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射雕之剑归何处 第32章

作者:徒己

只说道,也许是蓉儿长得“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缘故吧。

黄蓉知道郭默又在打趣自己,也不再跟他一般计较。

只是把这个念头藏在心里,等哪天见到爹爹了再问个明白。

郭默、黄蓉二人,拿出了那僧人送的帛装册子,翻开遮在外面的套页,在各自的封面上,分别出现了四个大字。

黄蓉那一本上,赫然写的是:凌波微步。

而郭默那一本上,写的则是:六脉神剑。

第八十一章 少林事了

“默哥哥,这是?”黄蓉有些迷惑。

“蓉儿啊,咱们这次的人情欠大发了。”看着这两本秘籍,虽然郭默有所期盼,但是真正看到这两本秘籍后,还是感慨万千。

“蓉儿,你手里这本‘凌波微步’,可以说是当世最好的轻功,比我所练的‘金雁功’还要高上一线。”

“此步法,以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为基础,使用者按特定顺序踏着卦象方位行进,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正好行走一个大圈。”

“以动功修习内功,脚步踏遍六十四卦一个周天,内息自然而然地也转了一个周天。因此每走一遍,内力便有一分进益。”

“蓉儿,这部功法真挺适合你的,以为你无需打坐,走走路就能增加内功了。”

郭默把自己关于“凌波微步”所知道的,扼要地讲给黄蓉听。

小丫头高兴地马上就想练习,打开具体文字和图案,傻眼了。

“默哥哥,这本秘籍对现在的我来说,毫无用处啊,你看——”

郭默拿过来,看了两段,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两人都不懂“易经”啊。

“好了,我先收起来吧,哪天见到爹爹了,让他教给我好了。”

现在的黄蓉,突然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爹爹可以说学究天人,“易经”更是不在话下,可惜她自己没学。

郭默突然想到了什么,也打开自己那本“六脉神剑”。

看了半天,也苦笑道,“蓉儿,咱们两个也算同病相怜了。”

“这‘六脉神剑’,也可以算是天下第一的剑法,可惜修行条件也很是苛刻。”

“首先,‘一阳指’是修行‘六脉神剑’的基础,且必须把‘一阳指’练到四品以上,才能开始修行‘六脉神剑’。”

“其次,必须要有很强的内力,才能催动‘六脉神剑’,否则最多只能够单独修行其中一两脉剑法。”

“我现在身上,还有些穴道尚未打通,想修行‘六脉神剑’,还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啊。”

郭默、黄蓉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有些无所适从。

最后,黄蓉先从中缓过来,“默哥哥,咱们也不能太过贪心了,有了这样的秘籍,努力提升自己就是了,总有一天咱们会练成的。”

二人把两本秘籍,再次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各自回房休息。

第二天一早,郭默、黄蓉用过早饭,就结了房钱,离开登封。

少林事了,甚至比预想中收获更大。

至于那僧人留下那几句“寄语”,郭默想了一晚上,有了新的认识。

看来,僧人是想让郭默去找“南帝”,学习“一阳指”的功法。

同时,把“六脉神剑”再传回段家,那么,为什么他不自己传回去呢?

郭默想不通,看来跟“天南段氏”这份香火情是结定了。

另外,“先天”的概念,郭默认为应该是武学层次的划分。

江湖中,一般般会点儿“把式”的,都仅仅停留在套路层面,归为“不入流”。这种人,车载斗量,不知凡几。

能称一声“高手”的,就入流了,依次为“三流”、“二流”、“一流”。

比如“江南七怪”他的诸位师傅中,现在,估计“闹市侠隐”全金发、“笑弥陀”张阿生、“妙手书生”朱聪和“马王神”韩宝驹,都还停留在“三流”层面。

“飞天蝙蝠”柯镇恶、“南山樵子”南希仁和“越女剑”韩小莹,都已经是“二流”好手。

大哥郭靖,得了蛇血之力,再加上修行“三花聚顶掌”,必然也已经到了“二流”,当在七师傅之上。

而郭默自己,已经是“一流”中人,即便对上“黑风双煞”之一,凭借着“左右互搏”和“金雁功”,也能与之抗衡。

要想战而胜之,看来当务之急是要赶紧修炼“九阳真经”了。

至于“五绝”应当属于“绝顶高手”,在“一流”之上。

如果存在“先天高手”,那么“五绝”应该是“后天”的天花板了。甚至郭默怀疑,王重阳已经踏足“先天”。

那么“武道”又是什么呢?郭默一脸茫然。

“默哥哥,咱们现在去哪里?”看着骑在马上,神情恍惚的郭默,黄蓉出声问道。

“蓉儿,我现在想找一处所在,安心修炼‘九阳真经’,咱们继续向南去吧。”黄蓉自无反对之理,二人催马向南疾驰而去。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郭默、黄蓉二人,纵马狂奔、穿州过府,实际上已经从金国跑到了宋国境内。

十日之后,二人来到一处大城。

此城之雄伟,不在“中都”之下,两个古朴的大字,雕刻在城门楼上——襄阳。

襄阳自古以来,也算是一座英雄之城,从三国时起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所谓“天下之腰膂也”。

此时的襄阳,还不像多年之后那样的著名。但作为边境城市,防御北方金人的布置还是有的。

只是近些年来,金国已经逐步在走下坡路,内忧不断,对外扩张的心也就淡了,襄阳城倒也显现出难得的安宁和繁荣。

“蓉儿,这些日子辛苦你了,让你跟着我东奔西跑的。走,咱们先进城,找个饭馆好好吃一顿。”

二人骑马,进得城来,更加感到那份淳朴与欣欣向荣。

虽然北地也是汉人居多,但是毕竟生活在金国的统治之下,总觉得空气中多了点儿什么。

二人挨着街边,找了一家看上去高大上的酒楼,早有店小二上来接过缰绳。

习惯性登上二楼,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定。

“二位客官,远道来的吧?想吃些什么?”店小二眼尖,一看这二位就不是本地人。

“小二,我们刚到襄阳,就拣你们拿手的招牌菜上六个,关键是把你们最好的黄酒,来上一坛。”郭默吩咐道。

时间不大,菜就陆陆续续上来了。

这襄阳地处几省交互处,整体上还算是楚菜味。

“三镶盘”、“夹沙肉”、“襄阳缠蹄”、“酱猪大骨”、“宜城盘鳝”、“宜城大虾”。

可谓色、香、味俱全,且份量十足,连黄蓉见了,都不免动容。

二人也不多话,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尤其是这“宜城盘鳝”,郭默觉得一盘吃的不过瘾,又加了一盘。

黄鳝配着黄酒,人生美味如斯啊。

店小二就在一旁伺候着,见两人吃的香,自己心里也高兴。

酒足饭饱之后,残席撤下,郭默要了一壶热茶。

从怀里摸出一块,大约五两重的银子,扔在桌子上。

“伙计,我有个事情想打听一下,如果满意了,看到没,这锭银子就是你的了。”

第八十二章 捕蛇者说

看着桌子上的五两纹银,店小二是两眼放光啊。

那可是银子,五两,自己一年能攒下来五两吗?

但是,到底也算是经多见广之辈,银子是见到了,却没第一时间上来拿。

“客官,银子是好东西,可这玩意儿,有时候也烫手,要看您问什么事情了。”小二努力保持着镇定,眼睛却一刻也不曾离开那锭银子。

郭默一看,还行,是个稳当的主。

“那我问你,你可是襄阳本地人氏?”郭默问道。

“当然,我打小就在襄阳长大,据我爷爷说,从他往上六代都是本地人。”说到这,这店小二难得的有一股子傲气。

“那你可曾听说,这襄阳城外何处有一种异蛇?此蛇头顶生有肉角,遍体如有金光,行走如风,且含有剧毒。”郭默问道。

“这个......”听郭默这样说,店小二极力回想着襄阳附近蛇的情况。

还真别说,蛇也算襄阳的一大“特产”,即便到后世,每年的五六月份,也是蛇出没的时节。

时不时就听说有人遭了蛇咬,不过常见的是蝮蛇,俗称“土布袋”。

而郭默描述这种蛇,店小二绞尽脑汁还是没想起来,但是,又觉得在哪里听到过。

实在是想不起来了,最后只好苦笑道:“客官,不瞒您说,咱这襄阳,蛇的真的很多,品类也很多,尤其是现在这个季节。”

“您刚才说那种蛇,小的是没见过,可总觉得在哪里听到过。要不这样,您二位今儿就在这里住下,我连夜跑回家一趟。”

“我本家的三叔,是一位常年捕蛇的能手,我去向他打听打听?”这店小二还是想得到这五两银子啊。

看着天色,才刚过中午,郭默倒也不急这一时。

见这小二说的实诚,也挺满意,挥手就把五两银子给了他。

“银子你就先拿着,你三叔如果真知道,时间方便的话,你带他一块儿过来,我另有重谢。”

“好勒,我这就跟掌柜的告个假,马上就回去给您打听。”

有道是:钱压奴婢手,艺压当行人啊。

五两纹银到手,这小二二话不说,失了一礼,跑下楼去了。

“默哥哥,你捕蛇做什么?”黄蓉不解的问道。

“蓉儿,我要找这种蛇,叫做‘菩斯曲蛇’,在少林寺时,偶尔在一本佛经里看到的。”郭默组织了一下语言。

“主要是蛇胆是个好宝贝,其胆为深紫色,服食后即时精神爽利,内力亦可大增,周身经脉更是畅通无阻。”

“我想借此修炼‘九阳真经’,只是这‘九阳真经’是天下至刚、至阳的功法,不适合蓉儿修炼,可惜了。”

“默哥哥不必如此,你练成了保护我就好,”黄蓉嘻嘻一笑。

“正好我也借此机会,把‘桃花岛’几门功夫,好好修炼一下,以前真是太浪费时间了。”

二人也没在店里等着,开了两间上房,放好行李和马匹,就上街去了。

毕竟从北地来到南国,穿着打扮还是有些差异,再加上天气渐热,之前的衣物都不大合适了。

二人就随便逛逛,买些替换的衣物。

自从“定兴”之后,郭默就像是个移动的金库,有钱好办事,不多时二人就选定了几套自己合意的。

顺着街往回走,直到郭默手里拿不下东西了,二人才回到店里。

这时候,那店小二居然已经回来了,后边还跟着一位四十多、五十来岁的中年汉子。

天气炎热,中年汉子穿着一身短打,外露着黑黑的皮肤,一看就是经年风吹日晒之人。

只是那中年汉子的左脚踝处,有着老大的一块疤痕,看样子有些年月了。

手掌大的黑紫色疤痕,使得左脚踝明显细了一大圈,看着甚是恐怖,即便站立着,身子也有些倾斜。

“小人李三见过公子,听说公子想打听一种异蛇?”那中年汉子先说话了。

“不错,我家长辈要炼制一种丹药,寻得这样的蛇,作为药引子。你知道哪里能找到这种蛇吗?”郭默随口道。

那叫做李三的中年汉子,仿佛想到了什么可怕的事情,脸色一红一白的。

“不瞒公子说,小人就是这襄阳的捕蛇人。二十多年前,在襄阳城南二十里处,有一大片密林。”

“过了密林,是连绵不断的岱舆山,人迹罕至。小人就是在那密林外碰到那‘金角风’的。”

“‘金角风’?那是什么?”郭默有些不解。

经过捕蛇人李三的再三解释,郭默才明白,原来这“菩斯曲蛇”,在当地被称为“金角风”,倒是通俗易懂,又贴切的很。

“这样吧,现在天色尚早,你随我们走一趟,就带我们到你上次见到蛇的地方就行。”

二十里地,一来一回,骑马也不耽误时间。

李三听了,腿肚子有点儿转筋,看着左脚踝那么大的伤疤。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都没敢再去那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