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崛起的石头
“可汗,我们已经与女真交恶,不能再和大明撕破脸了,这天底下除了大明,可就没有第二家能帮我们对抗金人了。”
林丹巴图尔的神情,变得有些阴晴不定。
与大明结盟对抗金人,这道理他也知道,可一旦结盟,每年就不能随意南下打草谷了。
少了这样一种物资来源,日子就不好过了。
这也是他方才给冯铨冷脸,打算拖延日期,以提高自身价码的原因。
许久之后,林丹巴图尔还是没拗过娜木钟的坚定,只好沉着脸问:
“若是全部归还掳掠的牛羊和人丁,大明如何保证我察哈尔部顺利过冬?”
语落,贵英恰等人全都默然不语,静待下文,这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如果没有适当的过冬条件,察哈尔部会在今年冬天损伤惨重。
本来就夹在大明、后金之间的察哈尔,来年形势将更加困难,甚至于如果努尔哈赤来犯,他们会变得不堪一击。
这一点,朱由校自然也考虑到了。
既然想让察哈尔部帮自己控制漠南蒙古,形成屏障,那肯定要帮助他们平稳的渡过今年冬天。
一个根本挡不住后金的蒙古,会盟又有什么用?
娜木钟仍旧伏在林丹巴图尔脚边,道:
“大皇帝有没有考虑到我们察哈尔部入冬时的所需?”
“我们也不是故意要抢掠你们大明,可我们不去抢掠你们,我们的牧民就要饿死!”
你自己的人饿死,干我大明什么事,你们的人没饭吃就来抢我们大明,这是什么道理?
冯铨知道这些,但为会盟大计着想,却是没有脱口而出。
他哈哈一笑,颇有天朝上使的大度,说道:
“还不是因为打不过女真,所以才来抢掠我大明?”
“可你们要知道,大明也不是泥捏的,永乐五征还不够,莫非想再来一次天启五征不成!”
贵英恰有些动气,拍案而起:
“来使这话是什么意思,讥讽我察哈尔曾被建州所辱吗?”
冯铨微微一笑,道:
“陛下对察哈尔部如今的困境,早是知晓,若察哈尔部肯归还今岁掳掠的人丁,牛羊物资尽可自留,就当天朝赏赐。”
“大明同察哈尔部结盟,恢复对察哈尔部历岁五千两的赏银,以助过冬,至于额外赏银,这就需要看诸部的表现了。”
贵英恰心中隐隐不安。
“来使这话什么意思?”
“打一仗,提着女真人的头,来换取等额的赏银。”
冯铨站在原地,静静说道:
“一女真旗人,可得五两;一披甲旗人,可得十两;一八旗步甲,可得三十五两;一八旗骑兵,可得五十两。”
“只要砍足一百颗建奴八旗骑兵的人头,就可以多换五千两的赏银,一千颗建奴的人头,也有同等效果。”
“这样的赏银,我大明可以说已经给的很是丰厚了。”
“可汗,你可满意?”
林丹巴图尔沉默半晌,觉得也差不多就是这样了,相比于自己的察哈尔,大明的状况实际上并没有多危急。
一句话,朱由校耗得起而自己耗不起。
没有赏银,每年过冬之前,林丹巴图尔都要纠集诸部来一次南下,损人也不怎么利己,说白了只是为了过冬。
他想了一会儿,却是道:
“举兵杀奴之事,事权需得在我,我察哈尔部,不能听大明之令行事,这是会盟,不是称臣!”
“除此之外,大明皇帝也要承认我林丹巴图尔在草原上可汗的地位!”
林丹巴图尔的野心很大,自然不甘屈居于大明之下。
冯铨来察汉浩特之前,就已经知道天启皇帝对这次“会盟”的最低要求,这些所谓什么会盟还是称臣的名份对大明而言,屁用没有。
现在大明需要的,只是提供给察哈尔部必要的帮助,让他们和女真人斗,把南下到大同打草谷那股劲头,用在赚取赏银上。
至于林丹巴图尔担心的所谓大明皇帝指挥他们作战,朱由校压根就没想到这层,也不稀罕指挥这帮“蒙古铁骑”。
朕自己指挥自己的勇卫营,忠心耿耿战斗力也不错,它不香吗?
所以当林丹巴图尔提出这些面子上要求时,冯铨面上一副为难,心里却是冷笑连连,很快就答应了。
最后达成协议如下:
察哈尔部以黄金家族后裔自居,代表整个蒙古帝国,同大明帝国于天启二年年底正式签订盟约。
大明每年赏定银五千两,资助察哈尔部过冬所需,林丹巴图尔可用女真人的人头,赚取额外赏银。
除此之外,凡尊奉察哈尔部为共主的蒙古诸部,皆视作与大明结盟,有义务协助熊廷弼及孙承宗,守卫、收复辽沈、广宁一带。
经过反复协商,最后五千两赏银,定于每年的七月十日,在广宁团山、正安堡等十几处发放。
与大明签订会盟后,林丹巴图尔亦正式对努尔哈赤去年的侮辱书信做出回应,称大蒙古帝国已经与大明帝国结盟。
他以“四十万蒙古国之主巴图鲁成吉思汗”自居,称努尔哈赤为“水滨三万女真之主”,警告金兵不得进犯辽沈、广宁一带。
否则,必遣蒙古铁骑四十万,踏破建州。
第二百六十五章 下下之策
林丹巴图尔话说的硬气,但他有没有铁骑四十万?
那肯定是没有,要是这小子真有四十万蒙古铁骑在手,别说和大明结盟了,南下征你,恢复大元霸业的心都有。
就是因为这位可汗手里头没有那么多人,这才“屈辱”地选择与大明结盟,以威慑女真,统御诸部。
自然,察哈尔部同大明结盟的消息传到草原上,各部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对察哈尔的好处是,大明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威慑草原的漠南诸部那是够够的,就连外喀尔喀五大部听见这消息,再和建州交好时也得在心里寻思寻思。
当然,大明在辽地尚处守势,西南大捷的影响力在蒙古和建州的影响力也远不如在中原、江南地区。
后金那边,据此分析一通,倒也没有多大的担忧。
努尔哈赤及诸贝勒基本上都把这个结盟当个乐呵看,谁都知道,察哈尔部和大明各有心思,绝对不是铁板一块。
对漠南蒙古这些直接受到影响的诸部来说,林丹巴图尔这一手釜底抽薪,实在是惊到他们了。
察哈尔部同大明以前可以说是世仇,因为这货有事没事就要去南下打一波草谷,掳掠一些汉人回来。
谁也没想到,察哈尔部直接把这些掳掠来的汉人放了,为赚取明朝每年五千两的赏银,两边结盟了。
这一套操作下来,最难受的就是内喀尔喀,他们以前是跟着大明干的,还挺忠心。
萨尔浒之战,内喀尔喀诸部中最有实力的大部汗王孛儿只斤·宰塞对建州的看法和林丹巴图尔一样,那是一百个看不起。
宰塞招募本部骑兵万余驰援明军,本来是想分一杯大明灭金的残羹剩饭,顺手再拿一波赏银,谁成想,路上就遇见了刚歼灭北路马林军的努尔哈赤。
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宰塞倒是没怂,双方骑兵在旷野大干了一仗,最后宰塞没干过,和两个儿子都被俘了。
自那以后,余下的内喀尔喀诸部,一则为了尽快赎回老大宰塞,二则也是觉得大明要不行了,开始不断向后金示好。
谁成想,他们刚转向后金没几天,察哈尔和大明就来了这么一手结盟,这是恶心谁呢?
除此之外,林丹巴图尔对努尔哈赤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也说明了问题,可能大明现存实力,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强。
结盟之前,努尔哈赤在国书中公然侮辱林丹巴图尔这位骄傲的黄金家族后裔,说蒙古汗庭已经不行了,大明也要玩完了,咱入关是迟早的事儿,趁早跟着大金干吧,也能给你个旗主当当。
林丹巴图尔心里妈卖批,明面上倒是一声没吭。
因为那个时候,察哈尔虽然号称大部,还有漠南诸部的尊奉,但本部实力的确不太行,林丹巴图尔觉得自己干不过努尔哈赤,不想硬上,去步宰塞的后尘。
这边刚一结盟,林丹巴图尔觉得自己有大明爸爸的帮助,差不多行了,所以就正式回信了。
且先不说林丹巴图尔前后这两个态度令人不可思议的转变,漠南蒙古诸部都是心中叫苦连天。
你察哈尔和女真正式决裂了,察哈尔离的挺老远倒是没事儿,首当其冲要挨干的,是我们漠南诸部啊!
叫苦归叫苦,漠南诸部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搁他们看来,察哈尔部作为蒙古汗庭大部,其实力还是有的,铁杆小弟也有不少,和大明一结盟,未必就干不过号称满万不可敌的女真人。
如果像科尔沁那样,做个回不了头的二五仔,万一大明再站起来了,那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
毕竟,汉人在中原掌权的时候,你不能以常理度之。
……
回京路上,冯铨反复想起的,就是博尔济吉特氏的娜木钟,当今草原的大可敦。
这位大可敦对自己这个天朝上使尊敬有加,但是一转头,就在诸部领主大臣中一副女主人的样子。
面对林丹巴图尔时,却温顺的像只绵羊。
娜木钟给足了作为大明使臣冯铨的面子,他也就不好再咄咄逼人的说出什么话来。
那个时候,娜木钟再以建议的温和口吻去撺掇林丹巴图尔,让后者在诸部领主大臣眼前有台阶下,还留有进退的余地。
明面上看,娜木钟是帮助察哈尔部与大明结盟的英明大可敦,但冯铨是谁,这老哥是玩阴谋诡计上位的行家。
没点真本事,不可能让魏忠贤看重,派到蒙古来签订盟约。
他一眼就看出来了,娜木钟看似给自己面子,实则是给自己的丈夫林丹巴图尔面子。
林丹巴图尔之前以本部认汉字的人不多为借口,想提高价码,获取更多赏银,遭到冯铨拒绝后,其实已经有些骑虎难下。
娜木钟这么一搞,倒是把整个局面扳了回去。
回到京师,促进明蒙结盟的工部侍郎冯铨自然是春风得意,名声远播,不少大臣登门拜访,送礼搭桥。
出使察汉浩特在之前可不是个人人都想去的美差,冯铨不仅去了,还一趟就完成了目标,谁都知道,这小子晋升是早晚的事儿了。
……
朱由校人才出京师,还没到凤阳,江南一带便就风声鹤唳。
但凡是稍有远见的人就都能猜出个一二,朝廷官面上给的目的一个都不能信,什么祭拜皇陵,什么视察地方,那都是冠冕堂皇之词。
天启皇帝亲自下来,真正原因显而易见,各地百姓都很高兴,但是有一批人却连觉都睡不安稳了。
这些人,就是江南的士族和财阀。
从万历四十八年登基开始,朱由校就在利用厂卫和阉党,跳出规则之外,不断在江南地区安排忠心于自己的文官、武将。
可尽管如此,到了天启二年,江南一带的政局,依旧不是自己这个皇帝说能管就能管的。
暗地之中,有一群人在操控着一切。
江南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自天启二年开始,各地的天灾人祸愈发凸显,朱由校明白,这些是避不开的。
在日后为期二十年的灾祸之中,江南如果继续这种尾大不掉之势,不仅很难对朝廷起到该有的益处,还会彻底拖垮整个北方。
所以,今年的第一次南巡,朱由校势在必行。
彻底打死江南士族和财阀这两头老虎,单凭这次是根本做不到的,这是长久之功,但是为了能渡过二十年的天灾人祸时期,朱由校必须要下去一趟。
做皇帝的亲自入局,这是下下之策。
但这次如果不掰断他们两口牙,要这个富庶、繁华的江南,真正起到一点用处,大明真的很难撑过未来二十年的天灾人祸。
第二百六十六章 心虚的地方官们
可能是由于小冰河期的影响,即便是稍往南的凤阳府,天空上也灰蒙蒙一片,又冷又潮。
凤阳,这座规模宏大的中都城外,迎来了许久都不曾有过的盛况。
听说天启皇帝要来凤阳,祭拜皇陵,天下间的达官贵人、文人学士、市井商民,还有本地的文官武将,无不是提前赶到,等待御驾。
伴随着皇帝抵达凤阳的日期日益临近,官府规划好的御驾所经路线周围地皮,也被吵得翻了几个翻。
有钱的主儿们,想要接近皇帝身边的统治集团,在他们跟前露个面,自然是有自己的好办法。
官绅地主们提前赶到凤阳,花大价钱从路边的普通百姓及小商小贩手里租赁房屋,还有更财大气粗的,直接买下一整块地皮。
由于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不少附庸风雅,打算一睹皇帝真容的外来大户们也都出手阔绰,这样以来,沿途的租金倒是水涨船高。
一天的功夫,翻了好几个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