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 第534章

作者:罗小明

不过虽然许安没有取表字,但是礼节他还是知道,如果对方有表字,再直呼其名,确实不太礼貌

“若非是叔荣此番弃暗投明,说动南疆各部和其余郡县的官吏归附,否则要想统一益州,只怕是免不了经历一场血战。”

“晋侯言重了,晋侯一直以来体恤为民,有仁主之名,受命而正,顺应天命,天命所归,我等不过顺应天时,遵奉天意。”

雍乔微微垂首,恭敬道。

许安嘴角上扬,笑了起来,虽然知道雍乔说的是奉承之语,但是听的确实舒心。

“叔荣应当知道我太平道和汉庭制度不一,在地方并非只是实行州牧制吧?”

雍乔微一回想,便开口回答道。

“在下确实有所听闻,晋侯于地方,以州牧制与三司制并行。”

“以布政司理政,以提刑按察司理法,作为监督,又以兵备都护司保境安民,在下以为三司制其中有不少可取之处,比起单单在地方推行州牧制要好的多。”

一开始了解太平道推行的制度之时,雍乔其实十分失望。

三司制度分的可不仅仅是州牧的权柄,只怕是郡守的权柄都要分去一些,以后的日子恐怕再没有原来的惬意了,再加上听说鹰狼卫要再各地设置百户所,无孔不入的鹰狼卫绝对是他们的噩梦。

不过事已至此,也没有什么可以办法,形势比人强。

许安敲击了一下桌子,询问道:“雍氏在益州广有声望,叔荣为人刚直,适合提刑按察使一职,不知叔荣可以愿意担任益州的提刑按察使。”

“既然有幸得晋侯看重,那么在下自然无不应之理。”

“必不负晋侯重托,在下定会竭力保益州吏治之清明、律法之公正。”

雍乔双手作揖,垂首唱诺。

见过了雍乔,也让许安心中对于南中的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随后,许安封张燕为益州牧。

以东州兵出身的雷铜为益州布政司右使,又以吴懿为益州布政司左使。

同时以裴元绍为兵备都护司都护使。

张燕和裴元绍皆是太平道出身的将领,两人对于太平道的忠诚许安都信的过。

张燕能力出众,一直以来都是主管军区,还要分理民政,而且出身军伍,无论是在原本的时空里,还是在现在都是极为出众。

益州牧交给张燕,张燕有能力压得住东州士和益州的豪强世家。

裴元绍掌管兵备都护司,可以保证益州各郡的安全。

裴元绍之前也在讲武堂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学习,军略比起之前还是有比较长足的长进,骤然升其为益州的都护使确实有点拔苗助长了,但是有张扬坐镇中军,应当不成问题。

都护使的人选,能力第二,忠心第一,裴元绍可以说是根正苗红,出身于旧太平道,自中平二年起,便一直跟随在许安麾下,一直以来任劳任怨。

张燕作为州牧,裴元绍作为都护使掌控地方,军权在手,东州兵实际上也是依从于太平道,在益州,太平道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益州三方势力能够相互制衡,又不至于完全失控。

第七百二十六章 家书、巴东军区、丝绸之路

许安的任命,自然是没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

众人谢礼之后,领了印信,文书便离开了府衙了,赴任的时期定在了新年之后。

现在益州的州内还是实行军管,新年将至,许安还没有那么不近人情,太平道的官吏在新年初始时,大部分的官吏都得到假期,能够回家过年。

随着张燕等人的离开,府衙之中再度变得空空荡荡的了起来。

“又是一年过去了。”

许安坐在椅子上突然由一些惆怅,年复一年,日服一年。

每一年的新年之时,基本上不是在行军打仗的路上,就是在筹备着行军打仗。

现在攻取了益州,已经到了积蓄力量的时候,暂罢刀兵之时,但是许安却是感觉到了有一些不习惯。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说来轻巧,但是真正做的时候却是让许安感到了困难。

九年以来,黄巾军真正停下脚步的时间极为有限,大部分的时间许安都在外面南征北战。

在外征战期间,多是阎忠或者是刘辟等人在居中策应,打理内政。

许安看了一眼之前被他放在了桌上的工部递交上来的《益州屯田书》, 本来想要拿起来再看, 但是目光却被一封书信所吸引。

那是几天前收到的书信,是王异从中州寄给他的一封的家信,他一直没有来得及去看信中的内容。

他和王异在凉州完婚后,因为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奔波在各地, 一直以来都是聚少离多, 两人在一起的事情实际上不过三四个月人时间,而许安就算在长安也是每天要忙到很晚, 很少有休息的时间。

许安握着手中的信封, 突然感觉有些歉意。

他好像确实是冷落了王异,风云变幻, 局势瞬息万变, 容不得半分的松懈,也让许安有时候察觉不到枕边人的想法。

许玉是乌桓人,喜好游猎,常常带着护卫在长安的郊外的打猎, 观景, 倒是玩的不亦乐乎。

但是王异和这个时代大部分的世家女一样, 长居深宅, 很少出游。

许安回想了一下, 他好像还真不知道王异喜欢什么, 平常在做什么, 心里又在想什么。

展开了信纸, 许安的不由的笑了起来, 信纸之上只有十六个娟秀的汉字。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许安没有想到, 他当初随口念出的一首诗居然被王异记了下来。

这首本来应该到唐朝时候才传世的诗句,却是出现在这个时候的信笺之上。

秋风清, 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 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许安心中微动,当初他答应迎娶王异只是因为想要取得凉州, 还有便是他作为一方势力确实要成婚以安众将之心。

只是当初在冀县城中,他看到王异的第一眼, 心中便升起了一种莫名的感觉。

“现在我才知道, 原来大贤良师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会说笑。”

许安闭上了眼睛,回想起了那天王异跟他说过的话。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许安重新睁开了眼睛,站起了身来。

“这是在埋怨我了啊。”

“也确实是时候该返回了中州了。”

今年中州的新年肯定是热闹非凡。

许安成婚不久,太平道内的一众将校刘辟、龚都、何曼等人也是纷纷娶妻。

去年刚刚攻下了关中不久,阎忠带凉州兵也攻入了关中。

后来要整改长安府, 重设应天郡, 阎忠便暂时留了下来,帮助许安处理长安的事务。

华佗传来了几次消息, 都说阎忠的身体欠佳,不能长途跋涉,不建议阎忠返回凉州。

阎忠性格比较执着, 决定的事情轻易不会更改,华佗也传信想让许安回来,劝一下阎忠不要返回凉州,就留在长安。

益州如今已经安定,再留在益州确实没有多大的意义。

本身许安亲自领兵进攻益州,只是益州当时的局势不明,为了最大成都的保证胜利,才行此险着。

如今益州局势稳定,许安带骑兵返回一月的时间还算来得及,但是带步卒会去肯定没有时间。

所以大部分的黄巾军步卒都将会被暂时留在了益州,各地的军屯已经开始实行,足以保证益州无虞。

此前为了保证益州的安全,许安还在益州的巴郡东部设置了巴东军区,以赵祗为巴东军区兵备道,统领巴东军一万五千人。

巴东军区已经创立,如今已经维持了一月多的时间。

赵祗担任巴东军区兵备道后, 许安又以管承为巴东军区副道台, 带领麾下的水师南下益州, 协理赵祗处理巴东军区事物,并掌控一部分的益州水师。

汾水水师已经没有了存在了必要,现在太平道境内,水贼几乎见不到影子,而就算是残存了几名书贼,也不过只是大猫小猫两三只,根本掀不起多少的风浪。

新设立的巴东军区一共只有六处城邑,分别是巴郡东部的枳县、朐忍、临江、平都、鱼复、涪陵。

枳县、朐忍、临江、平都就是当初赵祗一路扮演溃兵逃亡江关之时的四城,而白帝城就在鱼复,涪陵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关卡。

设置巴东军区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益州东部的门户,防止荆州军可能到来的侵攻。

不过现在汉魏两庭已经打出了真火,双方陈兵于北方,现如今又天寒地冻,一般而言是绝对没有多余的军力,也没有时间和条件队益州发动进攻。

甘宁被封为了折冲将军,统领鱼复的水师,白帝城就在鱼复的地界之内,受赵祗节制。

赵祗本来带领十数万益州黄巾军里应外合使得许安能够顺利完成计划,完成驱虎吞狼之计,使得许安能够带领大军偷渡阴平,一路南下,一举建功,毕其功于一役。

就算没有里应外合这一份功绩,只是带十数万黄巾军归附,其功绩也能被升为正五品的封号将军。

而后,赵祗亲身犯险,假扮溃兵一路掩护,智取白帝城,巧夺江关,攻占涪陵,一举占据了益州东部门户,断绝了荆州军进攻的路线,让益州的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赵祗的功绩可谓显赫。

按理来说其功绩,就是封为正四品的的四征、四镇将军也足够。

不过最后许安还是没有晋赵祗为正四品的重号将军,而是封赵祗为镇南将军,加巴东兵备道。

没有将赵祗升为四征、四镇将军,许安的考量较多,不过有功需赏,有过则罚,若不能赏罚分明如何安定人心。

于是赵祗便成为了太平道中第一个获封爵位的人,被封南岭伯。

伯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三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秦、汉朝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内并没有伯爵,许安如今只是名号只是晋侯,自然是不能随便封赏王侯。

至于塞外的归义侯,那个自然是有所不同。

王爵肯定不能赦封,许安以后也不可能封任何人为王,赐封王爵乃是取祸之道。

太平道内授予的爵位都是军爵,授予武将并非是贵族的象征,而是更多的类似一种荣耀,就像是封号将军的封号一样。

步子迈的大,并非是好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太平道内的道众他们虽然收到了太平道革新思想的影响,但是还是有着很多这个时代独有的一切。

指望所有人都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而奋斗是不现实,是脱离了实际的。

改革也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在汉代这样识字率低的可怕的年代玩民主,那么无异于自寻死路。

在汉时这样迷信鬼神之说的时代宣扬唯物主义,换来的多半是异样的眼光,没有多少人会去相信。

社会的发展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任何的事情都是循序渐进,并非是一蹴而就。

拿土司制度举例,清朝为什么可以成功改土归流,而元朝、明朝却不行。

因为土司制度刚推行时,在元朝时期,各方面的问题都很多,制度还在完善当中。

而随着发展,明朝继续推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臻至完善,明朝开始改土归流,收获了一定的成效。

而清朝最后因为有了元、明两朝遗留下的经验,这才改土归流成功,因为元、明两朝已经解决了最为苦难的问题。

益州事定,许安也没有什么必要再留在益州。

离开益州之时,许安命令张燕开始招募工匠,修筑益州鼎两樽,分为子母两鼎,子鼎留在益州的治所成都城中,母鼎由军卒运送回应天郡内的神明台中。

如今神明台中已经放置了中州鼎、并州鼎、凉州鼎三鼎,加上益州鼎,神明台上便有四鼎。

太平道每攻占一州将其纳入疆域,铸造一鼎送往神明台,都极大的振奋太平道内民众军众的士气,这一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让太平道辖内的民众认为太平道是真正的天命所归。

太平道的宣传攻势已经初见成效,益州之战成为太平道报社的第一次大规模宣传活动。

黄巾军进军益州的战报,被稍微润色了一部分刊登到了报纸之上发行了出去。

而后许安亲自带领麾下军将翻越摩天岭,偷渡阴平的事情也被一一披露了出来,写成了故事。

赵祗袭取白帝城的事情也被写成了故事。

还有在成都之战,进攻益州数战之中的一些英雄事迹都被着重点出,宣教府开始展开宣传造势。

这些故事经过了宣教府的改编,被广泛推送到了各地的说书人手中。

上一篇:道门念经人

下一篇:聊斋路长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