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大清朝 第173章

作者:大罗罗

“反清妖,打清妖,不灭清妖民难活。早早开门拜圣人,管教大小都欢悦。

盼大明,迎大明,开了城门投大明,大明来了不为奴。

均田地,均税赋,人间大同在明日。

不禁海,不禁言,天下为公有圣人。”

当范承谟接到台州知府线一信派人送来的禀帖,知道朱和墭的“十万大军”已经走陆路攻占温州,还逼得浙江巡抚田逢吉上吊自杀的时候。

那位满洲正白旗的好奴才,大清台州府知府线一信,正躲在台州府城内一所因为文字狱而废弃的私塾里面,耳边听见的都是台州百姓兴高采烈的歌唱声音——台州府城的百姓们正唱着《迎大明》的歌谣,热烈欢迎朱三太孙率领的大明天兵入城!

线一信的运气比起他的上司田逢吉也实在强得有限,虽然他并不信任台州这边的团练,没有让他们入城协防,而是驱使知府衙门和临海县衙管辖的民壮上城坚守。

但是结果却没有什么两样!

当“天下大公”和“人间大同”的旗帜出现在城外时,台州府和临海城的民壮就唱着《迎大明》的歌谣反清复明了。

而城内的百姓更是跟过节一样,全都剪了猪尾巴辫子,有些个老人家还找出了精心保存的明朝衣冠穿上,然后大家一起上街去迎大明了。

不过线一信并没有让人堵在衙门里面,而是在几个死忠的奴才掩护下,从知府衙门后花园的一个狗洞钻了出去——他是正白旗的奴二代,现在已经抬进了正白旗满洲,是第一等的奴才了。所以他手下还有几个和阎包衣一样,想当奴才而不得的“奴隶”。在关键时刻,这些人还可以舍命护着他这个主子逃进一所废弃的私塾。

这座私塾可有点年头了,明朝中期就有了,一度也是台州赫赫有名的书院。但是到了大清入主江南后就不行了,特别是“明史案”的风暴卷过之后,台州这边的书院私塾倒了一大批,其中就有这一间。

而线一信上任台州之后,对于文字狱也毫不手软,哪怕康熙皇帝已经假惺惺的在开咨议会议了,他也依旧非常努力地搞文字狱,又成功地搞倒了两三间书院。

可是他怎么也没想到,台州这边的无知百姓们根本不需要通过书院和私塾,就能学会《迎大明》的歌谣。

实际上台湾的延平王府哪怕在大清搞海禁搞得最凶的年头里,也有办法对浙江沿海进行渗透和走私。而在康熙废弃了迁界禁海政策后,延平王府和大明军师府对浙江的渗透活动就变得更加疯狂,而且极为有效——迁界禁海虽然是个很大的错误,但是放弃它无疑是在向浙江的反清势力投降!

被迁界禁海严重伤害的平民不会因为康熙在新大明蓬勃崛起情况下的让步政策而感激涕零。

而那些被压制的真正的“反贼”,则因为康熙的让步而满血复活。

之前满清当走狗的公吏则感到非常惶恐,都想投靠新大明以求赎罪。

至于地方上的豪强则看清了清廷的虚弱,全都想投机革命……

结果大清在浙江沿海州府的基层统治瞬间崩解,人人都在盼大明、迎大明。

“主子,已经弄好了,您请吧!”

线一信的一个老仆这个时候已经哭着到了他的跟前,向他报告一件性命攸关的事情。

线一信叹了口气,然后面向北方跪下,磕了三个响头,再站起身,整了整官服,便跟着仆人到了一个“雅间”。

这是个上吊的“雅间”,房梁上已经系好了苏州出品的最高级的三尺白绫,搁在下面垫脚的是一张从知府衙门里面搬出来的黄花梨的凳子。小屋里面还点着上等的东莞香,掩盖住了多年无人居住而形成的霉味,一张破桌子上还摆了厚厚一沓纸钱……这是走黄泉路的路费啊!

线一信掏出个黄封皮的折子,递给了那老仆,“这是我的遗折……你想办法逃出去,把他递给皇上。”

老仆流着泪点点头:“主子走好!”

线一信点了点头,没有再耽搁,就站上了黄花梨的凳子,把脖子套进了苏州白菱,觉得还是挺舒服的,就心一横,踹翻了脚下垫着的凳子!

……

宁波府,招宝山,浙江总督衙门。

短短的十几天下来,刚满五十岁的范承谟就已经显出年老疲惫之态了。

往日这位大清重臣一直都是一副春风得意的模样,声音洪亮,谈笑间气度阔大。但是随着南洋水师有去无回;明军从陆路攻入温州、台州、处州、衢州,一路所向无敌;浙江境内又到处发生团练叛乱,沿海各处时不时的就预警告急。一直还在众人跟前竭力维持的范承谟一下就以人们肉眼可见的速度苍老了下来。

五十岁的人,看着都好像个六七十的老翁了。

谁都知道,大清在浙江的统治行将崩溃。而范承谟已经毫无办法,甚至连逃都逃不掉了……因为通往杭州的陆上交通已经被起来反清复明的团练切断。

杭州、嘉兴等地的消息也早就断了,甚至连烽火台的烽火都已经熄灭多时了。宁波府城中更是谣言四起,有的说大明天兵已经沿着长江攻入了南京!有的说康熙皇帝在安徽被吴三桂和诸葛妖道联手击败,再次被阵斩!还有人说大明天兵和大周天兵在联手攻打安徽、江南、浙江的同时,还分别派出大军走陆、海两路北伐中原,现在已经杀到了北京城下。

总之,大清……要完!

浙江总督的标兵也开始人心浮动了,浙督的标兵不是满洲兵,甚至不是北兵,而是浙江本地兵。

而且浙江总督两三年甚至一年就换一个,换总督的时候标兵是不换的,所以范承谟对底下的标兵控制能力也有限。

现在总督的标兵们缩在宁波府城和招宝山要塞内好吃好喝的还能维持,真要他们保着范承谟杀出去,没准马上就哗变了。

可是范承谟又能龟缩多久?明军随时都有可能杀到宁波城下……

他的好朋友于成龙也被困在宁波,回不了杭州,更去不了南京、北京。

范承谟和于成龙这两个难兄难弟,也只好整日在招宝山的总督府内相对无言,唉声叹气。

眼看着夕阳斜下,也没什么坏消息传来,看来又能多活一日,两人都相视着苦笑一声。正准备一块儿去吃顿好的,就看见一个幕僚急匆匆的走了进来,满脸都是喜色。看见范承谟、于成龙这两个倒霉蛋在那里,就大声报告道:“制军!制军!南洋水师回来了!水师还没全军覆没……回来了十几条西洋大船!”

“真的?看清楚了?”范承谟颤着声问。

“真的,真的……学生刚刚从甬江码头上回来,亲眼看见十五条西洋大船回来了,都打着咱大清的旗号!当先一船的船头上还站着巴军门和菲帮办!”

“去的时候有四五十条船,”于成龙在边上道,“回来时才十五条……看来还是败了。”

“有十五条船就够了!”范承谟回头对于成龙道,“于山,咱们一块儿去码头上迎接巴军门和菲帮办吧。”

于成龙点点头,“好,咱们一块儿去吧。”

第400章 我们是反清复明的洋八旗!

招宝山炮台下的大清南洋水师锚地之中。

此时正是一片萧瑟悲凉的景色,偌大的码头上空无一人,往日还算繁忙的甬江水道上,除了刚刚入开进来的十几条西洋式武装商船外,更是连一条渔船都看不见。

附近的水师兵营也大门紧闭,一点儿人气都没有。

就连甬江的江水,此刻都显得有点有气无力,只是轻轻的上下浮动。

码头上停靠着十五条已经降下船帆的武装商船,清一色的西洋式样,但是却在桅杆上挂着三角五爪金龙旗。这十五条西洋船大大小小的,其中并没有大清南洋水师最大的那两条船——定海巴图鲁号和镇海巴图鲁号。

当范承谟和于成龙二人骑着马,带着一队戈什哈和几个幕僚兴冲冲赶到码头上的时候,所有的西洋式武装商船都已经降下了船帆,放下了铁锚,还把跳板搭到了岸上。

已经有一些穿着黑色或蓝色丝绸马褂(清朝的官服是自己做的,所以不完全一样),戴着顶子官帽,挎着腰刀或扛着火枪的水师官兵已经下了船,正在码头上整队。

范承谟知道这是巴尔特巴军门的“河南规矩”,他们“河南国”那边的水军在登船和下船的时候,都要整队接受长官校阅点名。

看着源源不断从船上下来的西洋人数量很不少,范制军就放心了——损失一点战船没什么,人没事儿就好。船没了可以再造,不,是再租嘛!

当范承谟勒住战马,从马背上下来的时候,他已经看见巴尔特和菲戈了。

两人都是马褂、顶戴、腰道,脑袋后面还结了辫子,和寻常的清朝武官没什么不同——其中巴尔特没有剃发,他是“零时奴”嘛!菲戈则照着大清的规矩剃发了。

看见他们俩都还好,范承谟总算是放心了,脸上还露出了多日不见的笑颜,笑着对于成龙道:“于山,咱们俩得活了……我的衙门里还有几十万两银子,都是这些日子收取的关税。只要能给皇上送去,再把舰队带去北方,皇上最多判我一个斩监候,你最多就是个军前效力了。”

于成龙也挺高兴的,什么斩监候,什么革去官职军前效力的,都是假的……毕竟守土之臣有失地之罪。但实际上谁都知道他俩是有功的,皇上当然也知道。所以风头一过,他们就能官复原职,而且还能大用了。

说着话,两人已经大步走到了巴尔特和菲戈身边。

巴尔特看见他俩过来,就用“河南腔”的汉语喊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反清复明!”

底下的“临时洋八旗”们都跟着大喊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反清复明……”

这些“洋八旗”的汉语说的都不好,跟嘴里含了个橄榄似的,所以范承谟和于成龙都没听明白,范承谟还笑着问:“菲帮办,他们在喊什么?怎么听着好像是反清复明啊?”

菲戈哈哈笑着,“回禀制军,他们在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反清复明……”

“什么?”

“你说什么?”

“逮捕范制军和于成龙!”巴尔特忽然用“河南话”大喊了起来。

底下的列队的“洋八旗临时奴”们似乎早就在等着巴尔特的命令,他的喊声刚落,一群洋八旗已经抽出腰刀或端着火枪向范承谟、于成龙两个人扑上来了。

与此同时,巴尔特等人乘坐的那条大船上也突然响起了听上去非常可怕的“秋秋秋”的怪叫声,然后就是十几枚火箭弹拖着白色的尾焰,扑向招宝山炮台。

而其余在码头上列队的“洋八旗”,也忽然开始发难,端起火枪、抽出腰刀,喊着“反清复明”的口号,或是扑向范承谟的戈什哈,或是冲向招宝山。

已经被两个“洋八旗”拿下的范承谟都懵了,还在那儿问:“为什么?这是为什么?巴军门,你一荷兰人,为什么要干反清复明的事儿?”

菲戈接过了范承谟的问题,苦笑着道:“范制军……巴军门不是荷兰人了,他现在是中国人了,一个一心一意要反清复明的中国人!”

“这是为什么?”范承谟还是不明白。

“哈哈哈,因为巴尔特和菲戈两个洋八旗在十五天前让咱们大明的水师击败,还当了俘虏……为了活命,他们都当了贰臣、三臣,现在是大明的臣子了。”

大笑着回答这个问题的,是个正从战船上走下来的“砍人儒”,红袍黄巾,长剑空锤,面相狰狞,正是刀疤荣邱荣。

原来巴尔特和菲戈当日被俘后,很快就和其他的“洋八旗俘虏”一起被带回了三都澳——人数其实并不太多,也就是五六百,因为当日被打沉的大清南洋水师的船只只有六艘,也就是冲在最前面的六艘。其它的船看到苗头不对全都逃了……只不过它们没有逃回宁波,所以范承谟、于成龙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而这些俘虏抵达三都澳后,为了活命,全都跟着巴尔特、菲戈一起表示要干“反清复明”的大事业了。

于是朱和墭就大发慈悲,把他们统统编入了苍井联队——现在登岸的一千多“洋八旗”,大多都是苍井联队的人。

而巴尔特、菲戈在投靠大明后,当然将招宝山炮台的布防情况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朱和墭、邱荣等人。

原来这座招宝山炮台还是有点料的,它是在明朝镇海炮台的基础上扩建的,而且是由巴尔特亲自设计,由范承谟亲自督建的。虽然还是有点仓促和简易,但只要守军够坚决,还是挺难打的。

所以朱和墭当即就制定了一个奇袭计划,出动了苍井联队冒充洋八旗,还让巴尔特、菲戈带路,又挑了十五条西洋式的战船,让邱荣带着一块而去偷袭……先偷袭定海,然后再来偷袭宁波。

与此同时,朱和墭还亲率一镇陆师走温州、台州一路北上,直扑宁波,还派出大量海军船只运载另一个镇去占领定海,并且在绍兴、海宁、嘉兴、松江等处登陆,以便向宁波、杭州的清军施加压力。

邱荣这时已经到了范承谟和于成龙跟前,笑着问:“你们俩谁是范承谟?”

范承谟哼了一声:“本官就是大清浙江总督范承谟,要杀就杀,本官是不会投降的!”

邱荣笑着不摆摆手:“姓范的,你想什么好事儿?你是范文程的儿子,还想投降?本官找你只是要押着你去劝降别人的……”他这是又问于成龙,“你是谁?你爹是不是大奸贼?”

“下官姓于,名成龙,家父不过是个寻常书生。”于成龙连忙解释道,“下官是顺治初年考入国子监的。”

在朱和墭这边汉奸也是分大小的,如三顺王一顺公,还有李永芳、孙得功这些人的子孙,还有范文程、宁完我的子孙,当然是大奸了!

除非立下大功,否则是不饶的。

而于成龙这样的,大清入关后考试做官的家伙,那就是小奸,还是要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的——如果他们真心改过,愿意为反清复明贡献力量的话。

毕竟这样的“小奸”太多了,要一律消灭,那就树敌太多。

而且其中的确有许多人在清廷心在明的,其中甚至还有被迫降清的英雄之后。譬如李定国的儿子李嗣兴现在就在清朝那边当官……

第401章 这是真王师,大清要完啊!

宁波府,镇海县,招宝山总督府。

当范承谟和于成龙两人被几百个洋兵押解着抵达这座位于招宝山要塞中的总督府内时,他们的心都快凉透了。

心凉透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当了阶下囚,还因为驻守招宝山要塞的浙江兵压根就没一点战斗的欲望,不,他们连逃跑的欲望都没有!

他们不是见贼才逃、望风而逃、误听消息而逃,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割了辫子向明军投降。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浙江兵用宁波话唱起了《迎明王》的歌谣……唱得还很熟,显然是练过的!

这可都是范承谟用银子“喂饱”的浙江绿营兵啊!

一个普通的兵丁,一个月就能领到多达一两三钱的雪花银!而且范大总督对底下人也很宽厚,也不怎么管军纪,也不要求他们天天训练,给他当兵可舒服呢!

可是这些当兵的却一点良心都没有,投降的那叫一个快啊!

最可恨的是那几个带兵的参将、游击、千总,不仅投降的快,而且还上赶着交投名状,主动领着邱荣带来的潮州兵去抄范承谟贪污来的金子……一箱一箱的金条很快被搬到了总督府的大堂上,都打开了盖子,等着邱荣带人来点数。外面射进来的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的都快把人眼给亮瞎了。

这金子多的连和范承谟一起当了阶下囚的于成龙都看不过去了——于成龙是出了名的清廉,而且他还是浙江按察使,有考察吏治之责,却没想到自己“顶两头”的上司就是个大贪。

“螺山,你怎么贪了那么多金子?你这样对得起皇上,对得起朝廷吗?”于成龙看着还源源不断被抬进来的一箱箱的金子,一时间居然忘了自己的身份,还跪在那里质问范承谟呢!

“我,我……”范承谟被于成龙问的都懵了,一时也忘了自己已经阶下囚,还以为是贪污事发,被朝廷派来的于成龙拿了,所以还想解释呢!

“我在浙督任上就捞了两万两金子,不多啊!我可是范文肃的儿子!我家老太太还伺候过豫通郡王……”

还挺委屈的,他当了一年的浙督,其中的半年还管着宁波海关,才捞了两万金,折成银也就三十万两上下,这能叫多吗?而且他范承谟是什么人啊?范文肃(范文程谥号文肃)的儿子,他妈还伺候过多铎……如果不是多铎的年纪只比他大十岁,他都有理由怀疑自己是爱新觉罗的种!

就这样的身份,当了一年的浙江总督才贪了三十万两银子,怎么能叫多?

范承谟又道:“而且这金子也不是我一个花啊,还得……于山,你懂的!”

范承谟是镶黄旗的奴才,而且他爹又给代善他们家当过包衣奴才,他妈又伺候过多铎。这些人际关系传到范承谟手里后,就得砸钱维护,要不然这奴才怎么当?

他在浙江捞到的钱,一多半得孝敬这些主子。

有了这些主子照应,他根本就不怕于成龙查他的贪污。而且康熙那么大一明主,也知道这个道理——那些个爱新觉罗还真能靠几个俸禄过日子?

而且他们也不方便亲自下场去捞,就只能靠旗下的奴才孝敬……

于成龙被范承谟这么一说,也觉得有道理,正琢磨着要怎么替范承谟隐瞒的时候,一个潮州口音突然嚷嚷开了:“点过数目了吗?这些可都是民脂民膏,一定要仔细清点,不能遗漏!”

范承谟、于成龙顺着这声音望去,才发现说话的是大明的“刀疤状元”邱荣。这时两人也想起来,自己已经阶下之囚了。

“点过了,都点过了。”另一个潮州口音回答,“一共有两万一千两百五十五两黄金……”

邱荣点点头,道:“好好,都贴上封条,和那些银子一起运去鄞县交给监国行辕!”

于成龙听见这话,心中就是一叹:这才是清官啊!这个邱状元不仅文采一流,军略超群,而且为官也清廉如水,大清的官真是比不了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