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崛起的石头
眼见皇帝批完了本子,一直侍候在侧的乾清宫管事牌子王朝辅,忙向阁外打了个眼色。
一名小阉默默走进西暖阁,抱起六十余份本子,转身就走。
朱由校伸了个懒腰,在心中默默感叹,在明代做皇帝,这真不是个让人省心的活。
还不只是不能省心,想要事事握在手里,想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得每一份本子都亲自过问、御批。
设立军机房,只是为以后发圣旨能方便点,慢慢形成绕过内阁,从司礼监拟旨,自军机房直发的模式。
现在的军机房,还不是后世鞑清的完全体军机处,但已经在自己这个皇帝有意无意的重权下,作用越来越大。
当然,光批本子还不行。
这六十多份奏疏批完,就得是六十多道谕令,上行下效!不然和后世崇祯皇弟一样,花力气费工夫批完却不顶什么用,那怎么行?
保障这六十多道谕令下达至地方的要素,其一是要有兵权,其二是要有听命的官僚系统,其三,就是要有相应的监察有司。
督办司、东厂,还有至今只有朱由校自己才知道的较事府,都是这种机构,专门为皇帝服务。
某个地方接到谕令后,官员依旧我行我素,督办司和东厂的作用就来了,他们会搜集罪证,奏往京师。
朱由校会使用这些证据以绝人之口,堂堂正正把那些不停自己话的地方官,换成听话的。
时间一久,地方上就会有所掌控。
天启二年逐渐开始的各种灾难,对大明朝是个沉重的打击,但是也有好处,那就是让朱由校不用再去编排什么理由,可以名正言顺的开始大力整顿朝廷官员。
山东三省大震,朱由校提拔了一批以温体仁、杨嗣昌为首的保皇派新锐文官,他们现在已经在基层任职,发光发亮。
这次黄河决口,灌淹南直隶睢宁一百五十余里也不是什么小事,地方官府无为已是众口铄金的结果。
根本不需要朱由校再去用《京报》造什么势,直接下谕换一批官员就行了,因为在这个节骨眼上,朝廷赈灾救民的当口,绝对不会有人反对。
“轰隆——!”
恰在这时,朱由校陷入思绪时,空中响起一道炸雷,闪电劈空,令殿内瞬间明亮,如同白昼。
燃着檀香的宣德炉轰然倾倒,声彻玉殿。
王朝辅连滚带爬地冲进西暖阁,双手颤抖,奉着一份刚由曲阜较事送来的一份密奏,看着没有丝毫慌乱的天启皇帝,松了口气:
“爷!您等的密奏到、到了!”
朱由校闻言抬起头,双目死死盯着他手中那份密奏,微眯起双眼,用毫无感情地声音道:
“念!”
王朝辅颤颤巍巍地打开密奏,只是将眼一望,便知此事结果将会如何。
他自然了解这位皇爷的秉性,岂是能让他人骑在头上的主,孔府,这次是要大祸临头了!
他双膝死死抵在殿上,也就在这时,殿内微弱的烛火被忽然而来的狂风拂灭,透过又一道闪电,他赫然看见跪在周围的太监们,还有皇帝那张冷淡的脸。
较事的密奏简洁而又有力,只有一小行字,但足以令上头的天启皇帝明白整件事情原委。
“经查:系孔府所为!”
第二百三十六章 请罢内市
紧挨东华门的慈庆宫,是紫禁城中最直接受到大内夜市喧嚣波及的院落。
作为未来的皇太子寝宫,一门之隔竟属喧场,各宫各局的宫娥、太监们往来杂沓,形成了天启王朝以前,大明帝国从未有过的一道风景线。
自万历四十八年八月朱由校登基以来,便一纸诏书宣告组建大内夜市,专为紫禁城各宫、监、局交易之所。
起先,由于天启皇帝年幼,皇后也未遴选,内市的喧嚣、繁闹,根本没有影响到任何人,也便就此保留下来。
直至今日,帝国皇长子朱慈燃年满一周岁,却还迟迟不会说话,群臣为之轰动,纷纷上疏,请罢内市。
大臣们的说辞,是慈庆宫外内市,触怒了历代居住于此的先太子魂魄,降怒于本朝皇长子。
为皇长子朱慈燃日后能成为一个圣明、贤德之君,三分之二的大臣于近日例行朝会时联合劝谏,请罢内市。
刚从朝会回到西暖阁的朱由校,烦躁异常地蹬飞两只明黄脚靴,坐在龙椅上,他实在想不通,这些大臣,为什么如此喜好管帝王家事?
“皇爷息怒,不过是在东华门旁设一内市,慈庆宫眼下又没有太子居住,大臣们纯属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听完身旁内侍这话,朱由校冷笑一声,抬眼看去,道:
“朕以前没有见过你,是今日刚调来乾清宫的?”
那太监见皇帝留意,仓皇跪在地上,匍匐说道:
“奴婢是得了乾清宫管事牌子王公公的荫赠,才能到乾清宫来服侍您老人家的。”
“皇上恕罪……”
“这么说,你是私底下与王朝辅接触,走了后门?”朱由校听见这话,倒也觉得十分有趣。
做皇帝这几年,见到的太监无论大小牌子,无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眼前这个,居然如此老实。
“你这倒是实话实说,叫什么?”
“奴婢王承恩!”
小太监说完,朱由校倒是又留意了他几眼,不过很快也就将目光收了回去,淡淡道:
“念你诚意自首,姑且饶恕了你这一回,叫王朝辅来。”
“谢皇上不杀之恩,奴婢告退。”王承恩心下一紧,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
待他走出暖阁,朱由校的目光瞥去,轻轻一笑:“这就是后来陪着朱由检殉国的那个太监么……”
历史上,王承恩能坐到那个位置,若说完全是个老实的人,朱由校不相信,单说他能到乾清宫出现在自己面前,就绝对不是简简单单能做到的。
而且,据说这王承恩还是魏忠贤死对头王安的门人,现在却出现在宫里,那么只有一个可能。
这面相老实的太监,已经改换门庭,投了阉党。
想到这里,朱由校嘴角上扬,向空荡荡的西暖阁中淡淡说道:“去查查他的底细。”
随即,侧殿中出来一名较事,抱拳行礼,转身出了西暖阁。
说起此回罢内市之议,是因朱慈燃一周岁而起,在这件事上,满朝文武异常齐心。
除了一些铁杆帝党,其余三分之二的文臣,就连魏党官员都加入联奏的行列,还是由内阁首辅韩爌牵头。
韩爌那可是个老滑头,自叶向高被诛,这位继任的内阁首辅就鲜少在重大场合表露甚么态度。
能让他挑头干的事儿,基本上是整个朝廷的意见了。
韩爌上奏称,内市与太子东宫相隔太近,一来被墙外百姓听见,有损皇家威严,二来亦于大内禁地安防有患。
其实,这次文臣们的联奏,是很有道理的。
朱由校负手立于窗边,时值天启二年的冬月,寒冷孤日,窗外猎猎北风,暖阁内的宣德炉激烈燃烧,却是温暖如夏。
朱由校回到座位上,拿起笔又放下,反反复复,索性撂了笔,转身去看早已干枯的那颗老山参。
他还记得,这是辽地一名女孩用她那双稚嫩双手辛辛苦苦挖出来的,相比那些百姓,这点纠结又算得了什么。
不知怎的,天启皇帝打了个寒噤。
刚刚被传唤前来的王朝辅,赶紧起手将一半的殿门关上,捧着地上的暖手炉过来,恭声道:
“殿下,一冷一热,当心受风。”
朱由校抬抬下巴,授意他起身将炉子拢在自己脚下,轻声道:
“那个王承恩,他都与朕说了,是你叫来的吧?”
提起这事,王朝辅就恨不得将王承恩给一脚踹出去,往日挺聪明的牌子,怎么到了圣上眼皮子低下,就蠢笨如猪了。
上下打点这种事儿,早就是不成文的秘密,当初王朝辅升任乾清宫的管事牌子之职,也是魏忠贤见这小子有点能耐,才引进过来的。
不然,王朝辅这辈子也见不着天启皇帝一面。
天启皇帝如此圣明,这点小九九怎么可能不知道,大家都是心照不宣,当时朱由校叫王朝辅念奏疏,他表现得机灵,也就留下来了。
同样的机会摆在王承恩面前,这小子没抓住也就罢了,居然还将自己给拉下水了,早知道,就不叫他来了!
王朝辅闻言,当即跪到了地上,哆哆嗦嗦道:
“皇上,这是奴婢犯了条例,惩处奴婢吧……”
见状,一直心绪烦闷的朱由校先是一愣,而后哈哈大笑,挥手示意他起来,问:
“朕什么时候说过惩处你了?”
“你这个管事牌子干的还不错,有你伴身伺候着,朕舒服,放下一百八十个心。”
王朝辅喜极而泣,连连磕头,“咣咣”直响。
“不过这事儿啊,以后也别出了,大内全都是沾戚带故推荐进来的,这说出去也不好听,是不是?”
朱由校的语气忽然冷淡下来。
王朝辅深知帝王之心的冷酷无常,高兴了没一会儿,便就又仓皇拜道:“奴婢知道,奴婢谨记!”
“嗯。”
朱由校点头,将目光继续放在桌上的联奏上,静静想了片刻,才是下定决心,道:
“叫阁臣们进来吧,就说朕决定好了。”
王朝辅不敢有丝毫怠慢,赶紧奉了旨意退出西暖阁,临走,还不忘吩咐小太监别忘了勤换皇帝脚下的暖炉。
第二百三十七章 要不你来?
“娘娘,喝口茶润润嗓儿吧。”
近日,张嫣受了风寒,正在榻上干咳着,倚靠宫人搀扶起来,勉力支起沉重的身子,望向西暖阁方向。
她接过女官艾氏捧上的盏茶,小啜几口。
这是提督苏州织造太监李实,与当地茶叶商人合作后进贡上来的建宁府芽茶,采极为纤嫩的新芽制成,碧瓯春茗,香冠天下。
张嫣吞进喉咙里,只觉和清水一般无二。
自受了风寒,她便日日食不知味,更无论贡茶之香与道。任它华英仙品,草木奇珍,对现在的张嫣来说,只要能解一回口渴,便是好的。
女人想的总是很多。
往日里,张嫣总是对新鲜事物有所追求,私下里向天启皇帝讨求微服出宫的机会。
她说想去见一见京中灯会,瞧瞧只隔一宫墙的百姓市集有多热闹。
幸运的是,她赶上了一位极好的人,在旁人前,朱由校是冷酷无情的帝王,生杀予夺,脚下尸骨累累。
在张嫣面前,朱由校却又是一位照顾体贴,受不得她软磨硬泡的好好夫君,来最多的,就是她的坤宁宫。
也许正是因为二人逐渐培养起来的感情,使得朱由校与张嫣这一对,在民间口中成了与之前历朝历代尽不一样的真情帝后。
现在受了风寒,张嫣整个人如同死了一样,食不知味,整日间的昏昏欲睡,头痛欲裂,哪有心思去想出宫玩耍那种事情。
往日期盼的那些东西,如今却都不如皇帝的一次驾临,二人的一枕好眠,所谓钟情,不过如此。
张嫣刚醒,便又萌生一丝倦意,放下盏茶,不耐地看着艾氏,慵懒地开了尊口:
“大臣们罢撤内市的请求,有结果了吗?”
艾氏道:
“回娘娘,司礼监刚传到后宫的消息,说是韩阁老及六部大臣在殿上等待多时,不久前才被召进西暖阁。”
“您最了解陛下,陛下这是要干什么呀?”
艾氏眨巴着眼睛询问。
“他呀,他是想准了……”张嫣正要开口,却是忽然打住,换上一副稍显冷淡的面容,转身走回凤榻,道:
“这是国事,后宫里头少打听。”
见艾氏悻悻地走了,张嫣松了口气,自做了皇后以来,她便也不再是从前那个无忧无虑的十六岁少女了。
偌大的帝国,后宫里头同样是勾心斗角。
即便有当今皇帝的宠幸,依旧要事事留个心眼,一句话说错,可能就会给那个人引起无端的麻烦。
尽管身在后宫,对于帝国境内发生的各种天灾人祸,张嫣也都是略有耳闻。
眼下皇帝正在头疼的时候,不说能为他排忧解难,起码也要做到让后宫不拖累朝事。
想着,张嫣脱了鞋子,重新躺在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