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 第105章

作者:罗小明

当他的同乡李肃带着满车的金银珠宝,牵着赤兔宝马,带着董卓许以的高管俸禄。

看着昔日远不如他的李肃都可身居高位,自己孑然半生,却还只是军中一名小小的主薄……

许安轻拉缰绳,排开身前的军士,再度上前了些许,也让许安看清了吕布现在的处境。

吕布身上的血衣,被划开了两三道口子,他并非没有受伤,他只是在强撑着。

“军候!”

“奉先!”

吕布突然听到后方一阵噪杂的喊声,他转头看向身后。

只见身后并不是他之前以为那些即将杀将而来的黄巾军骑卒,而是高顺、成廉一行人。

看起来黄巾军并没有阻挡他们前来,不然只凭着上百名残兵,不可能和他一般杀到这里。

“军候,真是莽撞啊……”高顺满脸的血污,只是脸上带的却是笑容。

魏越气喘吁吁,握着腰间的伤口,勉强的笑道:“奉先冲阵,居然不带上我和成廉,莫非是嫌弃我们二人拖了后腿?”

“早知道如此我就先逃去山林,说不定还捡回一条命来,到时候回来给你们收尸。”

郝萌走上前来,无奈的笑道。

“现在倒好,我等俱是陷在了阵中,不知道尸首便宜了山间的哪只野兽。”

吕布看着身旁一众袍泽,心中不禁有些怅然。

好像就这样死去,也并没有什么遗憾,他还有一群足以交心的袍泽,兄弟。

许安朗声问道:“不知道奉先如今在军中所任何职?”

许安的问话,让众人停下了对话,气氛再度沉默了下来,众人都看向吕布和许安二人。

吕布看了一眼身旁的高顺等人,深吸了一口气,开口回道:“吕某不才,未曾获得将军之位,如今不过军中一军候。”

“奉先勇冠三军,在并州任职多年,如何未曾获取将军之位?”

许安详装疑惑,继续开口说道。

“我听闻孙坚孙文台,初投朱儁麾下便是佐军司马,如今从军不过两三年,便已是别部司马。”

“葵城之时我也曾见识过孙文台之勇武,但就算如此和你今日相比也得逊色数分。”

吕布脸上一阵青,一阵白。

许安所说他全都知道,孙坚斩将夺旗,平定黄巾战功赫赫,参军不过三四年,便已官至别部司马,初投军便任佐军司马。

短短年许便走完了他穷其十数年都没有成功的道路,说不嫉妒,怎么可能。

高顺、成廉等人皆是沉默不语,一齐看向吕布。

“我乃太平道大贤良师许安。”

许安策马扬鞭,踏出军阵,高坐在马背之上,俯视着身前众人,朗声言道。

“拥兵十数万,现已坐拥上党、太行、王屋、太岳四地,阵斩朱儁,击退卢植,如今侵攻河东,短短十三日便连下河东郡九城。”

“郡县莫能制,朝廷不能讨。”

许安猛地将手中的长戟掷于地上,沉声言道。

“如今汉帝国已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朝政腐败,上官更无识人之能,奉先勇冠三军,征战多年也不过是小小的一名军候,而卑鄙、无用者窃据高位,实为可笑。”

“汉室倾覆已是定局,如今天下即将大乱,正是群雄纷起之时,既然汉室如此薄待,奉先为何不加入我黄巾军,许安愿以将军之位许之。”

吕布霍然抬头,如电一般的目光直射向身前十数步以外的许安。

实际上吕布对汉帝国并没有多少忠诚,他是并州五原郡人,他故乡在他还是少年之时,就已经被北地那群凶神恶煞的匈奴人给侵占了。

那个时候,却并没有大汉的军队来救援他们,他们屈辱放弃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故乡,一路南下,辗转多地。

今年的吕布已经年过三十了,就算他拼尽了全力,几近生死,也不过只是成为了汉军之中一名小小的军候。

而眼下许安却要许以他梦寐以求的将军之位。

吕布的心中此时正在天人交战。

许安的言语正影响着吕布的心神,他虽然远离汉朝中枢,不过在上郡中作为一名军候。

但吕布也察觉到了不对的地方,北方的匈奴人越来越不安分,甚至有小的部落,偷偷寇边,袭扰住民,而中央却无什么反应。

西北的羌乱已经闹腾了许久了,却迟迟没有被剿灭,反而是愈演愈烈,听闻现在半个凉州都已经被韩遂夺取。

而许安更是连败汉军大将,夺取了黄河以北广袤山区,如今更是侵攻河东,所向披靡。

吕布握紧了手中的玄铁戟,偏头看向身旁的众人。

高顺默不作声,只是沉默的盯视着吕布。

成廉,魏越两人,互相搀扶着,也是沉默着等待吕布做出决定。

他们二人是吕布的同乡,少年的玩伴,三人一同参军,吕布知道,他不管做出什么决定,成廉和魏越两人必定会遵从。

宋宪、魏续、候成、曹性四人凝望着吕布,却是欲言又止。

郝萌则是对着吕布微步可察的点了点头,他好像是想要吕布答应。

“哈”

一团浊气从吕布的口中吐出,化作一团白气飘散在空中。

吕布慢慢松开了握着玄铁戟的手。

“当啷”

玄铁戟重重的摔落在地,发出了清越的响声。

吕布高大的身躯,也缓缓弯下,那一身惊人的气势慢慢的消散在了他的身上,他恭敬的对着许安做了一辑,沙哑着声音说道。

“吕布拜见主公。”

第二百零二章 袭取北屈城!

北屈城上,站在垛口处的汉军军卒皆是紧张的观察着四周的情况。

虽然最近传来的基本都是一些好的消息,但他们却不敢放松一点,毕竟就在前些日子,城外还不时会出现一队队黄巾军。

那些凶狠的“蛾贼”就隐藏在城外的群山之间,容不得半分的怠慢。

凌厉的北风从北屈城的城墙上呼啸而过,一名老兵紧了紧身上的衣袍,左手松开了长戟,改为右手握戟,将已经快要冻僵的左手插入了衣袍间。

突然这老兵感觉到有人撞了一下他的肩膀,老兵有些愠怒,想要转头过去破口大骂。

但马上他的耳旁便听到了一声急切而惊恐的询问:“你看官道上,那是什么?!”

老兵微一愣神,看向城外的官道。

只见官道之上,十数名骑兵正飞驰而来。

“蛾贼!”

一名年轻的军卒面露惊恐,吞咽了一下口水,脚步缓缓的向后移去。

四周的军卒也尽皆是面露惊恐,恐怖的气氛在城墙上蔓延

“瞎了你的狗眼!”

一名汉军的队率见到那年轻军卒大喊,引得四周军卒皆是胆颤心惊,他立刻从腰间抽出马鞭,狠狠的一鞭抽打在了那军卒的身上。

“眼下情况不明,你如何敢高声虚报军情!”

“黄巾军军卒皆是裹带黄巾,城外那些骑兵身上无半点黄色,你怎么就断定他们是蛾贼?”

那汉军队率顺着垛口向城外看去,打量着城外那些游骑的模样。

“就算真是蛾贼,又能如何?吕梁山中的蛾贼在薄子城没有讨到半分好处,现在只怕是关隘都丢了不少。”

“现在北屈城还有两千多守军,就算蛾贼阵来,两三日前采桑津就传来消息,说上郡来的援军已经渡河,我们只要坚守一天两天,等到援军一到,还怕什么蛾贼?”

那被打的年轻军卒,连忙附和道:“队率说的是。”

他这几日神经紧绷,确实太过于紧张了,他也知道刚刚自己引起了恐慌。

若是他们的队率真要严格按照军规,给他按上一个虚报军情的罪责,只怕不是一鞭能解决的了。

“你们看,是赤旗!”

这时一名也在垛口旁的军卒兴奋的喊道。

众人都顺着那军卒所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那官道的远处,数面红旗正迎风招展。

稍许片刻,越来越来的红旗便出现了在众人的眼前,游戈的骑兵更多了数倍,官道之上那密密麻麻,正在行军的军卒也被众人尽收眼底。

那之前挨打的年轻军卒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喜悦,他兴奋的大喊道:“是上郡的援兵!”

“终于来了,终于来了……”

这段日子,他总是忧心仲仲那些隐藏在山中的“蛾贼”大举进攻,打破北屈城,为此他甚至连一天的安稳觉都没睡着过。

在传言之中,那些“蛾贼”无不是凶神恶煞,亦或是山中鬼魅精怪所化。

眼见上郡那些精锐的边军赶来,他一直紧绷着神经终于得到了松懈。

汉军队率睹了一眼身旁那兴奋的年轻军卒,也没有再怪罪他不尊军规,大呼小叫了,毕竟城中因为黄巾军的威胁,已经压抑了长久了,释放一些也是好的。

北屈城上众人看到援军来到,皆是喜笑颜开。

片刻的功夫,上郡援军将要抵达北屈城的消息,便已经传遍了全城。

整个北屈城中也因为这一消息一扫长久的阴霾。

当驻守北屈城的汉军军候韩瑜匆匆登上了城墙时,官道上的汉军离北屈城已经不足两里了。

甚至可以看到了那些军卒身上的衣甲,还有军旗。

“天佑我大汉。”

韩瑜长舒了一口气,有了这两千多名上郡的援军,他终于可以放下一颗心了。

不远处,一队十数人的先锋骑兵已经到达了城外。

这十数名骑兵皆是身着玄甲,手持着骑矛,其中有人玄铁胄上还有两束鹖羽,衣袍所穿看起来好似一名军候。

不等韩瑜询问,城下那军候已经是驱马上前,将手中的印信高高举起,大声喊道:“我等乃是上郡郡兵,奉令支援北屈城,此为凭证。”

“去,打开城门。”

韩瑜,此刻心情大好,直接对着身旁的亲卫吩咐道。

“诺。”

众人也不疑有他,就在城头兴奋的交头接耳的起来,有了上郡汉军的支援,北屈城又安稳了数分。

“且慢。”

就在韩瑜的亲卫前去命令打开城门之时,北屈城的县尉简文却出言制止了他的举动。

“还是先勘察一下印信为好,隔着有一段距离,怎么知道是真是伪。”

北屈城上,众人闻言一愣,气氛略有些尴尬。

韩瑜的脸色微变,不过县尉简文也按照规章办事,确实是他有些冒失,按规章来说,军队入城必须腰勘察仔细勘察印信,确认真伪

不过在韩瑜看来官道上很明显就是汉军,无论是衣甲还是旗帜,亦或是军容军貌,都是汉军无疑。

那些上党、太行的“蛾贼”,能有官道上的上郡边军看起来那么威武,那么有气势?

他虽然心中有些抗拒,但也无法反驳简文所说的话。

韩瑜冷声道:“那就让他们先将印信送上来,让县尉查看完毕后,再打开城门。”

看着韩瑜的不悦的脸色,简文也知道自己刚才在其已经下达了军令后,还出声制止,已经有些让其难堪了。

只是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虽然城外明显就是汉军。

但他的心中却一直有些不安稳,所以这才硬着头皮制止打开城门,想要先查看印信。

很快印信被装在小篮中被守城的老卒拉了上来,递交到了简文的手中。

简文皱着眉头,仔细的检查着手中的印信,但却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痕迹,只得点了点头,表示确认无误。

韩瑜斜睹了一眼简文,冷冰冰的问道:“既然县尉检查完了,那我就安排军卒打开城门,迎人入关了。”

简文收起了手中的印信,面色略微有些尴尬,没有再言语什么。

上一篇:道门念经人

下一篇:聊斋路长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