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战争初期,于阗国占据优势,打退喀喇汗王朝进攻后挥师西进,曾一度攻占疏勒(喀什噶尔)。
虽然在穆斯林援军的支援下,喀喇汗王朝夺回疏勒,但也没有扭转战局,其可汗本人也死于与于阗的战争之中。
可随着时间推移,战争持续二十多年后,于阗国逐渐不支,因为他们地小民寡,即便能打也经不住西面广大地域上穆斯林联军长久消耗,所以急切的想要寻求援助。
对此李继隆也没私下做出保证,而是告诉来使,这件事必须请示天子之后再做决断,如果天子首恳他们就能得到秦朝大军的保护。
之后李继隆也以数万大军驻扎阳关玉们等地,派出使者要求西域各国前去中原朝见。
而这场大胜,对于史皇帝来说也是及时雨,当年十月初八,当李继隆献回鹘可汗夜落纥·密礼遏于宣德门时万人空巷,数不清的百娃和文武官员悉数到场围观。
当着所有人的面,史皇帝再次宣示自已的权威,向天下人证明自已的英明和正确。朝中的很多争论也可以落下帷幕,随后回鹘可汗也被送到汴水河畔收集。
随着河西的大胜,所有的事情迎刃而解,至少表面有政通人合,文昭武穆,各得其所。
史皇帝的改革也毫无悬念的推行下去。史皇帝很高兴,把原本从李处耘身上革去的爵职加封给他儿子李继隆。
大多数的反对声音都平息下去后,新税法也在中原成功推行,阻力已经没有,中原的税收在当年就提高了五成,而普通百姓负担却大大减轻。
随着财政的充裕,更多的事情可以大展拳脚了。
只不过在名声上,史皇帝并没有好转多少,因为掌握大量话语权的都是勋贵豪门,不过史皇帝也不在乎了。
当年李家的贵妃也怀孕,当年接连有皇子公主诞生,史皇帝的精力还在另外的事上。
河西大捷之后,史皇帝征发关中,巴蜀,关东百姓以填河西,同时把堡垒线修到河西去。
关于移民的条件,史皇帝也出台了国家政策,任何往河西移民的百姓都将得到国家的补助,虽然不多但足够暂时安家落户,同时将大量的罪犯发配河西,去进行劳动改造,同时增加劳动力,还有大量回鹘俘虏可以作为劳力使用。
河西的开发是一项长久的工程,由于唐朝荒废之后无人经营,而吐蕃、回鹘的经营水平不高,以至于如今河西走廊上很多城池烽燧已经荒废。
好在西汉长城自河西走廊一直延伸到后世罗布泊,经过修缮之后还能继续使用,这不只是一条防御线,还是邮政系统,有众多关隘,烽火台。
河西是一项大工程,只能慢慢进行。
史皇帝以董遵诲为瓜州防御使,河西兵马都监,坐镇河西走廊,总领兵马。
……
关于于阗国的请求,史皇帝和宰辅们商议之后也同意了,因为推行心税法后,就是按地纳税,钱粮充足了,史皇帝就可以不断往河西陆续增兵。
而中原百姓愿去酉域的不多,想控制和统冶西域只能因地制宜,以夷制夷。
秦早在于阗国的请求下派兵进入于阗,保护附属国。
这只是一个理由,其实史皇帝的目的在于遏制喀喇汗国的壮大。
而另外一股势力中原称为西州回鹘对中原则没有什么敌意,史皇帝也没有遏制他们的意思。
与甘州回鹘不同,西州回鹘自称“大福大回鹘国”,是半耕半牧的习惯,他们的制度都是按照唐朝三省六部制来的,使用的官方文字,官印上都是汉字。
曾多次向辽国进贡,也多次向后周,大秦进贡。
几年前去大秦进贡时在用汉文的文书中自称是史皇帝的“西州外甥”,才有了中原对他们西州回鹘的称呼。
是非常倾向中原的势力,占据后世新疆东部大部分区域,所以史皇帝干脆派人持印信去高昌城册封其为秦朝高昌王,西州节度使。
但对占据后世新疆西部以及中亚部分地区的黑汗(喀喇汗国)势力对东面就没有那么友好了,而且史皇帝已经明确提出要保护于阗国,就是为了遏制喀喇汗国的势力。
随着中央财政的充裕,不断有秦军士兵进入于阗国“维和”,陆续的增兵几年都没有停下。
接下来几年,河西的经营没有停下,史皇帝的新政推行也没有停下。
康定十三年,潢州发生边患,不过很快平息。河西那边董遵诲回报,三月和六月有两次战俘叛乱,规模不大,他们杀了二十六人,很快被平定。
莲花堡经过两三年已经修到玉门关,沿途的汉代长城已经修缮得差不多了,可以大体投入使用,阳关,玉门关以西各势力、王国纷纷派使者入大梁朝见。
当年九月,还发生一件大事,大理国派来使者请求内附,成为秦国附属国。
史皇帝召集宰辅商议,众人都觉得是大理国内部族林立,势力众多,想利用秦朝威望镇压。
十多年前大理国主段思聪卒,如今的大理国主段素顺继位。同年,大理东部就发生边乱,延众镇长宗奇、求州首领代连弄兔造反,攻陷糜乃等三邑。
是段素顺派都统、长皇叔、布燮段子标,都监三军、礼乐爽、长驸马、布燮段彦贞等统军平定边寨,诛代连弄兔等,同时讨伐了郎羽、阿房、田洞。之后又会集三十七部首领在石城(曲靖)会盟、颁赏,才平息下去。
西南之地山高水长,崇山峻岭也不岭南那样的小山丘陵,是动辄数十数百里,连绵不绝,高耸入云的大山,导致交通不便,沟通困难,所以山头林立,势力众多。
独特的环境也造就那一带地方观念很重,士兵在平原作战中或许不行,可在山地战上却历来战绩彪炳。
不过这一地方在历史上大多数时候也因为地理上的隔绝却很难团结一致,所以即便段氏统治了大理国,却不能完全压制周边势力。
它的称臣史皇帝在心里仔细想过,无非两个目的。
一来是真怕了,这些年秦朝南征北战威名赫赫,成为附属国能够保证自身的安全。
二来是段氏想借助中原王朝威势来震慑国内势力,一旦大理国成为秦朝附属国,国内势力想要跟国主叫板就要掂量点了,那同时也是与朝廷叫板,与大秦叫板。段氏是想借助天子的威名巩固自己的统治。
这事历史上也发生过,大理段氏也曾向北宋王朝请求内附,北宋拒绝了,他们觉得段氏是想利用他们的威势。
史皇帝却同意了,比起段氏利用他的威名,他更怕西南人民久绝中原,不知道他史皇帝的威风和威名!
不过同时也要求大理要开放商贸,准许两国百姓随意往来旅居,大理要派皇亲贵胄来京城学习(做人质)。大理国主当年就回复,表示愿意接受这些条件。
历史上大理国内斗很严重,段氏很快被架空,由权臣实际掌权,上下离心离德,这也是后来为什么蒙古人那么轻易打进去的原因之一,蒙古人攻入之后为安抚大理又把段氏扶植起来继续掌权。
而史皇帝想的是用当年汉朝对付南越的办法,温水煮青蛙,先稳住,然后结亲,逐步架空他们的权力,等他们内斗或是逐渐接受中原文化之后,再要求皇族入朝,如果不来就有出兵的理由了。
同时,史皇帝也派曹彬率军驻扎西南,稳定局面。
在西南对大理的温水煮青蛙策略之后,到康定十四年春,史皇帝于西域的计划也开始施行了。
到当年春,西汉西域长城已经被修复大半,秦军在于阗国内驻扎一万多秦军,其中有四营炮兵,又在高昌国内驻扎五千人。
在去年,喀喇汗国势力不顾东面秦国警告,继续派兵进攻于阗,杀了四百多边境百姓,秦军先锋大将海进随即率骑兵追击,斩首八百余而还,双方彻底撕破脸皮。
到今年,史皇帝继续派李继隆为西域都部署,天山南麓行营都指挥使到达于阗。
以董遵诲为天山北麓行营都指挥使,率秦军五千,集结西州回鹘各部部族兵两万,共计两万五千人从天山北面进兵。
而李继隆则亲率秦军一万,合于阗及归义军镇兵马两万,总计三万大军走于阗(和田)沿天山南麓进兵,直取疏勒(喀什)。
其实相比秦国和辽国,西域诸国力量是十分弱小的,历史上西域和中亚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一直是作为大国争霸的棋子,可其本身的力量确实很难撼动天下格局。
就像当初汉匈争霸,西域诸国夹缝中求生存一样,如今的西州回鹘等西域势力也是在过去几十年里又向辽国进贡,又向中原进贡,保持一种谁都不招惹,谁都不得罪的态度。
如今以秦军为主力的西域联军进军之后,天山北麓董遵诲的前进很快,接连破敌一路向西,沿途基本没有可以阻挡的力量。
最大一场战爆发在喀喇汗国陪都八刺沙衮附近,一万多黑汗大军被击败,逃回城内。
而由于西域的地理条件和技术,他们的城池也远不及中原城池那样坚固。大军围城五天之后,秦军的炮火就打烂城门,仅在出兵一个多月后,秦军已经攻破陪都八刺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入城之后,联军劫掠三日,随后处死敢于抵抗的人,剩下的则躲过一劫。
在北路军进攻飞速的同时,南路军进度稍微缓慢一些。
南路虽然行军距离更近,不过喀喇汗国将所有主力都集中在南面保卫他们的首都疏勒,沿途不断遇到阻碍。
不过这些相比于东面的辽军,那都是小场面了。
联军沿途击碎数次抵抗,成功进军到疏勒城下,兵临国都。
不过这次喀喇汗国没有坐以待毙,他们的可汗组织集结了三万大军,准备与联军决一死战。
双方战于葱岭河畔(叶尔羌河),一开始是隔河对峙,几天后,秦军正面用大炮轰击对岸敌军,造成不小伤亡,同时完全吸引敌军注意力。
但在同时,大将海进率于阗骑兵于下游偷渡,从侧面突袭喀喇大军。
正面部队也乘机过河加入战斗,一举击溃了喀喇汗国主力。
有趣的是,当秦军用大炮加入战斗之后,有不少敌军以为是主降下神迹天罚,吓得失去了战斗力,匍匐在战场上,以致阵形大乱,不战而降。
喀喇可汗在乱军中被火枪击中马匹摔落,踩踏而死,联军大获全胜,俘斩万余人,攻入敌国首都疏勒,喀喇汗国灭亡,残部只能越过葱岭往西逃窜。
此战过后,秦军威震西域,再无人敢挑衅秦朝在西域的权威。
当胜利的消息传回大梁时,史皇帝很高兴,下令赏赐将士外重新建立西域都护府,统帅西域各国。以李继隆为秦国首任西域都护,下令将西汉西域长城修复,抵达罗布泊,并重建都督府,派兵囤田。
到康定十七年,很多人终于反应过来新税法好在哪,国家财政逐渐充裕,可以经营西域,而百姓的负担也大大减少,随着新稻种的推行,粮食产量逐年增高,大米也逐渐成为实用最多的粮食。
随着西域被秦军荡平控制,自中亚地中海而来的商贸也更加安全,少了不少中间商赚差价,西域,河西走廊和长安也逐渐恢复过来,一年好过一年。
这一年史皇帝四十七岁,已经是四十二个孩子的父亲,帝国的英明统帅,文韬武略,神机妙算,万人不敌的完人。
到了这一步,已经没人会敢反对天子的决策了。
不过越是如此,史皇帝越是小心,他毕竟历尽千帆大风大浪,知五千年兴衰消亡,接受过科学教育,明白历史沧桑。
他没有想过去强行逆天改命,因为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异想天开。
史皇帝从上次改革中吸取教训,想着多推行教育以来获取基层支持,不过经过他多次微服出巡走访之后就发现这件事不切实际。
首先普及启蒙教育必须使得知识廉价,知识廉价前提必须是纸张廉价,文字廉价,这些都需要活造纸术,印刷术和工业的飞跃。
最重要的还是要让普通百姓能有时间去学习,如今的普通孩子六七岁就要帮家里干一些轻活,十几岁就是一个成熟的劳力自力更生,只有这样辛勤耕种才能度日哪有时间去学习。
唯一的办法就是技术进步带来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提升,解放农业人口。
让他们要么去工厂工作,要么农耕时也有更多空闲时间,然后才能有广泛的教育,当广泛的教育普及之后,普通百姓才会思考觉醒,然后全国范围的改革才可能有基层的土壤,才能彻底成功。
而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短则是百年大计,长则是数百年的事情。
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计划由天子推行本身就不现实,不是人人都是他,皇帝不可能革自己的命。
所以事情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死结,最大的变革只能由下而上发起,而非由上而下。如果人民不觉醒,怎么努力都是没用的。
史皇帝明白自己能力边界,对这些事也有清楚的逻辑,他明白自己只能在当下的框架,当下的规则中做到更好,也为后人造福。
所以他只能在高层教育,如国子监,讲武堂等,大力推行数学,地理等的教学,并以自身威望不断提高它们的地位。
同时为后人留下许多警醒和发展方向的指导。
在中国的前半程,儒学提倡的以人文道德为本的理念,使其远远领先于世界民族之林,可到后半程,这个理念却成了另一种禁锢,而这种改变是有历史原因的,安史之乱就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身处历史河流之中,人们并没有上帝视角,他们只能以史为鉴,矫枉过正。安史之乱后的历史很多都是对安史之乱教训矫枉过正的结果。
史皇帝则是更加公正客观的,所以他矫枉了,也努力不使其过正。
不过他也没法预测,这艘巨轮会在他的掌舵之下驶向何方。
康定十八年,水力作坊运用成熟,新式火枪营组建完毕。
如今所有禁军几乎每军之中都能配备两个火枪营,战法也在不断改变,当年西域黑汗残余势力试图夺回故土,被疏勒驻军击败,俘斩一千二百多人。
当年,史皇帝要求大理境内要有秦国驻军,大理国主犹豫再三不敢反抗,准许秦军派十个营入驻大理东北面的一些关隘道口。
当年,工部改进了印刷术和造纸术,等到天子的着重赞赏,并以为天下表率。
当年黎桓建立前黎朝(大体今日越南),史皇帝派出使者要求其归附中原,否则就发兵讨伐。
黎桓不知道是被耽搁还是没收到消息,总之没有入朝朝见。
史皇帝大怒,视为挑衅,准备发兵征讨。
次年以刘清川为大将,率军四万南下讨伐,并从岭南西南给他征发了庞大的后勤补给军团。
同时以水军舰船一百余艘,其中三十艘炮舰,走海路支援陆地作战。
这次进军不同以往的是其中三万人是火枪兵和炮兵,余下才是骑兵和传统步兵。
而史皇帝不是一怒就出兵,也不是气黎恒不来朝贡,而是探查到此时黎朝内部矛盾重重,并不团结才乘机出兵。
刘清川大军收买一些当地的朝廷反对者作为向导,随后大军长驱直入,一路上火器爆发出的恐怖的杀伤能力直接把南方黎朝大军打得完全懵逼,一路打一路败,死伤枕籍。
原本就对黎恒不满的众多势力也纷纷跳起来,“敌攻其外,民攻其内”,使得秦朝大军出兵二十天后就攻占国度升龙(河内)。
之后迅速沿海岸先南下,沿途不断以火器之威取胜。
黎国统治者想要采取传统艺能出海躲避,然后等天气转热继续回来打游击,结果在海上被秦军水军舰队截获,大量船只被秦军炮舰击沉在九真以东的海域中。
之后秦军一路向南,直杀到汉代设立的日南郡治所(今日越南南部),并恢复了西汉武帝时期所设立的九真,日南等郡,不过改成九真道,日南道,设立军镇管辖。
不同以往,这次因火器的大规模使用,加之地方动乱不断,不服统治,秦军杀伐很重,自出兵一路打到南端,杀敌居然接近十万,比打辽国那样的大国还多杀一倍。
朝中有人因此弹劾刘清川,说他杀戮大重,有伤天德,不符合圣人的忠恕之道云云,这样的奏疏倒不是大秦独有,历朝历代都有,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批判之一就有说武帝对匈奴人杀戮太重。
史皇帝却默许了刘清川的做法,对众多弹劾视而不见,心想殖民时代那么多种族灭绝,那么多地方杀成白地岂不是要把圣人气活过来,看圣人搭理过吗。
道义本身是为维护集体利益而共同尊守的潜移默化的公约,面对外敌还讲什么道义不是坏就是傻,敌人会维护本国的利益吗?要以道义这种公约维护它。
于是再那些人再三上疏之后史皇帝实在受不了,在朝堂上将那几个言官大骂一顿,自此后他的名声就更不好了。
第564章 、万里河山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复日炎炎,远处升腾热浪肉眼可见,天空万里无云,蓝色天穹一眼到目不可极的远端,在那里天地没有界限,山光水色晨昏日暮都交织在一起不分彼此。
上一篇:开局交易宇宙战舰
下一篇: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