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443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作为朱棣的好玩伴,虽然张庶宁还没有到入学的年纪,朱棣提前给他发了个军师祭酒的官职。

字写得歪歪扭扭不说,纸也是皱皱巴巴,倒是上面的大印,通红通红的。

“四,四殿下杀了叔叔家的鸡,用鸡血按的。”张庶宁低声说道,满脸嫌弃。

张希孟却也无可奈何,心说你嫌弃啊,别人还求之不得呢!

事情还真让张希孟猜对了。

朱棣这混小子,竟然靠着滥发告身,拉拢了一批手下。

里面有指挥使,指挥同知,还有千户,百户,呼啦啦地凑了好几十人。

一群十来岁的孩子凑在一起,还能干什么?

尤其是这种尚武的地方……此前朱院长也办过武学,但那都是针对军中孤儿,还有些将门子弟,而且也不是连续的。

像这种皇子大举参加的,还是第一次。

别的且不说,伙食是相当不错的。

有鱼有肉,小家伙们吃饱喝足,一个个精力爆棚。

朱棣有两大绝学,除了滥用大印,笼络人心之外,他还会讲故事,哪怕说话一套一套的李景隆也比不过他。

很快朱棣就笼络住了一大堆的文武群臣,让他们老实听从自己的调遣,唯命是从了属于是。

朱棣这么干,当然不是光顾着好玩。

他要报复,结结实实报复老二和老三。

你们在宫里,弄了一堆人,靠着人多势众来欺负我。

现在出来了,我也笼络一群人,我就要打回去!

虽然单挑我也不怕你们,但是人多势众,仗势欺人,那感觉是真好!

不出意外,就在武学成立不到半个月,一场大规模的内战爆发了。

朱棣笼络了五十多人,分成了六个小队,有人主动吸引敌人,有人担任主攻,有人围追堵截,有人负责支开老师……咱也不知道跟谁学的,朱棣还真安排得妥妥当当,滴水不漏。

朱樉和朱棡却也不是孤家寡人,他们俩都是皇子,腰里有钱,经常买些零食,却也笼络了十几个人,平时呼啦啦的,还挺威风。

可是这一群干饭人站脚助威还行,指望他们冲锋陷阵,那是想也不要想。

朱棣领着好几倍的人杀出来,这些小子撒腿就跑。

朱樉和朱棡见势不妙,也想逃跑。

哪知道朱棣一个纵身,直接扑了过来。

“还想跑啊!做梦去吧!给我打!”

这两位算是倒了霉,被朱棣一伙围着打。

“朱老四,你,你无耻,你偷袭!以多胜寡,这不公平!”

“呸!”朱棣冷笑道:“你们欺负我的时候,怎么不说了?那时候你们不是说嘛,有本事也让我找人啊!现在我找来了,如你所愿,给我狠狠打!”

这一场大规模的战斗,一直持续了一刻钟,直到耿炳文甩开了几个小崽子,赶了过来,这才算制止了战斗,其他人一哄而散。

只余下朱老四一个,还有鼻青脸肿的老二和老三。

“你怎么不跑?”耿炳文愤怒问道。

“跑什么?人是我打的,一人做事一人当,想怎么罚就怎么罚吧!不过有一点,二哥三哥,要是我挨打了,下一次,我加十倍,算到你们头上!”

朱棣咬牙切齿,简直就像个小恶魔。

朱樉和朱棡都傻了,他们气鼓鼓的,想要靠着老师报仇,结果朱棣这么一句话,弄得他俩不会了,朱棣这个兔崽子,他是真的干得出来。

万一他下一次召集更多人,打得更狠该怎么办?

面对朱老四的威胁,这俩货怂了。

“只,只要你别欺负我们,过去,过去的事,可以一笔勾销。”朱棡结结巴巴说着。

朱棣又看向了朱樉,“二哥怎么说?”

朱樉的脸色一变再变,终于无可奈何,“我,我是二哥,不,不会跟你一般见识。”

这一刻的朱棣,万分得意,征西大将军打赢了人生中的第一场大战,必须要庆祝一下!

随后朱棣就被抓走了,抓走他的罪名可不是欺负兄长,而是伪造公文!

“你给咱听清楚了,这回打你,可不许找二哥三哥报复,不然咱给你加一百倍!”

第六百一十七章 真正的征西大将军

朱老四挨了胖揍,但据说这家伙不但没哭,还是笑着出去的。

反正老二和老三两个废物不能把他怎么样。

那些跟着他闹的小崽子也安然无恙,他岂止是赢了,简直赢麻了!

从今往后,自己就是这武学的老大。

等自己从武学出来,就能当上征西大将军,从此横行天下了,这帮人都是自己的兵,要听自己号令。

想到这里,朱棣简直开心飞起,至于屁股上的疼,反正还能忍着,用不着当回事。反而是自己的大印,费了那么大力气,从旧货市场买来的,结果就这么没了。

父皇还严厉警告自己,不许再闹事,尤其是官印,要是再敢随便封官许愿,就立刻打折他的腿。

朱棣觉得老爹这一次不像是撒谎,自己还是收敛一点。

不过想让自己不闹事,那是不可能的。

大印玩不了,就找点别的东西,反正这个征西大将军,就是他的,谁也抢不走!

朱棣在学堂里折腾,张希孟是真的懒得管。

他现在要忙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其实修史都不算什么。

张希孟收上来了百官的监察考评之权,凡是朝廷的正式官吏,都在张希孟这里,有一份卷宗。

他这个考评监察,可不同于御史台,也不同于吏部。

御史台是发现了问题,一封奏疏上去,就要捉拿下狱的,吏部那里也是三次优等,官升一级,都是有明白规定的。

而张希孟的门下省更偏重日常,看起来非常琐碎……比如这个官员任务完成情况,有没有人举发,人品,学识,是否谨慎小心,有哪一方面的专长,综合考核,能算上第几等……

很显然,门下省的工作量,不是其余衙门能想象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加上张希孟坐镇,门下省才有足够的本钱,和中书省平起平坐。

试想一下,如果门下高官年累月的考评,这个人不算是什么优秀人才,你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提拔这个人,后果是不是都要你承担?你们之间,是不是有私相授受的问题的?

一旦真的走到了这一步,这事情可就麻烦了。

没有足够的本事,是万难扛住排山倒海的压力。

如此惊天动地的权柄,张希孟自然不敢轻易放手,哪怕麾下四大金刚,个个都是能臣干吏,张希孟依旧要把握大局。

这种事情与信任无关,毕竟领了老朱家的一份俸禄,就要对得起这点钱。

除了主持门下省,监修国史之外。

张希孟还有个事情,也非常紧要,那就是组织精兵强将,针对整个大明,进行普查……摸清楚各地的人口户籍,山川地貌,还有物产经济,教育情况等等……

张希孟要求在两三年之内,给他弄出一份大约完整的国内情况汇总。

然后根据这些资料,才好布置下一步的工作。

大明以后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哪里需要增强,哪些问题必须解决……全都要看这些详细的报告。

道理很简单,元廷退到了草原上,最大的外敌没了,然后就天下太平,洪武盛世了?

想什么呢,乱七八糟的事情还有太多了。

百废待兴,老百姓民生凋敝,匪盗遍地。就这个情况,你要是说什么事情都没了,可以完结了,那也说不过去啊!

就拿最简单的一件事情来说,接下来要怎么划分省区范围……元廷留下来的行省制,算是不错,但是省份划分,就太草率了。

你敢想象,元廷搞出了河南江北行省这么个怪物……基本上把中原地区,南阳盆地,两淮,全都化为一个省。

这个省涵盖了黄河和长江之间,广阔的区域,红巾起义,主要就来自这个河南江北行省,算是一手埋葬了大元朝。

另外元朝的江浙行省,也大的吓人,应天,苏州,全都归了江浙,另外福建也属于这个行省,江南最富庶的一块地方,都在江浙行省治下。

至于江西行省,那就更夸张了,居然延伸到了岭南,广州是江西的你敢信?

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都要处理,划分区域,随后安排官吏,加强地方治理。

张希孟把门下省弄成个超级衙门,这些事情,他就没法坐视不理,只能事必躬亲,仔细处理。

张希孟的忙碌自然不用说,但是也有事情,他不得不过问,这不,朱元璋降旨,叫张希孟过去。

君臣见面之后,老朱就叹了口气。

“刚刚拿到了急报,说是冯国用病了。”

张希孟微微一怔,也从朱元璋的手里,接过了消息,仔细看了又看,随后张希孟眉头深锁,陷入了为难。

冯国用当初领受金牌,进军关中,是既定的方略。

就在不久之前,冯国用曾经从关中出去,北上攻击元军残部,成功收复延安府等地,把张良弼一口气赶到了河套。

随后冯国用再领兵向西出击,他们的目标是打通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然后从侧翼截断元廷和蒙古藩国之间的联系。

既是光复故土,又是包围草原上的元廷残部。

这是一项非常庞大的战略布局。

就在挥拳出击的当下,冯国用突然在军中染病,等于是断了一臂。

就连朱元璋都忧心忡忡道:“上一次中原决战,虽然徐达和常遇春立功非小,可是首先发起反攻的,恰恰是冯国用的南阳军团。如今又是如此,要想彻底铲除元廷余孽,非要如西汉一般,凿穿西域,从侧翼包抄元军,这一次的担子,又落到了冯国用的身上。”

“老四成天念叨着,要当征西大将军,殊不知,咱们真正的征西大将军,正是冯国用啊!”朱元璋无奈道:“张先生,你有什么看法没有?谁能接替冯国用,是在丁普郎、傅友德等人当中选一个,还是从朝中安排人过去?”

面对老朱的提问,张希孟竟然为难了。

向西域用兵,毕竟是山高水长,情况极为复杂,非是文武全才的大将,不能为之。

纵观明军诸将,徐达肯定没问题,常遇春这种级别的,都要差着一筹。

可问题是徐达属于三军一人,必须留在朝中,随时应付紧急军情,如果把徐达派去了,遇到了紧要的战事,除了御驾亲征,就只剩下鲁王督师了。

所以冯国用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也是当初张希孟和朱元璋早就商量妥当的。

现在突然冯国用染病,急切之间,谁也不好接替他!

“主公,吴祯、吴良、花云、唐胜宗,这些人本来都有机会的,只是现在有些不好说了。”

朱元璋冷哼道:“什么不好说!这几个人都大不如从前,尤其是花云,原来是骑兵主将,现在却连马都骑不好了,才几年的功夫,竟然颓废若此!真是令人失望!”

老朱想了想,又道:“先生以为,让朱文正去怎么样?”

张希孟微微点头,朱文正确实是年轻将领当中,不可多得的人才,肯吃苦,也能打仗,统御骑兵,袭取上都,立下过赫赫战功。

但是朱文正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他资历尚浅,又是天子侄子,这个身份对他是个帮助,却也是个限制。那些将领未必能完全听他的。

可当下除了朱文正,也还真找不出更合适的。

就在张希孟准备答应的时候,突然从狄道又送来了一封奏疏,正是冯国用亲笔所写。

接到了这份奏疏之后,张希孟和朱元璋都沉默了。

冯国用首先介绍了现在明军的情况。

由于驱逐了张良弼之后,包括当年西夏的主要地盘,宁夏路,已经落入了大明的手里。现在正安排将士屯垦戍边,巩固控制。

由此向西,冯国用是希望打穿河西走廊,尽复故土。

他在奏疏里介绍,由于此前的大战,元廷抽取了许多陕甘诸王的兵马,对付红巾军。结果造成了河西走廊空虚,明军杀过去,几乎是如入无人之境。

但同时冯国用又指出,虽然进军顺利,但是目之所及,人皆穿胡服,行胡礼,与中原风俗迥异,又有色目人杂居期间,汉家百姓,早就所剩无几,俨然到了异域。

奏疏写到这里,可以明显感觉到字迹顿挫,冯国用是忍着病痛写下来的。

“收复西北,移风易俗,片刻耽误不得。臣一人患病事小,国家患病事大。倘若临阵换将,臣以残病之躯,未必能赶回应天,目睹天颜,徒使陛下伤怀。另外择将,又须时日,往返熟悉,怕是要半年之久,误国误民,皆是臣之罪孽。”

“故此,臣斗胆恳请吾皇陛下,不要让臣回京,许臣领兵西进。待到收复河西之后,臣也能瞑目九泉,报答天恩之万一,不负丈夫平生志向!”

看到了这里,朱元璋已经忍耐不住,用力捶打桌子,“咱知道,咱知道啊!冯国用必定是病势沉重,不然他不会这么写的!早知如此,咱就不该派他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