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岭南仨人
一艘巨大的飞艇从移民邮轮上空快速飞过去。
这艘飞艇是马达岛飞艇公司生产的抹香鲸级运输飞艇。
其长度超过1500米,高度为160米,宽度132米,携带一个1.5万吨的运输舱。
这一次航行,也是该型号飞艇的首飞,直接从马达岛北部经过亚丁湾,再进入红海,然后沿着南部运河进入苏伊士地区的腹地。
从气候和地形条件来看,地中海沿岸和撒哈拉地区,是最适合飞艇低空飞行的地区。
毕竟一年没有多少雨雪天气的撒哈拉大沙漠,加上平坦的地表,对于飞艇航行实在是太有利了。
很快抹香鲸001号飞艇就飞越了邮轮上空,向戈壁城飞过去。
抹香鲸级的速度还可以,巡航速度为220~280公里每小时,极限速度为350~380公里。
如果是顺风,不仅仅速度会更快,还可以节约不少燃料。
这个速度基本就是邮轮的10倍左右。
而1.5万吨的有效载荷,其实也不算小了。
和抹香鲸飞艇擦肩而过,让胡卢等人对于接下来的旅途更加期待起来。
在餐厅闲聊了四十多分钟,胡卢有些犯困:“你们先聊,我去午睡一会,有事情直接打我电话。”
“去吧!午安!”
“下午见!”
胡卢回到自己的家庭套房,和家人打了声招呼,便直接躺床铺上呼呼大睡。
而在另一边。
抹香鲸001号出现在了戈壁城的港口上空。
之所以不是出现在机场上空,原因是机场没有办法停放飞艇,还容易影响到飞机升降。
因此抹香鲸001号沿途都是停靠在港口上空。
港口有很多集装箱临时堆码区,而飞艇的货物舱中,是有自卸吊机的。
可以将高度下降到距离地面100~120米左右,然后通过自卸吊机,将集装箱吊下去,也可以将集装箱吊上来。
如果真要找一个合适的停泊区域,那只能找一些大面积的荒地和湖面,才可以停放大型飞艇。
而苏伊士地区什么最多?
当然是沙漠最多。
戈壁城西南方向就有一大片砾漠,完全可以停放大型飞艇。
飞艇在港口这边补给了燃料、水和食物之后,便跨越尼罗河,飞到不远处的那一片砾漠停泊,准备进行检修。
这庞然大物,可不仅仅戈壁城的人看到了,和戈壁城紧挨着的考德翁布城,也有很多人看到了。
在夕阳下,那160米高的抹香鲸001号,就仿佛一座大山横卧在不远处,并让考德翁布提前半个小时进入夜晚。
人类造物的伟力,再一次震撼了这些虔诚的信徒。
对于很多本地人而言,虽然他们知道工业,不少人也知道飞艇,但他们从来没有如此直观的感受过,那隐天蔽日的宏大。
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移民(三)
夕阳下。
移民邮轮也缓缓停靠在戈壁城的人工湖中。
被朋友叫起来的胡卢,正在甲板上,看着大运河与尼罗河交叉而过。
从甲板上眺望,尼罗河仿佛一条碧绿色的丝带,漂浮在陆地之上。
而大运河则仿佛一道海蓝色的利箭,笔直地穿透尼罗河下方。
“好庞大!”断指嘴巴微张。
考德翁布运河枢纽工程确实非常庞大,那两座架空桥船闸,加上另外两条沟通尼罗河和南部运河的上下船闸,让人有一种渺小感。
尽管架空桥还没有建设完成,但从上面行走的施工人员,就可以感受到,这这个工程究竟是多么庞大了。
人类行走在上面,就如同蚂蚁在一栋大别墅中那样。
邮轮抛锚固定之后,大约1400名新移民员工在当地人事司的带领下,陆续离开了邮轮。
此时邮轮还剩下大约3000人。
与此同时,邮轮也在戈壁城获得了各种补给,包括新鲜的蔬菜水果和牛羊肉。
“阿卢,要不要下去逛一逛?”断指跃跃欲试地问道。
“下去?也好。”胡卢点了点头,他也想念陆地的厚实感,这十几天的坐船,让他双脚走路都仿佛踩在棉花上,总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和自己所在的小队长申请之后,俩人就被允许下船。
带着几十块钱,俩人就下了船。
港口区域并没有多少人流,直接用员工卡刷了一辆电动摩托车,俩人开着电动摩托车,从港区进入商业区。
十几分钟之后,他们就来到了商业区。
俩人没有去找餐厅,因为这个时候刚好是下班高峰期,很多人都会在这个吃饭,现在餐厅肯定爆满。
他们又不饿,没有必要去挤。
而且俩人也不知道这边的消费水平如何,如果太贵了,那他们会选择回船上吃免费的套餐。
走街上,本地人的比例不小,但同样是新移民的员工也很多。
至于如何判断本地人和新移民,其实非常简单,因为人种特征很容易判断,特别是五官柔和的东亚人种,和当地明显的西亚人种,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路过了好几个街边餐厅,断指有些好奇:“好奇怪,为什么这边的米饭反而比大饼更受欢迎?”
胡卢也发现了这个现象:“确实挺奇怪的,我记得培训的时候,教官说苏伊士人主食是大饼和面条。”
而俩人看到的情况,却和教官描述的苏伊士有些不一样。
其实他们的教官并没有说错,在戈壁城不远处的考德翁布城,那边的主食就是大饼和面条。
他们只是将戈壁城以为是传统苏伊士地区,才会产生这种错觉。
其实考德翁布那边,普通人吃大饼和面条的比例也在减少。
原因非常简单——经济利益决定了消费形式。
现在整个苏伊士分公司的大米生产量越来越庞大,加上智人公司通过员工移民,将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饮食习惯带过来。
很多之前在尼罗河河谷平原搞小麦种植的农户和农场主,发现搞经济作物更赚钱,就大规模改种经济作物。
用淡水耕地种蔬菜水果,然后购买便宜的调制面粉和海稻大米,这就是很多人的选择。
毕竟本地天然小麦粉的生产成本明显高于调制面粉和海稻大米,那些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可以用脚投票。
不习惯吃大米?
不会学习吗?智人公司的互联网公司有专门的美食APP,有大量厨艺教学视频。
就算不会做煲仔饭、蛋炒饭、手抓饭之类,咖喱饭和白米饭总会吧!
更何况,还有大量私营餐厅会主动学习。
没有错,苏伊士当地是存在私营企业的,这主要是集中在服务业和手工业上,这也是智人公司修改了以前的一些方案,改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很多比较传统的中老年苏伊士人,就是这些私营企业的主力。
而苏伊士年轻人却很少从事这方面。
原因也非常简单,老人观念很难转变,他们还是想维持以前的生活模式。
而年轻人却不一样,传统餐饮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强度太高了,产值却非常低。
很多小餐厅的继承人都不想干,小餐厅现在很难请到普通员工,这导致他们只能使用家庭成员作为员工。
干过餐饮业的人都知道,这其中的各项工作也是非常麻烦,采购、备菜、清洁、服务之类,工作繁琐的同时,又难以使用机器替代。
而且各种福利不能说没有,但也近乎于无。
和智人的福利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年轻人根本不会留在传统的私营企业。
因此现在苏伊士的私营企业越来越难以招到员工,只能靠老一辈的中老年人苦熬硬撑。
然而时代的浪潮不会为此而妥协,更不会为此而产生恻隐之心,这些私营企业迟早要被时代的浪潮消灭。
……
胡卢在街道上,看着人来人往的员工,虽然可以看出人种差别,但很多人在交谈过程中,却使用各种各样的语言。
这种情况在智人内部很普遍。
阿语、普通话、泰语、英语、印地语混杂其中,甚至胡卢还偶尔可以听到安南语。
然而这种看似混乱的语言,似乎并没有影响交流和社会稳定,这里的一切都井然有序。
如果胡卢听得懂那些语言,就可以发现这些员工之间的言论交谈,显得有些肆无忌惮,各种各样的话题都可以聊。
这是因为新人类不需要压抑自己的很多想法,只有说出一切,才可以在交流中相互理解。
现在最热门的话题,自然是向需求事业部的提议,很多人都提了千奇百怪的需求和提议。
每个人的提议和需求存在差别,但当员工基数放大到10亿之后,却又会存在很多有相同的情况。
胡卢作为新移民员工,还没有完全融入智人公司的内部体系,对于很多事情都感到不可思议。
前段时间培训教官让他们填写个人需求的时候,他就没有太在意,随随便便就填写了。
然而后面需求事业部却派人专门过来核查,在听到自己提出的需求,很有可能会被纳入生产计划之中,胡卢就赶紧重新修改了一部分需求。
之前他的需求非常奇葩,很多也明显不切实际,对此需求部的核查员倒是没有不允许,只是让他将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调到未来愿景之中。
这件事让胡卢感到不可思议,但他仔细写的常服、鞋子帽子之类,公司确实按照他的条件,在临近出发之前,送到了他手上。
对于一个一直不受重视的普通人而言,突然获得这样的重视,对于他心态的转变,有非常明显的正向作用。
在收买人心方面,智人公司可是非常专业的。
很多人为什么加入智人公司生活了一两年,就感觉离不开智人公司了。
就是因为在这里,他们感觉自己才像一个人,而不是机械的零件,更不是富人的器官和血包。
第四百一十九章 地球模型
苏伊士分公司。
戈壁城。
在移民邮轮抵达了这里的同一时间,一架凤凰客机也在傍晚着落在该城市的附属机场中。
翁学海和几个地质事业部的同事低调地下了飞机,然后一行人入住专门给内部员工使用的员工酒店。
匆匆在酒店的餐厅吃了晚餐后。
他们在酒店的茶厅包间中,一边喝茶,一边谈论这一次的任务。
“布朗,你们那边的磁点解析技术靠不靠谱?”
卷发的布朗·文森特信心十足地回道:“放心,只要立体磁场探测器布置完成,我们就可以解析出每一个地层的成分和结构。”
翁学海看着笔记本电脑投影出来的全息地球,有些不放心:
“按照你们要求,地表至少要每80平方公里设置一个磁场探测器,另外还要海底、高空、近地轨道和同步轨道的磁场探测器,这个规模非常大。”
另一个光头研究员则提醒道:“我们境内倒是问题不大,关键是其他地区只能通过近地轨道的磁场卫星,可以搜集到的数据明显不够全面。”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布朗有些无奈的耸耸肩。
这一次地质部的任务,名为[地球模型]。
所谓的地球模型,其实就是为了研究整个地球的地质活动,为了研判火山、地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科研项目。
比起传统的地质科研,这一次智人地质部的地球模型,将引入各种新技术,包括磁场探测、重力探测、地下核爆震波探测、超深层钻探。
然后通过这些数据,建立一个全面的地球模型,用于预测地震和火山。
其中磁场探测非常重要,因为智人地质部的地震研究所,已经在吕宋群岛、马来群岛、喜马拉雅地震带,搜集到了大量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他们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即:板块应力与地磁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