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 第354章

作者:罗小明

因为就算韩遂和马腾两人真的达成共识,选择投靠董卓,董卓也绝对不会答应,除非董卓做好了和黄巾军全面开战的准备。

而事实上,董卓现在已经是失去了所有锐气,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彻底的陷入了堕落。

有贾氏的帮助,将会使得黄巾军能够有能力攻取武都郡,沉重打击韩遂和马腾。

而得到贾诩的投靠,无疑是再添一大助力。

历史上的贾诩被后人称为毒士,《三国志》之中评曰:“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意思便是策划精密准确,从来没有失算过,能做出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和张良、陈平是同一类人才。

和阎忠的评语相差无几,都言其有张良、陈平之才。

原本的时空之中,在王允联通吕布诛杀了董卓之后,清算凉州残党之时。

众人慌张不以,以为陷入了死境,但是贾诩却丝毫不慌,献上了“反攻长安”之计。

后来的事情大部分人都比较清楚,李傕、郭汜置之死地而后生,连破吕布、徐荣,一路攻入长安,掌控了朝政。

李郭之乱后,贾诩又辗转投靠到了张绣的账下。

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击败曹操。

后来贾诩又劝说张绣归降曹操,张绣归降之后,曹操不仅没有任何报复,甚至还与其结为姻亲,最后张绣在北征乌桓途中因病去世,还被封为了谥定侯。

无论是人心还军略,贾诩都可谓是了如指掌。

其后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贾诩更是判定了输赢。

官渡之战时曹操明显是弱势一方,但贾诩认定曹操必胜,后官渡果然大胜。

而赤壁之战前,曹操明显占据了上风,几乎不可能败北,但是贾诩却劝说曹操说,认为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没有采纳贾诩的建议,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人心、军略,贾诩通晓,而天下大势的走向也被贾诩看的清楚。

其后,马超、韩遂起兵讨伐曹操,曹操与其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联盟,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地区。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

曹丕登基为帝后,拜其为帝师,为报贾诩之恩,又拜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

又封其幼子贾访为列侯,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贾诩终其一生,每一次做出的决策可谓都是正确至极,没有一次出错。

不过这一切现在只有许安一人知道,知道贾诩的故事。

就是极为看重贾诩的阎忠,认为其有良、平之才,但是也不过是觉得贾诩有潜力,有才智,也绝对想不到原本时空之中贾诩居然可以做到这般地板。

东汉末年到三国的谋士之中,贾诩绝对可以位居前例。

有贾诩相助,太平道前行的脚步必定会更加的快速。

许安吐出了一口浊气,从太行山时的一穷二白,没有半个可以商议的人,到如今阎忠、许攸,再加上贾诩。

虽然只有三人,但是三人的智谋却都是当时一流,可以引为谋主之人。

第五百二十四章 太平境内

车轮在道路上滚动的声响回荡在官道之上。

贾诩坐在柔软的坐垫上,端坐在车厢之中闭目养神,和他对坐者的张扬,却是一直打量着车窗之外的景象。

前几日他们在于毒的接应之下交出了兵器甲仗之后,安然进入了天井关。

王匡派遣了一支骑军试图探查,不过还没有到达近处,便被贾诩轻描淡写的派遣了一支偏师骑军所击溃,甚至连主力部队都没有动用。

随后王匡便不敢再派遣任何的军兵前来探查,唯恐惹怒了贾诩和张扬,一面派人传信酸枣还有冀州,请求援军,收拢军兵在怀县做起了缩头乌龟。

进入了并州,自然是不可能让他们带兵前往腹地。

张扬和贾诩两人麾下的军兵被于毒暂时扣下,留在了太行陉东面的数处集训场中,

只带十数名亲信,由于毒派人护送着,前往上党郡的长子城,然后前往晋阳。

张扬依靠在软垫之上,有些迷茫。

这一路上来的见闻,一路来的经历,让张扬一直以来所坚信的事物发生了改变。

张扬是并州人,土生土长的并州云中郡人,他去过太原郡、去过雁门郡、去过上党郡、去过并州大半的地方。

并州给他的印象从小到大,便是荒芜,地广人稀,罕有人烟。

并州地处边郡,他出生的时候,汉帝国正处于衰亡之时,长城以北的领土被南匈奴部一点点的占据,被鲜卑人一块接着一块的掠夺而去。

胡人南下牧马,越发的猖獗,张扬就那种情况之下成为了张懿麾下的军校。

张懿自刎而死的时候,张杨当时就在晋阳城中,他跟随着太原郭氏的族人一路辗转,一路迁移,辗转到了河东郡。

丁原于河内郡就任并州牧后,再度征募张扬为武猛从事,统领军事。

无论是从什么地方收到的信息,太平道和黄巾军都是在并州实行暴政,以妖言蛊惑众人,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但是一路行来,所见所闻,却是和他在河内听到的截然相反。

从天井关到长子城这数百里的路程,沿途的所见所闻,让张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处于并州。

一辆又一辆满载着粮草的四轮马车在军兵护送下沿着官道缓缓向前,官道之上挑着货物的货郎或跟随着黄巾军辎重队,或跟随着往来的商队。

每到饭时,总能看到炊烟的踪迹。

以往张扬并不是没有去过上党郡,上党郡虽然是并州人口第二的郡国,但是也只有十余万人,如何像如今一般人口稠密。

从天井关一路北上前往长子城,历经高都、泫氏两座城邑。

张扬至今都没有忘记高都城那川流不息的人流,还有泫氏城邑之中热闹非凡的集市,两座城邑外城区都在扩建新的住房,街道也在修缮之中。

这里看起来比之富饶的河内郡,还要俱有活力,还要具备生机,还要富饶百倍,富饶千倍。

“咻————”

一声锐响声骤然响起,一时间车队的车夫纷纷出声命令拉车的战马。

略微的颠簸过后,马车缓缓的停在了原地。

张扬收回了目光,他对此已经见惯不怪了,现在差不多也快到午时了,已经是饭点的时候。

黄巾军的军卒和普通的百姓在一些生活的习惯之中还有是有不少的差别,普通的百姓一日两顿饭食,而黄巾军现在几乎都是一日三顿,无论战时还是训练。

“张将军、贾都尉,这里已经是黎亭的地界了,离长子城大概还有四十多里的路程,最迟在明日黄昏之前,抵达长子城。”

车厢的车门被打开,一名身穿着赤鹰服的鹰卫千户官站在车外,有些抱歉的说道。

“秋收刚过,各屯田上交的粮食需要运入内地的仓库之中,所以官道有些繁忙了。”

张扬露出了笑容,笑着回道。

“汪千户客气了,这官道可比以前我在上党郡时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汪振闻言也是露出了笑容,张扬是原本汉庭的高官,他本来以为像张扬这般的人肯定难以相处,但实际上张扬并没有那么盛气凌人,反而是有些温文尔雅的样子。

原本汪振只是百户官,是当初最早前往青、兖、豫、徐四州的鹰狼卫人员之一。

青州境内黄巾军各部的联络,汪振出力颇多,也因此被升为千户官,青州的事情告一段落,他跟随着四州黄巾转移到了并州内地,后面被分派去了河内郡,负责统管河内郡事务。

贾诩和张扬两人身份不低,若是派遣官职较低的人,于毒有些担心张扬和贾诩两人感到怠慢,刚好汪振准备回长子城鹰狼卫署衙述职,所以便让汪振和贾诩、张扬两人一同上路,负责其护卫工作。

“而且这四轮马车也比普通的双轮马车要舒服的多……”

张杨又指了指身后的马车,不过话刚出口,便想起了之前一个军卒给他的解释。

“这‘平安车’倒是颇为精巧,真是难以想象,怎么会有人想出这样的解决办法,真是聪颖。”

在并州境内,四轮马车还有一个专属名字——“平安车”,相比于两轮马车,四轮马车的优点确实明显了不少,有平安之名也不意外。

张扬口中说着,扫视着车队内的景象。

他在黄巾军的军中,还有领地之中见到的新奇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那稀奇古怪的农具,张扬根本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他还在泫氏的河畔看到了一辆高大无比,依靠着水力驱动的机关,那机关似乎可以是运送水源,据说叫什么筒车。

并州新奇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多到已经让张扬已经开始感觉有些眼花缭乱了。

张扬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许安绝对是得到了隐藏多年墨家的效忠,否则怎么可能发明如此多精密的器械,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

张扬看着不远处缓缓停靠下来的辎重车队,那支车队每一辆马车基本上都载的满满当当。

辎重车队之中有不少的四轮马车,当然也不乏两轮的马车。

不过那些四轮马车相比于他们乘坐的马车,看起来要差上不少,拉拖的的时候颠簸的幅度明显也要大上不少。

不同于两轮马车的车厢门是开在前方的,四轮马车的车厢门都是统一开在旁侧的,毕竟车夫坐的的位置是正中央的位置。

“踏——踏——踏——”

就在张扬和贾诩交谈之时,突然一阵整齐的踏步从远到近,喧哗声也慢慢的变得大了起来。

张扬和贾诩循声望去,只见原本纷杂的人群缓缓分离开来,一队身穿着黄色戎装,肩扛着长枪的黄巾军军卒齐步走来。

第五百二十五章 长子城

贾诩眼神微眯,眼前这数十名军兵举手投足时的距离似乎全部都是计算好了的一般。

“黎亭典农都尉杨轩见过千户官,奉府衙令,今日随同千户官一同进长子城述职。”

一名头裹着黄巾的将校面色肃穆,带着一队约二十人左右的军卒,向着汪振郑重其事的行了一礼。

张扬和贾诩两人早已经见怪不怪了,鹰狼卫的事情他们也多有耳闻。

汪振对张扬和贾诩抱歉一笑,便和杨轩低声谈论起了公事。

稍后片刻,一辆辆四轮马车,还有双轮马车,都被驱赶了过来,加入了他们的车队之中。

看样子这黎亭的典农都尉似乎想将粮草一并送往长子。

张扬和贾诩对此自然是没有多少的意见,多一班人而已,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不过这些步伐整齐的军卒还是吸引了贾诩的注意力。

他注意到这些军卒步伐一致,行走起来恍若一人,进退有序

这群人的武备很差,所有人都并没有着甲,大部分的人似乎都只有最基本的长矛,只有两名好像是什长的低级军官佩挂着环首刀。

显然这并非是黄巾军之中的精锐部队。

如今黄巾军的屯田制之中,十屯一聚,每聚千人,设典农官一名。

乡亭设典农都尉、县设典农校尉、郡设典农中郎将。

那个杨轩自称典农都尉,是乡亭级别典农官,这里还是上党郡的腹地,这些军卒理论上来说应该是缺乏战力的新兵。

但这些明明没有见过血的军卒,只是黄巾军中战力属于最差的部曲,但因为刚刚发生的事情,却让贾诩感到了一丝威胁。

黄巾军的练兵似乎自成一套系统……

他从这些军兵的身上,看到的是训练有素,是严格的纪律,这样的军队,如何不能走向胜利?

……

陈丰将最后一包粟米搬入了马车之中,虽然已是深秋,天气逐渐转冷,但是一番剧烈的劳动,还是让陈丰出了不少的汗。

陈丰拿起挂在脖颈间的麻布,抹了一把脖颈上和额头的汗珠,坐在了一众工友的旁边。

见到陈丰坐下,一名面色和善的中年男子笑道。

“算算日子,陈生去长子城也有小半年的时间了吧。”

“陈生真给我们陈家争气,我听说他已经跳了一级,现在已经开始学蒙学堂第二年的课程了,秋收的时候陈生不回来,是因为陈生蒙师的原因,想让其多学一会。”

“可不是麻,陈生还小的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孩子以后……”

人群唧唧咋咋的议论着他陈丰的儿子陈生,一向沉默寡言的陈丰也不知道该如何应答,只能是不住的点头微笑。

“正好得了一个差事,运送着这批粮草往长子城去,老丰啊你和你儿子这么长时间不见了,你也不给陈生带点什么。”

一众乡亲,七嘴八舌的在陈丰的身旁说着话。

有说带衣物,但是又有人反驳,说学堂的衣服比他们穿的要舒服的多。

有说要带饭食的,但是又有人反驳,说在饭食万一馊了可就不好。

众人议论的话题也越来越离谱,甚至已经有人开始张罗着要给陈生说上一门亲事了。

时间就在众人的议论之中悄然流逝。

上一篇:道门念经人

下一篇:聊斋路长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