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 第668章

作者:王梓钧

“柳先生来了,都不要吵!”

“柳先生今天说哪出?我想听《隋唐》。”

“《隋唐》都听腻了,柳先生还是讲《水浒》吧。”

“……”

寻常时候,樊楼虽然客人很多,但绝不可能把大堂坐满了还添凳子。

今日属于特例,皆因柳敬亭来了!

这位老先生,是扬州评话的开山鼻祖。

“嗙!”

一拍响木,全场安静。

柳敬亭摇着扇子说:“今日承蒙掌柜抬爱,请我来樊楼说一场。以前都说《隋唐》、《西汉》、《水浒》、《三国》,今日咱且改一改。朝廷前载清查非议田政之人,想必许多朋友都知道,老朽也被抓进去关了一阵子。这吃牢饭的滋味,真真是不好受啊。”

“哈哈哈哈!”

此言引来满堂大笑。

柳敬亭继续说:“当时我还想不通,后来友人求情,官府也查明真相,老朽总算躲过一劫。我那故友,荐我去军营,给前线将士们说书。军营的宣教官,跟我讲了很多农民的事情,老朽深感民生多艰,当今圣上的田政才是对的。今天,我就讲一出自己新编的《白毛女传》!”

“好!”

柳敬亭属于万人迷,不管他讲什么,只要是他登台说书,就算瞎扯淡也能引来一片喝彩。

柳敬亭那边已经开讲了,查尔斯王子迷糊道:“这是中国的吟游诗人吗?”

第880章 【财政赤字】

应民殿。

内阁和部院大臣齐聚,正在召开御前会议。

已经六十八岁的宋应星,依旧精神矍铄:“算上海外递解的银两,去年的全国岁入,已超过4000万两白银。但除去地方存留和皇室支取,全年净亏83万两,这是开国以来的第一次。”

此言一出,近半大臣都感觉不可思议,咋岁入四千万还财政赤字了?

宋应星随即解释原因:

“第一,北边设立三大都护府,又是扩编军队,又是设立驿站,还要移民、修路和建城,需要大量物资北运……”

“第二,便是文教。适龄学童越来越多,各地学校不断扩建,虽然提高了地方税收存留,但很多省份依旧不够开支,需要中央朝廷调拨银两……”

“第三,海外开拓。海外领土日渐增多,需要设立总督、派遣官吏、调兵驻防。除了吕宋和马六甲,其余海外领土,至今都还在亏钱,巨港勉强收支平衡……”

“第四,征讨缅甸。战争筹备好几年,暂编巡检师、铸造火炮、打造船队、调派物资……这些都要花钱,从开始筹备到撤军,前后耗费300多万两。这还刚刚开头,那些新占之地,还要派遣官员、驻军移民、铺设官道、建立驿站、修筑城池……”

说白了,就是教育经费和扩张开支,吞掉了太多太多财政。

赵瀚笑着说:“诸卿不要忧虑,三大都护府新开张,什么都要砸银子,自然有颇多花费。海外领地,别看现在亏钱,吕宋不就是个好例子吗?再多发展几年,海外领土都是能赚的。至于西南新占之地,二十年时间应该能回本,二十年以后就能给朝廷送银子了。”

历代王朝,开疆拓土,除了收复核心领土之外,边疆地区大部分时候都在赔钱。

因为你得维持官僚和军事系统,还得大搞基础建设(驿站、驿道、城池)。明朝在朱棣死后,边境全范围收缩,主要就是扛不住财政压力,跟军事没有半毛钱关系。

至于那些海外领地,为啥欧洲殖民者赚钱,大同朝廷却要赔本好几年呢?

第一,中国的殖民政策,对土著压榨得不狠,还算是比较要脸的。甚至还不断开设学校,利用文教的力量,试图吸收同化当地土著。

第二,欧洲的新占殖民地,在刚开始的时候,同样得亏钱投入。就拿荷兰占领台南来说,即便把原住民往死里压榨,但也足足亏损了六年,最后借助汉人的力量才扭亏为盈(这个所谓盈利,还没计算前期军费和基建开支)。

“陛下,”费纯提出自己的建议,“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四川六省,每年存留的税收都有大量盈余。臣觉得,应当从存留当中扣出一些,去援助那些贫穷的省份,不能全都指望中央朝廷调拨。”

这等于让东部支援西部、南方支援北方。

并不是啥新鲜玩意儿,明朝就经常这样搞,只不过随意性很大,没有真正形成制度。

历史上的清朝,这种模式就形成了制度。

清朝的财政高度集权,甚至不分中央与地方,所以每年的岁入非常高。

清朝一切赋税,州府县能够存留的,甚至还不够自己开销,由布政司来汇总全省钱粮。省里向中央报告情况,中央再请求皇帝决断,对各省的财政做出分配。一部分留在省里(存留),一部分往省外递解(起运)。那些起运的钱粮,输送到中央的叫京饷,支援其他省份的叫协饷。

如此做法,能保证清政府有钱,各省衙门也有钱。但是,各州府县穷得叮当响,地方官若不盘剥百姓,别说自己贪多少,就连正常开支都有缺口。

这就逼得州县官员们,疯狂征收苛捐杂税,一层一层剥老百姓的皮。

到了清代中后期,油水最丰厚的州县职位,几乎全在四川境内。因为其他省份正税太重,州县官员剥不了多少。而四川因为明末被杀空,用低税政策鼓励移民,一直没有再调整过来。于是,四川百姓就相对富裕啊,可以攒着劲儿往死里搜刮,搞得苛捐杂税是正税的好几倍,甚至是十几倍、几十倍!

四川百姓在移民之初,先要抱团跟野兽、天灾搏斗。后来又得齐心协力,跟贪官污吏和军阀周旋。在两百多年的斗争之中,全世界最大的社团组织哥老会就形成了。到了民国,70%的四川人都是袍哥,就连乡下的大姑娘小媳妇,也极有可能属于哥老会成员。

大同新朝目前的财政,直接按比例交给中央,同时按比例留在地方。搞得富裕省份有大量盈余,穷困省份却入不敷出,中央得不断投钱救济穷省。

“这个法子,有谁反对?”赵瀚问道。

无人说话。

内阁和部院官员,很多都来自这六个省。但他们不敢为老家争取利益,因为一个不好,就容易弄巧成拙。

大明的前车之鉴,让众人都心有余悸。

都说什么明朝有江南士绅集团,官商勾结左右政策,坑害北方百姓,让江南少交税。但真实的情况是,江南的赋税最重,张居正改革的直接诱因,便是江南百姓扛不住了。

眼前这些官员如果敢乱说话,万一逼得皇帝又在南方收重税咋办?

赵瀚扫视众臣:“既然无人反对,那你们就下去商议,每年该在这六省的赋税存留里抽多少。”

“是!”宋应星代表大臣们领旨。

此事结束,卢象升突然拱手说:“陛下,南北各处边疆,除了辽东之外,臣建议五年之内不要再打仗。就算要打,也不能打大仗。”

“我知道。”赵瀚表示理解。

这几年扩张太猛,不但军费及相关投入激增,而且新占地盘也没稳固。如今又在西南拓土,后续财政压力极大,各种隐患也得慢慢抹掉。

只有辽东还得打,因为满清残余势力,依旧以宁古塔为中心盘踞在那里。胡定贵忙于充实建州人口,还要开垦荒地、建设驿站,一直都没能腾出双手,接下来一两年就要谋划收复宁古塔了。

除了不搞军户和军屯,不让皇子去守边,赵瀚的扩张思路,跟朱元璋是差不多的。

就是要迁徙军队和百姓,充实边疆人口,牢牢打下根基,一步步平推出去。

明朝的边疆策略失败,军户制度和皇子守边得背大锅。

皇子守边引发靖难之役,朱棣登基之后,还得给朱元璋擦屁股,把边疆的王爷们都弄回来。再加上靖难之役抽走边军,这么来回一折腾,朝廷缺钱缺粮缺兵,科尔沁草原直接送给朵颜三卫。而军户卫所制,也在朱棣晚年日渐腐朽,很多边疆卫所已无法自给自足。财政给玩崩了!

明代的好政策,赵瀚虚心学习。明代踩过的坑,赵瀚小心翼翼绕过。

赵瀚说道:“北方三都护府,还有平南军民司,短期肯定不能再动兵戈。但那安南阮氏,还有宁古塔的鞑子,三年之内必须灭掉!还有,朝鲜国王愈发无礼,须遣使者去训诫一番!”

朝鲜国王李淏,刚开始如同孙子,甚至把不到十岁的妹妹送来南京。

这也没过多少年,李淏居然抖擞起来。

一是没了外部压力,朝鲜迎来十年的和平发展期。

二是朝鲜的改革很成功,国库日渐充盈,军队也编练起来。历史上,李淏的想法更牛逼,因为手里有钱了,叫嚣着扩军十万,想跟顺治打上一仗。

此时虽然没那么离谱,但有兵有钱的李淏,多次谴使到南京,请求中国归还保州领土。

保州在鸭绿江以南,即丹东的河对岸。

当初朝鲜为了防止满清南下,同意暂借给大同军驻防,但赵瀚怎么可能会吐出来?多年之后,中国已经派遣官吏,直接在保州设立保县,治下的朝鲜百姓就有好几万。

眼见保州越来越富庶,李淏横竖是忍不住,年年谴使请求归还,偶尔还掳走朝鲜边民,就差没有直接动兵了。

这些异常举动,早已引起南京的注意。

赵瀚两年前派出细作打探,轻轻松松就获得信息,实在是朝鲜玩得太大。

汉阳(首尔)的御营厅卫军,从一个卫扩编为三个卫,兵力已经达到21000人。王庭禁军,从600人扩编为1500人,其中有一半是骑兵部队。另外,还新编火器营,火铳、火炮兵总数为1800人。

这些只是在朝鲜的首都部队,而地方部队也在增加,李淏到底想做什么?

从去年开始,赵瀚就被迫做出调整,把驻守保州的大同军增加到1000人。同时,在原有的城墙上,四角加筑棱堡结构,随时防备朝鲜国王脑子抽风。

打是不可能打的,中国不会主动进攻。

就朝鲜那巴掌大的地方,还被满清和日本轮番蹂躏几十年,人口锐减,民生凋敝。即便成功改革,能攒下几个钱?如此疯狂扩军,很难长久维持下去,要么把财政拖垮,要么军队待遇下降。

中国只要静静耗几年,朝鲜的改革红利,就得全部葬送在军队里。

另外,主持改革的金堉,这位“朝鲜张居正”已经75岁了。虽然在朝鲜成功搞出“摊丁入亩”,但也让中国货币在朝鲜普及,并且朝鲜士绅暗暗积蓄力量。一旦金堉亡故,朝鲜士绅就要反扑,改革成果必将付之东流。

慢慢拖时间呗,赵瀚已经熬死了黄台吉和多尔衮,熬死了最有能力的巴达维亚总督,熬死了缅甸的雄主他隆王。盘踞青海和西藏的固始汗,也快要被熬死了,区区一个金堉,当然更不在话下。

熬死敌方英雄,再做军事打算,这是最省钱省事的。

他隆王如果还活着,赵瀚绝对不会出兵缅甸,因为困难度必然成倍增加。

固始汗活着,赵瀚也不会出兵青海和西藏。这老头儿什么时候死,赵瀚就什么时候动手。

众臣散去,赵瀚说道:“把各国使者依次叫来。”

第881章 【人形小强】

法国使团的领队,名叫让·巴蒂斯特·科尔贝尔。

这位老兄,目前是法国宰相马萨林的私臣,帮着马萨林打理一些私人产业。同时,还是法兰西学术院的正式成员。

历史上,科尔贝尔后来做了财政大臣,是路易十四怎么也离不开的钱袋子。他将开创柯尔贝尔主义(重商主义的一种),奠定法国工商业的发展基石,也是17世纪法国对外殖民的最主要推动者。

对了,法兰西文学院、法兰西科学院,也是科尔贝尔主持创建的。

科尔贝尔今年才30多岁,全靠贿赂马萨林,才捞到法国赴中国使团团长的职位。

沿途这一路,科尔贝尔都在观察各国的情况。特别是到了广州,不断问起财政、商业、工业问题。抵达南京之后,有几天时间痴迷于逛街,随即又开始打听中国的工商业政策。

“神啦,这是多么宏伟的王宫?”

“我们已经走很久了,还没有走到尽头吗?”

“……”

各国使节都被紫禁城所震撼,科尔贝尔却在认真观察,同时思考这里怎么没有屎尿臭味。

也不知走了多久,所有使者,都被安排到一处偏殿等候。

宫女端来茶水和糕点,随即就消失不见。

查尔斯王子突然站起来,走到一根柱子面前,惊骇道:“这是整木建造的吗?得要多大的巨树啊?”

虽然也由金丝楠木打造,但这根柱子真不算粗,毕竟只是偏殿而已。

到了正殿,那才吓人!

赵瀚修缮紫禁城时,托了朱元璋的福,这里的大柱子都还能用。

眼见查尔斯随意走动,也没有中国官员来制止,其他使节便跟着闲聊起来。他们有着相同的任务,便是观察记录中国的皇宫,回去禀报给各自的君主,比比谁住的宫殿更加奢华雄伟。

“王子殿下……”科尔贝尔说。

查尔斯立即打断:“我是国王,我加冕过苏格兰国王!”

“好吧,国王陛下,”科尔贝尔问道,“你是打算留在中国,还是要回到英格兰谋求复辟?”

查尔斯说:“当然要回英格兰。”

科尔贝尔说:“如果陛下能够复辟,推翻那该死的共和制,我们今后或许可以合作。”

查尔斯取笑道:“你只是临时的使节团长,在法国都没有正式官职,我们今后能够有什么合作?”

“或许呢?”科尔贝尔笑道,“陛下也不还在流亡?你今后能做英格兰国王,我又为什么不能做法兰西宰相?”

查尔斯这才仔细打量此人,点头说:“那好,我很期待未来的合作。”说着又问,“你既然有做宰相的野心,为什么不留在马萨林身边?”

科尔贝尔笑而不语。

马萨林终究只是宰相,一旦王太后死了,法国终究还是路易十四做主。

科尔贝尔还很年轻,他知道路易十四痴迷中国文化艺术。他愿意花钱冒险来中国,就是想变成一个中国通,今后可以轻松获得国王的青睐。

历史上,这货所做的一切改革,都以满足路易十四为前提。比如法兰西文学院,刚刚建立那会儿,只是专门给路易十四研究、篆刻铭文的机构。

科尔贝尔跟查尔斯聊了一阵,又去同波斯使者套近乎,商量着今后一起对付荷兰人。

足足等了半上午,终于看到一群官员,从偏殿的门口走过,在不远处陆陆续续上马车。

这些是刚开完御前会议的重臣,赵瀚允许他们在紫禁城坐马车,本意并非是体恤群臣,而是让大臣们赶快回去办公。

但在大臣眼里,皇帝真是仁厚啊,出入都有马车可坐,生怕臣子们走路累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