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桃李不谙春风
探春果然憔悴了好多,原本神采飞扬的面容已经不见,眉头间总有一缕忧愁萦绕其中。
宝玉见了愈发心疼,道:“才一日不见,如何就这般模样了?”旁边探春的丫鬟翠墨解释道:“今儿上午,姨奶奶又来了一回,说了好些难听的话……”
“好了,你还不快去端茶来!”探春打断了翠墨的话,随后引着宝玉二人进屋,一边又说道:“难为林姐姐和宝哥哥还来看我,小妹这里先谢过了。”
黛玉听得她声音低沉,觉得不妥,道:“三妹妹这是何故,我们姐妹之间不是正该常来常往吗,何来谢过之说?”
探春道:“如此是小妹说错话了。”
黛玉原本是想让探春不要伤怀,谁知让探春如此一回答,气氛反而更沉闷了。
贾宝玉受不得这个,有些不管不顾的站起来道:“三妹妹不必烦恼,待会我就去回老祖宗这事,让老祖宗出面,定能解决妹妹的烦恼。”
这句话终于让探春的面色变化了起来,她焦急道:“宝哥哥万莫如此,她再怎么着也是我娘,我怎敢如此落她的颜面,那我以后还有何面目见人?
宝哥哥的好意妹妹知道了,只是不能如此行事,好歹我还能受得住。”
贾宝玉和黛玉闻言眼眶都红润了,一起看着探春不语。
感受着两人对自己的关心,探春心中好受了许多,主动岔开话题道:“不知那边二哥哥现在如何了,考试考的怎么样?”
宝玉道:“我昨儿个叫茗烟去打听清楚了,二弟进的是丙一班,今日就是报道的日子。”贾宝玉一向是不愿理会这些事的,因为贾清,他专门派他的小厮茗烟去打听,知道了国子监分甲乙丙丁四个班,每个班分四个组,贾清被分在了丙班一组,简称丙一班。
因为李纨的父亲是前国子监祭酒,过年时也谈起过这个话题,所以对国子监的体制有一些了解,探春道:“按二哥哥的年纪他不是应该进丁班吗,如何到了丙班?”
贾宝玉打听到这么多都已经是“难为”他了,如何知道更多,只得道:“这个我哪里知道,不过是去读蠢书罢了,在哪又有什么区别!”
探春道:“哪里是一样的,不过我猜测定是二哥哥入学考试考的好,老师们特意让他进的丙班。”
此时黛玉在一旁笑道:“如此说你们家不是要出一个神童了?嗬嗬,不知现在我们的宝天才作何感想……”
贾宝玉一听林黛玉又在打趣他,也呵呵一笑道:“这个我是不屑于争的,我相信二弟也是不屑于那些个虚名的,他那样一个人儿,给我们那么多优美的诗词都不叫我们说出去,可见二弟心气的高洁。”
探春虽不赞同贾宝玉的话,可是偏偏贾宝玉说的有理有据,一时还不好反驳,只得打趣黛玉道:“什么你家的我家的,我们不是一家么?”故意将话说的模棱两可,眼神却往贾宝玉身上飘。
贾宝玉还在懵懂,可聪慧的林黛玉哪里不清楚探春在拿她取乐,脸立马一绷,可看到贾宝玉还在一旁一脸无知的左看看,又看看,又不由的一乐:探春情绪应该算是变好了吧,都敢拿本姑娘取乐了。
得亏现在大家年纪都还小,林黛玉和贾宝玉都还没产生情愫,要是等两人产生爱慕之后,少不得林黛玉要给探春一顿排喧吃。
“好你个牙尖嘴利的探丫头,亏我们先前还担心你心情不好,特意想逗你开心,哪知你的开心就是让我生气,早知道就不理你了,宝哥哥,我们走!”
黛玉佯装要走的样子。
这时候的贾宝玉总算有些理解先前她们在讲什么了,呵呵一笑,也不在意,反而劝解道:“好了,林妹妹,三妹妹不是那个意思……”
“哪个意思?”
一句话把贾宝玉噎住了,不敢再说话。
探春这时候也道:“林姐姐莫急,原是小妹的错,不该取笑你和宝…嗬嗬嗬嗬……”
见探春没完没了了,黛玉站了起来道:“你这个疯子,我是不敢再待在这儿了,你且在这乐吧!”说完就走了。
探春见宝玉在那走也不是,留也不是,觉得有趣,就开口道:“二哥哥还不去?待会人都到了屋了,小心她几天不理会你!”
贾宝玉道:“不会的,我又没惹她,她如何会恼我?”
“二哥哥的意思是说我惹林姐姐生气了?也对,但宝哥哥不知道吗,这人一生气可是会殃及池鱼的,先前叫你走你不走,而林姐姐居长,是不好同我计较的,但宝哥哥就不好说了……”
贾宝玉果然坐不住了,犹豫了下,还是站起来告辞道:“那三妹妹好生歇着,我去看看林妹妹~”见探春点点头,贾宝玉才转身快步走了出去。
第四十五章 爱书惜书论读书
国子监中,大礼堂内,现任国子监祭酒孙俯望正站在礼台上,满脸激动的作着开学演讲。台下站着一百来人。
今天早上,贾清很早的就来到了国子监。领了自己的号码牌,带着王顺,在一个早期师兄的带领下找到自己的宿舍。
国子监给学员安排的宿舍还算不错,虽说不够宽敞,但是单人间。里面一大一小两张床。小的那张是给入学陪侍或者书童睡的。
将贾清带到宿舍,那位师兄简单的客气了下,说有事到报到处找他,然后就走了。
“算了,你走开,我自己铺。”
看着王顺粗手粗脚的铺床,顾头不顾尾的,贾清嫌弃道。
于是快五年没整理过床铺的贾清就自己动手铺床了,半刻钟以后,贾清果断放弃了。以前看携鸾铺的那样简单,自己却怎么也弄不像样,只得勉强能看的下去后就罢了。
之后简单到处看了看,又吃过午饭后,就到这个学员礼堂集合了。
和后世差不多,等学院的领导到齐之后,先是学生代表上去发言,那是个二十多岁的男子,叫刘鸿,端着一副江南口音,在那讲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话。
然后又是丙班主讲林中奕上台对全体考入国子监的考生表示祝贺及欢迎,之后就是孙俯望上台作总结演讲了。
“……
好了,我要说的话就这些。下面,有请南京礼部尚书,天下闻名的大儒方守方大人讲话。”
林中奕的话顿时在礼堂内引起轰动,现在不像后世,有贵宾到场会先介绍贵宾,众人可不知道方守会来。
如林中奕所说,方守是南京礼部尚书,虽职权不如京中的六部尚书,但也是响当当的二品大员,而且还是天下闻名的文坛宗师。
听说方守以前就是因为年纪大了才放到南京做个职务不重的南京礼部尚书,现在怎么会在京城?
六十多岁的方守慢腾腾走上了礼台,伸出手,全场顿时安静下来。
缓缓收回手,方守道:
“刚才孙祭酒说我是天下大儒,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这样的称呼,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读书人这个称呼,而且,要放在礼部尚书前面,应该是:读书人,南京礼部尚书方守。”
孙俯望在下边苦笑,这个老方,还是这个脾气没改。
“为什么我要叫读书人呢?因为,我认为我和大部分的人区别就是,和在场的人一样,是个读书人。
所以,今天我要和大家讲的就是读书二字。”
下面的人都没敢讲话,给了方守足够的尊重。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灵秀,算学使人周密,经义使人知理。”
这时站在前排的刘鸿举手道:“方师,学生有一个问题!”
方守很显然是个热衷治学之人,见有人对他的话提出问题,非常高兴道:“请说。”
“我闻方师言,经诗史算皆有益处,为何学院里只设了经义、史、算术三门课?是否言明诗词对我等读书人无甚大用,堪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