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小明
他知道,天子姓刘,国号为汉,他们国家就叫做“汉”。
从古到今,祖祖辈辈,都是汉天子在统治着这一方天地,这个世界。
汉天子是天下的主人。
天下是汉天子的天下,天下是豪强世家的天下,而不是他们这些卑微犹如尘埃,贩夫走卒,农人兵丁的天下。
但是那站在高台之上的符祝却说的是“我们的国家”……
前段时间,那些头裹着黄巾的人走入了聚落,那些自称为鹰狼卫的缇骑抓捕了一些人,将聚落之中的人都聚集了起来。
聚落之中的田地的有八成都是鄠县李氏的田地,李家是鄠县的大家,据说有良田千顷,仆僮无数.
梁平对于鄠县李氏并不了解,但是他之前确实是鄠县李氏的佃农,鄠县李氏在他们这里有一家分支,这里的土地大部分都是属于他们。
那些鹰狼卫的缇骑在聚落的中央举办了一场大会,名叫“公审大会”。
那些军卒、缇骑押解着昔日那些高高在上的鄠县李氏族人还有管事走到了台前,一条一条的宣读着他们的罪状,并且宣读法令,交代他们将会收到何种惩罚。
那些鹰狼卫的缇骑最终将决定的权力被交到了他们的手中。
梁平至今都还记得当初公审之时的景象,所有人的都举起了手,举起了右臂。
左臂代表着赦免,右臂代表着惩戒,没有人为鄠县李氏的人举起左臂。
丰年之时,压低粮价,极尽压榨。
灾年之时,囤积粮食,增长租税,甚至被迫无奈卖儿卖女,卖田卖地。
之所以八成的田地都成为了李氏的田地,多是因为灾年不得不贱卖田地。
丰年却当歉年过,年年如此,岁岁如此。
鄠县李氏最终被判决没收所有的田地,林场,抄没家产,其主家、旁支有数十人人头落地,很多人都被判劳动改造收押入监。
而他们也获得田地,虽说这些田地名义上的太平道的田地,太平道也派来的典农官管理,重新划定了区域。
但是太平道只收取少许的田税,他们可以根据家中的人口来领取耕地,没有农具,太平道会为其提供农具,没有耕牛,也可以在太平道内租借耕牛。
本来太平道收取的田税是四成,但是说是休民养息,因为连年的战乱体恤乡民,所以将税收降到了三成。
去年虽然也不太平,过的也很艰难,但是梁平确实是实实在的攒下了不少的余粮。
过年之时家中也终于是见了荤腥,不再是只有素菜、粥饭。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心中又重新的泛起了希望,也对那些头裹着黄巾的军队多了一些好感。
管理聚落的典农官并没有欺压他们,驻守屯所的军卒甚至偶尔还会帮助他们的忙。
甘亭的周围原来有一股流匪约有数十人,这些年来不时会来劫掠一番。
公审大会不久之后,据说那伙流匪已经被剿灭,其匪首更是被斩首示众。
而后直到如今,再没有任何的贼匪踪迹出现在聚落的附近,安全比起之前多的并不止是一星半点。
正是因为太平道一直以来的行为,使得众人愿意相信,所以原本骚动的人群很快便平静了下来。
众人有序的上前在黄巾军的引领之下,领取了陶罐。
陶罐有半人高,倒是能储存不少的水,这样的陶罐在集市上售卖也能换取不少的铜钱。
典农官在这个时候走来,开始宣讲需要注意的事项。
黄巾军的车队也重新活动了起来,发放完了陶罐,他们还要赶往下个地方。
受旱情影响的并非只有这一地,整个中州几乎都是遭灾的地区。
……
梁平坐在门口,看着院外刺目的阳光。
大旱已经持续了近一月的时间,自四月开始到如今的五月,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一滴雨水都没有从天上落下。
聚落外的溪水水位已经下降了一个极为危险的地步,每天打水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所幸此前太平道的车队送来的陶罐,提前让他们储水,短时间之内人畜还能有一口水喝。
新挖的深井之中也还有一些井水产出,储水窖也修建了一方,如今里面还有不少的饮水。
只是这只能是保障人的饮水,却没有办法灌溉田地。
梁平没有出门前往田地,田地里种下的庄稼早已经枯萎。
刚到了五月,但是气温却已经攀升到了一个难熬的地步。
焦金流石、蝉喘雷干。
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焦黄,入目之处难见绿荫。
坐在房舍之中,没有收到阳光的直射,但是饶是如此,梁平都感到酷暑难耐。
炎热使得梁平的头脑慢慢的模糊了起来,让他感到昏昏沉沉,想要入睡。
就在这时一阵凉风袭来,驱散了梁平身上的热意,也让他的脑海稍微清明了一些。
梁平支起身来,看向凉风传来的方向。
凉风并非是从屋外传来,而是自己的妻子在拿着葵扇再给他扇风。
女人拿起手中的麻布,给梁平拭去了额头的细汗。
“睡一会吧,现在也没办法出门,等到晚些太阳落了山,我们再去打一些水。”
梁平叹了一口气,有些无奈。
“家里的粮食还够吗?”
“省着点吃的话,还能吃上三四个月的时间,放心吧。”
女人的脸上露出了一些笑容,去年存下了不少的余粮,并不是太缺吃的。
去年,各家基本都存下了不少的余粮,这也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屯所都还处于稳定的原因。
“铛————”
“铛————”
“铛————”
钟声再度响起,梁平也站起了身来。
“这是……”
一旁他的妻子也是跟着一起站了起来。
“难道是朝廷的车队来了?”
梁平心中疑惑,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戴上头巾,我们出去看看。”
梁平拿起了挂在墙上的两块麻布,将其中一块交到了自己的妻子的手中。
天气炎热,戴着头巾遮住头部的头发,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晒伤,太热的情况出现。
很快两人一起走出了房舍,聚落之中的其他的人也是纷纷走出了房舍。
钟声响起证明有要紧的事情。
梁平猜的并没有错,走到广场之上,他们再一次看到那些熟悉的四轮马车。
那些头裹着黄巾的军卒出现使得众人心中一片心安。
这是从未有过事情,往日里无论是盗匪还是军卒,只要那些人手中握着兵刃,他们都会感到恐惧,但是唯独见到这些头戴着黄巾的军卒却只是感到亲近。
上一次的车队送来储水的陶罐,前来修建水井和储水窖。
这一次的车队送来了大量的粮食,这些粮食被送到屯田所的仓库之中。
随着粮食的送入,屯所之中紧张的情绪也得到了舒缓。
自古以来,他们都是靠天吃饭,赖地穿衣。
梁平看着眼前景象,想起了十年之前的那一场灾荒……
光和七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但是千盼万盼,迫不得已,他们只能是背井离乡。
那时他还年少,跟着自己的父母前往县城逃亡。
但是抵达了县城,他们没有盼来赈灾的粮款,而是收到了加税加赋的告示……
他的父母死在了灾年,他的长兄也死在了灾年,只有他和他的小妹最后活了下来。
梁平的眼前有些模糊,眼前浮现的雾气,遮挡了他的视线。
旱灾还只是初期,他们家中的余粮尚未吃完,但是赈灾的粮食便已经运到。
那些头裹着黄巾的人没有食言,他们确实再次回到了这里。
那些头裹着黄巾的人,自称为了黄巾军的人。
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满载着粮食,再次回到了他们的聚落。
第七百四十二章 地龙翻身
初平五年(194年),六月丁丑。
中州,长安城。
长安城城内的街道之上行人稀少,几乎不见人烟。
旱情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的事情,越发的严重了起来。
甚至是连渭河这种大河的水位都下落严重,长安位处渭河流域,也不可避免的收到了影响。
如今的水量根本不可能灌溉田地, 人畜饮用甚至都已经是颇为勉强。
在中州各地很多小聚落依靠的溪水河流甚至已经枯萎,当地的居民不得不开始转移到大一些的亭乡之中。
许安很早便已经开始着手赈灾的准备,各地在五月之后都相继宣告进入了军管,其管理权被许安攥在了手中。
各地的警察部队都被紧急召集维持城镇的治安,周遭的四轮马车商队和后勤部队也有条不紊的开始向着受灾地区运送各种物资。
军队也全都调动了起来,进入了战备的状态。
灾荒来临之后, 生产遭到了破坏, 百姓失去了产出, 这种时刻最容易使人铤而走险,进而产生盗贼,滋生匪寇。
调动警察部队和军队,便是要将其扼杀于萌芽之中。
两月没有降雨使得长安城内的气候干燥无比,空气炎热无比。
烈日似火,偌大的长安城犹如蒸笼一般。
行走在长安城的街道之上,迎面的风似热浪扑来。
空气之中弥漫的热浪,让人几乎难以喘息。
虽然已经实行了军管,但是街道之上并没有巡逻的兵丁,只有在各城区林立的瞭望塔上能够看到执勤的兵丁。
这么炎热的天气,在烈日下巡逻不消一时半刻恐怕便会有人中暑晕倒。
许安站在永宁阁内的庭院之中,举手遮着眼睛,抬眼看着庭院外的天空。
与之前一样, 仍旧是万里晴空,只有寥寥几朵白云飘扬在天上, 完全没有丝毫的降雨迹象。
“各地受灾情况如何了。”
许安没有回头,沉声问道。
在他的身后, 许攸正站在长廊的下方。
永宁阁的永和阁由一条长廊连同,许攸正是从永和阁赶来。
“中州四郡,弘农郡暂时收到旱情的影响较小,河东郡就在北方,情况已经控制。”
“主要受旱灾影响的是应天郡、左冯翊、右扶风,三辅地区最灾最终,各地许多的溪流已经断流,我军正在接引灾民前往各军屯所集中。”
许攸谈起受灾的情况,面色有些凝重。
“近日在三辅地区出现了不少流寇盗匪的,我军剿灭了部分,发现其中一些流寇盗匪之中有绣衣使者和魑魅的踪迹,鹰狼卫和六扇门正在追查其余的流寇盗匪的踪迹,骁骑营已经分散开来,随时准备配合剿匪。”
许安眼神微凝,虽然早有预料,但是许安还是有些头疼。
绣衣使者和魑魅的介入使得中州的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了。
如同许安所料的那样,绣衣使者和魑魅不仅鼓动了一部分的人成为了盗贼匪寇,还在各地散播谣言,言称许安失得,假借天命,太平道欺世盗名,之所以有旱灾的产生就是因为太平道的原因,是他们带来了灾荒,不然为什么太平道刚刚开国,便会降下如此多的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