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24章

作者:寂寞剑客

兀把炭拿双手在战袄上擦了两把,拿起铁勺从架在篝火堆上煮得热气腾腾的大陶罐里舀了满满一大勺,把崇祯的陶碗给盛满。

旁边的乌拉咄递给崇祯两只刚烤好的蒸饼。

夷丁们早就已经习惯了崇祯混在他们中间一起吃饭。

对于此事,夷丁们内心只有自豪,恨不得把命都卖给皇帝。

“给朕装的这么满。”崇祯笑着打趣道,“那你们不是就得少吃?”

“这点羊杂算个啥。”兀把炭笑着说道,“圣上要是喜欢吃,臣自个掏钱到集市买他十几头,请圣上天天吃羊杂。”

“让朕吃羊杂,然后你们吃羊肉?”崇祯佯怒的道。

“啊?”兀把炭闻言先是愣了下,随即哈哈大笑道,“羊肉也给圣上吃,咱老兀和弟兄们吃羊毛,哈哈哈。”

乌拉咄、蔑可乞等十几个夷丁也跟着大笑。

冉三娘被高起潜领着走到帐外时,正好看到了这一幕,心下便有些感慨。

这次云南之行,她算是开眼界了,能跟着三军将士一起徒步行军甚至一起推着鸡公车运送辎重物资,还能跟着三军将士一起就着豆豉、粗盐及醋蒸饼等佐料吃皱饭,像这样的皇帝别说是见过,就是听都没有听说过啊。

大明有这样的皇帝,又何愁不能中兴?

所以在意识到改土归流不可避免之后,冉三娘便果断决定举族配合朝廷,她不光是自己配合,还极力说服了田玄等十几个小土司。

但这不是没条件的,交换条件就是崇祯得纳她为皇妃。

冉三娘其实很清醒,她从来就没有幻想过被立为皇后,甚至不奢望得宠,她只想要分点雨露然后生下一位皇子。

只要有了皇子,她的地位就稳如磐石。

她冉三娘的地位稳固了,就至少能庇护施南系三十年。

所以说政治人物其实挺没劲的,脑子里想的全是利益,甚至连床第间的那点事也能与利益和算计联系起来。

“万岁爷,冉大人到了。”高起潜进帐禀道。

“三娘来了呀?进来吧。”崇祯直接招呼冉三娘进账。

兀把炭见此便立刻冲乌拉咄等十几个夷丁打了个手势,几十个夷丁便立刻起身出帐,高起潜出帐前还把帐帘放下来。

帐篷里的光线便暗下来。

崇祯抬头看去,只见冉三娘的娇靥在篝火的照耀之下红朴朴的,也不知道是给热的,还是因为娇羞的缘故?

“吃了吗?要不要来点?”

崇祯笑道:“兀把炭刚煮好的羊杂汤。”

冉三娘低着头没有吭声,两只素手却伸向腰间。

崇祯见此顿时目光一凝,双手下意识攥紧屁股底下的毛毯边角。

冉三娘见此却噗哧一声笑起来,犹如春花绽放,明艳不可方物。

随即冉三娘又低声说道:“圣上,你用不着担心,奴家不会行刺,再说来之前高公公就已经搜过身了,奴家身上并没有隐藏兵刃。”

“你说啥?”崇祯脸色黑下来,“高起潜搜你身了?”

虽然高起潜是个老太监,可想到他摸过冉三娘全身,还是不能忍。

“万岁爷,老奴冤枉哪,是李副将的两位亲兵给冉大人搜的身。”帐帘外面陡然响起高起潜的辩解声,“老奴连一根手指头都没有碰过冉大人哪。”

“滚远点。”崇祯对着帐帘外骂了一句,脸色好看多了。

“万岁爷,老奴这就滚。”高起潜的声音伴随脚步声远去。

冉三娘已经没有之前那么拘束,笑着说:“当皇帝好像也不自由呢。”

“不自由?现在已经好很多了。”崇祯道,“以前在北京时才是真的不自由,朕无论走到哪都有一大帮人跟着,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就是哪天晚上临幸了哪个妃子,甚至就连临幸几次,都会逐一记录在起居注上。”

“不会吧,做那事也有人看着?”

说起那事,冉三娘也是有些脸红。

“那可不,一群人瞪大眼睛在床边看。”

崇祯笑道:“不过现在这个陋规被朕废除了。”

冉三娘吃吃的轻笑两声,素手轻轻一扯腰带,罩在身上的袍子便落到地上,罩袍底下竟是什么都没穿,真一丝不挂。

崇祯的眼睛一下看直掉,这身材真是极品哪。

冉三娘的姿色相比李香君要稍逊一筹,但是身材却明显要胜过李香君三分,李香君身材其实也很不错,但是比冉三娘还是差了点。

“过来坐。”崇祯拍了拍自己大腿,笑着说道。

冉三娘也没有扭怩作态,走过来一屁股坐崇祯大腿上,崇祯不禁兴致勃发,这底盘真是又大又圆,稳!

【此外省略一万字】

再回过头来说王夫之。

领了旨意之后直奔长沙而来。

在长沙府,王夫之见到了他那位从事粮食生意的族兄,王规之。

王规之的粮食生意做得挺大,身家也挺丰厚,至少有上百万两,算得上是长沙城内实力最雄厚的粮商,光米铺就有十家。

接到王夫之之后,王规之是变着法盛情款待。

身为商人,王规之还是有点眼力的,看得出这位族弟已成气候。

今年春天,王夫之带着一队官兵杀回长沙府,一言不合就把湘潭县的两个缙绅抓起来给斩了,长沙知府连个屁都没敢放。

从那之后,长沙知府对他王规之就毕恭毕敬。

也正因此,才使得王规之错估实力,觉得自己可在长沙横着走,然后就不知死活的想要从内务府的口中啄食,这下却是惹来了破家之祸。

看着殷勤的族兄,王夫之心下却没有丝毫心软。

说是洗脑也好,说是理想也罢,王夫之的思想境界已经在那次苦难行军的途中,在与其他士子的争论之中,得到净化升华。

家族利益甚至于亲情已经不再是王夫之的羁绊。

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个世界上真有品德高尚的,比如说王夫之,比如说黄宗羲,思想境界都已经超脱凡人,他们是真的在践行儒家三不朽。

一次筵席过后,王规之小声问:“而农,关于湖广的粮食买卖,圣上可有说什么?”

虽然事情做了,虽然有王夫之做靠山,可王规之还是有些心虚,毕竟这是从内务府的口中啄食,不是小事。

“兄长不必担心。”王夫之哂然一笑说道,“内务府的那道禁令是针对其他粮商的,我们王家的商号不在其中,毕竟小弟我也在内务府当差。”

“就是这么个理。”王规之一拍大腿笑道,“咱们王家商号例外。”

作陪的其他商贾则一脸羡慕的看着王规之,心说王家这回真成气候了,不出十年,王家就会成为湖南最有权势的一个家族。

王夫之又问道:“兄长,你总共收购了多少新粮?”

“只收购了五十多万石,本来能收购更多,可是前些日子官府突然下了一道公文,不允许老百姓私自卖粮,真是的,哪有这样办事的。”王规之说此一顿,忽又说道,“而农,你跟长沙知府打个招呼,让咱们王家商号接着买粮。”

“小弟回头就跟长沙府打招呼。”王夫之满口答应下来,又道,“不过只是收购几十万石粮食没有多大意思,咱们干票大的。”

“干一票大的。”王规之愕然道,“干多大?”

“把整个湖广的余粮全部都吃进。”王夫之道。

“啥?”王规之瞠目结舌的问道,“而农,你知道今年湖广有多少余粮不?少说也有七八千万石,要想全部吃进湖广的余粮,少说也得一千多万两的银子!”

“不就是一千多万两银子。”王夫之说道,“咱们家没有这么多,就找别家一起干,还是不够的话就找水利粮食银号借!多了我不敢说,七八百万两银子我还是能借得出来的,当然这得拿粮食做抵押,白借是不可能白借给我的。”

“真的能行吗?”王规之的眼睛一下亮起来。

这一票要是做成了,少说也能盈利上千万两。

一千万两,就算二十家粮商平分,每家也有五十万两!

“这有什么不行的?”王夫之道,“内务府也不是自己做生意,还不是交给其他的粮商来做买卖,别人能做得,我们王家凭什么做不得。”

“成!”王规之说道,“为兄这就去找外省的大粮商。”

“欸,干吗去找别人,我们就行。”在座的商贾连忙毛遂自荐。

“在座诸位不消多说,都参一股。”王规之道,“不过还是不够,这次至少得凑足一千五百万两才能吃进全部余粮,做成霸盘。”

“粮食霸盘!”众商贾弹冠相庆。

这回咱们要发大财了。

第四百一十章 第一台蒸汽机

粮食霸盘不可能一踌而就。

筹措银子,下到民间买粮,再把粮食运到县城、府城集中储存,都需要时间,等到做完这些少说也得到明年开春时节。

崇祯自然不会一直等在常德。

实话实说,崇祯这次干得挺不地道的。

这种行为,属于吃干抹净还把剩下的打包带走。

可以预见,这次粮食霸盘之后湖广的粮商将会遭受毁灭性打击。

不过那些粮商也是罪有应得,年初的时候朝廷就已经下过公文,明令禁止一切粮商私自进入湖广购粮,这些粮商还是要顶风作案,能怪谁?

怪王夫之?

王夫之这回肯定要被骂死。

毕竟,要不是王夫之作保,并且从水利粮食银号借来大笔银子,以王规之为首的湖广粮商也没有这个胆子做粮食霸盘。

但是王夫之不会在意这些。

王夫之已经进入不计个人毁誉的境界。

正如崇祯所说的,湖广是大明的粮仓,湖广的粮食是整个大明的战略储备粮,谁敢打这批粮食的主意,就得有挨朝廷铁拳的觉悟。

为了国家,王夫之根本不在乎被人骂。

崇祯没时间等湖广粮商做成粮食霸盘,甚至都没有时间等永顺、保靖以及施南的土兵把各自的家眷接来湖区,就急着返回了南京。

因为南京传来了一个让崇祯无比期待的好消息。

经过一年的反复尝试以及试错,方以智和宋应星终于完成了从零到一的突破,打造出了第一台木质的蒸汽机。

崇祯迫切的想看到这台蒸汽机。

崇祯甚至连骑兵营都没有带上,只带着八百夷丁上了水师战船一路顺江而下,途径武昌的时候也没有上岸去汉阳府看一眼。

一路顺风又顺水,崇祯于腊月中旬回到了南京。

崇祯依然没有通知京中的官员,所以没人迎接。

两世为人,崇祯最讨厌的就是迎来送往的形式主义。

有这时间,干点什么工作不行?哪怕是打几圈麻将,非得整这些虚头八脑的。

崇祯直接让水师把鸟船停到清凉门外的小码头,然后带着朱慈炯、胡国柱等直奔清凉门内的格物科工场而来。

清凉门内这一片,包括清凉山已经用围墙围住。

就连座落在清凉山东麓的清凉寺也被迁往城外,原来的寺庙建筑已经变成内务府格物科的宿舍及工场,工场里边聚集了大明最优秀的工匠。

这些工匠,包含了所有的门类,甚至于连鞋匠都有。

根据崇祯的旨意,整个工场守备森严,外层是京营,中间是新军,核心则是上百个太监组成的护卫队,真正做到苍蝇都飞不进去。

看到崇祯,守门的京营兵、新军还有太监纷纷见礼。

崇祯理都没有理,径直走进工场内门,然后一进门就看到偌大的院子中央摆放着一部半是木头半是铁的机器。

机器大概有一人那么高。

木头做的飞轮正在呼呼的旋转。

还不断有水蒸汽从机器中漏出。

方以智、宋应星还有十几个工匠聚集在机器的四周,正在很热烈的讨论着如何改进机器的渗漏问题。

因为太过于投入,就连崇祯走到身后他们都没发觉。

最后还是方以智转身去给锅炉加煤炭时发现了崇祯。

“圣上?”方以智先是有些错愕的看着崇祯,待反应过来之后又赶紧大礼参拜,“臣方以智,叩请圣上金安。”

宋应星还有十几个工匠也赶紧跟着跪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