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大清朝 第144章

作者:大罗罗

如今大清已经失去了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这五个比较富裕的省,财入比战前大跌,所以江苏、安徽、浙江三省的税收就更重要了,至少占到大清年入的一半!

另外,也是最要紧的一点。这三省当中的浙江省也出产白糖!

虽然浙江的白糖产量和质量不能和广东、福建相比,但对清朝而言,那就是有或是无的问题。

现在白糖已经从厨房走向了战场,而且成为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可如今世界上的白糖又都出自中国的广东、福建、广西、浙江等四省。其中又以广东、福建的产量最多,质量最好。

而广东、福建,现在都是大明的地盘!

另外,广西现在属于吴三桂的表弟祖泽清和吴三桂的共同统治之下。只要广西不失,吴三桂也不会没有糖用。

而大清的白糖就只能靠浙江供应了……如果浙江丢了,那大清的白糖供应链就不在自己手里了。

虽然朱和墭不大可能完全管控住白糖的流向,但大清获取白糖的成本一定会大增。

如果同时大清再失去江苏、浙江、安徽的财入和人口,那么这场战争可就真的很难再维持下去了。

康熙其实就在等岳乐说江苏、安徽、浙江三省重要。所以马上接过话题道:“皇叔父所言极是,朕也觉得安徽、江苏、浙江三省得失干系实在太大!所以朕就想效仿前明,将江宁再变回南京应天府……皇叔父以为如何?”

“安亲王,”大学士明珠不等岳乐回答问题,就抢着开口道,“日前朝廷曾遣使荆州,从吴三桂手中赎回被俘的八旗兵丁。据担任使者的洪士铭、汪士荣二人回报,现在荆州府城中的百姓上下欢悦,人人欣喜。而曾经去广府探查伪明科举的傅弘烈、周培公,同样报告说广州府城的百姓都欢迎朱逆,抗拒朝廷。这说明朝廷不仅输在战场上,也输在人心上。湖广、广东、福建的人心并不向着朝廷,那么江苏、浙江、安徽的人心呢?”

“麻勒吉,你说!”康熙马上把问题转给了两江总督麻勒吉。

麻勒吉说什么?

说大清朝在江南很得人心?这不是欺君吗?而且这个君好像也不想听这种瞎话。

可是这实话……

算了,还是什么都不说了。

麻勒吉赶紧拜伏在地,屁股高高撅着,一言不发。

这意思很明显了,您要打就打吧,反正这真话是不敢说的。

“曹玺,你说吧,你是朕的自己人,没有什么不能说的。”康熙又找上了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这可是康熙的“自己人”。

“回皇上的话,”曹玺道,“奴才以为江南的人心比之广东、福建、湖广,还算是可以挽回的,关键就看朝廷怎么做了。”

他的话回得有水平啊!

不直接说朝廷不得人心,而说能挽回。而且还和已经被朱和墭、吴三桂拿去的地方比。

康熙点点头,“朕以江宁为南京应天府,并且亲自坐镇,就是为了挽回人心。只要人心在大清这边,朕就能稳操胜券了!”

“不知皇上除了坐镇南京之外,还准备如何挽回人心?”岳乐这个时候多了句嘴。

他这也是实在忍不住了,事情都到了这地步了,还挽回什么人心?怎么挽回?是用横征暴敛挽回?还是用文字狱挽回?

康熙被岳乐一问,也有点犯难,低声道:“那朱三太子和吴三桂是用什么办法得到民心的呢?”

这个问题……这间船舱内的大部分人都知道,可能只有康熙这个圣主不知道。

朱、吴两家得人心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俩字儿——大清!

其实大清朝入主中原后根本不必折腾那么多事儿,躺平过日子也能有个二百几十年。可大清太想“万万年”了,就变着方的折腾汉人,清初的那些年执行力比较强,所以搞得特别厉害。这人心自然就失去得特别厉害了!

当然了,这话就是曹玺也不敢和康熙说的,不过曹玺也已经有了应付的办法,就看见他从怀里摸出一份大红的帖子,双手举起。

“皇上,您看这个。”

康熙一愣,“这是……喜帖?结婚呢?还是生儿子?”

“皇上,这是英雄帖。”曹玺道,“这是一份明年春天在九宫山召开英雄大会、共商国是的英雄帖。是以伪朱三太孙的名义发出的!”

“发给谁的?”康熙忙问。

“不记名的。”曹玺道,“只要自命英雄,都可以拿着帖子去九宫山。这些日子从景德镇发到江宁的许多瓷器瓶里面,都加塞着这种英雄帖。还有一些贩私盐和搞走私的江湖匪类,也在到处散发这种英雄帖。”

“原来如此……拿来朕看看。”康熙冲小桂子公公打了个眼色,后者马上把这张英雄帖送到了康熙手中。

“原来这就是朱逆骗取士大夫人心的办法,”康熙皇帝打开了英雄帖,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说,“朕也是有广开言路之量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嘛!朕也要开一个南京英雄会,让天下英雄都来替朕出谋出力,同保大清!”

第333章 英雄,快开门!

康熙皇帝是个喜欢到处溜达的英武之君,现在又是年轻力壮的时候(南京的兔兔们马上就要知道厉害了),也不大喜欢缩在马车或是轿子里面出门。

大清弓马取天下嘛!康熙皇帝当然应该以身作则,多骑马、少坐车。而今天又是他第一次驾临大清的南京应天府,自然要给南都人民留下一个英武之君的第一印象了。

所以康熙皇帝下了御舟之后,选择了披甲骑马而行,还在一众已经从包衣奴才升为八旗汉军的奴才们前后护卫之下,浩浩荡荡地进入了南京仪凤门。

而当康熙策马走出龙江口税关大门,走在仪凤门外大街上的时候,马上就发现不对了——这南京的百姓表现得很奇怪啊!他们怎么都挺直了身子跪着?而且还都仰着脖子、瞪大了眼珠子在打量他。

这是什么规矩?

康熙心说:“老百姓跪迎圣驾的规矩不应该是撅屁股跪吗?怎么挺直了跪?跪姿不对啊!而且他们还瞪着眼珠子看皇上……本皇上哪儿不对?衣服穿错了?帽子戴反了?”

“小桂子!”康熙现在也没地儿照镜子,只好把自己的心腹太监叫到身边。

“主子,您有什么吩咐?”

康熙问:“你看看,朕的衣服、帽子没有穿戴错了吧?”

“没有啊……皇上,您觉着穿戴的不舒服?”

“不是,”康熙低声道,“你没发现南京城这里的老百姓很奇怪吗?他们都挺直了跪着,而且还瞪着眼珠子看朕!”

“这个……”小桂子公公心想:“人家在看你的脑袋是不是原装的?”

想到这里,小桂子公公也只好和康熙说一点实话了:“回皇上的话,这些人都不是真百姓。都是驻防八旗和绿营兵的眷属,还有一些是江宁城内各个官署里面的官眷。安亲王他们害怕有刁民背着天雷在您路过的时候炸了,所以……”

“那和他们挺直了跪有什么关系?”康熙还是没明白。

小桂子公公只好接着拐弯抹角地往下说:“皇上,是这么一回事儿,那些驻防八旗的眷属中有不少老人都是当年从龙入关,在跟随豫通郡王踏平江南后就一直留守在此地,已经二三十年没见过咱大清的主子了。今儿皇上亲至,他们自然要好好看看。”

“哦,原来如此,”康熙点了点头,笑道,“那朕就让他们好好看看。”

说着话,康熙皇帝就一扯缰绳,策马到了一个直身跪地的白发老人身边,笑着对他说:“老爷子,看清楚了没有?”

“看清楚了,”这老八旗许是老糊涂了,居然笑道,“是皇上,您是真皇上……您脸上有麻子!皇上,您脖子上的伤好了吗?不疼了吧?”

脖子上的伤?

康熙一愣,但马上就反应过来了,合着这帮奴才在看朕到底是不是真的大清康熙帝啊!

不过康熙还是有点圣明的,虽然心里很不爽,但还是刻意放慢了速度,好让下面的奴才好好看看——他是真的!脖子上的伤也好利索,大家可以安心当奴才了!

还别说,康熙这种大大方方的态度,还真是能让人放心的。他刚才要让人把那个乱说话的老八旗砍了,那就完蛋了……他这是杀人灭口呢!谁还相信他是“砍头不死”的真康熙?

所以康熙接下去就策马缓行,还用一张满是麻子和微笑的龙颜去面对质疑的目光。

跪在仪凤门外的高仿老百姓这回终于确信康熙真是“砍头没死”,这是真命天子啊!看来大清朝一时半会儿还完不了。

于是震天动地的欢呼声马上就起来了。

“皇上刀枪不入!皇上万岁……”

“皇上刀枪不入!皇上万寿无疆!”

“皇上刀枪不入!大清天下无敌……”

还刀枪不入了!

康熙也是哭笑不得了,不过他也不会出面去制止这种对他有利的谣言……这年头是“法术大兴”,据说广东那边都有法术大学堂了。如果康熙皇帝没有一点道行,这皇上还真有点当不下去了。

想到这里,康熙皇帝的心情就稍微好了一点,但是这好心情并没有维持太久。当他策马走进凤仪门后,心就一下子沉下去了。

因为凤仪门内的街道上冷冷清清,所有的店铺都紧闭着大门,没有一个百姓跪在那里接驾,只有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守在街道两边,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由凤仪门到江宁旗城,也就是原来的南京皇城外的这一路,都是如此!

原来岳乐他们可以动员出来的“高仿老百姓”也就是两三万之数,其中半数摆在凤仪门外迎驾,还有一半都在旗城里面迎驾。

而在凤仪门和江宁旗城之间的几条长街两上,就只有八旗兵丁站岗放哨了。

没有一个真百姓自发上街去接驾……当然了,岳乐、额楚、麻勒吉、曹玺这些人也没去组织百姓上街参观皇上——其实也不让看,得撅屁股跪迎,一不小心还得让八旗兵拖下去一顿好打,谁吃撑了凑这热闹?

而且岳乐、额楚、麻勒吉、曹玺这些人也不想让百姓上街撅屁股跪,因为现在是“法术大兴”的时代了!康熙会砍头不死,而广东的朱圣人会飞剑和天雷……说不定他会派出死士背着天雷潜伏到江南,混在迎驾的百姓当中,等皇上路过时就爆炸,那可真是防不胜防!

所以他们几个干脆命令龙江口码头到江宁旗城这一路的商铺统统不许开门,沿街的窗户不许打开!

所以康熙皇帝才会看到一个冷冷清清,而且空气当中还弥漫着敌意的江宁城!

这里可是朱元璋龙兴之所在啊!

当康熙皇帝进入江宁旗城的时候,脑海当中突然冒出了这样的念头:“下江南易,收江南之人心不易啊!不行,朕一定要和姓朱的争一争江南的人心……得让江南的英雄都来支持大清,可不能让他们都跑去九宫山。对了,这江南的英雄都有谁呢?”

……

大清康熙十二年十二月末,年关将至,浙东一带正经历着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节。

始于明末的小冰河期仍然没有过去,浙江的冬天依旧奇寒无比,而且还不是北方的干冷,而是南方特有的那种湿冷,潮湿加上低温,寒意几乎要浸入骨髓里面。

而在宁波城外白云庄中的证人书院里面,一群光头没戴帽子,露出金钱鼠尾发辫的中年人和青年人,却冒着寒意赶来,正眼巴巴地望着一个头戴风帽(就是那种太平天国的帽子),身穿交领布袍的干瘦老者。

而那老者端坐在一张书桌后面,书桌上赫然摆放着两张大红请帖。

两张请帖的封皮上都写着三个大字:英雄帖!

这是两份记名帖,都是给这位老者的。其中一份是以大明监国定王朱慈炯的名义发出的。

而另一份,则是大总统吴三桂发出的!

这位能让朱慈炯(朱和墭)和吴三桂同时出面邀请的人物名叫黄宗羲!

两份请帖,一前一后送达白云庄,都是请黄宗羲这些名满海内的大儒去九宫山参加英雄会的。

可是黄宗羲却不能去!

“老师,老师……”一个中年男子飞也似的跑进了黄宗羲所在的书斋,“范制军已经亲到庄外……白云庄周围,已经被总督衙门的标兵团团围住了!”

第334章 额不是真英雄啊!

飞奔进来向黄宗羲报告范承谟兵到的男子名叫万斯同,是黄宗羲的弟子,同时也是浙东一带赫赫有名的万氏八龙之一,黄宗羲现在居住和用来开办证人书院的白云庄就是万家的产业。

这黄宗羲在南明的弘光朝覆灭后,曾经在家乡召集了六百义军抗清。还在鲁监国手下当过兵部职方司主事,还曾经率兵攻打过乍浦。后来又和其他一些抗清英雄一起躲进四明山“打游击”,后又当过鲁监国的左副都御史,并且同阮美、冯京第一起出使日本借兵,到过长崎。

再后来鲁监国的抗清事业凉透了,黄宗羲也心灰意冷,不再坚持抗清,而是辗转于慈溪、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设馆讲学,同时写出了《明夷待访录》和《留书》这两部足以奠定其大儒地位的著作。

到了康熙六年,完成了《明夷待访录》的黄宗羲,又在弟子们的资助下,在宁波白云庄重开了由刘宗周创立的证人书院,开始在文字狱的夹缝中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而这么一所不好好钻研八股文,整天研究什么“明”啊,“夷”啊的书院,当然是浙江官府的重点关照对象。

谁要是能把黄宗羲当文字狱的首恶给抓了,那这功劳可就太大了。

所以范承谟上一回当浙江巡抚的时候,就已经整理好了黄宗羲的黑材料,想办他一个凌迟处死的。

可没等他把这材料报上去,康熙就发廷寄让他去找诸葛后人的麻烦,还让他去找什么《诸葛遗书》……这下范承谟就不敢把黄宗羲的黑材料往上报了。

范大奴才太知道主子们的心思了——主子让你找《诸葛遗书》,你找不来是无能!可如果能找来本《明夷待访录》交上去,那主子会怎么想?

合着主子交代的正事儿不好好办,一天到晚整这些没用的!

所以黄宗羲无意之间就躲过了一劫。

而稍后范承谟又去了福建,虽然没多久就回浙江当总督了,可没等他派兵去捕拿黄宗羲……康熙被斩首,大清就要完的消息一夜之间就传遍了浙江。

这下范承谟哪儿还有心思办文字狱?大清都要没了,到时候他自己就是东躲西藏的反贼了,他还办别人?没准就是黄宗羲来办他了!

就在范承谟准备跑路的时候,皇上身边最信任的桂公公终于从江宁来了杭州,还带来了康熙的廷寄和一份“英雄名单”。康熙首先在廷寄中说明了“砍头不死”的真相,然后又嘱咐范承谟照着名单去请人,请到后再亲自护送他们去南京应天府——就是江宁府了。康熙抵达江宁后,就明发上谕,宣布改江宁府为应天府,为大清南京,地位等同于关外盛京。

看见了桂公公,又看过了康熙的亲笔廷寄,范承谟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于是打起精神,替康熙皇帝好好办差了。

而康熙皇帝让桂公公带来的“英雄名单”上排名第一的就是黄宗羲!

这么大的英雄,可不能让他跑了……

“不要慌,现在可不是办文字狱的时候……朱三太子和吴三桂都在争取天下英雄为他们效力,康熙再昏庸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大兴文字狱。”

黄宗羲听闻白云庄被围,却是一点不慌,笑着对眼前的十八名弟子道:“今乱世至,天下三分,正是英雄男儿建功立业之时。尔等已得吾之学问,又当壮年,是时候出山以佐明君了。你们可以带着为师的《明夷待访录》和《留书》去九宫山,至于要出仕明朝还是吴三桂,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你们十八人,要不一边分九个吧!”

“老师,那您……”万斯同忙问,“我们都走了,您怎么办?”

黄宗羲笑道:“为师就带着《明夷待访录》去见康熙!”

……

湖南澧州,石门县,夹山寺。

在一座覆盖着白雪的楼阁之中,一个高个儿,宽肩膀,颧骨隆起,天庭饱满,高鼻梁,深眼窝,浓眉花白,左眼下面赫然有道伤疤的老和尚,正守着个红泥火炉,悠然自得地翘着腿坐着,一会儿看看火炉上面的火焰,一会儿又看看手头的一份大红请帖。炉上热着一壶夹山牛抵茶,茶香馥郁,隐约之间还有一丝妙不可言的禅意。

这老和尚法号叫奉天玉,是夹山寺的主持,也是个颇为神秘的人物。

他是顺治初年时带着一大群五大三粗的弟子云游到此,听说三朝御修的夹山寺被清兵抢完后就烧掉了,觉得非常可惜。于是就找上当时的石门知县魏绍芳,打点一番后就顺利“承包”了夹山寺,然后拿出一笔天文数字的“私蓄”用于修复寺院。没几年就“丛林大举”,不仅“尽复旧观”,还增修了许多殿堂和设施。居然让这座夹山寺一举鼎盛,规模宏大,远胜以往,有九殿一宫,号称需要“骑马关山门”。

这种事情如果出现在有钱人太多的太平盛世中也不奇怪,许是那个阔佬想着要修来世呢?

可是顺治初年那是什么情况?兵荒马乱的不说,人口还少了十之七八,到处都是一片凋敝,居然有这么个阔佬和尚……而且还没被强盗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