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大清朝 第202章

作者:大罗罗

而实际上这些府兵也的确没有经过必要的训练,也没什么装备,顶天就是民壮的水准。

“好!”吴应熊点点头,“那就立即发动府兵,二位王将军,巴将军,江陵的府兵发动起来后,就由你们三人训练……需要什么武器,就到兵部武库中去拿!

两个月之内,务必要将江陵府兵训练成军!”

“得令!”

王公良、巴养元、王绪三人也立即领命。

他们其实不是吴应熊夹带里面的人,但是现在吴三桂被朱和墭毒杀,朱明大军随时会杀来湖北……这可不是闹分裂的时候啊!

吴应熊接着又对汪士荣道:“士荣,你和吾儿世霖一起走一趟河南军前……将吾父被朱和墭毒杀的事情告知应麒及河南军前诸将,并请应麒、国贵回江陵一同主持大事。”

他然后又对儿子吴世霖道:“世霖,你祖父遇害不仅是咱一家的大难,也是咱们大周一国的大难……国难当头,咱们不能只顾着伤心而忘记亡国之危。

所以你就不要和你二叔三叔一起回来,你就留在河南军前,跟着你世琮大哥一起为国守边……记着,你世琮大哥才是军中主帅,你不过是个参赞。”

吴世霖依依不舍地看了眼已经去世的祖父,抹着眼泪回答道:“孩儿知道,孩儿什么都听世琮大哥的。”

汪士荣看完这对父子的表演,心里有点数目了——吴应熊这是让自己的亲儿子去吴世琮身边当人质,换取吴应麒入江陵。

而吴应麒只要肯来江陵,那么吴应熊的大位也就稳了!

想到这里,汪士荣又问道:“世子,您对河南军前的事儿有什么交代吗?”

吴应熊摇摇头:“一切听凭应麒处分!”

汪士荣松了口气,对于吴应熊的哄人手段,也很有点佩服了!

吴应麒得到了吴世霖这个人质,又有了河南军前的全权,而且还可以把吴世琮留在河南军前掌权,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而吴应麒只要回了江陵,被他那个最会哄人的哥哥一哄,多半就欢天喜地的等着当“吴棣”去了。

不过人家朱棣也是先认了朱允炆,然后才给逼反的……如果朱允炆有吴应熊哄人的手段,朱棣还会造反吗?

第466章 越来越像三国了

大明明王监国元年二月初,南京应天府。

这座在前明天倾之后就迅速衰败下来的东南第一城,从去年年底开始,就随着新大明的到来,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繁华起来。毫不夸张的说,这座城市就好像什么神奇的魔力一样,吸引这新大明半京四省之地的钱财、物资、人口,在过去的三四个月中,几乎每一天都有成群结队的“新南京人”或是乘船,或是坐车,又或是拖家带口地步行而来,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分子。

随着人口的聚集,热火朝天的大拆大建也开始了!

南京应天府在明朝的时候是一座拥有一百多万人口,而且还拥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大都会。城区面积极大,也修建了足够多的街区和房舍。但是在被大清朝统治了二十多年后,因为人口锐减,使得许多房屋无人维护,现在到处都是一片破败。只有内城的秦淮河沿岸稍微像样一点。

面对这座又大又破的都会,朱和墭当然祭出了先大拆再大建的办法。先把除秦淮河两岸地区之外的“城市荒地”都圈上,把里面不多的居民迁出来安置到秦淮河两岸。然后一边规划,一边拆除。

而南京皇城、天王府、新军大营、功臣坊、大学坊、织造坊、金银坊等大项目,还有应天府的河道疏通和道路修整工程,还有紫金山孝陵的修复工程,也都陆续开了工。

而为了给应天府的“大拆大建”配套,朱和墭还让人在应天府境内到处寻找粘土和石灰石,准备兴建水泥厂和红砖厂。

而这一系列的大工,自然也为汇集到应天府城的“新南京人”们提供了发家创业和养家糊口的机会。

也让整个城市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活力!

如果不是应天府内城的大街上时不时会有马蹄的銮铃响过,然后就是传递紧急军报的军师府传骑从街道上一掠而过,这座东大都会中的居民们都要以为自己已经身处天下太平的安乐盛世了呢!

不过新南京的百姓们还是感到有些惊奇——这个新大明朝廷真的那么不差钱吗?一边还在和大清朝打仗,一边还在南京城内铺了那么大的摊子。听说广州那边的大工一点不比南京的少,而且还连着搞了两三年,一点结束的迹象都没有。

就在人们疑惑的目光当中,几名传骑飞马一路向东疾行,转眼就到了南京皇城外面西长安街上的军师府衙门。

没过一会儿,就看见今儿正在军师府值班的右副军师左春秋急匆匆的骑着马,带着几个随从就朝着南京皇城的长安右门而去。

与此同时,还有两个小参谋一路小跑着出了军师府,朝着同在皇城大门外的中书丞相府和兵部而去了,还有三四个参谋干脆骑着马出了军师府,直奔秦淮河边的几处赐第而去!

……

左春秋请见的牌子递到朱和墭手里的时候,这位监国明王殿下正在南京皇城北面的北安门内大街旁的一处挂着“织女宫”牌匾的大院子里面,挑选色艺双馨的“织女”呢!

当然了,他挑人的标准还是手艺……至于什么脸蛋和身段什么的,他是没有要求的。

可南直隶和浙江各县的那群马屁官多会办事儿?南直隶的江南地区和浙江省向来盛产丝绸、布匹,有的是会养蚕缫丝纺纱织布的“织女”,而且她们的手艺在那帮当官的看来都差不多……

不过朱和墭还是非常认真地面试这些从江南各地被选送来的“织女”,然后还得根据她们擅长的手艺分配她们去从事种桑、养蚕、缫丝、织丝、印染、成衣等各个工种。另外还一些来自中小丝商、绸缎商家里的小寡妇,则会被挑选出来,组成销售、研发、人事和财务部门。

朱和墭这次准备先搞一个丝绸全产业链……从种桑一直搞到服装设计、成衣生产和产品销售。

当然了,他搞这些不全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改进工艺,推动产业发展。

所谓的织女宫,实际上就是一个纺织研究所,或许也可以看成一个高科技的纺织公司。

而要改进工艺,当然得先摸清如今新大明丝绸产业链的技术底牌了。

而要摸清这些底牌可不大容易,因为各家各派都喜欢把自己的那点东西藏着掖着,也不欢迎朱和墭这种外来大资本的介入。

如果朱和墭要强令下面的桑户、蚕户、机户、丝商把技术交出来,恐怕是得不到真东西的。

所以他才琢磨出这么一个下策……通过把丝绸产业链中各行各业中懂行的寡妇“骗”进宫,把整个产业链“骗”到手!

然后先吃透,再改进。改进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和考察那些寡妇,看看她们当中谁比较有管理和经营的能力,谁比较合适搞技术……将来还可以把她们放出宫去,给她们“风投”和技术,帮她们搭建销售渠道和融资的渠道,支持她们创业,让她们为织女宫赚取大把的利润……

这可真是天才的想法啊!

看着一个个模样讨人喜欢,手艺似乎也不赖,脑子也挺机灵的江南女子,朱和墭真是有点佩服自己的智商了!

到底是能和莱布尼茨一起讨论微积分的天才,真是干什么都能有天才般的思路啊!

他正得意的时候,一个半个月前刚刚被选为织女宫女官的倪娘子莲步轻移,到了朱和墭跟前,行了个福礼。

这倪娘子只有二十来岁,松江府人士,原是个小绸缎商家里的童养媳。长成以后亭亭玉立,眉目如画,成了个极出色的美人儿。可是她的丈夫却早早的染病身亡,甚至都没长到可以圆房的年纪。

这么一美人,还是个小寡妇……门前是非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小寡妇看见朱大圣人,心中当然是喜欢的,所以未言先笑,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还怯怯地看了朱和墭几眼,看得她自己的脸都红了。

朱和墭看着她笑而不语,也有点着急,于是就开口发问:“倪阿妹,有什么事儿你快说啊!”

被他这么一提醒,这个宫廷女官才想起自己是来干什么的。

“殿下,右军师刚刚递了请见的牌子……加急!”

“什么?”朱和墭一愣,脸色顿时凝重起来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加急?

“玲姐,”朱和墭扭头对刚刚封了织女宫贵妃的大波玲道,“你主持一下,孤家得去武英殿了!”

说完他就站起身,带着倪娘子和两个侍从武官,快步出了织女宫。

从织女宫到武英殿距离不近,当朱和墭抵达的时候,中书左丞相诸葛三和,中书右丞相于忠贤,兵部左尚书(陆军部尚书)苏勇,兵部右尚书陈上川都已经到了。

这些人看见朱和墭,就一块儿向他行了一礼,然后就听见左春秋第一个开口上奏:“禀明王殿下,臣刚刚接到江西六百里加急……吴三桂死了!”

“什么?吴三桂死了?”朱和墭一愣,“怎么死的?”

“被人毒死的!”诸葛三和沉着声道,“吴应熊说是咱们毒死了他爹……看来吴周是打算和咱们为敌了!”

朱和墭哼了一声:“老吴一死,二吴相争……这是拿了河北袁家的本子了!有意思,越来越像三国了!”

第467章 坏就坏在人手一本《三国演义》

一听朱和墭提起三国,已经当上诸葛丞相的诸葛三和马上来了劲头,顺着《三国演义》的本子往下说:“大王,臣听闻吴应熊善于操弄人心,吴应麒则勇冠三军。这兄弟二人如果团结一心,吴周的国势将难以动摇。如果我们逼之太急,二吴兄弟必然联手。我们不如暂时不去理睬他们,专力用兵江北。如此二吴兄弟必然会自相残杀,两败俱伤之后,就容易收拾他们了。”

朱和墭连连点头,“丞相的办法不错啊……可是二吴兄弟大概也看过《三国演义》吧?他们应该知道自己拿了袁尚、袁谭的本子,就不会聪明一点儿?他们要是不自相残杀,咱们怎么办?一直等着?”

诸葛丞相被朱和墭的问题问得一愣愣的,一时也答不出来,心里面也有点埋怨罗贯中……写那么多阴谋诡计干什么?搞得军师这碗饭都不容易吃了。

朱和墭又问军师左春秋,“春秋,咱们埋伏在江陵的探子怎么说的?吴三桂是中了什么毒死的?”

左春秋道:“吴三桂拉肚子,吃了南京公医堂的大蒜素中毒死的……据说有人在大蒜素里下了河豚毒。”

“什么?”朱和墭一听这个话就来气儿,“这不是在砸我大蒜素的金字招牌吗?那玩意儿卖得可比黄金贵太多了!”

在朱和墭的产业里面,大蒜素绝对是单价最高昂的东西……比生产工艺差不太多的香水可贵太多了!

不过那也是应该的,大蒜素这种级别的抗生素放在17世界,那绝对就是在“贩卖生命”,对于有钱有势的贵人来说,有什么比生命更贵?

而且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大蒜素的萃取工艺和包装工艺(包装不好容易变质)已经越来越成熟了,产量也越来越大。还建立起了广州公医堂和南京公医堂这两个生产、销售大蒜素的药厂。

此外,朱和墭还通过初期的赠医送药,后来的大规模军用,还有广州公医院的低价治疗用药等手段,彻底打响了名头!

所以从去年开始,广州的公医堂就开始卖高价精装版的大蒜素赚钱了。

南京这边的公医堂分号,则从开张之日起,就开始对外销售高价大蒜素……好买卖才刚开始,吴应熊居然就跳出来说他爹吃大蒜素吃死了!

这卖大蒜素赚来的钱可不是朱和墭自己装兜里的,主要还是用来支持原儒学派的医疗事业和教育事业的。

吴应熊造大蒜素的遥就是在破坏儒家的教育和医疗事业……实在是罪大恶极啊!

既然这个吴应熊是罪大恶极的坏人,那么吴三桂一定是被他杀死的——只有罪大恶极的坏蛋才干得出毒杀亲爹的坏事儿!

想到这里,朱和墭觉得自己已经发现吴三桂遇害的真相了!

“吴三桂一定是被他儿子吴应熊给毒死的!”朱和墭哼了哼,又道,“吴三桂让吴应麒率兵十万北伐中原,摆明了就是要传位给吴应麒……要不然他怎么会把举国之兵都交给吴应麒?对了,吴应麒在朱仙镇那边打赢了吗?”

“打赢了!”左春秋摸出一份军师府右司江西千户所的禀帖,双手递给了朱和墭的侍从大臣颜元,“大王,这是和吴三桂的死讯一起到的!就在吴三桂死前一日,吴应麒露布飞捷报告了朱仙镇大战的结果……康熙兵败求饶,割让了开封府、南阳府、河南府、汝宁府、汝州、许州、陕州等四府三州之地!

另外,康熙所领之军在一月二十日就已经全数退到黄河北岸去了!”

朱和墭笑道:“果然!吴应熊一定是害怕吴三桂会剥夺他的继承权,所以才先下手为强的……咱们应该怎么应对?是不是要联合吴应麒收拾吴应熊这个逆子?”

“大王,”兵部左尚书苏勇提醒道,“您用得这招和《三国演义》里曹孟德的法子差不多啊,这是联合袁谭打袁尚啊!”

对啊!

朱和墭心说:“老罗啊!老罗……你也太能写了,把这些阴谋阳谋都写成了故事,搞得谁都知道了!”

“大王,”诸葛三和摇着鹅毛扇子道,“要不咱们换一种玩法……联合吴应麒打康熙!

吴应熊之前虽然没有多少兵权,但却是吴周的丞相,掌握着吴周的民政财权。

吴应麒虽然手握十万大军,但地盘只有康熙刚刚割让的四府三州。这块地盘算不上太大,根本养不活他的十万大军。而且这四府三州还地处中原,四面皆敌,又无险可守。吴应麒靠着这么点地盘,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如果他不想当袁谭,就只有另谋他处!

我们不如与之金银糖药,再令其西征入陕。这样既可以断康熙一臂,又能威胁吴应熊背后。说不定等吴应麒有了陕西地盘,就会发兵攻打吴应熊了。只要吴家军内讧起来,大王一统南朝的时候就到了。”

“这倒是个妙计!”朱和墭拍了拍手,笑道,“甘陕苦瘠,但是穷山恶水出精兵啊!若甘陕为吴应麒所得,康熙就少了一处价廉人猛的兵源之地了!”

实际上诸葛三和的这个计策也没多妙,不过就是朱和墭的新大明朝廷有钱有糖,硬生生砸出个锦囊妙计罢了!

朱和墭顿了顿,又道,“不过咱们现在还够不着吴应麒啊!谁能走一趟淮西?”

兵部尚书苏勇早就在等这个机会了,马上对朱和墭道:“大王,给臣三个师,臣一个月内就能尽取淮西之地!”

朱和墭点点头:“安庆那边有四个师,本来是用来防备吴三桂的,现在用不着了,都交给你指挥……从明天开始算,一个月内我要尽有原安徽省的淮南之地!另外,二十天内给我打通往汝宁府去的通道!”

“臣领旨!”苏勇也干脆,接着就对朱和墭道,“臣明日就动身……还请水师发一条快舟!”

朱和墭对陈上川说:“安排最快的船送苏尚书上任!另外,再准备十条运银子和白糖的两千石沙船到龙江口码头待命。”

“臣领旨!”主管水军的兵部右尚书陈上川也干净利落地领了朱和墭的旨意。

朱和墭点点头,道:“颜元,你来拟旨……丞相,契爷,等颜元拟好旨,你们马上署名转兵部、军师府和海军军令司,给苏尚书的诏书,今晚就要送去他府上!”

颜元、诸葛三和、于忠贤三人对于朱和墭的吩咐也没什么异议,立马就开始拟旨、署名,没一会儿就把几分诏书都给搞定了。

现在新大明朝廷的实行的是左右丞相辅弼监国的行政体制,朝廷正式诏令必须由监国或监国指定的代理人用印,加上左右丞相署名才能发出。没有什么司礼监,也没有什么六科给事中。

也就是说,朱和墭、诸葛三和、于忠贤三个合计一下,就能包治天下了。这样的行政效率算是相当之高了!

而十一人的大学士团的权力,则被限制在了立法、修法、大学士拜相(左右相必须是大学士)和修订儒家经典这几个方面。

至于咨议会的常设会议,仅仅只有咨议、协商、密折之权,并不能直接干预行政和司法。

第468章 康麻子在八大胡同哭晕了!

当朱和墭得知吴三桂一家拿了“河北袁家的剧本”,准备用驱虎吞狼的办法,驱使吴应麒去吞掉康熙皇帝的陕甘之地的时候,康熙康麻子已经回到那座让他心头滴血的北京城了!

哦,还没入城,他现在正风尘仆仆地策马立在永定门外发呆。

跟着他一起日夜兼程跑回来的三四万陈八旗子弟,个个都和康熙一样……归心似箭,但是到了家门口,又不敢进去了!

因为他们现在已经知道,就在他们出门去和吴三桂的北伐大军拼命的时候,他们的老家却被卑鄙无耻的察哈尔蒙古人给偷袭了……虽然那些卑鄙无耻的察哈尔蒙古人已经被太皇太后和恭亲王调集起来的兵马赶跑了,北京内城也恢复了。

但是他们这些老八旗子弟的家还在吗?

家……得有家人,得有父母妻儿,如果只剩下一座“二环内”的四合院,那还能算家吗?

而且就算妻儿老小还剩下一些,那家产呢?辛辛苦苦贪了的,还家里的老爷子当年跟着老主子们东征西讨时抢来的钱财,现在会不会都便宜了蒙古人?

可别回去一看,除了个“二环内”的四合院,就一无所有了……这不得哭死?

“皇上回来了!呜呜……”

“皇上,我们可把您盼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