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史尽成灰
妻子哪里相信,狠狠瞪了韩林儿一眼,“你做什么梦啊!赶快放开我,去晚了盐铺就关门了!”
韩林儿一只手揽着妻子,另一只手拿起烫金的请帖,晃了晃,“瞧瞧吧!”
女人怔了一下,明显不敢置信,她不识字,但是还能看出请帖做工精细,绝不是随便路边的货色。
妇人忍不住揪着韩林儿的胸前,低声道:“我的爷,你到底是什么身份啊?”
韩林儿咧嘴憨笑,“我说我当过皇帝,你信吗?”
……
同样的请帖,也送到了星子县,送到了一个正在田里耕地的小老头手里。
他叫张子明。
曾几何时,他靠着一个人,拿下了安庆城。
然后论功行赏,他分到了一块田,离着济民学堂只有三十里。
这是天底下公认最好的学区……可以考入济民蒙学,小学,中学,一路念下去,那就是大明朝最顶尖儿的人才,最值钱的学位。
但是很可惜,虽然有着绝佳的条件,奈何孩子不争气。
张子明的娃只磕磕碰碰,念到了小学,中学就考不上去。张子明也是很无奈,老子拼了命,给你挣出来的基业,你却不知道珍惜,简直气死人了。
这几年张子明耕田种地,都不怎么上心,他还给谁干啊?
就在这时候,突然有人找到了他。
“老张,快回家瞧瞧吧,有人往你们家送请帖了。”
张子明怔了怔,忍不住骂道:“又是出钱随份子,算什么喜事?”
他嘴上这么说,但还是提着锄头,返回了家里。
等他拿到了请帖,揉了揉眼睛,再三看过之后,张子明突然大惊失色。
“是陛下!是张相!他们还没有忘了我!没有啊!”
张子明猛然趴在地上,磕头作响,老泪横流,“谢陛下天恩!谢陛下天恩啊!”
院子外面,全都是来看热闹的乡亲,纷纷露出羡慕的目光。
瞧见没有,陛下不会忘记功臣的,老张的面子,可真是大!
这一辈子,算是值了!
第八百四十九章 夺了鸟位
张子明抹了抹眼泪,从地上爬起来。
向四周看了看,嘿嘿笑道:“乡亲们,俺要动身进京了。俺这个院子,你们帮着照看一下,还有,就是俺那个儿子,他在江州,要是回来了,告诉他一声,别让他担心。顺便再劳烦大家伙,给他一碗热饭,别让孩子饿着。”
四周的乡亲们纷纷点头,全都记下了。
张子明这一辈子,也挺不容易的。
前半生算不得好,好不容易立下盖世奇功,分到了田地,安定下来,偏偏孩子又不争气,现在算起来,也有十五六岁了,只能在城里打工,当个学徒,实在是有愧老爹的期望。
“张老弟,你这回进京,见到了陛下,跟陛下说一声,给孩子安排个好活儿,让他也进衙门效力,这还不是陛下一句话的事情。”
张子明微微一怔,却还是摇头道:“他不是吃那碗饭的人,没那个本事,勉强吃了,也会撑死的!行了,我要赶快上路,告辞了!”
张子明匆匆离开家,他此去京城,沿途都有驿站,马匹车辆,衣食住行,全都安排妥当了,只要拿着请帖,就畅通无阻,而且全程免费。
不过张子明没要什么,他身体还好,可以走得动,每天吃饭,一饭一菜就够了。他也没什么礼物,就背了大半袋小米,沿着大路,向京城进发。
同样和他踏上进京之路的人,还不在少数。
这些人包含了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什么样的人都有……预计的总数,应该在千人以上。
老朱君临天下十五年,要大办一场。
有张希孟在,总不至于折腾来一千个老头,一顿饭吃下来,只有八百回去,留下两百,直接埋了。这种事情张希孟干不出来的。
要正儿八经赏功臣,正人心,总结过去,畅想未来。
一场大型活动,要办出价值来。
如果说洪武十年的阅兵,是为了彰显威势,这一次就是地地道道,诉诸温情了。
比如说小明王韩林儿,他由于坐船,进京速度很快,属于第一批进京的。
他刚刚赶到,外务部尚书毛贵就来看他了。
“毛叔叔!”
韩林儿抢先开口,毛贵一怔,却也笑了出来。
“总算是又见面了,你还好吧?”
毛贵让韩林儿坐下,两个人都恍如隔世。要不是这一次的情况特殊,毛贵断然不能私下里见韩林儿,韩林儿也没有可能见到贵为尚书的毛叔叔。
不过有了这一次,往后书信沟通,甚至互相拜访,都变成了可能。
韩林儿道:“挺好的,我也结婚了,还生了个女娃,平时教教书,日子很安稳。”
毛贵点头,“我都听说了,据说伱还被评为优秀教师,教出来的孩子成绩很不错,有十几个考进复旦学堂?你有功啊!”
韩林儿脸色微红,忙道:“毛叔叔,你也知道,自从刘叔叔起兵,和元廷来回厮杀,中原大地,饱受涂炭,百姓十不存一。是我们有负中原百姓,我们对不起他们。现在也不过是替过去赎罪罢了。”
毛贵怔了下,叹道:“也不要这么想,在那时候,能站出来,起兵反元,就已经很难得了。太师还特意跟我说过,这一次评选有功之人,不是选圣人,要抓大放小,要看主要的方面。太师一向高屋建瓴,这话说得公允啊!”
韩林儿稍微一愣,停顿了片刻,这才鼓足勇气,“毛叔叔,太师怎么说我爹?”
“首义有功,顺天应人。”毛贵笑道:“太师的意思,是追授令尊华夏英雄称号,授予勋章,并且在家乡建造石像,作为纪念,世代流传。”
听到这里,韩林儿泪水涌动,再也忍不住了,居然双膝跪倒,不断磕头。
“我就知道,我知道……太师胸襟,天下少有,大明囊括日月,更是远超历代,我真是何其有幸啊!”
不怪韩林儿如此激动,他能保住性命,不算太过稀奇,毕竟刘福通虽然死了,势力犹存,哪怕为了安抚人心,也是应该的。
毕竟南唐后主也没有立刻就给弄死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当天下安稳之后,他们这种人,又往往是最早除掉的杂草害虫。
偏偏这一次发放奖章,又把韩山童放在第一位,还请他进京。
这就是告诉所有人,大明朝确实不搞历代的那一套,对待韩林儿,对待韩宋,大明问心无愧,理直气壮。
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想法最好,就算有,也老实点,别自己找死。
韩林儿磕头作响,好一会儿才从地上爬起来,对毛贵道:“毛叔叔,我,我打算去见张太师,向他道谢,你看行不?”
毛贵笑了,“这段时间进京的人不少,还都和你差不多,全都想见太师……这样吧,我尽力安排,保证能让你见到。”
韩林儿答应,他在馆驿里面,稍微翻看报纸,还真进京的人物不少,其中也不乏熟人。
比如关铎,他就受命,进京领取勋章。
关铎也是韩宋的旧臣,他当年统领北伐中路军,玩了一个极限大迂回。
从草原穿插过去,杀到了辽东,甚至越过鸭绿江,到达了高丽。
把他们走过的路线在地图上画出来,哪怕后世都要伸出大拇指,高喊一声厉害!
此番关铎进京,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而且关铎也很有趣,他还带了一本书,名字就叫《万里远征》,是记录当初他们行走轨迹的,里面详细记录韩宋北伐的过程,内容详实,很有史学价值。
伴随着关铎进京,报纸连篇累牍报道,这本书还成了畅销书,市面上讨论极多,很是热闹。
除此之外,郭天叙和张天佑,也从凤阳进京了。
和别人的风光无限不同,这俩货就很尴尬了。当初他们欺负朱元璋,勾结外人,甚至郭天叙还垂涎过马皇后……这么多烂事加起来,都够把他们千刀万剐,切成碎片了。
不过老朱还算客气,遇到了大事,居然能想起他们。
这俩家伙也不知道是福星高照,还是霉运当头……
朱元璋见了他们,直接就问道:“郭天叙,你可成家了?孩子怎么样?”
郭天叙脸色凄苦,“草民,草民娶了个寡妇,她带着一个孩子,现在这孩子倒是长大成人,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孩子不孝,她,她动手打我!”郭天叙的声音很低,带着哭腔。
朱元璋看了看他,冷笑道:“一个继子,还指望他对你如何?别忘了当初郭帅身体不好,你这个亲儿子也没有如何!这就是报应,你自己找的!”
郭天叙只能诺诺答应,不敢有丝毫反驳。
再说张天佑,他似乎更惨一点,在进京之前,他的妻子闹离婚,已经回家另过了。
如果不出意外,他是要孤独终老。
老朱看了看这俩蠢货……也看开了,当初他们高高在上,根本瞧不起自己,二十年之后,自己执掌天下,九五至尊。
这俩人已经垂垂老矣,晚景凄凉。
或许这个结果,比杀了他们要残忍得多。
“告诉你们,这次进京,也是追授郭帅勋章,你们代为领取,不要以为进京一次,就有什么不同,可以为所欲为,听懂了没有?”
郭天叙连连点头,“懂,草民懂了!草民自找的,都是咎由自取……”
老朱哼了一声,就让他们滚蛋了。
这俩玩意,就是身上的盲肠,不能没有,看多了又要发炎。
还是找点高兴的事吧!
比如说李善长已经乘船到了应天,按理说他的距离最远,进京不方便。
但是走海路,坐快船,还跑到了许多人的前面。
这些年大明的航海造船技术,飞速发展。
值得一提,由于大明疆域辽阔,占有了许多绝佳的原料产地,船只造得又快又好,航速运量,都突飞猛进。
老李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就到了应天。
他下船之后,神采奕奕,丝毫看不出疲惫。
甚至卸去了繁杂的朝政之后,老李这人有点重新找回青春了。
毕竟在高丽可比在大明轻松多了,至少没有一个姓张的在身边盯着。
“我说李兄,高丽的情况如何?眼下高丽国王尚在,你这个韩国公迟迟没法转正,是不是有点遗憾啊?”
张希孟笑呵呵道。
李善长黑着一张脸,冷哼道:“要不是你逼着老夫安排二十万人种甘蔗,我早就动手了!”
张希孟笑道:“那是陛下要的,说实话,要不是我帮着周旋,陛下想要五十万!”
李善长一怔,随即冷笑,也不管是真是假了,反正他久不在朝中,也无所谓了。
“时至今日,高丽确实是瓜熟蒂落,我就求你张太师,无论如何,不要从中作梗,算老夫求你了!”
张希孟含笑点头,“李兄放心,咱们这么多年的交情,我不会再坑你了。”
只是张希孟也不知道,此刻的高丽,正有一伙人在酝酿着行动。
为首有个十几岁的年轻人,他叫张东。
“实不相瞒,我爹当年一人夺一城,现在轮到我了。高丽国王,风雨飘摇,咱们杀进去,夺了鸟位,让朝廷封咱一个高丽王,也是不错的。”
跟在张东身边的一群海商,纷纷点头,“既然张少爷老子英雄儿好汉,俺们都跟你干了!”
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
大明往外走的人越来越多,张东在江州当学徒,不过他这个学徒工,倒是时常去江边码头,跟水手们也熟悉。
他常听这帮人讲故事,虽然人在内地,却是很了解海外的情况。甚至到了心向往之的地步,在他年轻的心里,茫茫大海,搏击风浪,探险开拓,那才是男人的浪漫。
有这类想法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朱英组织全球航行,夏知凤公布地圆学说,这些事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想走出去瞧瞧……毕竟就算大明进行了第二次均田,可是这一次能分到手的,实在是少了太多。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大明人口膨胀,一对父母,最少生三五个孩子,这一轮分田,难度可想而知。
有些原来多分土地的,这一次家里孩子少,要把到手的田吐出来,他们是千方百计抵制……有些地方,甚至闹出了人命。
朱标监国,孙炎主持中书省,完全是焦头烂额,不需要多说。
这些事情,朱元璋和张希孟也都是盯着,做事的力度不能降低,无论如何,也需要落实下去。
上一篇:全民求生:我在荒岛建别墅
下一篇:人在三国,开局夺取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