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500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跟他同来的几个小伙伴也觉得悲伤,但终究没有开口说什么,而是盯着许观,又看了看张希孟。

半晌之后,张希孟才道:“许观,你先起来,我给你说点故事,你听听如何?”

许观渐渐收住哭声,连忙爬起,躬身道:“学生恭听。”

“你知道陛下的家庭情况吗?”

许观道:“方才张相公说过,陛下做过和尚,当过乞丐。”

张希孟道:“陛下本是父母双亲,三位兄长,两个姐姐……大灾之年,陛下长兄去世,大侄病死,只余长嫂一人,携带幼子返回娘家活命,这个孩子便是如今的大都督朱文正。陛下三哥早死,二哥在饥荒之年,和陛下一起安葬了父母双亲,随后入赘,在战乱之中,已经失去了踪影,只怕已经不在人世间。大姐一家失去联系,二姐也死了,只余姐夫带着一个外甥,便是如今的曹国公李文忠。”

朱元璋在登基之初,曾经亲自撰写御制皇陵碑,因此他的家事不说天下皆知,也差不多了。

可是听张希孟这么一说,许观依旧备受震撼。

朱元璋是真不容易,六个孩子,只有他活了下来,大灾之下,几乎是九死一生。还有更惨的吗?

有!

就是那些十死无生的。

“许观。儒家讲仁恕之道,俗语也说,将心比心。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可越是聪明人,就越是容易陷入牛角尖儿。如果你只是拘泥于自己一家的情况,觉得你们非常凄惨,那沦为白骨的那些人,又该怎么办?”

许观脸色涨红,想要辩解什么。

张希孟继续道:“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觉得士可杀,不可辱,认祖归宗,这是天大的事情,也觉得许家那些人,对你们不好,抛弃许家,也是理所当然。你能讲出很多道理,许家也能讲出许多道理。”

“但是我想让你明白,今年是大明立国十年,距离光复北平,还不到十年。天下纷乱,刀兵杀戮,死伤百姓,何止千万!流血染红江河,孤魂野鬼,尚在人间飘荡,无处安身。这就是我们面对的国家,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状。”

张希孟伸手,拍了拍许观的肩头,小家伙下意识抬头,和张希孟的目光对视,又急忙低下了头。

“我知道说这些大话,你未必会舒服,也觉得和你家没关系……但是我想告诉你,在这种情况下,入赘的,被收养的,不计其数。有很多人,连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不知道,比如武学的平安,他就叫平安,不知道自己姓什么,皇后娘娘收养了他,希望他平安,就起了这个名字。后来我问他要不要改个名字,他说不改了,他就叫平安,如果非要问他姓什么,那他姓平!”

许观听到这里,终于变色,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目光不是那么笃定,只是傻傻看着张希孟。

张希孟则是继续道:“战争的创伤,远没有结束。我这次过来讲学,也是希望通过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方式,让大家伙探索富国强兵之道,永远不要让我们的后辈再遭受苦难。国运和个人的命运,在这时候,是相通的。当初决战中原的时候,有几百万民夫,他们推着粮食,携带辎重,男女老少,一起上阵,拼了命给我们送粮食,所求的,无非是天下太平,能够安居乐业。”

“我不知道你能不能听懂我的意思,但是我希望你能以天下为己任,放眼所有百姓。你读书的条件很好,你也十分聪明。你该思索的是,如何更好的利用你的才华,用你的才华,做更大的事情,更有意义的事情。”

“我不是反对你改回原姓,但是我希望你放开心胸,打开眼界,拿出更大的格局。其实这件事情,用不着我出面帮你什么,你能自己解决的。”

许观深深吸了口气,又看了看张希孟。

随后他用力颔首,“多谢张相公,学生记住了!学生确实小家子气了,请张相公放心,我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

许观提到了张希孟的八个字,顿时几个人互相看了看,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从这一天起,几个学生都开始了自己的忙碌。

夏知凤利用一切时间,观察月相,认真记录,仔细计算,很多时候,她忙活的东西,张庶宁根本看不明白。

不过对于张庶宁来说,也没有什么好沮丧的,他很确定,自己就属于普通人,或许自己是普通人中的佼佼者,但依旧是个普通人。

所以张庶宁开始更关心更全面的东西,每一个学科,每一件新鲜的事情,他或许做不到很精深,但是却可以很博学。

除此之外,他也更多的观察周围的人,他甚至弄了个笔记,开始记录分析小伙伴的性格,看他们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什么反馈。

哪些东西容易学,哪些东西很难学……什么样的老师更受欢迎,什么样的课程更有意义。

甚至张庶宁还会抽出时间,跑去蒙学旁听,观察孩子们的反应。

当然了,这些都是学习之余做的事情。

他的主要时间,还都是放在课堂上面……因为真正的“卷王”发动了!

许观这家伙玩真的了。

没错,前面的许观还只是出了一半的力气,随便应付。毕竟不管考的多好,有多少成就,都是人家许家的,跟他又有什么关系?

可是跟张希孟谈过之后,许观仿佛变了一个人。

他一改过去懒洋洋的作风,哪怕他早就烂熟于心的东西,也万分认真,试图找出新的东西……而且他还找夏知凤,向夏知凤借阅笔记书稿。

夏知凤不是个吝啬的人,事实上她很担心同学们把她当成怪物,对她的想法,嗤之以鼻。所以夏知凤不愿意让别人看到。

可许观不同,他是真心求学,夏知凤毫不保留,不光把自己记录的东西拿出来,还把自己的疑问告诉许观,让这位同学帮着他参详。

很短的时间之后,许观也学会了举一反三。

他在天文方面的进展速度,丝毫不比夏知凤慢。

事实证明,一旦卷王全力以赴,就很少有人能跟得上来。

这几个小家伙,甚至埋怨张希孟讲得太慢了。

对此张希孟只能笑笑,他是给所有师生讲的,自然要照顾大家伙的进度,而且张希孟是从算学开始,到天文,历法,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一样一样讲下来……说实话,如果不是这些年的苦读,还有修史修书,积累浑厚,张希孟根本撑不下来。

因为要建立一门学科,就必须知道来龙去脉,总结成经验,形成体系,然后才能拿来教给别人。

如果放在几年前,张希孟也没有这个本事。

他的课不紧不慢讲着,许观也在认真听着,他趁着张希孟讲课的间歇,找到了张庶宁。

“我能问一件事吗?”

张庶宁放下了毛笔,随手合上了笔记,“你说吧!”

“就是我们一起弄得生意,现在书坊能赚多少钱?”

张庶宁一笑,“亏你还有一成股份,竟然不关心了……我可以告诉你,差不多赚了两万贯,分到你的头上,有两千贯……不过我不建议你换成钱,因为接下来张——相公,讲了这么多课程,肯定要刊印成教材的,我们书坊又有一大笔生意可以做,几乎是坐着数钱了。”

许观一怔,又道:“我,我不要钱,我,我想把股份转赠出去,行吗?”

张庶宁愣了少许,才道:“你,你想把股份给许家,换取他们准许你改姓?”

许观摇了摇头,顿了顿,许观才拿出一篇感谢信,递给了张庶宁,“你帮我看看吧,是不是还有不周全的地方?”

张庶宁接过来,展开看去。

许观在开篇就写丧乱之年,颠沛之际,万千百姓,朝不保夕,社稷鼎革,国破而家亡,欲求一饭果腹,一房安身,不可得者,何止千万……倒毙而死,沦为白骨者,又何止千万?

父子二人,得以苟全性命,安稳生存,皆是许家之功。

又孙儿辈许观,入学堂,读书而明理,又是许家恩德。

大恩大德,旦夕不敢忘怀。

故此许观此生不改原姓,只求光大许家门庭,弘扬许家门风,使许家兴旺发达,不负长辈恩泽。

说完了对许家的态度之后,话锋一转,许观写到,水有源,树有根,父子二人,终究身负黄家血脉,为了不使黄家绝嗣,后继无人。

只求长辈垂怜,能准许孙儿辈,日后从子嗣当中,择一人复姓为黄,承袭黄门香火,孙儿辈,感激不尽。

最后许观又说,自己幸遇良友,经营书坊,略有所得,自己愿意拿出钱财,供养许家其余各房后人,读书上进,共同光大许家。

看到这里,张庶宁已经是无话可说。

“你能谦卑若此,再不应允,就是许家不通情达理了。”

许观点头,“多亏了张相提点,我才醒悟。此事有了交代,我就能更好读书,一心求学了。”

张庶宁刹那怔住,什么意思?你还没用全力呗?

求你放条生路给别人吧!

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凤的亲事

许观虽然准备妥当,但还是有那么一丝丝担忧,所有的同学当中,就属张庶宁最沉稳可靠,他决定邀请张庶宁去许家,帮他一个忙。

“要是站台,夏知凤这个张相门人,或许更好啊!”

许观愣了一下,确实,夏知凤这个张相弟子,从身份上讲,更有份量。但是许观还坚决摇头了。

“夏知凤成为张相弟子,也就学堂上下,还有少数人在乎,许家未必会知道一个小丫头。还是你比较好,长得高大,又又有一个书坊。到时候你就装着点,弄得好像出身豪门,背后有庞大势力,也就是了。”

张庶宁下意识摸了摸鼻子,貌似这事不用装啊!我就是出身豪门,就是很有实力!

我爹虽然不会跟着我胡闹,给我撑腰欺负人,但是其他所有人都会,你随便选一个,从皇帝,皇后,太子藩王,一直到满朝文武重臣,愿意给我撑腰的,车载斗量,不计其数啊!

他甩了甩头,打起精神,跟随许观,给他撑腰去了。

一路上张庶宁暗暗揣度,他发现许观这一次,堪称准备充分,一封信,极尽谦卑之中,竟然还带着那么一点点威逼利诱的味道,堪称软硬兼施了。

首先,他把要求降到了最低,他和他爹都不改姓,只求儿子当中,有一人改姓黄,承袭香火……到了这一步,如果许家还不答应,那就太不讲道理了。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层,等许观儿子长大了,又是几十年后,眼下许家老辈,还能剩下几个?到了那时候,想去约束许观,只怕也不管用了,还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其次,许观说他和人一起做生意,赚到了钱,愿意拿这笔钱供养许家其他各房子孙入学……这既是堵许家人的嘴,又是展示实力1

没错,能赚钱就是一种实力的体现。所谓钱通神路,伱不在乎我,还能不在乎钱吗?

而且小小年纪,能赚到这么多钱,背后的故事,绝对是值得玩味的。

许观不着痕迹,展示了自己的力量。

再有,这种事情最麻烦的就是许家的那些亲戚。

什么叔叔大爷,七大姑,八大姨,全都会冒出来……也不知道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反正这帮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扮演什么好角色。

想让许家的后代改姓黄,谁给你的脸?

你们父子,吃我们许家的,喝我们许家的,靠着我们,才能够活命,这么快就忘恩负义了,简直该杀!

虽然他们没给许观父子任何一点好脸子,但他们就是那么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这一次许观提出,以他赚的钱,供养许家子弟,等于给他们抛出了一大块肥肉,这帮人岂能不动心?

就算为了这点钱,也该支持啊!

当然了,人家嘴上不会这么说的,只能讲家法再大,也打不过人情。咱们许家门风高洁,人心善良,孩子都这么孝顺了,想得也周到,怎么就能让黄家绝后啊?

反正道理都在他们那里,怎么说都是对的。

总而言之,张庶宁再三揣测之后,发现许观的这封信,可谓是人情练达,滴水不漏……想必为了这一天,他筹备了很久吧!

或者说,无数个日日夜夜,睡不着的时候,他都在想着这事。

历史上,许观是连中六元之后,担任了礼部侍郎,上书天子,经朝廷恩准,彼时才得以复姓为黄。

其实从这个时间点,包括上书奏请,就看得出来,许家并不愿意放弃这个前途无量的后辈,改姓这事,也远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

虽说张希孟做了很多努力,拆散了世家大族,迁居打压了豪门大户,朱元璋也刊行大诰,全力兴学,又安排老兵返乡,肩负起管理地方的职责。

可即便到了今日,很多村子,还都是一个姓,论起来全都是亲戚,众人凑在一起,家长里短,指望他们干成点什么事情,难度不小。

但是想坏一件事情,那可是绰绰有余。

更有不少村子,依旧保留着祖宗祠堂,依旧将明令禁止的宗法,视为比国法还重的东西。

立国十年,虽然励精图治,但到底不能风清弊绝,天下大治。

其实说得不客气点,江南的宗族,北方的胡风,西南的土司……这些事情纠缠着,绝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甚至可以说张希孟来济民学堂讲学,就是希望从学术下手,培养更多人才,积蓄更大的力量,再以更猛烈的姿态,扫清弊政,重塑乾坤。

许观这一次的改姓事件,或许可以视作年轻后辈,对宗族家庭的一次抗争。

而张希孟并没有旗帜鲜明,支持许观,这里面也非常值得玩味,或许在张希孟看来,这不是最好的时机,也不是最合适的切入点,尚且需要等待。

但不管怎么说,许观这一次胜算极大,张庶宁不觉得许家人会阻止。

可是张庶宁万万没有料到,有一个人竟然不愿意。

这人就是许观的父亲!

当许观跟他提起,要找长辈,提起恢复黄姓的事情……许父整个脸色都变了,他浑身颤抖吗,拼命摇头。

“不,不行!”

一个大男人竟然被说的六神无主,连连后退。

许观看在眼里,竟然有种要哭的冲动。

这就是他爹,一个卑微到了极点的男人。

在许家的这些年,他虽然是女婿,算是主人之一,可是连自己姓氏都保不住的人,还能算人吗?

说来说去,不过是奴仆罢了。

吃饭多吃一碗,炒菜多放点盐,扫院子有散落的树叶……不管多小的一件事,都可能招来一顿臭骂。

甚至是毫无缘由,就被痛骂,更过分的还有抽耳光……打得嘴角流血,惨不忍睹。

许观清楚,张希孟讲得活命之恩,确实是对的,卑微地活着,也是活着,至少没有饿死。

但也仅仅是活着罢了,不会比牛马牲畜好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