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史尽成灰
许观看了看他,无奈道:“或许是你长得丑吧!果然这世道是看脸的。”
景清气得过来锁喉,两个人打闹起来。
张庶宁也懒得搭理他们,太幼稚了。
正在这时候,到了算学课的时候,讲课的先生姓王,叫王湖,他平时对待学生很严厉,每次骂人都不客气,不过他对张庶宁,还有许观,都是笑着脸的。
好学生吗!
很多老师都不免偏心。
不过今天这位老师的眼神很奇怪,他不停往张庶宁这边看,心不在焉,讲题的时候,连续犯了好几次错,自己还都不知道。
一直到了下课的时候,这位终于忍不住了,直接到了张庶宁的面前。
“张相住你家?”
他问得很突兀,张庶宁下意识点头,“是。”
“那你家的条件怎么样?张相能住得好吗?老师家里有一套不错的院子,带花园的。我家吃的也好,请张相去我家吧!”
张庶宁一怔,这是来跟自己抢老爹了?
“王老师,住在哪里,是张相的意思,也不是我能做主的!而且像你这么说,挑好的住处,那以张相的身份,什么样的宅子没有?”
这时候许观而已凑了过来,见王老师要抢走张相公,他也生气了,“先生,张相公住在学生家里,是为了了解生员情况,他还试着给庶宁讲了课程内容,难道张相的决定,也是寻常人能左右的?”
王湖没有注意别的,只是听到张希孟居然给张庶宁讲课,他的眼睛泛红,神色狰狞起来。
强烈的嫉妒,让他几乎扭曲起来。
“不行,必须要让张相公住得好,住得舒服。你们小孩子不懂事,更不要胡说八道!回头就请张相公去我家住!”
说完这位转身就走,显然是去找人了。
张庶宁看着他的背影,半晌无言……他没有生气,反而只是想笑,你知道我爹什么脾气吗?
这么不顾师道尊严体面,要是让我爹知道了,你的下场可想而知……其实不用我爹出手,我给朱棣写封信,你也去北平吃沙子了。
张庶宁头一次觉得,有点权势也挺好的,至少不会被又蠢又坏的家伙欺负。
许观却是很着急,他听说张希孟住在张庶宁家里,心情是很高兴的。他想解决自家的事情,只需要张相的一句话,他就能改回黄姓。
事实上许观已经琢磨着想办法去见张希孟了。
这时候要是被王湖抢走了,事情就变了。
因此他显得很着急,“庶宁,咱们去找齐先生,让他管管这个家伙!”
张庶宁微微一笑,“用不着,咱们要相信张相公,这种宵小之徒,岂能骗得了他的法眼!”
正在这时候,突然有人跑进来,“快,快出去吧,张相已经来了,马上就要给大家讲课了。”
学生们一怔,纷纷起身,张庶宁也不敢怠慢,一起出来。
等他们都站好之后,黑压压的一群人,就在露天地。
这时候张希孟也出来了,他一身布衣,没有多余的装饰,风度翩翩,向着中间走来,刘三吾等人也都跟着。
张希孟刚停下脚步,突然有个人气喘吁吁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把硕大的遮阳伞,高高举起,跑到了张希孟身边。
“张相公,天气热,太阳毒,让小的帮你打伞遮阳吧!”
来人正是王湖,他满脸谄媚,点头哈腰。
张希孟看了看他,反问道:“学生们都这么站着,给我打伞,合适吗?”
“学生?他们都是小孩子,算不得什么!张相公身份尊贵,不比常人!”
“不!”
张希孟突然打断他道:“我认为学生们才是未来,这里面有未来的宰相尚书,未来的学宗大家,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够让大明朝走向繁荣富强,能让华夏文明达到新的高度!身为师长,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璞玉浑金,当成宝贝!天下无有不可教化的学生,只有未能尽心竭力的师长!”
张希孟一摆手,“我用不着这把伞,在场身体虚弱的,年过六十的,给准备座位,备上遮阳伞!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可没说过要尊敬权力,敬畏官吏!这位老师,你要记在心里。”
张希孟几句话说完,且不说王湖如何,在场的所有学生,许观、景清带头,爆发出雷鸣般掌声。
张庶宁看向父亲,眼神之中,充满了崇拜和敬畏。
等大家伙稍微平静了些,张希孟道:“今天我先讲讲师德的问题,尊师重教,这话没错,但是前面要加一句,师者,当表率天下!不能正身,如何得到尊重?”
第六百九十章 师道
张希孟临时改变了主意,不谈具体的内容,而是转而讲师道,在场众人,又岂能不知道为了什么!
刘三吾老脸铁青,齐泰、练子宁等人也都看着王湖切齿咬牙。
天下第一学堂,竟然出来了这么个玩意?
公然谄媚张相公,还跑去打伞,当着这么多学生的面前,简直把师道尊严踩在了脚底下,丢了大人。
张希孟来济民学堂,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弄得张相改变计划,开始讲师德问题,这事必定会传遍天下,尤其是复旦学堂,他们肯定会笑话济民学堂的,到了那时候,可怎么办啊?
这些人简直恨死了王湖,一双双看向他的眼睛,简直要把他给生吞活嚼了。
至于王湖,此刻已经是万念俱灰,一团浆糊。
给张相打伞,虽说谄媚了一些,但也算不得什么大事,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张相公这种官中的极品!
以往有尚书、侍郎、布政使过来,也都是如此,怎么就行不通了?
到底是自己不顾师道尊严,还是张相吹毛求疵?
王湖想不明白,他只觉得自己这辈子,大约是完蛋了。
彻底毁了,一言定生死,一语断是非。
这就是张希孟的恐怖之处!
“我今天要谈师德问题,大约要讲两个方面,师从何来,师教何事……我们济民学堂汇集了八方名师,每一位老师皆是饱学之士,经历十年寒窗苦读,有着过人之处,通过层层考核选拔,才能进入学堂,教导学生。”
“但是大家伙想过没有,放眼天下,能有多少人可以读书?我可以粗略告诉大家伙,在元廷治下,真正的读书人,大约只有百分之一,如果把识字的都算上,也不过百分之三。就是只有这么点人。”
“大明治下,由于多年矢志不渝的兴学,不断的投入,以江西等地为例,识字率能接近两成,其他省份,也能突破百分之五。看起来提升了不少,但依旧是五个人里面,才有一个读书人。”
“这个比例告诉我们,读书人是很珍贵的,稀少的,是国家的宝贝。说到了这里,是不是讲,读书人就高人一等,应该颐指气使,予取予求呢?这就是过去两千年,我们犯的错误,把读书人抬到了一个过高的位置上,甚至出现了站在百姓头顶的士大夫群体,这是惨痛的教训,我们不可以重蹈覆辙!”
“为了培养这些读书人,朝廷每年要花费多少钱呢?仅仅去岁国库开支,就是八百二十万贯宝钞,这笔钱不算民间捐赠,不算地方投入,也不算盐场,税卡,内帑的专项支持……更不算为了供养一个读书人,一个家庭要付出的心血钱财。”
“以去年为例,我们的军费开支是七百五十万贯,这里面同样不包括一些军屯开支,还有债券收入……但不管怎么样讲,花在教育上的钱,比军费要多,这是确定的。”
张希孟讲到了这里,突然一笑,“不少人推崇的宋朝,号称养士,他们的开支比例又是如何呢?仅仅是军费一项,就占了国库支出的七成,如此看来,到底是谁更看重士人,谁更在乎教化大业,似乎需要重新审视了。”
“说到这里,我想有些人就该明白了我的意思,读书人还是非常稀少的,而每一个读书人,都是朝廷倾尽全力,民间耗费心血,是我们这个国家,尽心尽力,供养出来的。是大明朝造就了读书人,不是读书人凌驾于大明朝之上!”
“每一个读书人,应该对国家怀有一份感恩之心,对百姓怀有一份责任!老师乃是读书人中的表率,于国于家,该怎么做,才能表率天下,才能对得起花在自己身上的钱财心血,才能对得起那些对自己有期待的普通百姓?难道国家要花钱培养一群谄媚小人吗?难道百姓想看到,自己掏空家底儿,供养的天之骄子,是个寡廉鲜耻,欺上媚下之徒吗?”
“师德二字,不光是一个老师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是你自己的事情。而是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共同的要求!既然享受了国库岁入建立的学堂,既然拿了百姓血汗变成的俸禄,你们就该符合天下对你们的期望!这也是我在很多立法的时候,专门提出来的,老师犯错,要加倍,加几倍惩罚!别人关十年,老师就要砍头,别人流放,老师就要剥皮楦草!”
“不要把尊师重教,当成理所当然,更不要觉得天下百姓欠伱们的。尤其是对待学生,更不能如此!”
“天地君亲师,很多人把师徒混同父子,这其实是欺人之谈,背后的意思无非是要像对待亲爹一样,对待老师,对老师唯命是从。这是非常荒唐的想法。老师教了学生什么东西,对学生有多大的恩情,能比父子还亲?”
张希孟道:“讲到了这里,就涉及到了第二个问题,老师教学生什么……我以为老师教给学生的,是前人对这个世界的总结,是对天下至理的认识,是知识,是学问……这东西是老师一个人的吗?”
“显然不是,这是古圣先贤,无数才智之士,总结出来的。是传承千百年,恰巧到了你的手上而已。作为一个师长,该做的是什么?是把这些东西,继续传承下去,以至于发扬光大,推陈出新,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由此可见,学生向老师请教,学习知识,不是祈求老师垂怜,也不是老师可怜你,才肯教导……说到底,这些知识学问,是天下公器。掌握公器的老师,该理所当然地传承下去。如果以手中的知识为要挟,挟持学生,不当牟利……这和贪官污吏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公器私用,这就是贪赃枉法!老师不讲师德,绝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律法的问题,我希望所有老师,也包括未来即将成为老师的年轻人,能够明白这里面的关节,尤其不要一时疏忽,自己毁了师道尊严!”
张希孟侃侃而谈,他这番话,已经堪称利刃匕首,刺向了在场许多老师,让众人脸色骤变,不由得低头沉思。
张希孟讲的有道理吗?
或许吧!
其实张希孟讲的最根本的东西,还是将知识和学问定为公器,公者,天下人共有!
作为一个老师,理所当然要把知识学问,传播出去。学生从你这里得到了学问知识,并不需要感激老师什么,只要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这一番道理,等于将还残存的师徒纲常,彻底否定。
果然,张希孟做事,向来是布局深远,一箭多雕。
而且他的高度,也让他可以站在重定纲常的立场上,要求所有老师。
这可比单纯的胡萝卜加大棒厉害多了。
你们敢胡来,可是有国法制裁的。
刘三吾听在耳朵里,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当初在崖山,朱元璋祭告天地,就有阐发君臣大义的味道,等于是告诉天下人,他这个朱皇帝,和前面的皇帝都不同了。
天子如此,臣子如此,如今就连老师的定位也不一样了。
恍惚间,一个全新的天下,再造乾坤!
还真是大不相同了。
其余老师,有人震惊,有人落寞,有人犹疑踟蹰,不一而足。
但是在场很多学生,
高年级的,如方孝孺,他听得格外认真,自己很快也要去当老师了。
到底要怎么对待学生,或许今天张相讲的话,就给他指明了出路。
至于张庶宁,他从很早就有心当老师,放着王爷世子不当,要去当教书匠,是不是太没出息了?
张庶宁一度怀疑,老爹会答应吗?
可是直到今天,张庶宁似乎明白了什么……原来在老爹的眼里,一个好的老师,要肩负起这么大的责任!
没错,在张庶宁的眼中,这些所谓的要求,不是什么负担枷锁,而是证明老师神圣的光环。
教导英才,传承学问,繁荣国家,壮大文明!
这就是师道真谛!
谁还敢说老师不如王爷世子尊贵!
张庶宁渐渐握紧了拳头,眼睛炽热地看着讲台上的老爹,这个父亲,是可以让他骄傲一生的男人!
而此刻的张希孟,还在继续讲,“我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没有回答,知识学问到底是是什么?我以为这里面至少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我们人世的研究,王朝兴替,人情世故,经济民生,社会百态。其二,则是我们生存的这一方天地。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星辰罗列,周天运行,有什么规律!大海苍茫,辽阔无垠,海中有什么奥秘!万千兽类,形态各异,蹿行山野之间,它们又是如何存活?雨雪风霜,春种秋收,又靠着什么力量支配……”
张希孟不断提出问题,学生当中,夏知凤突然瞪大眼睛,傻傻看向台上,她已经愣住了……前面讲的师德问题,夏知凤只觉得有些道理而已。
可是这些内容,却是句句直戳她的兴趣点,很多问题,她翻阅那么多书,也找不到答案。
就在夏知凤以为没戏的时候,张希孟的这番话,却让她惊喜交加,难道张相公能给自己想要的答案?
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题家
张希孟在济民学堂,完成了第一次讲学,他前半段主要讲了师德问题,其实拆开之后,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张希孟讲的是他的教育观,认为老师需要严格约束自己,明白自己从何而来,肩负的责任……有人或许会觉得张希孟对待老师,并不客气。
但是不要忘了,张希孟处在什么时候!
这还是个师徒如父子的年代,凭着师徒关系,门户之见,结党营私,互相攻讦……这种破事在宋元两朝都不少见。
等到了明朝,还要继续发扬光大,并且最终形成复杂的朋党,互相斗争。
张希孟的这番话,说的是当下,也说的是日后。
老师教学生,天经地义,不能以师生之谊,结党营私,更不能靠着主持科举的便利,大肆扩充党羽,左右朝局,这都是绝对不能答应的。
凡事都必须有的放矢,不能顺便胡说八道。
以张希孟的身份,自然能把握其中的分寸。在明初的条件下,多约束老师,比要求学生,重要一万倍。
除此之外,张希孟还讲了文理分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要分开。
张希孟明确讲,老师传的是天下至理,天地正道。
行得正走得端,这也是要强调师德的另一方面。
研究学问,必须人品方正,立意正派,是为国为民……
总体而言,张希孟是浅尝辄止,没有再多说下去,这些内容大可以在接下来的具体授课中,给大家伙仔细讲解。
一个上午的愉快时光,很快结束。
刘三吾打算召集所有老师,重点研究这个师德的问题,所以学生们提前放学。
上一篇:全民求生:我在荒岛建别墅
下一篇:人在三国,开局夺取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