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人 第127章

作者:岭南仨人

就是磁感视觉细胞存在视角问题,毕竟地球是存在曲率的,加上地形阻隔,很难监控远距离的低空区域和地面海面。

另外磁场视角中,存在层叠现象,随着距离的延长,层叠现象会越发严重,这会干扰到磁场信息的识别精度。

李青叶根据勾股定理、地球曲率、地球半径之类的数据,已经计算出了磁场视觉的极限监控距离。

如果将监测站设置在海拔高达大约一百米的位置,那可以监控到30公里半径内的地面和低空区域。

不过中高空和外太空,倒是可以无限延伸。

限制磁场视觉在中高空和外太空的观察距离的的因素,其实是超算对于磁场层叠现象的解析能力。

按照之前上百次中高空测试的数据来看。

使用目前最强的超算(浮点运算力为每秒2亿兆),以及最全面的磁场层切式解析技术,最远可以解析出3.6亿公里以内的磁场信息变化。

当然,3.6亿公里的极限距离,对于目前人类的战争需求,其实是不具备实用性的,这只能用于天文项目的科研。

实际的实用监测距离,就是地面和超低空30公里以内、中高空5000公里以内、外太空3.6万公里以内。

李青叶为了弥补磁场视觉系统在地面和超低空的监控距离不足问题,还专门开发了一套曲率视角补偿系统。

所谓的曲率视角补偿系统,就是利用磁场波动会向四面八方产生磁感线的特性,配合超算的暴力解析,锁定隐藏在地球曲率下方的移动目标。

通过这个技术,大概可以锁定半径300公里以内的超低空、地面和水面移动目标。

当然,如果可以将磁场视觉监控站布置在高海拔地区,那对于超低空、地面、水面的监控范围将进一步扩张。

例如在海拔1000米的高度,那直接就可以观测到100公里以内的超低空目标,使用曲率补偿系统之后,可以提升到1000公里以内。

对于吕宋群岛而言。

寻找一些高海拔的区域,设置磁场视觉监控站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样一来,阿美利卡就算是打算通过超低空突袭的方式,使用无人机或者战斗机突袭吕宋群岛,只要敌机在进入一千公里的范围内,就必然会被察觉到踪迹。

如果要进一步增强监控强度,李青叶也想到了强化方案。

那就是采用飞艇,让飞艇装备磁场视觉监控设备,漂浮在吕宋群岛上空的平流层中。

在平流层观测地面,地球曲率的影响将被压制到最小,超低空直接观测范围可以达到半径700~800公里左右,加上曲率补偿系统,将提升到2100~2400公里的极限。

另一个强化方案,这是将磁场监控设备安装在潜艇上。

磁场监控设备和被动声呐非常像,并不需要发出电磁波,就可以监测到周围的磁场变动。

潜艇携带磁场监控设备,可以进一步扩大吕宋群岛的警戒范围。

或者将磁场监控设备安装在大型飞机上,这就是预警机的范畴了。

有了这方面的技术,智人公司在雷达监控方面的短板也被补上了。

李青叶在这个研究所忙碌了一整天。

磁场视觉的精密度,一方面取决于超算的计算力,另一方面就是李青叶此时正在进行的工作——磁场视觉细胞中的磁感蛋白搭配组合。

鸟类和昆虫的磁场视觉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和它们的需求有关系。

毕竟作为自然演变出来的生物,鸟类和昆虫并不需要几百公里以上的磁场视觉范围,这也是为了减少它们的脑部细胞的负担。

而智人公司需要的磁场雷达,显然是需要具备远距离的超视距视觉。

李青叶和一众助手不断组合出全新的转基因磁场视觉细胞,从中挑选一些优秀的样品。

精度越高,就意味着探测到的磁场波动会越精细,可以监控到的目标就越准确。

目前在几百种磁场视觉细胞中,精度最高的一种,可以看到一个硬币大小的物品,其移动时产生的磁场波动,不过这种精度有效距离仅有7.2公里。

磁场视觉细胞制造出来的磁场雷达,对于各种移动目标、金属目标的精确都非常高。

这是因为金属战机、战舰之类的人造产物,本身存在大量的金属成分,磁场波动非常明显。

特别是在环境磁场相对单调的天空和海洋上,在磁场雷达的监控范围内,只要战机和战舰一移动,磁场雷达就会立刻锁定其位置。

哪怕是海底的潜艇,在高海拔的大型磁场雷达面前,只要靠近150公里左右,基本是藏不住的。

更何况智人公司现在已经在太平洋和锡兰洋的海底,暗中布置了大量的海底光缆和监控节点。

随着时间推移,要潜入智人公司的控制区,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李青叶并没有刻意追求完美,现在初代的磁场雷达,已经陆续秘密装备了。

直到傍晚,他才趁着晚餐时间,抽空查看了一下子飞鱼公司、青叶航空的发展情况。

飞鱼公司的各种无人机技术发展得非常快,目前已经发展出二十几个型号的无人机,以及4款实用的巡飞导弹。

他翻了翻平板上的内部文件。

飞鱼公司并没有和青叶航空那样走运载火箭、洲际导弹的路线,而是继续在无人机、巡飞导弹领域深耕下去。

目前保罗和方柏设立了一个新的项目——鱼鹰巡飞导弹。

其实这个项目非常简单,那就在雄鹰战斗机的基础上,改进气动布局、增加自动驾驶模块,然后将一部分有效载荷转变成为内置的航空煤油油箱,最后只有保留1吨左右的载弹量。

经过魔改之后的雄鹰战斗机,变成了最大航程1.2万公里,载弹量1吨的鱼鹰巡飞导弹。

李青叶一眼就看出了方柏等人的想法。

显然通过这种方式的改造,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让智人公司获得一款具备实用性的洲际导弹。

而1吨的载弹量,明显就是为了B43氢弹弹头准备的。

青叶航空那边的运载火箭、洲际导弹,是打算采用水晶海绵内胆为核心的液氧甲烷发动机。

虽然通过外勤部,从阿美利卡、露西亚那边“借鉴”不少技术,但第一次设计液氧甲烷发动机的青叶航空,目前还是陷入了难产之中。

从青叶航空近期的科研日志来看,液氧甲烷发动机至少要等待到22年的下半年,才有可能完成原型机的改良和定稿。

因此飞鱼公司的折中方案,对于智人公司非常重要,至少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洲际级别的战略投送力量。

第二百二十四章 萤火虫构型

翻看了飞鱼公司和青叶航空的秘密报告之后,李青叶又看到了另一个好消息。

这个好消息是黑虎峡谷那边上报过来的。

此时的黑虎峡谷那边。

李维斯博士正在“矿区”。

所谓的矿区,其实就是一处隐蔽的地下实验场地,这个场地表面上是隶属于青叶矿业公司的一个铅锌矿。

经常通过引爆炸药,炸出一些地震波,伪装成为开采地下矿物的迹象。

对于几百公斤级别的爆炸,产生的细微地震波,虽然会被地震监控站检测到,但一般不会引起怀疑。

而这个“矿区”,其地下早已经被掏空了,建设成为了一处实验场地,里面除了一条地下隧道,还有5个大小不一的地下空间。

此时在3号实验场中。

李维斯博士带着同事和科研助手,忙碌着组装着一个篮球大小的设备。

设备的核心,是一个抽了真空的小空间,其空间大小和一颗芝麻差不多大。

环绕着这个超小亚真空空间的,则是16个圆锥体,这些圆锥体的锥顶有一个类似于圆珠笔笔头的装置,“笔头”夹住的那一颗“圆珠”,就是一颗质量0.01克、纯度99.99%的铀235。

也就是说,这个装置的铀燃料为0.16克。

而圆锥体剩下的空间,则填装了TNT炸药,一共填装了4.8千克TNT。

16个圆锥体组成的球体,被包裹在一层厚度30毫米的复合材料内部。

这个复合材料层,最内层是合金辐射反射层、中间是耐高温复合陶瓷层(可以承受5836摄氏度高温)、最后外层是超强一体生成的合金,足以扛住内部TNT爆炸3.2秒。

而最内层的合金辐射反射层,还有另一个非常特殊的作用,可以在超高压力下,突变成为超导体。

同时TNT中和金合金辐射反射层之间,还被添加了金属粉末,会在爆炸的那一瞬间,产生大量电子流,进而激发突变超导体,形成一个强磁场,将爆炸束缚3.2秒。

也就是说,在引爆TNT内核之后,整个爆炸能量会被束缚在球体内部3.2秒。

别小看这3.2秒,就是因为这3.2秒,让圆锥体顶部的铀235圆珠,瞬间被高温高压挤压在那亚真空空间中,进而逼迫铀235之间发生激烈的核裂变。

而由于磁场的存在,核爆的能量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宣泄出来,而是被挤压在最核心的区域。

这种设计的好处,就是核裂变的燃料利用率直线上升,核燃料爆炸的临界质量可以压低到几毫克级别。

眼前这颗“萤火虫”3号,就是黑虎峡谷基地秘密研发的超小型原子弹。

这也是李维斯带着一众科研人员,结合智人公司的各种新材料,通过超算模拟了几百亿次之后,筛选出来的少数方案之一。

整颗萤火虫3号,重量为17.3千克,装配了0.16克纯度99.99%的铀235,爆炸当量为2.72吨,核燃料利用率85.6%。

组装完成之后。

穿着防护服的李维斯等人,离开了实验场,来到专门的数据监测室内。

“第三次测试开始。”

“启动运输系统。”

运载着萤火虫3号的电动轨道车,缓缓行驶向实验场的试爆场地。

整个试爆场地,深入地下343米,是一个半径50米的半球型空洞,周围设置了好几层人造结构层,可以减少爆炸冲击波。

“引爆!”

3.2秒之后。

轰……

一个小火球在试爆场地中心炸开,光辐射、电离辐射、热辐射和冲击波接踵而至。

各种数据收集器将探测到的数据,反馈到监测室内的生物计算机上。

而设置在周边地区的地震波监测设备,只有检测到一股微弱的地震波,威力大概只有几百公斤TNT。

可实际上,萤火虫3号却产生了2.72吨TNT的爆炸当量。

看了一遍数据,李维斯满意地点了点头:“萤火虫型的超小型原子弹,目前已经可以量产了。”

“接下来就是改进之前的老弹头。”另一个研究员说道。

他们之所以研发这种超小型原子弹,主要是三个用途。

一个是为了进行核爆实验。

这个目的已经做到了,他们成功在黑虎峡谷附近的地下实验场,进行了三次超小型的核爆测试。

而外界对此一无所知。

之所以可以瞒住外界,其核心因素就是爆炸当量足够小,平均才几吨当量,加上实验场的减震结构层,外界就算是探测到,也只会认为是在爆破地下矿物。

第二个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核燃料利用率。

目前智人公司每个月可以提炼150~180公斤铀235,大概可以制造3枚30万吨当量的原子弹(烈日30),单枚烈日30需要52公斤铀235原材料,核燃料利用率仅有30%。

目前库存了42枚烈日30,另外还有283公斤高纯度铀235原材料。

而改用萤火虫型的新构型之后,同样是实现30万吨的爆炸当量,萤火虫型却只需要18公斤铀235原材料。

这意味着,目前库存的烈日30,全部改造成为萤火虫型原子弹之后,可以生产大概120枚30万吨当量的萤火虫型原子弹。

第三个目的。

则是为了改进B43氢弹的原子扳机,毕竟B43的原子扳机是阿美利卡五十多年前的设计,不仅仅核燃料浪费严重,放射性污染也比较高,还是使用钚作为原材料的。

李维斯不仅仅要使用萤火虫型的原子弹作为氢弹扳机,还打算改进B43的构型。

B43这种古早时期的氢弹,往往核燃料的利用率比较低,大概只有15%~20%左右。

仿造B43的烈日100型,目前需要50公斤氘作为原材料,才可以达到100万吨级别的爆炸当量。

而李维斯通过超算,以及目前的萤火虫型原子弹爆炸实验之后,已经找到氢弹小型化的方向,也找到了提升氢弹燃料利用率的方案。

小型化的氢弹,估计爆炸当量最小可以压缩到1吨级别(原子扳机产生350公斤TNT能量),不过体积难以压缩,重量大概在20公斤这样。

按照李维斯等人在超算模拟出来的模型和数据,萤火虫型的氢弹,其燃料利用率同样可以达到80~90%左右。

如果还是维持50公斤氘的装料量,那威力大概可以达到630万吨当量,足足提升了6.3倍。

这威力明显过剩了,而且弹头重量900公斤也不利于轻量化。

李维斯博士已经在和核工程部门的工程师们讨论,要研发一种当量在10万吨,重量在100公斤以内的新弹头。

这也是目前列强们的核心思路,那就是使用几十万吨当量的氢弹弹头,然后在一枚导弹中装载几个分弹头。

10个10万吨当量级别的氢弹,其杀伤力要比1个100万吨当量级别的氢弹强好几倍。

上一篇:反套路重生

下一篇:都督请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