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漆黑血海
“臣等拜见太后!”
一道道身着各色官服的身影,自从杨家军的后方,鱼贯而出,显然之前,有兵将护卫,又隐蔽在安全的地方,所以才毫发无损。
至于,置身事外,躲在一处,静等事情尘埃落定……
这才是文人的自保之道。
可惜,即使他们想这样,杨康不允许,那位也是不允许的。
只能随着大军一路前行,在周围激烈的厮杀中,尽显气弱书生的百态。
此刻,太后出现,事情终于要告一段落,他们都没有再继续隐藏下去的打算,在几位宰辅的带领下,上前参拜。
只是,杨太后冷着一张脸,对这群文武百官并无丝毫好感,尤其是盯着为首的几位宰辅的眼神,大有深意。
直看得他们冷汗涔涔,这才移开目光,看了禁军统领一眼,语气柔和的说道:“起身吧!”
“臣不敢!臣有愧,未能守住这大宋皇宫,铲除叛逆,以至于让这群逆贼以下犯上,臣有罪!”
“将军请起吧!你的忠心,哀家看到了,你并无过错,而且有功,哀家替这大宋历代赵氏先祖,多谢将军大恩。”
“臣惶恐!”
“将军起身吧!”
待见到禁军统领这次干脆利落地起身后,杨太后满意一颔首,这才将目光对准杨康,似是看透了杨康的把戏,但并没有戳破的打算,静默片刻后,这才不紧不慢地说道:
“杨将军,不,今天过后,就不是将军了,万万人之上的风光,明日,或许就能领略到。”
“太后严重了!这江山从来不是一姓私有,从古至今,朝代更迭,为百姓谋福者,自是盛世繁荣,昌盛日久,而抛弃百姓之人,自是德不配位,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对于杨太后话里的讥讽,杨康毫不客气地反驳,字句铿锵,“而今,你们赵家一味贪图享乐,不顾百姓死活,利益盘剥,贪官横行,弄的民间怨声载道,现在,也到了新旧交替之时,赵氏退位已成定局。”
“那被天雷轰没的皇帝,便是天公示警,告诫天下,赵家若继续把持天下,恐怕随之而来的劫难,遭殃的将是整个天下。”
杨康洪亮的声音,清晰地传入场中诸人耳中。
此事半真半假,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如今说出,虽不再具备新鲜感,但古人愚昧,他们从来不在乎真相,什么都信,只要你说的够真。
以皇帝被劈死的事实为据,借助天公的名头和对未知未来的恐惧,足以令众人信服。
占据大义名分,师出有名,使得这次的讨伐,更加名正言顺。
“是你所言不差!”
没有雷霆暴怒,也没有疾言厉色的痛骂,杨太后赞同地点头,似乎对杨康的话,十分赞同。
这番应对倒是令杨康始料未及,一时错愕。
一旁气势汹汹,恨不得下一刻就跟杨康同归于尽的禁军统领,也是蓦然一愣。
一个大写的懵字明晃晃地挂在脸上。
第五十一章 都是演戏的高手
跟在杨太后身后的赵氏宗老,也为之一愣,表情呆滞,一时搞不清楚杨太后的路数。
太后,难道你这么快就叛变了?说好的,为这大宋朝留下最后一抹气魄风骨,慨然赴死?
前一刻还言犹在耳的约定,下一刻就若垃圾一般,被抛诸脑后。
尽管心中叫嚣,满腹怀疑,但长期养成的习惯和生活的阅历,让仅剩的几个老人,明智地闭口不言。
他们相信,太后此举定有深意,会给他们一个满意答复。
果然,不出所料,杨太后的话中藏着后手。
只见其对杨康错愕的表情,满意不已,不等其反应,就继续说道:“你说的不错,皇帝确实是被天雷劈死,众目睽睽之下,难以辩驳,这大宋江山确实到了尽头,子孙不肖。”
就在众人越听越迷糊的时候,杨太后话头忽然一转,“但老赵家的子孙,虽然庸碌、懦弱、贪图享乐,但绝不是抛弃百姓之人,所以,他们早有自知之明。
当初鼎力支持北伐之战,后又全力协助与草原民族的战争,历经两代帝皇,目的便是为了消除外患,其后便留下一道圣旨,为天下百姓,择选一名真正为他们做事的明君。
愿以老赵家的无上权势,换取百姓安泰,以解内忧,以富百姓。”
“所以!”杨太后话音一顿,目视全场,语气激昂,“不是你杨康为民请命,推翻旧朝,而是我赵家,甘愿为百姓放弃这大好江山。
否则,你又怎能一路顺利回到临安,势如破竹地攻入皇宫,当我大宋的其他兵将,都是软柿子不成?”
几位宗老听得涕泪横流,百官听得羞愧难当,禁军统领难以置信,杨康和场中兵将为之震动,一时讷讷无言。
隐匿在一旁的李天生,啧啧称奇,对杨太后的这番言语,真心佩服,以退为进,先抑后扬。
既承认皇帝被雷劈死的事实,又抛出赵氏知晓江山易主的事实,后又指出赵家皇帝早有准备,将赵家江山拱手相让,给为百姓谋福的明君。
这一番,不过是象征性地的抵挡一二。
这话一出,场中这么多人在,定会传出去,届时,占据大义的将是赵氏,在已成定局的事实面前,留下一个好名声,博一波赞扬和同情。
百姓可不会计较,究竟谁对谁错。他们只听与自己有利的言论,只会同情弱者。
到时,与成功上位,执掌大权的杨康相比,强弱颠倒,处于劣势的赵氏,将更加惹人关注。
至少在明面上,赵氏宗族子弟的安全,又多了一层保障。杨康作为新君,为天下考虑,不得不放弃、甚至保护赵氏宗族子弟。
最次的也是睁一只看,闭一只眼,任由赵氏子弟生死随意,不加干涉。
而杨太后的这一反击,又含有一层引出那份圣旨的意思在内,他人可能不懂,但杨康和李天生心知肚明。
逼得杨康不得不心里含泪,脸上露笑的“心甘情愿”地接受。
毕竟接受上代皇室的禅让,是美谈,是正统,无人再会讥讽,杨康来路不正。
而若是杨康不接受,在这场面中,即使其之前做的再多,暴力上位,终究要受世人诟病。
故而,他需要杨太后“背书”,至少经此一幕,表面上,无人敢在明面上置喙,杨康得位不正。
至于文武百官,一些被蒙在鼓里的人,自然不敢多加妄言,另外一些,虽然有所猜测,但明哲保身,即使要出力,也不会得罪死其中一方。
装傻、附喝,才是明智的生存之道。
而一些手握兵权的将领,一个个都呆在自己府邸,不去掺合,自然不会反驳,待到事情尘埃落定,自然不会多嘴。
此刻,场中
见众人无从反驳,尤其是杨康一副恭听教诲的模样,杨太后心中不得不承认,眼前这小子,确实比赵氏子弟,更识时务,懂进退,知形势。
一时有些意兴阑珊,只想快些完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