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小明
其实益州军的普通军卒也是属于可以争取的行列之中,他们和豪强世家的利益其实也是处于对立面。
只是要化解益州人和东州人之间的仇恨是一大难题。
但是问题再难也能解决,也必须要解决。
益州有数百万的益州人,但是却只有十数万东州人。
以后治理益州,要维持益州的稳定,那么成都城中这三四万益州兵便不可以轻易擅杀。
这也是为什么许安当时不趁势一鼓作气击溃益州军,还要给任宪留下喘息机会的主要原因。
任宪逃走自然是最好,他便可以慢慢的去招降这些益州军。
当初许安攻占关中,入主长安之时,皇甫嵩等人撤离匆忙,很多的文书被保留了下来,这其中便有关于益州人口的记录。
从光和二年(179年)算起到中平五年(188年),这九年的时间里,蜀郡、广汉郡、犍为郡、巴郡等郡国遭受两次大规模破坏力极广的战乱。
桓帝时就有板楯蛮夷多次叛乱,到汉灵帝时期的光和二年,巴郡爆发叛乱,叛军一路打到蜀郡、广汉郡、犍为郡和汉中郡。
光和二年十月汉灵帝以御史中丞萧瑗都督益州兵力讨伐,结果连年不能平定,以至于州郡连年苦之,最后靠怀柔政策,一直到光和五年叛乱才渐渐平息下来。
光和七年,中原黄巾起义,秋七月,巴郡张修反,寇郡县,拉开了益州起义的第一幕。
中平五年,马相、赵祗起义,又波及巴郡、犍为、蜀郡、广汉郡等郡国,斩杀益州刺史郗俭,而同时板楯蛮夷也再次叛乱,寇掠城邑。
犍为郡、巴郡、越嶲(xī)郡,这三郡本来人数众多,永和年间统计时,加起来有两百余万人。
虽说汉时统计人口这其中较为复杂,数据也有偏差。
《巴郡图经》记载,永兴二年(154年)有口百八十七万五千五百三十五,也就是有一百八十七万余人。
而在永和年间(136年-141年)记载却是“口百八万六千四十九”,只有一百零八万余人,数年的时间没有战乱,但是人口却是相差了近八十万。
但是这现在许安也没有什么手段可以马上清查人口,根据长安留下的文书,三郡如今只余下一百余万人。
被困在城中益州军里的普通百姓多是这三郡中人。
若是将这三四万人全都斩杀,那么三郡之地说家家披麻,户户戴孝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城邑乡聚必定是皆要悬挂白蟠。
这些益州兵最好是引为助力,而非是全部屠戮一空。
“传令给雷铜还有吴班的时候,语气要强硬些,若是有不从者,立斩。”
许安没有回头,给马超轻飘飘的丢下了一句话。
东州兵和益州军的矛盾已久,但是天大的矛盾,也必须要压下。
要想好好治理益州,对于黄巾军来说,东州人和益州人缺一不可,这其中的平衡需要许安好好的把握。
城外的纷争其实不需要担忧,胜利者从一开始便已经注定,当黄巾军抵达成都而东州兵和益州军海没有分出胜负之时,黄巾军便已经是稳操胜券。
益州消息闭塞,益州军的骑兵还停留在以前的旧时代,根本没有装备新式马具。
而黄巾军的骑兵武器和装备早已经是领先了益州军一个时代,更不用提这些能够跟随着许安一路南下的骑军皆是五营骑军之中百里挑一的精锐了。
成都之战,从一开始结局便已注定。
凉风吹袭而过,许安抬头仰望着漫天的繁星,伸出了双手感受着吹拂而来的凉风。
猎猎的旌旗声从城下身侧传来。
飞龙离天,随云入渊。
潜龙在渊,随云上天。
大林龙出值天河,四库土全居九五。
这后世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之地,已是太平道的囊中之物!
第七百零三章 制衡
月落归林,朝阳初升。
成都持续了近两个月的纷争终于是落下了帷幕。
刘焉自焚而死,冷苞、邓贤、吴兰、庞羲战死,将近两万名东州兵,还有不计其数的被强征而来的壮丁阵亡在了成都。
吴懿、刘璝、庞异三人带着数千东州兵逃出了成都,但是被许安留下的伏击部队还有绵竹城的守军前后夹击,眼见绵竹城上旌旗变幻,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吴懿只能是带着残军选择了委曲求全,放下了兵刃,向绵竹的黄巾军递交了降表。
成都城中,雷铜、吴班两人带着剩下了一万余名残存的东州兵也选择了归附。
自此,益州境内最后仅存的两万余名东州兵全部被许安收复。
夜晚过后,许安派出了使者也成功的招降了成都城中的益州军。
他们的主将逃走,他们被困死在了成都城中,已经是陷入了绝境,这个时候黄巾军停下了攻势,向着他们抛出了橄榄枝。
成都城中那些被困的益州军军卒,如同溺水的人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般。
他们也知道了攻入成都将他们包围起来的黄巾军并非是益州黄巾军,而是北地的黄巾军,这也让他们燃起了希望,多了一丝的侥幸。
成都城中没有逃走,没有被屠戮的益州军还有三万余人,伤者颇多。
这些益州军的军卒被许安仍旧安置在东城区中,他们所有的盔甲和兵刃都被收缴,并安排了大量的黄巾军军卒来监督。
东州兵虽然选择了归附,而不是被俘虏或者投降,但是东州兵也是被软禁了起来,集中在成都城的北城区之中,所有的兵刃和盔甲也被收缴,而逃出成都的那支东州兵也是一样的待遇,他们被安置在了绵竹城的城外。
雷铜、吴班两将被封为了校尉,但是吴懿、刘璝、庞异,许安并没有给与官职。
毕竟成都城之中的东州兵算的上的起义,雷铜、吴班两将也有奋战之功。
但是吴懿、刘璝、庞异三人却是被迫无奈只能投降,这其中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而且吴懿、刘璝、庞异三人代表的正是东州士之中势力最大的三家——吴氏、刘氏、庞氏。
他们三人是刘焉的亲信将领。
刘焉入主益州之后,向来是政事不决问庞羲,军事不决问吴懿。
庞异被刘焉安排到了梓潼、白水一带防备张鲁,这一职位必定是会安排亲信。
毕竟有张鲁反叛作为前车之鉴,刘焉此后用人便一直是小心谨慎。
庞羲和吴懿不能用,他们两人在东州人之中的威望过高,庞异也不能用。
庞异一路南下,强征壮丁,劫掠郡县,虽然是奉了刘焉的军令,但是也是他所犯下的事情。
广汉郡民意汹汹……
许安坐在整理的干干净净的大帐之中,手指轻轻的敲击着椅子的扶手,思索着接下来的安排。
东州人和益州人之间的冲突,虽然主要是刘焉的安排所导致的。
不过现在刘焉虽死,但东州人和益州人的冲突仍存,虽然刘焉实际上是一直是针对着益州的世家豪强出手,没有怎么去理会益州的普通的百姓。
但是益州本土的豪强世家掌握着舆论,现在益州境内民意汹汹对于东州人的仇恨很难化解。
这样虽然对于太平道想要掌控其实有利,毕竟东州人想要在益州继续生活下去,现在刘焉已死,那么他只有依靠着太平道才能在益州安然生活下去。
如果没有人其他的势力阻止,恐怕益州州内上百万人,真的会将他们生吞活剥。
而许安正是需要有一支能保证的忠诚的队伍来控制益州。
地盘越大,人口越多,无疑是一件好事。
但是地盘越大,却代表着需要分兵驻守的城邑越多。
人口越多,却代表着有数不尽的事务要处理,有数不尽的麻烦需要解决。
如今太平道占据并州、凉州、中州三州之地。
中州:应天郡(原京兆尹)、河东郡、弘农郡、左冯翊、右扶风五郡。
原司隶校尉部的疆域被划到了中州,但是河内郡与河南郡掌握在魏庭的手中。
并州原有九郡九十八城邑,现有九郡一百二十三城,因为四州黄巾军进入并州的原因,增长了二十五城。
凉州原有十二郡九十八城邑,现有十三郡一百零一城,新设一郡为武安郡,修筑三城以掌控西部鲜卑旧地,设武安将军一职,领兵三千,以备北虏,同时迁南匈奴旧部数部到武安郡,作为屏障,又迁西部鲜卑数部入并州,与其置换牧场。
中州原有五郡六十七城邑,因为刚刚占领不久,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幽州原来占有两郡十九城,后来扩建了数城,现有两郡二十三城。
现在黄巾军共计有二十九郡,二百八十六城。
每城留下守备兵力五百人,便要驻防十四万三千人。
边界郡县需要屯集大量的郡兵,需要留下的兵力更多,凉州羌氐虽平,但是守备军兵不可不留,粗略一算,仅驻防的部曲便要二十万大军。
二十万大军,仅是发放军饷,就是一大难题。
不过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么多,毕竟并不是每一城都需要留五百人。
现在黄巾军腹地城邑一般留守的是由军中因伤退役老兵,还有募集的一些青壮组成的地方警察部队,以及鹰狼卫的缇骑来维持治安,在两城或者三城的中心城池驻扎一支部曲,用来应对特殊情况。
被太平道影响时间久远的并州腹地基本没有多少的黄巾军,基本是以不需要发放军饷的屯田兵来处理一些内地的事务,战兵基本都集中在边境地带。
但是凉州和刚刚收复的中州留守的军卒还是比较多。
现在黄巾军之中,经历了制度改革之后,只剩下了三处军区。
太行军区、两郡军区,弘农军区,三大军区,分别定兵额两万人,一万五千人,一万五千人,共计六万人,由于毒、刘石、何曼三人任兵备道。
州牧制和三司制现在并行。
州牧是一州的主官,许安设置的州牧虽然没有汉庭改置州牧后那么大的权力,没有自主征兵等权力,但是也掌管一州行政、军事、监察、司法等各项权力。
不过这些权力都被三司所分去,实际上州牧的权力被削弱了很多。
现在在凉州担任承宣布政使一职的是原来的内务令杨绩,而提刑按察使则是由原本鹿台三家李家的家主李恒,兵备都护使则由曾经于毒的义弟白饶担任。
黄巾军现在军队分为四级。
一级是指直属于许安领导的部队,诸如武卒、锐士一类。
二级则是指军区之中的军卒。
三级则是各地留守的守备部队。
四级则是指屯田兵。
除屯田兵不发军饷以外,现在黄巾军中其余各级的部队全部都发放军饷。
每三月一考评,半年一升降,优者升,劣者下。
黄巾军一直以来,都是靠着查抄豪强世家的资产来充实钱库,并用其发放军饷。
虽然鼓励商业,让商业兴盛了一些,太平道的财政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军队开支巨大,仍然是有些入不敷出。
占据了关中之后,坐吃山空的情况进一步的得到了缓解。
董卓败亡,关中大部分的豪强世家仓皇逃窜,很多的工匠被滞留了下来,这其中就有专门铸币的工匠,而铸币的器械也大部分完好无损。
黄巾军如今有数处大型的铜矿场,金银矿场也有数处,长期的征战黄巾军抓获了大量的俘虏,这其中有鲜卑人、匈奴人、乌桓人,当然也有汉军的军卒。
当初那些参与了朔方之战的南匈奴人,很多现在都还在矿场之中开采矿石。
各州豪强世家中人被定罪的更多,他们都被送往劳动改造,现在太平道的各大矿场之中并不太缺乏劳动力。
一如太行工坊一进坊间所看到标语所说的那般。
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和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能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
现在的太平道正快速的发展和不断的进步,只不过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军队训练需要时间,政令推行需要时间,律法实施需要时间。
矿石熔炼需要时间,铸造成兵刃,打造成盔甲,制作成马具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开垦的农田要耕种数年之后,生田才会变成熟地,收成才会更好。
修缮道路,短期也要数月,长期甚至需要数年,现在黄巾军各地仍然还在修缮道路。
水利工程各地都在修建,水井、水车等简单的水利工程需要的时间少,但是河提、水渠等大型的水利工程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工匠学校培育工匠,都才刚刚步入正规,第一批入学的学子现在都还只是郡学生,两大国学院除了那些归附的豪强世家中的少数子弟外,没有其他的学生。
讲武堂,太平道的陆军军官学院,还有道堂等等学院毕业出来的学员其实也并没有多少。
识字已经开始军中和城邑之中推广,但是距离普及却还是差的很远。
各大城邑都开办了报社,太平道的一些政令,一些发生的事情都被详细的记载在报纸之上,发送给城邑中的人观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句话来说,任重而道远。
现在绝不能急于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