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大清朝 第215章

作者:大罗罗

另外,康熙居然还要求孔毓圻以保卫儒家道统为名,向山东、河南、善山西、直隶百姓加派“儒捐”……

合着以后曲阜孔家就专门替大清朝背黑锅?

就在孔毓圻整个人都要难过得瘫软下去的时候,把他带来北京的黄植生忽然在他耳边嘀咕了一声:“圣公,登州……”

幸好还有登州!

孔毓圻心头一下子就燃起了希望……幸好还有登州可去!

大不了隐姓埋名,在登州当个富家翁。

想到这里,孔毓圻的精神一下子就回到了他的身上,于是便拿着题本,一拎袍服,快步走进了南书房,朝着康熙就是三拜九叩:“奴才衍圣公孔毓圻,恭请皇上圣安!”

康熙的声音随即响起:“孔毓圻,从今天开始,你的封号少一个字了,不要叫衍圣公了,就叫圣公吧!”

“奴才领旨!奴才谢恩……”孔毓圻一边磕头一边心说:“圣公?听着怎么和白莲教的头目一样?谁想出来的?”

第497章 康熙,快点加派加征吧!

听孔毓圻自称奴才,康麻子也是一愣,问孔毓圻道:“圣公,朕不记得你抬了旗啊,怎自称奴才了?”

在大清朝,在皇上跟前理直气壮地自称奴才那可不是一般的臣子能有的荣誉啊!那必须得在旗,得是旗人或是包衣奴才。如果其他人要称奴才,那多少可有点僭越了。

孔毓圻连忙叩头道:“回皇上的话,奴才前年就上了折子请求抬旗了……这是奴才最大的心愿,还请万岁爷成全。”

他的话说得诚恳,康熙听了也轻轻点头,似乎颇为赞许,不过让至圣先师的嫡系后人当奴才,还是有点不妥。况且康熙现在是把孔毓圻抬到了和雪域大喇嘛差不多的地位上……康熙可是拜大喇嘛为师的,师傅见了徒弟总不可能自称奴才吧?

想到这里,康熙笑道:“奴才就不必了……朕的心愿是可以成为一统天下,并且让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圣主,而你现在又是辅佐朕的儒宗圣公,我俩的年纪也差不多,不如结为异姓兄弟吧。以后你称朕为皇兄,自称臣弟即可。”

“奴,臣弟谢主隆恩。”孔毓圻又给康熙叩了头。

康熙又道:“圣公弟弟,你以后就别回曲阜了,朕把通州城赏给你当儒宗总坛所在。”

通州城本是大运河的终点站,是北京城东的交通枢纽。但是通往东南的漕运中断后,通州就急剧衰落下去了。去年的北京之变后,大量居住在通州的漕工和漕工家眷又跟着杨起龙跑了,没跟杨起龙跑的也害怕清军屠城,全都没了踪影,所以通州就空出来了。

孔毓圻当然知道康熙把自己转封到通州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管束,所以也不敢拒绝,当下表示道:“皇兄,臣弟这就把曲阜的家人都迁来通州。”

康熙摇摇头,笑道:“这倒不必,孔林总要有人看着的,把嫡系近支都迁到通州来即可。”

“臣弟谢皇兄隆恩。”孔毓圻又是谢恩,又是叩头。今儿他都快变成磕头虫了,不过这种日子以后还长着呢!这到了通州,那就是被康熙攥在手心里了,还不得隔三岔五的就进京叩头?

想到这里,孔毓圻咬了咬牙,捧出了那份请求加派加征的题本,“皇兄,如今伪朱三太孙在东南灭真儒、兴伪儒,自称圣人,还曲解经义,企图断我儒家道统!

臣弟身为至圣子孙,当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登高一呼。奈何臣弟空有杀敌之心,却无杀敌之力,只得代表天下儒生,恳请大皇帝发兵江南,踏平伪儒,斩杀伪圣,禁绝伪经……臣弟也知道如今天下不安,四方不靖,兵费艰难,因此上表请求皇兄向天下深恨伪儒伪圣之庶黎加派保儒护教之费,用以招兵买马,保教护国!”

康熙听完孔毓圻的话,赶忙抑制住喜悦的心情,皱起眉头问:“要加征?会不会苦了百姓?”

孔毓圻赶紧叩头道:“皇兄,若是让伪儒伪经再发展壮大下去,百姓就真的没有活路了!臣弟求皇兄以天下苍生为念,加征加派吧!”

圣公弟弟一领头,南书房里面的大臣马上就跪了一片,全都众口一词:“请皇上以天下苍生为念,赶快加征加派吧!”

康熙看见大家都这么说,也“只得”长叹一声:“那……加多少合适呢?”

加多少的问题,当然是早就研究好了的。康熙的原则就是不加则已,要加就加够加足!

他这些日子仔细研究了万历、天启、崇祯三朝的三饷加派,得出的结论就是加派没错,错在加派得太晚和“添油加派”,没有一步加到位。

在康熙这位圣主用“事后诸葛亮”之法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加派辽饷的最佳时机其实是朝鲜之役结束后。朝鲜之役中,辽东明军折损惨重,李成梁多年经营出来的精锐丧失殆尽。如果万历朝廷能在这个时候果断加派辽饷,不要多加,搞个几百万两发给辽镇,让他们把朝鲜之役的损失补上,那就没后来的事儿了。因为努尔哈赤手下的勇士都去给明朝当兵赚银子了,他还拿什么造反?

当然了,现在康熙也已经失去了加派加征的最佳时机,所以他在改革和扩编新军的问题上不能再抠抠巴巴了……这也是底下一群八旗新军总管大臣和南书房大臣们的一致意见!

首席大学士图海这时上奏道:“万岁爷,在平西王吴应麒入陕后,不算关外、塞北和甘肃,单说朝廷直辖的河南、山东、淮北、直隶、山西等五省账上就有田土两亿多亩,一亩加派三分银子就能有六百万两了……奴才建议将包税的正额也定在三分,再加上丁税的包税也该有几百万,这样朝廷每年光是地丁两税就能收上一千七八百万了。

另外,朝廷还可以在各省、各州府的要道路口广设税卡,用雁过拔毛的办法征收税金……一年收个三四百万应该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再加上盐税、海关税、矿税等各项税收,朝廷的财入就能维持在两千两三百万了!

有了这笔收入,朝廷就可以打造燧发之铳,铸造威远之炮,再广募集蒙古勇士,并且严加训练……不出两年,三十万新军亦可大成!”

康熙还是显得犹豫,“一亩六分银子的税,会不会太重了一些?”

“不重不重,”图海说,“如今大清直辖的五省之地上只有二三百万户,两亿亩地摊一下,一户平均能有一百亩田……若以一百亩计,一亩六分,总共不过六两银,差不多就是六石麦子的价钱。一百亩地的年产,怎么都在几十石,交六石麦子怎么算多?”

康熙点了点头,道:“的确不多,那朕再饶他们一点,就以百亩六石麦子和百亩六两银为税额,由下面的人自选,纳粮纳银皆可。

另外,地方官府不可以再额外多收了!”

“皇上圣明!”

底下的大臣们早知道这个结果,现在都装模作样的喊圣明。

不过话说回来,一亩缴六分银的税率其实也不算太重。在一个朝代初期,人口较少,人均土地比较多,吏治也还算清明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而当人口增加,人均减少,土地兼并增加,农民被迫承担较重的田租和高利贷利息的情况下,别说几分银子的税,就是几厘银子的税也会把一部分最底层的百姓逼上绝路。

当然了,人口多了,这个工商业往往就发达,如果国家能收上足够的工商税,那也有足够的财力维持统治。只是工商税收起来比较困难,没有田税那么好收。

不过现在中华大地上的明、清、周三朝的人口都不多,除了大明之外,其余两朝的工商业也不发达,收不上太多的银子,所以真正决定三朝谁主天下的,就是他们三家谁能把农业税收好了。

在这方面,康熙皇帝用包税人的办法走了个捷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钱粮搞到手。

而吴周那边,则因为有足够的土地可以分配,所以在均田上推进的非常顺利。无非就是给无田少地的百姓发四川的土地,只要四川的土地没发完,吴周就能给下面多加点税。

反倒是大明这头最难搞定……

第498章 秀才造反,有书就行!

大明明王监国元年十月。

随着大明朝廷委派的江北总督兼两淮盐运大使彰武侯杨秀清的到任,以及一系列盐务新政的颁布,扬州东关一带的市面终于又一次变得熙熙攘攘起来了。

扬州东关紧挨着大运河,同时也是苏北沿海各处产出的食盐通过盐运河和大运河进入扬州的通道……因此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这一带就成为了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聚集地。

不过这盐商虽富,在大清小圣主康麻子眼中,也就是一头头圈养起来的肥猪……需要花钱的时候捉几头来宰了便是。自打粤滇乱起,大清朝的军费开支就完全失了控制,朝廷的那点税收根本禁不住花销,所以扬州的“肥猪”们挨宰的时候就到了,这三四年间,前前后后报效了不下两千万两银子。

当然了,康熙是圣主嘛!也不会白拿这些盐商的银子的。所以在淮东即将遭受明军攻打的当口,他就命令施琅、傅弘烈照着扬州盐商报效银子的名册抓人……不,是保护起来!

施、傅二人就把扬州东关这边有头有脸的大盐商的全家,连带着丫鬟、仆役,全都保护起来,送去了北京。男的一律当包衣奴才,女的则看年龄、长相,还过得去的就分给北京之变中没了老婆的八旗子弟当娘子了。康熙自己也以身作则,分到了十个扬州瘦马以纪念死于北京之乱的马佳氏……

但是施琅跑路的时候还是留了一线……并没有屠城,只是抓了那些送钱给大清充军费的盐商,还把顺带着把扬州全城上档次的青楼和养瘦马的人贩子给洗劫了。

所以被明军收复的是一座还存着一些元气的扬州城。

当然了,这座扬州城和明末扬州十日之难前的繁华是不能相比的,但是放在全国人口只有两千多万的新大明,也算是不错的地方了。

而且扬州、通州、淮安三个州府境内的海滩盐场也还存在,这些才是扬州繁华的根本啊!

而借着扬州盐务新政的施行,觊觎盐业大利的商人和资本,就开始从大明各地向扬州东关这边汇集过来了。而其中也有一些从北方“逃回来”的大盐商家的伙计,也都熟门熟路地干起了贩盐的老本行。

在扬州东关大街附近的一条小巷子中,一座空置了好几个月,最近才放租出去的宅院里头,就住着这么一群据说是从北方跑回来,现在准备合伙创业的“小盐商”。

而为首的两人,正是周培公和李光地!

这两位一个是湖北人,一个是福建人,口音不对,太容易露馅,所以到了扬州之后就不怎么出门,一直宅在院子里面研究反书……同时指派桐城人张英领着一群从被“请”去北京当奴才的“盐N代”,出们去张罗食盐的买卖。

他们选择“搞盐”可不仅仅是为了打掩护,还为了方便转移“造反资金”——这可是他们研究明朝锦衣卫编写的“反书”后得出的结论!

原来造反事业是很费钱的!

所以在锦衣卫反书的记载中,明朝的白莲教徒在大部分时候都忙着敛财……周培公、李光地二人是不用研究怎么敛财的,康熙会给他们发经费的。

但是这些经费怎么转移,造反的白莲教徒们又怎么集中,造反用的兵器怎么输送,造反的宣传鼓动工作又该怎么进行,还有造反的指挥机关怎么设置,造反的命令怎么发布,反贼团体的中下层该怎么控制……等等的一大堆问题,在周培公找到的那本锦衣卫“反书”当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这部书……简直就是个造反指南啊!

周培公得了这本奇书之后当然是如获至宝,不仅马上整本抄录下来带回去仔细研究,还一个劲儿的诱惑和他一起南下的李光地、张英、赵申乔、高士奇一起看。

而这几位在大清境内的时候都还能把持住,瞄都不瞄一眼。但是当他们乘坐的沙船从海州抵达扬州府的瓜洲埠税关后,他们马上就改变了想法……既然他们已经走上了造反的道路,那么造反指南还是要好好看的!

万一里面真有东西呢?

就在周培公和李光地二人看反书看得津津有味,脸上还浮现出高深莫名的笑容的时候,一阵脚步声响就从两人所在的书房外面传来了。

正在研究反书的周培公和李光地一下就慌张起来了,李光地放下反书,抄起了一支燧发枪,颤颤巍巍地对准了房门。而周培公则深吸口气,道:“谁在外头,是张五吗?”

外面传来了张英的声音:“是我,李六。”

李光地这才松了口气,低头一看被他攥在手里的燧发手枪,发现根本没有上弹药……

这个时候房门吱呀呀一声响动,已经被推了开来,然后就看见一身员外打扮,脑袋上套了顶风帽的张英快步走了进来。

“怎样?”周培公问。

“妥了!”张英一脸的慨叹,“到底是新朝气象啊……办起事儿来就是利索,也不用给一两银子的贿赂,价值五万两的盐引已经到手了!

而且他们的盐法制定得也实在高明……没有什么窝根(贩运食盐的特权证明),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办个商号,然后去贩卖食盐。只需要以商号的名义在东厂官银号制定的保证账户内存入一笔保证金,就能购入相应数量的盐引了。

至于往哪儿贩盐,卖什么价,两淮盐运衙门一律不问。只要依法缴纳盐价百分之五的通关税,再交点车船过税,就能行销天下了!

而且也不会有什么私盐……一来场盐本就不贵;二来没有盐运衙门的盐引副票,扬州税关都过不了,各地的税关也无法通过,没有盐引副票和通关税票,别处分销食盐的商号根本不敢入货。

更加高明的是,虽然场盐和盐引都不贵……但是盐运衙门和扬州税关能拿到的银子却也不少。”

周培公给图海当过师爷,知道盐务上的猫腻很多,现在听了张英的话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就问了一句:“都不贵,那他们怎么捞银子?”

张英道:“我跟人打听了,这场盐是场商的买卖,他们要交一笔盐场租金,年底还得结一笔商税。

而咱们干得是运商,得花钱买盐引,还得存一笔无息的保证金……咱们是无息,但是东厂官银号会把应付的利息转给盐运衙门,咱们拿到盐以后还得加百分之五的通关税。

最后,咱们这些运商都得在扬州府登记并且租用或购买经营场地,每年还得缴纳一笔商税,可以定额,也可以根据贩运食盐的金额从量加税。

林林总总加在一起,他们拿到的税银也不少!这些税都是一环扣着一环,缺了一环下面的买卖就没法做了。而且负责收银子的盐运衙门、扬州关、扬州府税务司都只管账不管银,银子根本不从他们那儿过,他们要贪就得走账上贪,这三个衙门的账和官银号的账,到年底还得核对,根本就没有下手的办法……这办法真是好啊,盐税根本没法逃漏,一年得多收多少银子?

咱们要不给皇上递个密折,让咱大清的长芦盐政也用这法子?”

第499章 造反必须有理!

周培公和李光地对大清那都是真爱,当然是一心希望大清能一点点好起来的,现在瞧见大明这边有收盐税的好法子,自然希望大清也能跟着学习,于是两人都点了点头。

“伪明虽然是逆贼,但是好办法的确不少,官吏似乎也比较廉洁,和前明真的没得可比……咱的确得把他们的好办法告诉皇上。”

“有道理!这叫师明长计以制明,不丢人的……”

张英点点头,又道:“现在盐引已经到手了,只要去场商那里买进食盐就可以出发了。对了,我刚才去官银号办事儿的时候发现许多扬州乡下来的士子正在换银票。”

“他们换银票干什么?”周培公问。

张英笑道:“当然是想带着银票去赶考了……培公、晋卿,你们俩也去考个举人,下个月扬州府这里就有举行一次乡试,只要通过就能去南京考会试了,以二位的学问,通过这场乡试应该不难吧?”

根据这几个“造反儒”制定的计划,他们下一步要兵分三路,一路去南京讲道理……也就搞公车上书反对均田,并且煽动罢考。

秀才造反嘛!当然不能不讲道理蛮干硬上了,所以周培公、李光地就去南京负责讲理。

一路则去桐城策划起义!之前他们制定的计划是桐城、常州、绍兴一起搞。

但是在扬州这里研究了一段时间的反书之后,他们才发现不能这么搞。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力量有限,一分为三之后就太弱了。另一方面则是在绍兴、常州造反失败后几乎无路可逃。

考虑到大明的强大武力,造反是肯定会失败的!

如果造反失败后无路可逃,那去常州、绍兴搞事儿不就成了送人头?

这送人头的事情,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万一有人承受不住出卖了组织,那就糟糕了!

所以再三考虑之后,大家就决定将造反的力量集中到桐城,由张英、高士奇两人一起去桐城领导造反。桐城距离大别山很近,造反失败后往山里一钻,很快就能逃到吴周境内。

另外,赵申乔单独算一路,留在扬州负责他们几个人张罗起来的运盐商号。

准备和周培公一起去南京搞公车上书的李光地打小就是神童,最喜欢考试了,一听说扬州这边有乡试可以考,马上就手痒了,笑着道:“行啊,那就考一个吧!”

张英点点头:“就知道你李晋卿技痒了……乡试补习班都给你和培公报好了!”

李光地一愣,“什么?补习……班?”

张英笑着从袖兜里面摸出了三本线装本,递给了李光地,“晋卿兄,我打听过了,这三本是此次乡试和会试必考的《均田论》、《算学初解》、《形学初解》……这本《均田论》据说是解释为什么要均田的,《算学初解》和《形学初解》加在一起,则是用来测量田亩大小的。看来朱和墭均田的决心很大,说什么都要干到底了!”

“那咱们可得好好看看!”周培公已经抢着把《均田论》拿到手里了,咱们得先知道姓朱的有什么道理,然后才能在公车上书中把他驳个哑口无言……然后桐城那边再打着儒宗圣公的旗号起兵,即便败了也能打响咱们儒宗的名号,以后伪明国内可就有的好乱了!”

李光地点点头,“也对,咱们得好好看看……敦复,还有吗?”

“有,有……我一共买了三本《均田论》,咱们一人一本,好好看看。”

《均田论》这本书就是薄薄的一本,拢共不过一两万字,内容并不复杂,只说了三个问题,一是公平;二是厘清产权;三是抑兼并。

按照朱和墭的说法,因为明朝中后期以来的吏治败坏、士大夫无德和大明朝廷自己的种种不当,使得天下土地占有情况出现了极大的混乱。官田、卫所土地被大量侵占,民间粮户又将土地进寄到藩王、士大夫名下以求避税。还有大量的土地被隐没,没有被记录在案。

而满清入关之后,又对敢于反抗其暴政的士大夫和豪杰之士大肆屠戮,使得抗清壮士们的土地被剃发降清的顺民和无耻士大夫所瓜分。

鉴于以上原因,监国明王认为现在的土地占有情况是不公正和不公平的,因此必须推翻重分!

其次,由于明末以来的动乱和满清治下实行的更名田、沿海迁界和圈占旗地等政策,使得如今新大明境内的土地所有情况非常混乱。许多人占有着不属于他们的土地,时刻担心被原主夺走,因此不能安心生产。所以也有必要进行重新分配,以彻底厘清产权。

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均田制可以极大的抑制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