川省一年财政总收入在一百万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