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28章

作者:寂寞剑客

崇祯闻言也是咋舌,心说这玩意的造价还真是不便宜。

要是弄100架飞艇组建空军,那不得花出去1500万两?

郑森连忙解释道:“圣上,其实也没那么贵,飞车1号是因为以前没尝试过,所以犯了许多错误,也浪费了好多材料,再造一架的话就没有那么贵。”

崇祯问道:“那要是造一辆同样大小的飞车,要多少银子?”

郑森答道:“如果造一辆同样大小的,2万两银子就足够了。”

“2万两?”崇祯笑着说,“那你这飞车1号的浪费可有点多。”

郑森搔了搔头,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圣上,这不是没造过么。”

崇祯沉吟片刻后说道:“要不然这样吧,也别整什么飞车2号了,你就照着飞车1号的尺寸制造25辆飞车,然后正式组建一支空军。”

郑森兴奋的说道:“如果制造25辆飞车,价钱还能更低些。”

“嗯,总之先造25辆。”崇祯点点头说,“然后就从国子监生中招募士子,开始训练编队飞行吧,最好能编写出一套训练用的教材。”

“是。”郑森握拳说道,“臣明天一早就来招募士子。”

25辆飞车就能携带500颗左右的手榴弹,这就有那么点意思了。

这样一来,郑森的空军还有张继孟的神火炮就将成为明军的两大秘密武器。

如果被建奴提前知道了,并且做好了防备,郑森的空军和张继孟的神火炮其实也构成不了太大的威胁,但是在建奴不知道的前提之下,骤然之间使出这两样秘密武器,那是绝对可以给建奴构成最致命的杀伤。

只可惜这两样秘密武器就第一次能有奇效。

第二次再用建奴就必定会有防备,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这两样秘密武器不能够轻用,必须留到决战之时。

想到这里,崇祯又直接问张继孟:“张继孟,神火炮造好了吗?”

“回圣上,造是造好了,可结果不尽如人意。”张继孟站起身,有些羞愧的说道,“臣尝试了不下百次,皆无法命中指定区域。”

“差多少?”崇祯问道,“二十丈?”

张继孟道:“不止二十丈,足有五十丈。”

崇祯瞬间无语,这圆概率偏差属实让人无语。

两三千米射程,圆概率偏差就能超过一百米,这可不就是布朗运动?在另一个世界也只有阿三的导弹能比。

……

回头再说建奴。

借着清顺之战,多尔衮也办了一件大事。

就是在科尔沁、察哈尔、土默特蒙古诸部强制推行盟旗制度,并且对各个部落的游牧地界进行了划定,从此之后每个部落就只能在划定的区域之内放牧,严禁跨区域游牧,否则就会受到清廷的严惩。

然后对各个部落的人口进行了造册编户。

通过这套措施,清廷对蒙古诸部的控制力度得到了空前强化。

这一举措也意味着清廷对内蒙诸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治。

奴尔哈赤时代,只是与科尔沁蒙古结盟,黄台吉也只是当上名义上的蒙古共主,但到了多尔衮这里却实现了对内蒙诸部的实际统治。

当然,这也是因为黄台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不然凭多尔衮自己是绝对实现不了这个目标的。

这一举措的最大好处就是大大加强了清廷的军力。

负责处理此事的大学士刚林此刻正向多尔衮陈述:“主子,科尔沁蒙古、察哈尔蒙古以及土默特蒙古诸部的牧区划界已经全部完成,还有各部牧民的编户也已完成,计有壮丁十二万丁以上,口数三十余万。”

“好。”多尔衮欣然道,“将军都派出了?”

“是的,都已经派出了。”刚林道,“今后我大清再有战事之时,就可以通过将军府对蒙古各部下达征召令,除了留守之兵力,最多可以征召八万蒙古骑兵!”

洪承畴、宁完我还有范文程闻此,都是大为振奋,这下大清的骑兵力量得到了成倍的扩充,这之前,外藩蒙古最多也就能够征召两三万骑兵,可是推行盟旗制之后,可征召的蒙古骑兵数量就增加到了八万骑!

多尔衮却轻叹一声说道:“可征召的蒙古骑兵数量大大的增加了,这固然是好事,然而也有不好的,今后再要征召蒙古骑兵为了我大清而战,就需要大清朝廷为之提供粮饷,这一来大清朝廷的压力就会增加。”

“主子所言极是。”刚林喟然道,“别的姑且不说,只是今年用于赈济土默特蒙古诸部的粮草就是个天文数字,奴才估算过了,至少需要十万石粮食及五十万包草料,否则牧民或牛羊就会大面积的饿死。”

多尔衮接着问道:“京畿的秋粮总共收了多少?”

刚林道:“不算各旗公库,归于国库的秋粮大约100万石,草料500万包。”

“怎么只有这些?”多尔衮脸色瞬间黑下来,又道,“根据南明的鱼鳞图册,京师附近足有四千多万亩耕地,就算亩收一石也该有四千多万石!”

刚林苦笑:“主子,账可不是这么算的,京畿的耕地虽然有四千多万亩,可是种地的包衣只有五十万,五十万包衣可种不了四千多万亩这么多,实际耕种也就两千万亩,而且亩收也远没有一石,仅有四斗左右。”

建奴采取的是粗放式耕种,亩收非常低。

“亩收仍只有四斗?”多尔衮脸色难堪。

这点粮食够干什么?一场大仗就打没了。

所以说大清的家底还是薄,跟南明没法比。

刚林说道:“主子,算上河北、山西以及山东等地,应当可以凑足200万石。”

第四百一十五章 哲学思辩

多尔衮道:“200万石也不够哪。”

确实不够,打仗最消耗的就是钱粮二字,大清现在并不缺银子,有的是银子,现在最短缺的就是粮食。

大清自从立国,粮食就从来没有宽裕过。

老汗在位之时,多次因为缺粮实施减丁。

将辽东的汉民硬生生从200万杀得只剩下不足50万。

没想到现在进了关,坐拥京畿膏腴之地,却还是摆脱不了缺粮的窘境。

洪承畴、宁完我还有范文程这三个汉奸也是唏嘘不已,他们其实很清楚症结所在,大清之所以始终摆脱不了粮食短缺的窘境,全是八旗制度闹的。

八旗制度在军事上是个好的举措,极大的保证了战斗力。

但是在农业生产上,八旗制度却堪称是个毒瘤,有害无益。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自从进关并跑马圈地之后,八旗的旗丁已经事实上成为大大小小的地主,已经不怎么下地,只负责打仗。

种地的差事就落在了五十万包衣的头上。

然而八旗的满洲旗丁对于包衣常常又极为苛刻。

这些包衣瘦骨嶙峋,饭都吃不饱,每个人还要负责耕种三四十亩甚至于五六十亩,怎么可能种得好?亩收四斗就已经不错了。

但这事,洪承畴他们也不敢多说。

因为八旗制度就是大清的根,谁敢置喙?

多尔衮黑着脸说道:“200万石粮食肯定是不够,让范永斗他们想办法从南明买,南明现在不是正在闹银荒吗?正好咱们的银子多,就让范永斗他们拿银子从南明购买粮食,不管价格有多高,把能买到的粮食都给朕买回来。”

……

南京国子监彝伦堂。

各科都给事中的工作已经汇报得差不多。

现在轮到医科的都给事中傅山、吴又可。

两人汇报的主要是外科手术方面的尝试。

听完了两人的汇报,崇祯说道:“傅青主,吴又可,你们的胆子其实可以更大些,除了拿牲口练手,也可以直接解剖尸体,拿人的尸体来教学,不是可以让医学院的士子更快也更准确的了解人体的构造?”

“尸体?”傅山道,“这样好吗?”

吴又可也担心的说:“圣上,我们只是拿牲口练手,便有许多道学先生成天跑到医学院门口来叫骂,我们若是真拿尸体来解剖并教学,这些道学先生不得疯掉?”

“疯就让他们疯去,不用理他们。”崇祯一摆手说,“就拿尸体来教学。”

傅山道:“可问题是,就算我们想拿尸体解剖教学,也是找不到尸源哪。”

“这倒确实是个问题。”崇祯沉吟片刻后说,“这样,朕会跟内阁打招呼,今后再有十恶不赦的犯人,在处斩之后尸体也不允许家属收敛,直接拉到医学院充为教材,还有朕也会给你们想办法,尽可能给你们提供尸源。”

傅山和吴又可大喜道:“臣等谨代医学院两千士子叩谢圣上。”

“不用。”崇祯摆了摆手,又说道,“噢还有,你们办妇婴堂的设想很好,不过朕以为你们可以做得更多,你们可以办一所综合性太医院,除了妇科、儿科以及产科,你们还可以设立内科以及外科,而且场地也可以扩大,这样既可以给更多的南京百姓治病,还可以让医学院的士子得到更多的践行机会。”

说到这一顿,崇祯又说道:“这么做,岂不是要比你们两个背着药箱带着一群士子走街串巷要高效得多?”

傅山和吴又可眼睛亮起来。

“圣上,臣等这就返回医学院去筹备。”

打发走傅山跟吴又可,彝伦堂里便只剩下朱慈烺、朱慈炯兄弟、皇明时报总编撰汪伟以及宣教科都给事中阮大铖。

“汪伟,还有阮大铖。”

崇祯道:“京中的舆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处理完了正事,崇祯终于可以抽出时间来处理京中的负面舆情。

汪伟道:“圣上,京中舆情是在十月初突然爆发的,就是圣上将黔国公贬斥为滇中侯并迁来留都的消息传回之后。”

“果然。”崇祯点头道,“看来同情滇中侯的人挺多。”

“是的。”汪伟点头道,“此事连路阁老、孟阁老也是颇不以为然,两位阁老都认为滇中侯纵然有过,但是也不应该处罚得如此之重。”

崇祯道:“那些御史言官的背后有没有内阁辅弼指使?”

汪伟道:“据臣所知是没有的,那些御史言官大多都是跟风奏事,都觉得此事既可以搏取名声又不会有罢官的危险,不过李辉萼此人却是个例外。”

“是吗?”崇祯笑问道,“为何说李辉萼此人是个例外?”

汪伟道:“因为李辉萼在一个月前娶了魏国公的庶女为妻。”

“庶女?”这时阮大铖插话道,“圣上,那是魏国公的养女。”

“反正就是那么回事。”汪伟道,“李辉萼是在为他的老丈人发声。”

崇祯轻唔了一声说道:“就是说,这件事情的起因是朕贬斥黔国公为滇中侯,始作俑者则是李辉萼,然后京中的御史言官为了搏取名声纷纷跟进,不少官员也为之声援,但是内阁以及部堂高官并没有在暗中推波助澜?”

“是的。”汪伟点头道,“大概就是如此。”

阮大铖则说道:“但现在已经形成了舆论围剿。”

汪伟点点头说:“是的,陈良馍还有吴甘来只是替圣上辩解了几句,就在都察院和六科遭到了同僚的孤立。”

“如此事情倒是简单了。”

崇祯道:“那就跟他们打嘴仗好了。”

顿了顿,又道:“阮大铖,你负责说书、戏曲,多编排一些封建礼教害人的曲本,还要让柳敬亭他们多讲讲封建礼教毒害人的故事,比如说为了裹小脚把女儿活活毒打致死,又比如说狠心将活着的女儿卖给死人配冥婚等等。”

“臣领旨。”阮大铖欣然应诺,这个他最拿手。

崇祯又对汪伟说道:“你再找些文章高手,最好是文坛德高望重的,比如内阁次辅张慎言就十分合适,请他们写几篇批驳封建礼教的文章,然后刊载在皇明时报的头版头条,移风易俗就应该从报纸开始,这个阵地岂能不利用起来。”

“臣领旨。”汪伟拱手道,“臣回去就请人写文章。”

崇祯又道:“可以多给润笔费,好文章就该给高价。”

汪伟一下就领悟到了崇祯此举隐藏的深意,利益驱使。

请张慎言这样的文坛泰斗写文章还在其次,关键还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利益将张慎言这样的革新派拢到一起,再跟保守派展开舆论斗争。

想到这层,汪伟忽又说道:“圣上,还有一事,半年前翰林院也办了份翰林日报,版面还有内容什么的都是模仿我们皇明时报。”

“李辉萼的那封奏疏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就是因为他将奏疏公开刊载在了翰林日报的头版头条上。”

说此一顿,汪伟又道:“所以,一旦我们皇明时报刊载文章批驳封建礼教毒害人,翰林日报肯定也会刊发文章来反驳我们。”

“这哪行。”朱慈炯闻言怒道,“查封他们。”

“用不着。”崇祯说道,“那就让他们反驳好了,正所谓锣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封建礼教是好是坏,就让大明百姓来评判吧。”

对于这样的哲学思辩,崇祯当然是乐见其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极大的解放了华夏先民的思想,铸就了之后两千年辉煌。

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同样极大的解放了西方的思想,使得西方世界率先进入工业文明,完成了对东方文明的历史性超越。

几乎是在同一个时期,在大明也上演了心学与理学之争。

在心学大师与理学大伽的思辩之下,封建礼教的根基已经摇摇欲坠,被儒家约束了两千年的思想已经有了再次挣脱束缚的趋势,遗憾的是就在此时大明灭亡了,随着建奴入关这次思想解放浪潮也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