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桃李不谙春风
贾母办事还是很周到的,既然是明媒正娶,所以贾母严格按照六礼的议程来走,第二日便是问名,第三日纳吉,及至今日的纳征,也就是所谓的下大定(下聘)。
只要薛家把聘礼一收,便表示这桩婚事已经生效,只剩下最后的两个后续步骤。
一个是择定大婚日期,所谓“问期”,这个很简单,具体情况具体商议便是。另外一个,当然就是喜迎亲了。
宝钗也已经暂时住回了东北院。之所以说是暂时住回,只因为贾母说,一则孩子们都还小,二来反正也住得近,要是单为这个把宝钗和姐妹们分开,往后彼此见了倒反而不自在。因此,叫宝钗以后还是在园子里和三春等作伴。
其实,这样做不太合礼,只是贾母又说要搬也该是贾清搬出来。不过贾清本来就住在宁安堂,在园子里不过是个落脚的地儿而已,所以在贾母说以后不让贾清再随便进园子之后,薛姨妈也就没在这个问题上多做坚持。
宝钗此时坐在自己的闺房(东北院宝钗也有房间)之中,任由外面嘈杂纷乱的声音透过纱窗传递进来,丝毫不加理会。
莺儿倒是高兴的很,一直叽叽喳喳的在旁边说着些什么,只是宝钗都没用心听。
“姑娘,今儿姑爷送来的定礼可多了,足足十个大箱笼呢,把咱们院子里都挤满了。而且,我还听他们府里的人说了,这些东西全部都是二爷亲自让人准备的,好些还是命人连夜从外面送来的,件件价值不俗。姑爷这么上心,可见是真心喜欢姑娘,以后姑娘嫁过去,肯定会幸福的……”
莺儿这般一说,宝钗脸上终于有了一丝会心的笑容。
薛家家资丰厚……应该用巨厚来形容,几代皇商的积累,可不是说说而已。虽然宝钗父亲死了这些年下滑厉害,那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说别的,就说宁国府如今在贾清的引导下,产业呈直线性加厚,但毕竟时间太短,一时还比不过薛家。当然,若是把宁国府近十万亩的祖宗田庄和两座国公府邸(南北各一座)也算上,那倒也差不多了。
所以说,薛家是真的不差钱!
但是,不差钱是一回事,若贾清真能够如此郑重的对待聘礼一事,在这个以夫为天的时代,对她薛宝钗个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其实宝钗之所以心情略显得平静,还是因为身份的原因。贾清拥有国朝一品贵爵,又是宁国府的主人,又得皇帝看重……等等一系列条件,等他再大一点点,京中各名家贵女可以说是任挑任选。
如今迫于他父亲的事情,不得不娶她,不知道他心中是否会有不甘心……
尽管,都说高门嫁女,低门娶妇。凭她薛家的财力人脉,以及她自身的美貌品德,不会辱没了贾家,但事实便是,薛家是商贾出身,这一点她从不避讳,而且,她还为此更加严苛的要求自己,尽力把自己做的完美。便连贾母那样挑剔的贵妇人,都说她在女孩里,是最出类拔萃的。
所以,宝钗并没有像薛姨妈和莺儿等这样,被欢喜冲昏头脑,从这一点来说,她是理智的。不过再理智的人,只要是女孩子,哪又能没有一点幻想?
若是贾清当真是真心娶她的,那么,她又怎么会不高兴呢?
“姑娘,你终于笑了。这几日我看你淡淡的,还以为姑娘你不喜欢这门亲事呢。”
莺儿拍着小胸脯,也是,这么好的姻缘姑娘怎么可能不动心!
听莺儿这一说,宝钗又收敛了笑容,看着莺儿。自己这个贴身丫头,已经伺候自己很多年,年纪也只比自己小一点,看她如今这个高兴的样儿,倒像是她要出嫁了似的。
“莺儿。”
“啊,姑娘想说什么?”
宝钗道:“你跟了我这么多年,等我的婚事完了,我准备也给你找个好人家,也让你风风光光的嫁出去,再也不用伺候人了……”
对于贴身伺候的丫鬟,寻个好人家嫁了,这在大家族里不少见,当然,这也是很大的恩典了。
“不,我要一直跟着姑娘,姑娘去哪,我就去哪。”莺儿几乎毫不犹豫的道。
宝钗说:“可是,你要是跟着我,就只能一辈子做伺候人的事了,难道你不想嫁人吗?”
一直不被放出去,等到了年纪,也是要配小厮的。那样,自然比不上嫁出去做个自由人。
莺儿摇摇头,有些羞涩起来:“我不要嫁人,就想一直跟在姑娘身边伺候姑娘,哪儿也不去。”
“你真心不后悔?你可想清楚了,妈让我从家里选四个陪嫁的,要是你跟了我去,以后就没机会了。”
闺阁姑娘身边的丫鬟,很多清白人家愿意娶,但是陪嫁丫鬟,这就不一样了。谁都知道,陪嫁丫鬟只需要主母一句话,便可以送给夫君享用,甚至遇上那**和不讲就的,偷偷摸摸上手了也不为过……
莺儿似乎想到了什么,红着脸道:“姑娘,我想清楚了,我不出去。”
宝钗何等敏觉,她几乎一眼便看出,莺儿这小妮子怕是宁愿给贾清做一个没名没分的通房丫鬟,也不愿意外嫁到一个不知道是谁的清白人家去。
连自己的丫鬟都这样,可想而知,这偌大的两个国公府中,俊俏的丫鬟不知有多少,其中又有多少是盯着贾清,也就是她未来丈夫的呢?
她方才其实是故意试探莺儿的,可惜她太单纯,一下子就被宝钗看穿了心思。
若是遇上那心肠狠一点的,怕是莺儿从此以后便别再想好过了。好在,她的主子是宝钗,虽不是迎春那般柔软纯善的人,但也绝对和狠毒没有一点关系。
宝钗只是淡淡的扫了她一眼,便叫她下去了。
然后宝钗便坐着出神。别以为只有现代人才知道越有本事的男人越不好管束。宝钗几乎是从见贾母的那日开始就在考虑这个问题了。
丫鬟便也罢了,就算贾清喜欢,也最多不过是个小妾而已,影响不了什么,关键是贾清以后肯定会在外面做官,若是招来了那些有身份地位人家的女儿,才是她担心的事。
远的不说,人人都知道贾清宠爱黛玉几乎到了超过亲妹妹的程度,但是因为他俩本来就是兄妹,别人也没多说什么。可宝钗却清楚的知道,贾清和黛玉不过只有兄妹之名而已,这一层关系,断绝不了男女之事……
宝钗之所以这般在乎这件事,不是因为她心眼小,爱揣测,而是,就在金玉良缘出现在贾府的时候,宝钗忽然一下子明白了,黛玉一直对她“刮目相看”的原因。
心中想明白了这些,暗自思索了一下她该如何做才能尽量规避这些,又能不伤害她和贾清之间的情分……
可以说,宝钗真的是个强者。因为弱者在面对这种事的时候,只会向天祈祷,或是麻醉自己不去想,或者就是等到事情发生的时候独自去伤心难过却于事无补。更有甚者,在事发之时撒泼打滚,上吊自杀之类的……
而宝钗,却能尽自己的能力去思索,去权衡利弊,从而让自己能够更好的处在一个有利位置,以便进退可以自如。
这,是一个聪明女人才有的手段,同时,也是一个贤内助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
第五八二 林府
宁国府一等神威将军贾清定亲的消息,很快便在宁荣街附近街坊传开。当一些日子窘迫,或者好吃懒做的,听说宁荣二府大门前今日会撒钱,都争先恐后的赶往,沾沾喜气还能捡钱,谁不乐意呢?
宁国府也一早就把喜讯通告了几家特别交好的府邸。只是定亲而已,派个人告知一声便可,等到大婚日期将至,才会广发喜帖,宴请宾客。
方守上朝早,所以没得到信儿,等从贾政口中知道这个消息,他便高兴起来。自己这个少年成熟的关门小徒儿,终于也要娶媳妇了……
导致整个朝会,他都很乐。趁着正庆帝让大家讨论一下蒙古战局,方守一个没忍住,转头对站在他身后一排的林如海说起这个事儿。
林如海是贾清的义父,两人有这层关系,又在朝中共事,所以要比旁人亲近一点。
方守是纯粹高兴,想找个人说说话,林如海却有心事,但对于方守又不好冷淡,只好陪着他笑笑。
偏偏上面的正庆帝又比较关注他这两员干将,看着他们脸上的笑也知道不是在讨论战情,因此等殿内声音一小,他便笑问道:“方阁老,林尚书,不知二位爱卿为何事如此高兴?”
满殿安静下来。
方守二人不得不出来回话。方守请罪道:“陛下恕罪,因为臣的弟子今日定亲,臣心中高兴,没忍住便找林大人说了两句。微臣殿前失仪,不关林大人的事,请陛下处罚微臣。”
正庆帝道:“哦,方爱卿乃是国朝名宿,所教出来的弟子也个个都是朝廷栋梁,今日不知是你哪个弟子的亲事?”
林如海道:“回禀陛下,正是微臣的义子,也是工部贾大人的内侄贾清。”
正庆帝大奇:“他居然就定亲了?是哪家的姑娘?”
贾政出列道:“回陛下,对方是当年紫薇舍人薛公之后。”
“原来是他家。”
薛家一代老祖宗当年也是跟着太祖皇帝打天下的牛人,只不过他是文臣,官至当时的中书省中书令,权势烜赫一时。只是后辈没有能人,就转去做了皇商,薛家才逐渐淡出权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