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55章

作者:崛起的石头

“曾与尔为友,我亦要向皇上请罪!”

闻言,王化贞脑子“嗡”的一下,一屁股坐在西暖阁里,望着皇帝身后那颗人参,归于绝望。

第八十八章 一波未平

广宁战后,前后二十余万军民倾覆,作为大明皇帝,朱由校必须给全天下人一个交代。

于是,兵部尚书张鹤鸣撤职下狱,诛杀三族,广宁参议王化贞由缇骑押缚回京。

昨日西暖阁见皇帝后,也被东厂番子押入大狱。

现在熊廷弼擅自放弃沈阳,固守辽阳一事,则是最近外朝争论的焦点。

东林党人显然是打算拿熊廷弼说事,再不济,也要拉他下水,换人经略辽东。

在这种时候,没有人看得见熊廷弼经辽数载,给努尔哈赤后金造成的打击,对辽、沈一带局面改善的努力。

这天,各部科道再度奏请。

这次他们不再喊着王化贞无罪,只是一口咬住熊廷弼弃沈阳,于辽阳龟缩不出,畏战不前之事。

奏折雪片一般飞入西暖阁,朱由校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这天一大早,艳阳高照,内阁首辅叶向高来到值房,他尚有诸多部务需要处置,作为王化贞的座师,他也是此回辽事的众矢之的。

他历经三朝,在宦海中起起伏伏,天启元年来,国事虽有稍许起色,但大势仍坏。

出了王化贞之事后,东林诸臣来往奔走,想要救下王化贞,叶向高被卷了进来,也渐觉力不从心。

他咳嗽几声,打开桌上的一份奏本,当即蹙眉。

叶向高读了两段,又翻回首页,仔细确认了一番上疏者的官职,始终觉得有些不可置信。

这份奏本的落款姓名,是继任广宁参议的孙承宗。

日前,孙承宗以兵部侍郎衔前往广宁,继任参议,这是皇帝直接下谕。

因人而异,各部科道都没什么怨言。

孙承宗任参议很顺利,王化贞被缇骑逮捕几日,他便赶到广宁上任,打算一展抱负。

此前,他也是诸多抨击熊廷弼经辽不力,畏战不前的人之一。

但事实往往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真到了自己头上,话就说的不是那么容易。

到广宁几日的功夫,孙承宗对熊廷弼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折。

这份奏本中,孙承宗一改往日态度。

称熊廷弼经辽数载,虏酋未得寸进,虽有损伤,实是情非得已,而王化贞贪功冒进,才应获罪。

叶向高有些无奈,苦笑一声,决意细读下去。

其实,孙承宗态度之所以彻底改变,还不是因为自己到了辽地,对战情状况有了详细了解。

他切身实际的感受过,知道熊廷弼经辽不易,也知道辽地是个大火坑。

无论巡抚洪承畴、经略熊廷弼,还是他这个新上任的广宁参议,如今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一地有失,三者同罪。

到了那个时候,朝中还会磨砺笔刀,对孙承宗这个昔日的帝师抨击相向,往日的情谊,会在一瞬间碎裂。

看完,叶向高捏了捏眉心。

他久居京师,朝堂之事虽了如指掌,但毕竟身居文职,辽东地势,广宁也好,辽、沈也罢,对他来说,不过都只是一些遥远而陌生的地名。

“袁崇焕……”叶向高重复了一句这个名字。

他始终想不明白,这只是一名宁远的四品兵备佥事,却得到孙承宗如此力荐。

孙承宗如今这份奏本,不得不让他心生警惕。

若自己去了辽地,会不会也是这样?

除了为王化贞定罪,孙承宗的奏本中也提出了另外一个建议。

便是放弃糜烂的辽、沈数百里土地,收缩至宁远、锦州一带建立防线。

孙承宗的设想,是提升宁远兵备佥事袁崇焕的地位,令他驻守宁远,而自己放弃广宁,移驻锦州。

宁、锦一带,层层筑起高垒,招募辽人守辽土,扩充辽东军的规模,形成一道天堑。

叶向高知道,自己没有去过辽东,并不能理解孙承宗的想法,所以,他选择将这份奏本下部议。

……

孙承宗的奏本一下部议,即在朝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一石激起千层浪,前几日针对王化贞、熊廷弼之争者,转头又搅入设立宁、锦防线之论。

在此期间,部院中出现了另一个声音。

这些人曾支持熊廷弼,声称袁崇焕人微言轻,不足以任大事。

通政司提议,常驻辽阳的熊廷弼移往山海关,调大同巡抚高第往山海关,任蓟辽经略,佐熊廷弼事。

随即,东林诸臣的反对声音接踵而至。

一时间,各种争论的奏本纷纷飞往西暖阁。

大理寺、都察院等官员详细列举守山海关的种种不可取,款款而言一旦山海关失陷,百里后即是京师,奴骑朝夕可至。

所谓一墙之隔系九庙安危,防线必然距京师越远越好,最好的选择,是距山海关西数百里的宁远。

以宁、锦为雍墙,扩充辽东军备,护卫山海,进而保卫京师。

事实证明,朱由校临朝与否,根本不影响对朝廷大事的照常决断。

西暖阁里,朱由校冷笑连连。

王在晋、顾秉谦望着阴沉着脸的皇帝,也都是闷头坐着,一声未吭。

朝中所有的议论,都止于驻防山海,还是设立宁、锦防线,可放弃辽、沈说的容易,那是几百里汉土!

一旦大军撤回,百姓必要跟随,多少人要因此流离失所,建虏若兴兵再犯,又要造成多少损失。

何况,辽沈一旦放弃,建奴就会得到富庶的辽沈平原,从而彻底做大,想再夺回来,又谈何容易?

争论山海、宁锦何处驻防,暗地里却仍是东林、阉党之争。

东林党、阉党都想用自己人掌握辽事大权,一个是孙承宗力荐的袁崇焕,一个则是谄媚魏忠贤的小人高第。

还有一件事,也让朱由校不得不上心,便是永宁宣抚土司奢崇明自请提兵两万,支援辽东战事的题本。

这份题本,直接让朱由校将目光转到了西南边陲。

他打着什么主意,朱由校怎么可能不知道?

奢崇明这份题本一上,说明叛乱他已准备妥当,几乎就在朝夕之间。

奢安、沙普之乱,波及四省,持续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彻底平定。

这个时候,大明尚还是一线作战,西南一旦乱起来,变成两线作战,那可就麻烦了。

所以,要在奢崇明明目张胆反叛之前就调度妥当,待他一起,直接以雷霆之势镇压!

想到这里,朱由校眼眸微动,静静道:

“传谕,为秦良玉之夫马千乘平反,荫一子为锦衣卫千户,四川监军太监邱乘云污蔑忠良,就地格杀。”

“密谕,四川巡抚许可求,奢崇明来重庆时,不得放其入城,急早兵备,以防激变。”

“密谕,石柱土司秦良玉、四川总兵杜文焕等,密切关注奢崇明、安邦彦二人。”

“密旨,加保定总兵鲁钦为太子少保,总督云贵、四川、广西,赐尚方宝剑,以重事权。”

“调四川、湖广、广西三省官军往重庆,各土司但有异动,不必请旨,就地剿灭。”

第八十九章 粮价

“守山海关……”

“设宁、锦防线……”

“袁崇焕……”

“高第……”

一连串下达了几道密谕后,朱由校翻开御案上堆积的奏本,嘴里不断重复着几个字,然后便是长久的沉默。

这个时候,西暖阁内顾秉谦、王在晋两人心思是最活络的。

顾秉谦不想说话,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对他来说,不出声是最好的选择。

自己进士出身,却靠攀附魏党上位,眼下是魏党与东林之争,皇帝又明显不想支持任何一方。

支持魏党,引皇帝不满,若不支持魏党,则引魏忠贤不满,无论哪一个,都不是他想见到的。

可王在晋不同,他出身东林,全靠皇帝提拔方才能有今日西暖阁值班的地位。

沉默半晌,他率先站了出来,道:

“陛下,臣以为,辽、沈几百里故土不可弃,九庙安危,亦不可系于山海一墙之隔。”

朱由校目光扫过西暖阁内的两名值臣,淡淡道:“那依你意思,现在朝中的争论,朕该如何决断?”

既已站了出来,势必就要坚持到底。

王在晋道:“回皇上,辽沈战事,发展到今日这样的地步,已不可随意放弃,仍应委任熊廷弼,赐令旗、令牌,以重事权。”

“赐令旗、令牌?”听到这话,顾秉谦惊了一下,起身道:

“那可是督抚大臣重权之物,就是辽东巡抚洪承畴,上任时也没有旗牌傍身。”

“熊廷弼有了令旗、令牌,在辽东可就说一不二了。”

“臣的意思,就是让他说什么,就能做什么。”说话间,王在晋偷觎上容,发觉皇帝面色稍有改观,于是更加大胆,道:

“不仅如此,皇上要调大同边镇兵马前往辽阳,以佐熊廷弼事,发帑银,让他在重建沈阳坚城,收复抚顺时,全无后顾之忧。”

朱由校点点头,忽地冷笑起来。

“衮衮诸公,朕凡有传谕,便说‘容辅臣确审’,或言朕留神庶政,真令朕不胜其烦。”

“每当现在,失事、辱国之时,他们却又想起来,让朕乾纲独断!以决事端……”

“这帮人,可真是真的好翰林、好学士!”

“传旨,辽东经略熊廷弼,晋太子少师,总督辽、沈、宁、锦军务,赐令旗、令牌,以重事权。”

“发内帑银三十万两,军粮十万石犒军。”

“至于孙承宗所请,设宁、锦防线,发内帑以扩充军备之事,给朕打回去!”

“再妄言放弃辽、沈,退守山海关、蛊惑人心者,斩!”

王在晋、顾秉谦连忙附和:“陛下圣明!!”

言罢,朱由校转过头来,复又道:“内帑银自西暖阁直发辽阳,兵部不得过问。”

“京察一事,近期也该有个结果了,也交到西暖阁来,王在晋主理,吏部不得过问。”

……

近来针对山海、宁锦之争论,看似因皇帝表态而平静下去,可外朝各部院大臣之间,仍形同水火,互相攻讦。

入夜时分,朱由校在懋勤殿大展夜宴。

魏忠贤有要事禀奏,他也知道,这些事若皇帝在清醒状态下准了,京内定要流言四起,那些士子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他突发奇想,着一貌美宫娥穿上一袭石榴裙,鹅黄对襟衫,外加水色披风,将一头青丝高高挽起,遍插点点珠翠,装点成妩媚女子。

这宫娥一经出席,即引来“微醺”皇帝侧目。

魏忠贤见宫娥顺利坐到皇帝身边,面露微笑,他亦能从眼角余光中清晰地读出旁人面上的鄙夷、嘲讽。

可他是谁,为达成目的,他根本不会在乎这些面子问题。

心下将这些人默默记住,魏忠贤上前劝酒,酒过三巡后,即又笑道:

“皇上,都监府矿监回京了,说是各地开矿顺利,可有些大户权贵之家,院内有矿脉却不愿让都监府开矿……”

听见这话,朱由校面上笑容微微一滞,随即又将手中那杯酒一饮而尽,道:

上一篇:十方武圣

下一篇:派出所里的小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