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第138章

作者:香瓜很香

是的,其实自从李阳出征之后,当天嬴政就有些后悔了,觉得自己太过盲信于李阳了。

平乱无功事小,如果让这样一位治国天才把命丢在了南边,就损失太大了。

所以,这些日来,嬴政亦是心有担忧。

如今,听到扶苏的建议,不由心有动摇。

沉默了片刻,嬴政点点头,道:“朕知道了,你先回去安心学习,你之提议朕会认真思虑。”

“谢父皇!”

扶苏知道再继续说下去,父皇肯定该发火了,只好退下。

待扶苏走后,嬴政转头问向刘喜:“刘喜,你说扶苏的建议如何?”

刘喜想了想,回道:“回陛下,下臣虽然相信中丞相有神通盖世之能,但……五百人确实太过冒险了,莫说攻城了,若是被反贼探实了中丞相所在之地,必派兵围杀,五百人……估计突围都难。所以,若是陛下想求个稳妥,下臣觉着殿下的建议可以采纳。”

嬴政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

与此同时,在下相县。

李阳已经开始处理下相县的善后工作了。

下相县已经拿下,城中有降军数千,几乎城中的这场仗没怎么打,所以伤亡甚少。

李阳当天把项梁的降兵,以及刘季的兵都通通解散,派周边郡县的商家分部,遣送长城及骊山工地做工。

同时,还把刘季,留在了下相县,任县令。

对于刘季此人,李阳暂时还不敢留在身边,因为按照历史记载,此人眼中只有利益,为了利益可以六亲不认。

就算你对他再好,估计也能为了利益把你一口咬死。

这就是一条喂不熟的毒蛇。

人,不能完全不讲恩义。

这一点,秦始皇就做得很好嘛。

秦始皇虽然崇尚法家,律令严苛,但是对身边的功臣可真的没话说,六国一统,他几乎没有杀功臣。

其中最典型的有三个,一个是全家上下先后执掌秦军大权的王家,王翦,王贲,皆得善终,而王家之孙王离至今尚在军中重用。还有蒙家,蒙武、蒙恬父子,其蒙家兄弟如今更是成为了军中领袖般的人物。

以及伐楚失败的李信,秦始皇也没有算后账,这使得李家成为了著名的五姓七望之一。

又比如内史腾,也至今受秦始皇重用,而且还掌执着京师卫戍军队,把京师安危交给了开国老臣。

总之就是,开国之后,皆是有功论赏,加以重用。

你可以说是因为秦始皇觉得自己连六国都能一统,所以不惧任何人敢反。但是,不得不承认,秦始皇是一个充满霸气的人,这种人是不屑于做出兔死狗烹这种勾当来的。

但是反观刘邦,则完全不同,虽统一了天下,却担心功臣威胁自己的江山社稷,于是皆杀之!真正的开启了兔死狗烹的先河……

自那以后,历朝君主,几乎都会学刘邦,钟情于扫除一切隐患,把效力有功的人抛弃或杀掉,乐此不疲。

所以,对于熟知历史的穿越者,李阳又怎敢将一个不讲恩义的人放在自己身边呢?

而将刘季,留在下相县任县令,就是眼下最适合的安排。

一来,也算是没有食言,对其论功行赏了。

你打下了下相县,这县令就让你来当,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二来,项氏的老家就是下相县,刘季在下相县任县令,当地的百姓自然不会追随他刘季。所以,这也令李阳十分的安心。

至于将来刘季能走到哪一步,就看他接下来怎么在任上做出功绩了。

刘季把樊哙、夏侯婴要了去,李阳也答应了,但周勃及萧何、曹参这三人则被李阳带走了,这三人对李阳来说都是大才。

萧何之才,就不用说了,内政大才。

而周勃其实也不差,历史上的他可是西汉时期开国将领、宰相,弓马娴熟,孔武有力。而且,他还是名将周亚夫之父。

而曹参也是个丞相之才,史称“曹相国”。在原本的历史上,汉惠帝即位,其继任萧何为相国,秉承“萧规曹随,休养生息”,为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理论基础。

换句话说,其实萧何、曹参的执政理念,都和李阳的理念相同,就是休养生息,创造太平盛世。

这一点对李阳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第一百二十八章 战国水晶杯

次日,麒麟殿,早朝。

“南边李阳那里可传来消息了?”

嬴政一上朝,便对军政寺的内史腾问道。

“…………”内史腾一脸发懵。

这才过去几日啊,算算时间,人家才刚到沛郡、下相一带好不好,怎么就会有消息?

众人也皆是相视一眼,都觉得皇帝今天这话问的有点不符常识了。

“陛下,中丞相出征方才数日,就算他们是骑兵,此时到沛县、下相县一带也不足两三日,此时怎会这么快便有军情战报。”内史腾翻着白眼回道。

按照常理,没有战情进展,或没有出现变故,一般是不会上报军情的,所以就算李阳一到地方,就遭遇反贼,五百兵被大败,那这战败的军情也得五日方才送至咸阳,算算时间,也得再过个两三天不是?

至于捷报……

那就更别想了,五百人去平乱,这事本身就很离谱。

五百人,能去攻城吗?

不能!

所以就无法主动开战。

一切,都得到了地方后,另寻应敌计策,寻战机。所以这仗什么时候能打,就是个未知数了。

也许月余,也许数月,也许根本找不到适合五百人开战的战机……

所以,又何来的战报?

嬴政想想也对,战报估计是没这么快传来,于是道:“昨日扶苏向朕提议,派军增援,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一听,不由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