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414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他破锣似的嗓子,伊伊呀呀唱着,可把也速等人吓坏了。

他们被抓了,也就是被抓了,大不了一死,就算死不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可要是连皇帝都被抓了,那大元朝即彻底完蛋了。

不光完蛋,就连老脸都丢光了。

黄金家族,征战一百多年,靠着几代人建立起来的荣光,顷刻之间,就瓦解冰消。

而且向西还有那么多藩国,有黄金家族的后裔,也有其他蒙古贵胃。

名义上大元天子,还是所有诸国的宗主,是蒙古大汗国至高无上的主宰。

可若是陛下被俘了,甚至投降了,成了大明治下的普通百姓,那可就糟透了,完犊子了!

如果说铁锅皇帝死了,很糟,大元朝完了。

如果铁锅皇帝被俘虏,那么糟透了,整个大蒙古汗国都完蛋了。

“这帮红贼,简直用心险恶,手段卑鄙,罄竹难书!”也速气得大骂。

而忙活了一阵子,正在一旁休息的庆童听到这话,直接翻白眼,冷笑道:“他要是有脸,还知道家国天下,就该自杀!以命殉国!”

也速略微迟疑,他这才反应过来,庆童说的是皇帝陛下!

“好啊,这才几天的时间,你就如此大逆不道,蔑视天子,你,你莫非已经投靠红贼了?”

庆童气得抓起手里的铁锹,厉声大吼,“我是投降了红贼,可他们也要用我才行啊!你见过投降过去,天天干重活的吗?”

也速大为惊讶,“不对啊!你一个堂堂丞相,他们怎么会不在乎?”

这时候张康伯喝了点水,也凑了过来。

“丞相算什么?我可听说,就连小明王他们都没杀,眼下还在开封读书呢!”

“小明王?”

也速怔了好一会儿,突然一跃而起,大吼道:“杀!杀!必须杀!”

庆童没明白,忍不住骂道:“你叫唤什么?不嫌丢人啊!”

也速气急败坏道:“必须杀了陛下,要是等小明王来了,他们凑在一起,那咱们大元朝不光脸没了,就要变成贼寇了!那咱们就都完了!”

这家伙疯了一般叫嚷,过了好一会儿,庆童几个才反应过来。

好像真的有点道理,如果铁锅天子和小明王站在一起,恭贺大明天子,那可真就天塌地陷,山呼海啸,乾坤颠倒了。

必须做好弑君的准备,只要把铁锅送来,就一起出手,乱拳打死,推到井里淹死,拿枕头捂死……反正不管怎么弄,都必须杀死铁锅,保住大元朝最后的一点体面!

而到了这一刻,他们也明白了一些,明军不杀,却要比起屠刀高举,人头滚滚,厉害一万倍!

刀刀诛心,诛杀的不光是被俘之人的心,也诛的是天下人心。

这招数到底是谁想出来的?

简直绝了。

他们这边唉声叹气,无可奈何。

而功德营之外,朱元章的御帐,却是喜气洋洋,他正在宴请贵客。

“李平章,这是鲤鱼焙面,你们老家的做法……尝尝吧!”

朱元章说着,一快子剜了鱼眼睛,送到了李思齐的碗里。

原来李思齐决定投降之后,一直在凤翔等地拖着,不愿意前来面圣。他甚至想要继续领兵,北上进攻王保保。

事情拖延到了大都易主,他再也没法拖延下去,只得动身。

不过他想见老朱,岂是那么容易就见到的。

张希孟大笔一挥,让李思齐去各地瞧瞧……然后李思齐就去了南阳,去了陈州,又去了襄阳,武昌,顺流而下,经过江州,到铜陵,再去应天,转了一大圈之后,再让他来到大都!

这一圈下来,比什么都管用。

陈州等地,尚且处于村社集体耕田的阶段,但是百姓干劲十足,基本都能吃饱。甚至有南方的移民过来,安家落户,只为了能多得些土地。

那些老兵把一个个村子,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等到了湖广一带,就能看到成片的移民村落,整整齐齐,一眼望不到头,已经有了些繁华的迹象。

而应天等地,那是商贾云集,摩肩接踵,热热闹闹。

李思齐也不是傻瓜,大明的治理到了这个程度,蕴含的力量那是无与伦比的。

除了乖乖投降之外,就没有第二条路了。

因此李思齐见到了朱元章,就非常谦卑,跪地磕头,老老实实。

朱元章也没有为难他,而是设下御宴,在清河捞了一条十多斤的大鲤鱼,还让张希孟作陪,算是给足了李思齐面子。

“陛下圣睿仁德,罪臣感激涕零,恨不能以死相报!”李思齐感慨道:“想来罪臣不识天数,不明事理。居然投靠元廷,充当打手,简直罪孽滔天,杀了罪臣,也绰绰有余啊!”

老朱没有说话,张希孟反而笑道:“过去的事情,我们不会忘记……但是也不会被过去的事情束缚。你和察罕帖木儿一起起兵,如今察罕旧部不少归附了王保保,这里面应该有不少可以争取过来的吧?”

李思齐毫不迟疑,忙道:“确实,这样的人还不少,我,我愿意想办法劝说他们,不要跟着王保保,要弃暗投明,归附大明。”

张希孟笑道:“当下北方凋敝,缺少劳力,你能想办法争取人心,这是大功,陛下会记得你,天下百姓也会记得你的。”

李思齐连忙点头,而张希孟也选了一块最肥美的鱼腹,夹给了李思齐。

李思齐诚惶诚恐,谢过了张希孟。

就在这位到达大都的时候,又有两个人来了。

这俩人是张士诚和陈友定!

张士诚就不多说了,他扛不住压力,选择了投降。

而且陈友定那里也是乱做了一团,蒲家遭到了各路人马围攻,死得非常凄惨……随后又波及了其余的色目人,他们互相杀戮,自杀自灭,斗得天昏地暗。

好在明军进入,总算平定了乱局。

陈友定无可奈何,只有选择投降。

其实还有个小插曲,陈友定不是一直带着鹤顶红,随时准备做大元忠臣吗?

结果事到临头,他竟然舍不得多喝,药量不够,没有立刻死了。

张士诚看到之后,竟然让下面人准备粪水一盆,给他灌下去了。陈友定哇哇大吐,恨不得把苦胆都吐出来。

好歹算是保住了老命。

修养一段时间之后,跟张士诚一起北上,前来面见朱元章。

不得不说,眼下的大都,还真有那么点热闹的意思了。

李思齐,张士诚,陈友定,这都是扬言要做大元忠臣的人。而就在他们的翘首以盼中,朱文正派人送来了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

这位皇太子还算有点经验,足足跑了三天,跑到又饥又渴,在路上睡着了。

等他醒来,身边都是大明的骑兵。

就这样,这位折腾大元,鸡飞狗跳的皇太子殿下,也来和他的臣子们聚集了。

“饶命,饶了我吧!千万不要杀我啊!”

这位哭得稀里哗啦,明军这边根本懒得搭理,直接把他交给了也先帖木儿。

结果双方见面之后,皇太子直接给也先帖木儿来了个滑跪!

“叔父,叔父救命啊!”

也先都要先冷静一下,想想这个叔父是从哪里来的?

首先,当初脱脱辅左铁锅,干掉了自己的伯父,坐稳了龙椅。两家渡过一段时间的蜜月期,那时候脱脱的儿子进宫跟到自己家。

小辈在一起玩,论起来,皇太子的确可以把自己当做叔叔!

“好,好啊!你管我叫叔叔!那我这个做叔父的,怎么也要给你点见面礼。”

爱猷识理达腊喜滋滋仰头,迎接他的正是结结实实的一个大比兜!

“兔崽子,你这些折腾!打这个,斗那个,掀起多少杀戮,死了多少人?你就不知道羞愧吗?你怎么还有脸活在世上?”

也先左右开弓,把这小子打得嘴角流血,牙都活动了。

爱猷识理达腊能说什么啊!

“我,我也是为王前驱,不得已而为之啊!”

“呸!”

也先帖木儿狠狠啐了他一口,“果然,什么天命,都是借口!回头当叔父的要好好教你张相的文章,让你明白什么是民本!”

几乎与此同时,蓝玉正押解着一辆驴车,由北向南,风尘仆仆赶过来,在这里面,正装着大元皇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所以说还是叫铁锅比较顺当。

蓝玉为了能顺利抓到了他,竟然装成了随着天子一起逃跑的大忠臣,保护着铁锅,跑了三四天。

趁着其他人不注意,在后半夜,蓝玉把铁锅捆起来,背了出来,然后上马疾驰,在路上找了个驴车,才把他带到了大都。

经过不足多言,铁锅到达了大都,龙虎会风云,卧龙凤雏,大元群贤,算是凑齐了。

第五百七十八章 传国玉玺

伴随着铁锅皇帝被俘,除了少数漏网之鱼,还有些被斩杀的倒霉蛋,元廷的心脏已经被扫荡一空。

这个感觉有点像搜山检海抓到了赵九妹,虽然还有些军事首领在,比如王保保……但是大元朝的框架已经散了,无可救药了。

再说得直白一点,大元朝亡了!

确确实实亡国了。

上一次虽然光复大都,但是大明上下,只是庆祝光复燕云故地。

道理也很简单,虽然攻入大都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大元朝已经是一个死人了。只是一个人死了尚且需要吹吹打打,风光大葬,更何况是一个国家?

没有办个像样的葬礼,总归是不行的。

而伴随着元廷皇帝,皇后,储君,悉数落网,终于有了给大元朝办葬礼的前提条件了。

朱文正又从上都开平城送来了足足二十车的资料。

悉数交给了张希孟。

拿到这些资料之后,张希孟也无可奈何了。

虽然靠着恶补,张希孟看了不少书,算是有了点学问基础,但是这些蒙古文档,以八思巴文为主,张希孟根本看不明白。他只能下令宋廉为首的翰林院进行整理翻译。

“我已经向主公请旨,正式成立国史馆,由我负责,不光是修元史,还要修一部从秦汉到宋元的通史。”

“通史?类似史记那种!”宋廉大惊失色,“张相,这可是一部鸿篇巨制啊!到底怎么修,您可有眉目了?”

张希孟笑道:“大约就是秉承我之前的看法。从华夏的兴衰写起,总结历史规律,继往开来。”

宋廉略思忖,就问道:“张相,那,那你准备怎么写秦朝?”

张希孟笑道:“秦朝算是这段时间的开端,写起来自然不容易。而且过去多少年,都是以暴秦呼之。我以为如此看秦朝,十分不公允。”

宋廉思忖了片刻,探身问道:“张相。能不能多透露一些,您打算怎么总结秦朝?”

“自然是统治方式的创新,废掉分封,以郡县治国。结束贵族治理地方,转而用官吏治国……把天下视作一体,天子直接通过百官,掌控每一个百姓……尤其奠定今后几千年的格局。单从这一点来看,秦朝开天辟地,有首倡之功。而汉朝承袭秦制,不但接住了,而且还发扬光大,功劳更大。秦汉为华夏之兴,盛唐代表一个顶点,而自安史之乱以后,就是华夏之衰。一步一步,走到了崖山。”

宋廉耐心听着,不停思索、

很多观点张希孟早就说过了,但是说过了不代表就管用。

人亡政息,没有什么是不能推翻的。

可一旦变成史册,写成通史,那就足以影响后世几千年。

史记过去了那么久,依旧有许多人研读,视为圭臬,就是最好的明证。

而张希孟这一次主持修史,很可能修一部比史记还要庞大精深的鸿篇巨制!

这部史书一成,必定会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必读之物。

假以时日,史书的观点就会沉积成华夏子民的共同意识,从而影响千年,甚至更久。

宋廉稍微想了想,就觉得热血沸腾,“张相,我,我斗胆恳请,让我追随张相修史吧!”宋廉很感慨道:“这些年来,我都是一个文人,并不太善于当官。如今一把年纪,自问还是一事无成,若是能为了这部史册尽心竭力,就算是死,也能瞑目了。”

张希孟笑了笑,“宋学士,我身边的确是缺少修史之人,咱们配合了这么多年,也是珠联璧合,自然是无话可说。但是有关元史和蒙古史的部分,我的意思是咱们能不能找几个当事人,让他们协助修史!”

宋廉笑道:“张相不是早就让这些人写回忆录了,咱们参考一些他们的东西,也算是利用他们了。”

张希孟一笑,他已经猜到了宋廉的意思,忍不住笑道:“我是想在国史馆里,专门召集一批人,让他们负责元史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