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史尽成灰
看起来人言不能尽信。
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时候还少了?
自己还跟张相告状,冤枉了好人。
现在看来,倒是自己对不起燕王了。
“王爷之言,甚是有理。方孝孺必定竭尽全力,请燕王放心!”
朱棣很感动道:“既然如此,你就辛苦一下,趁着张相在北平的时候,也给他们讲讲,能听到张相讲课,那是他们的福气。”
方孝孺连连点头,赶快辞别朱棣,迫不及待去筹备了。
临走的时候,方孝孺还恶狠狠看了黄子澄一眼,都是你这个东西,把好好的燕王殿下都给教坏了。
黄子澄满腹委屈……我冤枉呀啊?
只剩下两个人,他猛地看向朱棣,惊讶道:“燕王殿下,你,你怎么改主意了?咱们不是说好了,要教成纨绔子弟吗?”
朱棣瞪了他一眼,“蠢材,人家又不是只有一个儿子,你给教废了,他们再换一个就是了,而且他们还会心生芥蒂,觉得咱们北平有意害他们,从此就跟咱们生分了……你说说你,出的不是馊主意吗?”
黄子澄目瞪口呆,忍不住伸出大拇指,“殿下高见啊!那,那你准备怎么办?”
朱棣呵呵一笑,“自然是把他们培养的,看起来像个人才。”
“看起来像个人才?”
“对!就是你熟悉的那种,就是下笔千言,胸无一策。只会说大话,屁事不会干,又不食人间烟火,不懂民间疾苦……对了,就是士大夫那种,跟你以前一样!”
黄子澄哭了,你这个形容,还真是不客气啊!
“殿下,我大概明白了,可是这种人,如何能得到各个部落的青睐啊?”
朱棣没回答,而是反问道:“黄先生,那你说一个文人,如何能得到皇帝信任,在官场风生水起,如何混到了宰相的高位呢?”
黄子澄忍不住思量起来……这个读书人,显然不是张希孟、李善长那种,而是王朝中期,靠着正规途径爬上来的文官。
首先,这帮人要有个不错的考试成绩,尤其是在科举之中,要考到前几名,被朝野知晓,获得学历。
对应的,就是让这帮头人子弟进入北平大学堂,得到名师教导,顺利毕业。
其次呢,文人还要什么?
文人需要互相抱团,彼此提携,形成一股势力。
只要大家伙拧成一股绳,才不至于被人坑了。
放到北平学堂这边,就是让不同部落的人,彼此熟悉,结成同窗之谊,甚至让大明的高材生,跟他们成为朋友,拓宽人脉,打下基础。
这样一来,从北平大学堂顺利毕业的头人子弟,就光鲜亮丽起来。
他们有着顶级的毕业证,接受了最好的教育,说话一套一套的。即认识其他部落的人,又在大明有朋友。
一句话,那就是响当当的响当当,绝对是个人物了。
这种人才,当个头人,根本是委屈他们了,这要是到大明,那也是出将入相的人才。
至于他们的水平能怎么样呢?
或许看看宋代的士大夫,也就知道了,或许会有几个天才,但总体拉胯,且无药可救。
黄子澄想通了其中的关键,竟然惊出了一身冷汗。
“殿下,这是谁给殿下想的主意?这个主意也太厉害了吧!”
朱棣眨了眨眼睛,谁?
张先生啊!
不过很可惜,朱棣可没胆子透露出来,只能黑着脸道:“你那天给我出的主意那么臭!我回去自己想的。念在今天让你背个黑锅的份上,我也就不怪罪你了。回头写个办学的方略,送去应天,让我父皇瞧瞧就行了。”
黄子澄无话可说,只能赶快下去。他倒是不能写这里面的乱七八糟算计,只是说要招收部落头人子弟,扩大教化,给他们最好的教师,安排最好的教育,让他们学会本事,效忠大明,做大明的忠臣良将。
这份方略经过朱棣的审阅,送到了老朱的手里。
才看到这个结果,朱元璋眉头紧皱,他向旁边看了看,“朱标,你也瞧瞧吧!”
朱标接过来,才看了几眼,就皱眉头了。
“父皇,四弟是不是一厢情愿了?我,我觉得他是被腐儒愚弄了!怎么能如此天真?应该该快降旨,不许他这么胡来!”
朱元璋仰着头,过了良久,突然抚掌大笑,“腐儒?咱看未必!此人堪称当世鬼才!咱都差点被他给骗了。”
朱标不解,“父皇,怎么这么说?”
老朱轻笑,“朱标,你说挑选最好的老师,就能教出好学生?那为什么张先生要把儿子送去济民学堂?为什么你二弟、三弟,被几个翰林教的兄弟反目?按照他们这么弄,咱看教不出几个真正的人才,反而教出了一堆士大夫!”
朱标大吃一惊,再看这套方略,结合老爹所讲,他渐渐意识到了什么,“父皇,这是谁给四弟设计的?他,他断然想不出来啊!”
朱元璋微微一怔,意味深长道:“这路主意,不像是张先生的手笔,老四身边,有能人了。”
朱标皱眉道:“父皇,为什么不是先生的手笔?”
朱元璋一笑,“要真是先生出手,他多半会主张平分草原,从普通部民下手。那才是堂堂王道!而不是这种,出手之间,鬼气森森,带着无穷无尽的算计。”
老朱说完,认真看着朱标,“你四弟,可有点不一样了。”
朱标怔了怔,笑道:“不管怎么样,他都是我四弟,兄弟之情,情比金坚,我们不会让父皇失望的!”
老朱深深吸口气,终于点头,“好啊,回头叫上你的弟弟妹妹,咱们一起吃个饭。”
第七百一十章 朱标的做事小技巧
老朱到目前为止,儿女数量超过了二十,其中最大的朱标,已经和常遇春的女儿成亲,距离当爹也不远了。
而其他兄弟姐妹,最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哇哇大哭呢!
所以说朱标就是他们第二个爹,长兄如父,不是开玩笑的。
自从张希孟离京之后,朱标也事实上承担起内相的职责,外面的政务李善长负责,但是送给朱元璋的东西,他都要提前过目,分门别类整理妥当。
那些文臣的各种建议,调查报告,军情司的情报,也都要汇集到朱标的手里。家事国事,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
还不到二十的朱标,总是皱着眉头,眉宇之间,渐渐形成两条难以舒展的深沟,给老朱当儿子,可不容易。
更何况现在政务复杂,国事如麻。
幸好在张希孟的影响下,老朱改了不少毛病,朱标总算能喘口气。
皇家上下,凑在一起,愉快地吃了一顿晚饭,趁着这个机会,把那些小皇子,小公主,挨个抱到了老朱面前,让这个当爹的瞧瞧。
看着这一大帮孩子,老朱也是心花怒放,别的不说,他是替老朱家开枝散叶了,哪怕面对祖辈,也能骄傲自豪了。
只是家虽然兴旺了,但是国却是未必。
吃过了饭,老朱把朱标留下来,又让马皇后也过来,一家三口凑在一起,打算算算账。
“最近几天,中书省那边虽然没有动静,但是咱听说了,吏部拖欠了一个月的俸禄,好些人都在闹腾,说是国库亏空,都怪咱好大喜功,这国库的账,到底是怎么回事,朱标,你清楚吗?”
朱标忙道:“父皇,孩儿也确实听说了,而且孩儿还去请教了宋学士和刘学士。”
宋濂和刘基,不光是张希孟的手下,也算是朱标的师父,人品学识,都是朝中公认的。
老朱道:“他们怎么说?”
朱标道:“归根到底,还是支出一下子增加太多。自从天下一统之后,咱们的田赋这一块,增长就慢下来了,其中只在河南等地,略有些提升,但速度也不快。”
这一点谁都没有办法……像当初朱元璋从淮西打到了金陵,一下子多了许多膏腴之地,均田之后,收入立刻暴增,吞并了江西,实力更是成倍增加。
但是随着整个天下纳入版图,这种情况就少了太多。
虽然北方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开垦荒地越来越多,可以提升田赋……但是这些地方根基薄弱,没法一下子增加太多,不然又会出事。
而且还有黄河要治理,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田赋的水平,也就这样了,根本指望不上,这就是一笔死钱。
剩下的就是商税,这部分倒是很可观。
其中盐税足有八百多万贯宝钞,关税也突破了两百万两!
注意啊,关税是收金银的,折合成二百万两白银,这些都会成为大明国库的储备,二百万两白银,至少能发行一千万贯宝钞。
另外赣江水道,长江航运,大运河等处,再有各大城市,茶叶、丝绸、瓷器贸易、北方的骡马、木材贩运……这些也能提供两千万贯以上的岁入。
坦白讲,在张希孟的安排之下,大明的财政结构,可比历史上要健康多了。由于彻底的均田,田赋这一块比历史上多了不少,盐税虽然没有增加,但是食盐价格非常低,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进而消费能力上去了,直接结果就是商税快速增加,民间恢复元气的速度,相当惊人。
应天、苏州、杭州、扬州,这些地方,甚至要比元朝的时候,还要兴旺许多。
但凡事都有两面,张希孟搞得这一套体系,需要大量的官员负责政务,又需要充裕的人才队伍……说白了就是兴学和改革官制。
最近这些年,先是增加了外务部、税务部,商业部,随后又分出了学部和教化部,然后为了清扫三姑六婆,老朱又自己鼓捣出了缉事部。
这还不算度支局一类的衙门。
全都算下来,大明的俸禄支出,就是个天文数字。
现在又是推行义务教育,各项开支,比预计的多了至少五成。
“朱标,这里面有没有弊端?”老朱皱着眉头,他手里的刀,又忍不住了。
“父皇,贪墨的情况,孩儿不敢说没有。但是有些开支确实是以前没有考虑过的。比如有些村镇,道路不通,学童想要上学,就要走很远的路,来回要两个时辰还多。没有办法,就只能想办法修桥补路。还有些更偏远的学生,需要住在学校,也要兴建校舍,解决吃喝的问题。再有一些地方,财政缺口太大,朝廷还要拿钱,补贴教材。另外学童还有衣帽鞋袜,笔墨纸砚……总而言之,想要让孩子们上学,需要付出的代价,比我们想的大多了。”
这时候马皇后开口了,“标儿,朝廷有朝廷的账,咱们也该有咱们的账……你爹是苦出身,坐上了龙椅,往前数,咱们朱家都是穷苦人。是苦得没法更苦了,才不得已拿起了刀剑,打下了这么大的江山。现在轮到咱们做主了,让孩子们上学读书,日后过上好日子,这是咱们该做的。总不能老朱家开枝散叶,兴旺发达,别人就要浑浑噩噩,生生世世受穷!这么干,良心上有亏欠不说,更是会败坏大明根基,总之,咱们不能跟元朝学。”
马皇后的这番话,颇有道理,尤其是在全家人其乐融融,吃了晚饭之后,更显得切中要害。
总不能你们大吃大喝,普通百姓连窝窝头都没有吧!
朱元璋用力颔首,“妹子说得有理,咱既然是天下人的君父,就该替天下苍生想个办法,这是咱的职责所在。”他又扭头,“朱标,现在的缺口有多少,能想办法补上吗?”
朱标道:“父皇,现在的缺口大约是一千三百万贯……这里面的问题是福建等地遭逢暴雨,山洪爆发,茶叶运不出来,茶税这部份有五百贯。本来李相公是想发债的,结果一下子多了这么大的缺口,只怕发债也不行,就造成了部分京官的俸禄发不出来。”
朱元璋点了点头,感叹道:“官吏拿不到俸禄,一时还好,可日子久了,他们就会想办法,毕竟他们不是老百姓,不会眼睁睁让自己挨饿的。这事情绝对马虎不得,要尽快想出对策才行。”
朱标忙道:“父皇,眼下李相公已经准备带头削减些俸禄,优先给下面的官吏发。其次是拍卖一批仓库的旧货变现。不过这也都是杯水车薪,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一是从云南运来铜,二是琉球那边的收入,再有就是北平四弟那边了。”
听到朱标这话,朱元璋和马皇后都颇为惊讶,因为这事不符合常识。
朱棣有钱吗?
一直以来,他都在哭穷,每次写信,都是穷的吃不上饭那种……久而久之,虽然不全信朱棣的鬼话,但是打个对折,朱老四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又是打仗,又是修长城,又是办学。
花钱如流水一般,朱棣也没有聚宝盆。
怎么看都不像是有钱的样子!
管朱棣要钱,搞不好他一阵哭诉,反而要朝廷补贴他呢!
“父皇,四弟那边日子是不好过,但他绝对不是没钱,恰恰相反,他手上应该有不少的钱……这也是孩儿最近才想明白的。”
老朱沉吟道:“此话怎讲?”
“父皇请想,这些年一直是在北方用兵,辽东诸部,朵颜等部,相继归附大明,另外还有高丽。孩儿刚刚听说,四弟在前些时候,设立了一个银行,似乎其中有高丽贵人的存款。”
“等会儿!”老朱打断了朱标的话,“你什么意思?高丽那边,居然往北平存钱,他们是什么意思?给老四送钱,让老四派兵打他们吗?这人也未免太下贱了吧?”
朱标挠了挠头,“我也弄不大明白,不过据关铎的意思,似乎是蓝玉撺掇四弟干的,说是只要存了钱,就不用怕辛旽抄家了。”
朱元璋愕然良久,他突然道:“朱标,你说给老四出主意的人,会不会是蓝玉?”朱元璋讲的出主意,自然是办学的主意。
不过随即老朱就摇头了,“那个主意太过精妙,环环相扣,算计精深,不是蓝玉能想出来的。对了……蓝玉明明是你妻舅,他怎么跟老四走得那么近?”
朱标无奈了,“他也是四弟的师父啊!而且他们脾气相投,关系好也是应该的。”
老朱哼了一声,勃然大怒,“什么脾气相投?分明是臭味相投!你现在就去给朱棣写信,告诉他,至少给咱出三百万贯,越多越好!要是填补不了国库的窟窿,咱就把他扔到窟窿里头!这个兔崽子,竟然把张先生的手稿给骗走了,他倒是好算计,本来咱还想收到皇宫里面,现在好了,成了学堂的了,真是可恶!”
好家伙,老朱也记仇呢!
朱标连忙答应,他去写信了,不过朱标想了想之后,没有直接告诉朱棣出三百万贯……而是告诉他,朝廷有一千多万贯的窟窿,父皇让他想办法,替朝廷排忧解难。
然后朱标给张希孟写了封信,在信中朱标如实讲了老朱的底限,三百万贯,如果少点,二百万贯也成……至于北平能出多少钱,还请先生权衡。
朱标把信写完,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这下子先生能出气了吧!
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传人
朱棣到北平,也快两年了,这小子到底有多少家底儿,知道的人还真不多。哪怕是李景隆和花炜两个卧龙凤雏,也是一无所知。
因为朱棣的长史名叫葛诚,此人在门下省的档案非常简略,只有短短几行字,其中最紧要的,就是葛诚曾经在马皇后手下任事,负责打理过内帑。
上一篇:全民求生:我在荒岛建别墅
下一篇:人在三国,开局夺取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