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 第228章

作者:素罗汉

位于南昆山余脉的自然保护区,景色优美风光旖旎,有温泉和众多的山涧溪水,其中的瀑布群落,落差达到了400多米,是中国大陆落差最大的高山瀑布,真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

然而在明代,这点旅游资源就不算什么了……整个大明朝都是原生态的,遍地是古街,处处都有奇特险峻的自然山水,像这种地方,那都是属于偏荒僻壤盗匪出没的险恶之地,没有哪家明人会发骚跑来买门票花钱观景的。

1631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十,午后,一队挑夫外加几匹驴骡正在山道上步履蹒跚,远方的瀑布成了队伍的背景墙。

这队挑夫的目的地,是一处名为贺家坝子的地方。

坝子是山区盆地的简称。通常来说,这种环山地势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在后世,云贵两省的坝子地带都超过上千个,是天然的村落聚居地。

增城以北的山区中,大大小小的坝子也有不少。贺家寨,也叫贺家坝子,就坐落在北边毗邻佛冈县的山坳里。

从理论上来说,增城县是不缺运输水道的,境内光东江、增江、西福河等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大河流就有6条之多,这还不算各种小溪河。

不过增城以北是山区,拜古代恶劣的自然环境所赐,总有些地方不通水道,需要用人力来运输物质,贺家寨就属于这种。

从增城下游的增江支脉上溯进山,船只会在后世的瀑布景区,濒临森林公园的派潭镇一带卸货。之所以叫派潭镇,是因为此地山高水陡,侧河中有深潭,古人在此放竹排从而得名排潭,后取谐音称派潭。

到了派潭镇后,要去贺家坝子,就需要挑夫和骡马上阵了。不过好在路途不远,山路也就绕个20余里,花费一上午功夫就能到。最终,当商队绕过一条狭窄的山口,穿过有庄丁把守的关卡后,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方圆六七公里,阡陌纵横的世外桃源便呈现在了来客面前。

“到地头了啊,大伙加把劲,卸了货管一顿烧酒喝!”

伴随着吴掌柜的喝声,皮肤黝黑,筋骨结实,肩膀上扛着长长的扁担,被货物压弯了腰的挑夫们顿时来了精神,脚步也轻快了许多。

吴掌柜本名吴千山,他就是之前和贺扁担一起从匪窝里逃出来的那位,白记杂货连锁企业专门负责外部事务的副总经理。

当初从匪窝逃出来后,吴掌柜和扁担被侦查小队搭救去了黄埔军港。之后吴掌柜就和贺扁担分开了:年轻人留在军港,吴掌柜安全回到县城。

再往后,伴随着开拓军在增城范围内的大剿匪,吴掌柜也随之恢复了日常商业行动,开始满世界进货销货。大概是大难不死的缘故,吴掌柜这之后干劲十足,过年也不消停,这不,年后不久他又开始操办,带着商队来到了贺家坝子销货。

贺家坝子和这个时代的其他村落格局没有什么区别。一块山间小盆地中,处处是农田,其上零落散布着稀疏的农舍。而在盆地的正中,则是被土围子包起来的核心农庄。

沿着一条并不宽敞的土路,伴随着路边小溪的潺潺水声,商队很快来到了贺家庄子大门前。

不知是年节还是其他缘故,今天的贺家庄子,大门和吊桥都是打开的,和往日里只开偏门的情况不一样。而在墙头看到商队接近后,很快,庄子里就迎出来了一行人。打头的一位方脸皮袍,年级和吴掌柜差不多,此人老远就抱拳哈哈大笑道:“千山老弟,这可想死哥哥我啦,哈哈哈!”

吴掌柜乍一看到此人,也露出了激动的表情,急步上前,伸手把住来人双臂,感慨地说道:“贺老哥,别来无恙啊,一向可好!?”

这位贺老哥,名叫贺人仲,是贺家庄子里的大管事。

贺人仲和吴千山两人,说起来也算是多年好基友了——二十年前,吴掌柜是白记杂货铺里的小伙计,贺管事是贺家山货队里的小跑腿,两人白天一同搬货,晚上挤在大通铺过夜,真正是情同兄弟的贫贱之交。

到后来,随着年岁渐长,双方各自有了社会地位,见面的机会也就少了。然而老兄弟之间关系还在,并没有因为岁月消长而变色。

“好,好。”贺人仲连连点头:“什么风把老弟你吹来了?”

“呵呵,早就想来看望老哥哥了……就是道路不靖啊!”吴掌柜满面笑容:“这不,日前在县城南门看到佛头寨几位当家的人头,我就马不停蹄赶来了!”

“哈哈!”贺人仲闻言连连点头:“是啊是啊,这佛头寨一平,北山下县城的路就通了。”

贺人仲说到这里,同样满脸激动,伸手捏住吴掌柜的肩膀,上上下下不停打量:“哎呀呀,老弟你清减了啊,须发也见了白,倒是精神还看着健旺!”

话说,在这个时代,男性一进入四十岁,就完全可以自称老朽了。其实按照后世的经验来说,吴掌柜年级并不大,今年不过是四十三而已,然而常年艰苦的生活早已令他满脸皱纹胡须斑白,怎么看都不像是四十多岁的年级。

吴掌柜闻言后摇头一笑:“这可是有三四年天气没见过面了,可不就老了。老哥哥,莫要说我,你这胡须也白了啊!”

贺管事叹了一口气:“老朽,老朽了。”

两位老朽站在寨门口感慨了好半天后,这才把臂一同进入了贺家寨。

比起往年来,今年的贺家寨明显喜庆了一些:已经是正月初十,往年早已冷清下来的寨子里,地面上还留有花炮炸过后的红纸屑,寨子中的戏台上还有一个粗着嗓子的黑脸票友在大声唱着本地的粤戏,台下嘻嘻哈哈坐了不少人在看戏。

这之后,双方先是验看了商队带来的货物。

第523章 吴掌柜的日常(二)

商队带来的货物都是贺家寨急需的东西,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食盐和农具这两样粗货。

先说食盐。

明中后时期,随着统治集团的日益腐败,皇室,宦官,勋贵,官僚们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便纷纷去皇帝那里奏讨盐引转卖牟利,这一现象被称为“占窝”。这种行为,简单总结,就是一种权利寻租,是明晃晃侵占国家食盐税收的行为。

这样一来,明国朝廷早先行之有效的食盐“开中法”,就彻底玩不转了。

再往后,盐法糜坏,由富商巨贾,名门世族,军卫土豪组成的走私集团开始公然武装贩卖食盐,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

现在,在这个位面,情况变了。

自从某势力在广州城外布局后,食盐这种被官府越做越烂的商品,顿时发挥了活力。

在这之前,官府+盐商的垄断模式,造成的后果就是盐价越来越高,盐质越来越差,盐税收入越来越少,遍地都是逃税的私人盐枭,然后民众反而没盐吃,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民众。

当穿越众在广州新区开始批发食盐后,之前的格局就被打破了。

广东不像福建,广东本地之前也产盐,是有完善的盐商+官盐系统的。现在老系统被穿越众这么一搞,顿时就吃不住劲,盐商和都转盐运使司随即炸了毛。

然而时移世易,穿越众现在羽翼已丰,獠牙渐露,早已不是当初小心翼翼跑去福建谈招安的那帮屌丝了。现在即便穿越众在新区码头上公开贩卖私盐,盐商和盐运司也没办法。哪怕盐商们背后都是有来头的大人物,哪怕盐运司的折子能上达天听。

这个没办法,是真没办法,不论大伙来文的还是来武的,曹总兵统统不惧。

来武的,现在是个人一出广州城门,就能看到插满了巨炮的军舰和剿灭了外海所有海盗的曹家精军。

来文的……还是那句话,只要姓曹的不在广东举旗造反,只要北方的鞑子一天不死绝,崇祯是绝不会给两广盐运司并一干盐商背后的那些政治势力撑腰的。

话说回来,既然盐政在盐商和腐败的盐运司手中日益败坏,朝廷同样是收不到税,那么曹川贩私盐牟利和一干盐商贩盐,对崇祯来说有什么区别?走了王八来了鳖而已。

最令正人君子们恶心的一点是,原本在这件事上理应做大家后台的两广总督,却是熊文灿这个坐着曹氏大舰来上任的老贼……

明暗试探了两手,发现面对的真是一头钻入体制内的超级大老虎后,广东的盐政系统感到了绝望。

接下来是一段时间的混沌时期:任何人只要有钱,就可以去新区码头批发食盐,不分良贱。

这期间一部分盐商还试图搏一把,全数吞下曹总兵手里的盐货囤积居奇,然后头铁的人就被无穷无尽从夷州运来的细盐给弄了个倾家荡产——台湾七股盐场早已实现中等规模生产了,新区码头随时都有500吨以上的库存盐待售,穿越众抠着脚就把盐商给办了。

通过这种方式,穿越众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食盐倾销”,一举冲垮了原有的食盐官私销售渠道,旧有格局被彻底打乱。

到了这时候,穿越众施施然出来收拾乱摊子了。办法很简单:划片销售,各地设置代理商,和其他货物一样。

而经历了和曹总兵暗中掰腕子的盐商们,这下终于知道了厉害,再也没人敢扎刺,一个个老实拉着银车,去新区码头竞标各地的食盐代理权了。

在表态投靠新主,竞拍到了各地盐业代理权后,一个由部分盐商和新兴商人们组成的两广盐业批发代理商集团就形成了。

而盐商们很快就发现自家参与进了一个高效,廉洁的新式商业批发网络。感受到新模式的魅力后,很多有远见的人欣喜若狂——只要曹总兵不倒台,那么大伙今后赚的钱只会更多。

在这件事上真正受损的,其实是广东的盐政衙门。曹总兵用海量的精盐做武器,掀了桌子,掌握了事实上的广东盐政,侵蚀了固有的官府权利。

最终,穿越众大获全胜,得以在广东复制了福建的盐业格局,形成了新的,和穿越政权利益捆绑的新盐业集团。

这之后,一种后世再熟悉不过,却在这个位面属于惊天一声雷的合同要求,实实在在颠覆了两广商人们的认知:两广盐业总公司给所有代理商都规定了最低销量,代理商来年卖得少,有惩罚,卖得多,总公司有返利。

商人们确实震精了:从古到今,只听说过货物不够,还从没有听说过这种逼着大伙多卖货的章程。

其实穿越众在这件事上也满无奈的。三年多来,他们在台湾开办工业区疯狂搞工业建设,然而到了今天,真正能在数量上颠覆传统的卖方市场,实现倾销,体现工业化优势的,却反倒是食盐这种原材料——尽管这些食盐也是用工业化模式生产出来的,但是总不如流水线上出来的东西有成就感。

食盐大肆倾销的后果,就是第一时间消灭了私人盐枭。现如今在福建和广东,大盐枭都洗白当了穿越众的经销商,小盐枭真绝迹了。因为各地经销商都在地盘内按照合同拼命销货,以前没去过的沟沟坎坎都被经销商开发了起来,遍地都是价格便宜的私盐,私人盐枭的获利空间没了,这种职业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

前因后果说清楚后,吴掌柜这一次来到贺家坝子的真实背景也就呼之欲出了:白记连锁杂货公司作为增城县的食盐代理商,现如今需要把之前不重视的本地市场都开发出来,所以吴掌柜这次在年后不久,就带着商队来到了偏僻的贺家寨,其根本目的,还是联络老客户维护渠道,为今后更多的商品找到销路。

事实上明人一点都不傻。认识到食盐货源充沛到需要订合同完成规定销量后,反应过来的白记杂货,很快就调整了商业模式,从等客上门变为主动出击,多年未见的老兄弟,这次主动上门来看望老哥哥了。

第524章 吴掌柜的日常(三)

穿越众先是用倾销冲垮了盐业旧格局,然后利用自身庞大的武力做担保,强行建立起了新的市场机制。

关于新规则,执行力度最强的,自然是在穿越众眼皮底下的广州城。至于县域,由于时间太短和交通信息闭塞,所以很多地方目前还处在新旧交替的混乱状态中。

不过增城县是例外。借助一波剿匪,当地有能力和曹总兵作梗的势力眼下灭得灭散得散,其余人等噤若寒蝉,县域内一夜间变得路不拾遗平安喜乐,所以包括盐业在内的商业新秩序很顺利就执行了下来。

商业需要+道路安靖,这2条原因,也是促成吴掌柜此次亲自带队来贺家坝子的前提条件。

……

双方在寨子里的晒场称量完盐货后,贺管事扔下手中一把细盐,然后满意地捋捋胡须,点头赞道:“俱是上等货色,价钱也合适。老弟,有心了啊!”

“呵呵,这也算是年礼了,自然要克己一些子。”吴掌柜当即是打蛇随棍上。

贺家寨子由于地处偏僻,不管什么消息通常都要落后一些,故而这里的人对于县城方面的商业格局肯定是不太清楚的。老练的吴掌柜肯定不会告诉对方,其实盐价已经降下来了,而且货源充足,现在是渠道为王的时代。

验看完盐货后,接下来是农具。

这之前,由于穿越政权不愿意用工业品冲垮已有的传统手工业,所以产自窑区的农具基本上就是在岛内使用,鲜有外销。

然而这种情况随着广州特区的新建,已经有所松动。

考虑到即将在本地修建钢厂和开办一系列金属加工企业,所以穿越众现在开始在广州本地试水销售一点金属制品,其中尤其以农具居多。

这中间的用意很明白:打出夷州金属制品在广大农民那里的口碑,顺便给传统手工金属加工业制造生活压力,为下一步收编这帮人做好准备。

于是,伴随着吴掌柜的到来,贺家寨子的农夫们,生平第一次见到了钢制农具。

用高碳钢锻压而成的锄头,闪烁着一层灰蒙蒙的金属光泽,刃口锋利,大小厚薄规格完全相同,从外表上看去就和传统的手工货有很大区别。

另外还有闪烁着蓝色光芒,看上去单薄,却是韧利无比的钢铲,以及斧头等等一批高档农具。

得知这批农具是精钢打造的夷州货后,寨子这边当即现场实验了一下,效果自然是不用说,传统的熟铁农具根本不是对手。

贺人仲这下又笑呵呵地点头表示愿意掏银子了,尽管这批农具的价格要比普通货色贵一些。

最重要的两种战略性货物验收后,剩余的就是一些日用品。这些日用品就不用寨子里统一收购了,而是放开来归各家自行采购。

到了1631这个时间段,穿越众对这个位面的渗透已经越来越深,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些产自窑区的独特货物。

就像当年的洋火洋烟洋铁钉销遍我大清一样,穿越众生产的暖瓶,油灯,灯油,缝衣针这些特产,一直以来也已经被商人们销售到了全球各地,哪怕是大明一个偏僻角落的寨子里,人们也对这些独一无二的美好货色不陌生。

这个时候,寨子里赶来的贺家族人,已经将晒场位了个水泄不通,家家户户都在挑选着商队里的货物,男人女人那粗糙的脸上,纷纷露出了笑容。

不过总得来说,农人的消费能力还是很低的。对于这些庄户来说,最受欢迎的货物,毫无疑问是缝衣针,牛仔布和蜡烛这些价格能令人接受的商品。

缝衣针不用说,这正是最能展示工业化成果的一种商品。另外,用江南和印度的棉花纺织出来的牛仔布和卡其布,也是庄户们最喜爱的货物之一。

古代的土布,由于工艺原因,包括所谓销遍天下的松江布,都有一个特征:光板。后世人熟悉的那种带着小圈的毛巾,或者毛茸茸的线衣内衣袜子等等衣料,古人是织不出来的。

同样的原因,结实耐磨,穿着又舒服的牛仔布,卡其布这些布料,也在第一时间受到了明人的欢迎。

然而即便是普通布料,对于底层庄户来说,价格也是不便宜的。所以男男女女们在犹豫半天后,最多也只能扯一身给当家人穿的份量,买不了很多。

兜里的银钱总是有限的,哪怕今年的日子莫名其妙好过了那么一点点,但是庄户们依旧消费不了太多东西,买了点布料后,买一管缝衣针,也就差不多了。

至于说油灯,暖水瓶这些数量少的高档货色,最终的消费者,还是以庄主家为代表的贺家寨高层了。

今天庄主不在,作为亲信族人,贺人仲当然知道庄主家的需求,于是做主买下了油灯和大部分的上等夷州无烟白蜡,打火机和两个暖瓶,以及煤油也买了下来。

看到自己带来的货物刚好被贺家寨消费光,吴掌柜也是怡然自得:这表明了他对贺家寨消费水平的精准预测,没有常年跑村寨的功力和对贺家寨的熟悉,是配不出这么合适的货物的。

销售完货物后,一担担的粮食和山货就被庄户从库房里挑了出来。商队这边按照运输上限接收了一部分后,剩余的货款就全被换算成了银子,由贺管事和吴掌柜两人结算清楚了。

这一套程序全部完成后,已经用掉了整整一下午,接下来就是轻松愉快的晚饭时间。

商队的伙计们得到了烧酒和一些肉食,而吴掌柜和贺管事这一对老兄弟则是去了贺管事家中,由贺家婆娘整治了几个菜,然后贺管事从里屋拿出了一小坛陈酿。

不想下一刻,吴掌柜却笑眯眯地从裢褡里掏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木坛子:“老哥,今日尝尝我带来的夷州淡酒吧,这酒有个名目,叫精酿嘉士伯,口采好,喝了不上头。”

“淡酒?这可是没听说过,不过即是夷州来的,想必也是好的。那今天哥哥我就叨扰老弟一顿了,呵呵”。

第525章 吴掌柜的日常(四)

就着年节才有的好菜,喝着口味独特,但是很适合中老年人肠胃的清淡啤酒,忙碌了一天的两个老兄弟这会终于有时间坐下来细谈了。

吴掌柜大约是今天一切顺利的缘故,又见到老友放松许多,两口啤酒下肚,就先是倒了一番苦水出来。

白记杂货之前其实也是每况愈下。大环境不好,各地盗匪四起民众生活困顿官府苛捐杂税加码,作为最贴近底层的杂货企业自然日子不好过,销售额下降,道路不靖客源萎缩,之前好几年不敢来贺家坝子做买卖就是缩影。

杂货企业日子过得艰难,贺家寨这种庄户人家,何尝又有一天轻松过了?

听完老弟的诉苦后,贺人仲也是长叹一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这几年来气候怪异,老天爷不给脸不说,各路牛鬼蛇神也愈发繁杂,官府勒逼日甚,寨子里的普通庄户,整年见不到一丝荤腥,都是在苦熬啊!

然而互相讲述一番别情后,两位各自企业的中层干部赫然发现,虽然没见面,但是他们这几年的经历很相像,都是在艰难中挣扎求存,然后日子突然间峰回路转,变得好过起来。

去年下半年,白记杂货拆巨资去广州竞标,搏回来了7种夷州杂货的代理权。从那时候开始,白记就进入了一道分水岭,仿佛突然转运了一般,四面开源遇难成祥,硬生生把生意又做了起来,回到了之前的鼎盛场面。

贺家寨也一样。这次剿匪之后,寨子里各种明暗支出大降,族人们很久以来,终于过了一次所谓的“肥年”,家家户户有了顿肉吃,还请了戏班来唱了一天。

要知道,之前每到年关,官府的各种“孝敬常例”且不说,就是本地各路盗匪上门勒索掉的钱粮,那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现如今这些勒索全部省下来不说,道路一通后,吴掌柜还带着平价货物送上门,这都是寨子里的隐性收益。

另外,交通顺畅以后,寨子里的粮食和药材等山货还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卖出更高的价格,这都是眼睛能看得到的长远好处。

总之,老哥俩这么一合计,最后追根溯源,才发现令他们生活改变的根源,都是在那位曹总兵来到广州之后发生的。

“唉,虽说是个招安海寇,但是勤政爱民,清除匪类,可比那些正牌官儿强多了”

贺人仲这时脸色微微发红,半是感慨,半是气愤地举起杯:“来,老弟,咱们也为总兵大人干一杯,祝他老人家官运亨通!”

“呵呵,说起这位总兵,兄弟我可是狠狠打过交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