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悦南兮
贾珩和宋源都是齐齐将惊异目光投来。
韩珲道:“子钰要谈,就和翰墨斋背后之人谈。”
于缜眸光微动,眉头拧了拧,说道:“翰墨斋背后之主?那位贵人,可不太好打交道,再说这种小事,以其身份会过问?”
韩珲道:“我也不知,但起码试一试。”
宋源面现疑惑,好奇问道:“子升,文度,你二人说的是?”
他在神京十余载,知道翰墨斋背后东家财力雄厚,但得二人讳莫如深,言称贵人,莫非是亲王、公主之流。
若是这样,怪不得没有定违约之金。
贾珩凝了凝眉,也是将询问目光投向韩珲。
韩珲道:“翰墨斋背后之主是我大汉长公主,晋阳殿下。”
贾珩就是皱了皱眉,青史斑驳,大汉长公主什么的,总是让他想起刘嫖,一般而言,长公主这种封号,在史书上往往都是和骄横、跋扈等词联系在一起。
嗯……还有面首。
韩珲解释道:“这位公主殿下,是天子之妹,在未开府时就以诗文之才,名誉神京,后来由太上皇赐婚,许配了当初的驸马都尉李峙,奈何婚后不及许久,驸马都尉亡故,膝下现养着一女清河郡主,这位公主殿下,常做男子打扮,与翰苑词臣、京中名士交游、谈论诗词,为人性情……有人说严苛端宁了一些,也有说豪迈大气,但缘铿一面,不识其人,风评倒也做不得准。”
贾珩闻言,面色幽幽,心底思忖着,这寡妇失业的,却又交游广阔,莫非是……太平、安乐之流?
韩珲笑道:“不过,这位殿下有一点儿却是名声在外,有口皆碑,最重风雅文士,凡文采锦绣者,投书上门,往往得以隔屏风相见。谈论诗词,更对贫困之文赠银,以子钰之文采,若得投书拜访,应能见上一面。”
他为内阁次辅之子,尚且被称之以俗人,而被拒之门外,这位丧偶孀居的长公主,性情着实乖僻了一些。
贾珩思索了下,道:“等将后十五回目,一并写出,再携文稿,计较此事。”
韩珲不知,他前日已在机缘巧合下道,见过几位陈汉的天潢贵胄,怎么说呢,观感不好不坏。
韩珲正色说道:“子钰,若是拜访长公主重新议价,需得尽快一些,我觉得三五回目,就已足见子钰笔力,如长公主改换主意,也能早日纾解契约束缚。”
于缜凝眉道:“十五回目一出,翰墨斋即可雕版印刷,若是畅销于世,难保翰墨斋掌柜不会见利而心动,于底下挑唆是非,如是三五回目,说不得翰墨斋见子钰登长公主之门,而重新议价,其主动解约,也未可知。”
显然于缜,是赞成宋源之法,希望翰墨斋方面能主动解约。
至于韩珲,则是尽量不想得罪长公主。
贾珩沉吟了下,道:“那就再写两回目,后日罢。”
说定此事,韩珲笑了笑,说道:“先前听宋先生说,子钰给阁中想了一个检索书目之法?”
贾珩点了点头,说道:“制了一些检索书目的木牌,能方便阁中监生查阅书籍,我称谓之为检书司南。”
这时代,指南针称为司南。
果然这话一出,宋源就笑道:“这名字取的切。”
韩珲笑了笑,赞道:“当真是好法子,不知现在何处?”
贾珩道:“木牌尚在赶制,只有写好的黄麻纸,其上载有内容。”
说着,从立柜中取出。
韩珲、于缜二人接过去看,于缜笑道:“子钰如锥处囊中,其末立见。”
韩珲也是频频点头,抬头看着面色宠辱不惊的少年,心思不定。
之后,二人又在阁中坐了一会儿,方告辞离去。
贾珩又在阁中将这二日于经义注解不通之处,询问宋源,就这般时间匆匆,就到了晚间。
如昨晚之约,贾珩乘着宋源的马车,与其一同,前往其府上做客。
宋先生并非京兆万年人,原是山西大同人,家境殷实,其人自二十岁中得举人,上京赶考,当年不中,遂在京中滞留,而后科科下场,次次不第,到如今已是倏然十二年过去。
其间,也在京中买房置田,娶了一位老翰林的女子为妻,现今育有一子一女。
至宋家之时,正厅之中已经整治了酒菜,分宾主落座,酒至微醺。
宋源举杯一饮而尽,笑着说道:“自入监中以来,我也算见了不少青年俊彦,而入监中,唯见子钰与旁人不同。”
贾珩放下酒盅,微笑道:“先生此言……许是我无功名在身,只是一介白丁,而先生所见,不是孝廉,就是贡监,故而耳目一新,也未可知。”
宋源笑了笑,明显有了几分醉意,目光熠熠道:“虽是一介白丁,却与次辅公子相交,而无卑矜之色,而于文度……”
“先生醉了。”贾珩笑了笑,按住宋源的胳膊,截住宋源的话头。
虽是酒后闲言,但也不可轻易道人长短。
当然,贾珩也猜不出宋源接下来想说什么。
不管是一踩一捧,说于缜卑辞以逢迎韩珲,还是说于缜是因为父为显宦,才得从容相交,这种话都不好听,也不好接。
不过,从这几天来看,他其实也能看出一些,韩、于二人的性情,二人自然是韩珲为主。
但韩珲此人,待人接物还是很世家子弟的,说白了就是功利有余,会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来给予不同的态度。
从方才,宋源竟不知翰墨斋背后的东家是谁,就可以想见,韩珲对他与宋源态度的不同。
当然,人之关系,有亲疏远近,这也无可厚非。
宋源十余年不第,心头苦闷可想而知?只是平日不显。
而于缜,又是否在平日里流露过对宋源的轻视?抑或是宋源心思敏感相疑,不得而知,尚需要观察。
贾珩心思电转,这些念头在心底一一闪过。
这就是人际关系,错综复杂。
宋源这时也是醒觉,酒后微红的脸颊上现出一抹异,自失一笑,目光中就有几分真挚,说道:“子钰少年老成,人情练达,假以时日,前途不可限量。”
贾珩举杯,说道:“承先生吉言,只是县府二试,还要烦劳先生才是。”
第49章 丫鬟
从宋家回返之时,已是戌正时分。
原本宋源有意留宿,但为贾珩所拒,只得派了昨日的马车,载着贾珩重返家中。
贾珩此刻虽一身酒气,脸颊酡红,但头脑却比往日还要清明一些,从马车之上下来,止住了下车搀扶的老者,笑道:“老伯,我不用搀扶,一个人走过去就好。”
“公子可还行?”那老伯担忧说道。
贾珩笑了笑,摆了摆手,道:“就几步路了,老伯且回去罢。”
那老伯道:“那公子小心。”
贾珩挑着灯笼,应了一声,向者自家所居宅院而去。
夜色深深,不时传来几声犬吠。
贾珩推门而入院中,如往常一般,将灯笼挂在廊檐下,就去打水,还未等打水,就见蔡婶从里屋出来,带着两个年纪在十一二岁左右,容貌略有几分肖似的丫鬟,说道:“公子,仔细别自己忙了,让她们来就好了。”
贾珩凝眉道:“这是?”
“奴婢见过公子。”两个丫鬟“噗通”跪在地上,将头埋在胸前。
蔡婶笑道:“珩哥儿,我这两天留意了许久才寻得中意思的,是一对儿姐妹。”
说着,道:“快起来,抬起头来,让公子看看。”
贾珩凝了凝眉,一边洗着手,一边说道:“起来吧,地上凉。”
然后,拿过挂在绳子上的毛巾,擦了擦手,问着一旁的蔡婶,道:“婶子,她们两个几岁了,是哪里人氏,可认识家不曾?”
不等蔡婶回答,两个丫鬟,已抬眸看向贾珩,灯火映照之下,似乎刚刚洗了脸,两张青春稚丽的脸蛋儿上略有些营养不良,脸上似有泪痕。
一个梳着羊角辫子,眉眼周正的少女,说道:“公子,我唤碧儿,今年十二,这是我阿姐,今年十三,在家里唤为燕儿,原是山东逃难过来的,娘饿死在路上,父亲带着弟弟,为了过活,将我和阿姐以五两银子,卖给了人伢子。”
名唤碧儿的女孩儿,口齿似乎伶俐一些,抬起一张消瘦、白皙的脸蛋儿,一五一十说着。
两姐妹虽无十分丽色,但也算得五官端正,只是许是营养不良,都有些憔悴。
贾珩一时默然,抬眸看向蔡婶,问道:“她们两个年纪不小了,这是怎么买过来的?”
按说年龄太大的丫鬟,都记得事了,性情早定,人伢子那里都不好卖,若是又逃往他处……
蔡婶叹了一口气,解释道:珩哥儿有所不知,她们姐妹两个,在东市人伢子那里耽搁有大半年了吧……只因姐姐是个哑的,妹妹就不愿单卖,非要带着姐姐才肯舍人,卖了几次,都是在主家不肯好好做活,逃将出去,回到人伢子那里,挨了不少毒打,我听人说这事,就觉得可怜了一些,索性一并买了,那人伢子一开始张口要二十两,我好说歹说,才讲到十两银子。”
贾珩看了一下姐姐,见着一张眉眼英秀、肤色略黑的脸蛋儿,眸中蓄着泪水,嘴唇翕动着,似要说些什么,但只是发出咿呀的声音。
许是以为对面的少年公子要撵她走。
而这时,名为碧儿的少女,抬起一张苍白、削瘦的脸蛋儿,眼圈微红道:“公子,你若是不要我姐,也将我一同送回去罢。”
贾珩默然了下,对着蔡婶说道:“都留着吧。”
名为碧儿的少女,激动地流下眼泪,说道:“谢公子,我和姐姐一定好好侍奉公子的。”
蔡婶笑着说道:“快去准备洗澡水罢。”
“哎……”碧儿说着,雀跃地拉着一旁的姐姐,然后去灶屋去舀热水。
贾珩看着两个少女的背影,轻轻叹了一口气,暗道,这就是冰山一角。
据他所知,自崇平八年,山东、河南等地,连年水旱不收,再加之整军备寇,二地几乎成了陈汉朝廷的财政黑洞。
说来也是巧合,陈汉为了御备东虏,同样在正常赋税制上另加了边饷、练饷。
边饷是二十余年前因为辽东沦丧,后金崛起之后,九边重镇戍守兵力大增,为了筹措粮秣、军饷而加征摊派而来。
至于练饷,则是各地天灾人祸,贼寇蜂起,地方督抚为了操练军兵,备寇警戒,靖绥治安所用。
而国朝百年,百弊积生,宗室亲王,士绅豪商,蓄田置产,土地兼并已是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中枢财政更是入不敷出,年年赤字。
贾珩在心底感慨了一会儿,忽然觉得哪里不对,问道:“婶子,晴雯呢?”
转头,看见厢房中烛光亮着。
蔡婶朝厢房奴了奴嘴,低声道:“那姑娘也不知怎的,我晚上喊她,她都没出来吃饭,这会儿正在屋里绣什么的吧。”
贾珩面色顿了顿,目中若有所思,举步就向东窗厢房而去。
刚至厢房,绕过帘子,就见到晴雯坐在床上,就着灯火,似在刺着绣,但针线未动,浑然是装模作样。
贾珩心头好笑。
少女似乎听到动静,放下手中正在刺绣的女工,抬起一张娇媚如春花的脸蛋儿,幽幽地看着自己,贾珩怔了一下,笑道:“晴雯,还没睡吗?”
“公子不来,我怎么敢睡?”晴雯脆生生说着,将螓首偏到一旁,轻哼一声,忍不住说道:“公子这一身酒气,也该让人伺候着洗了澡才进屋,弄得一屋子酒气。”
显然,这位俏婢将方才院中的对话听了个真切。
少女声音清脆,带着几分抑扬顿挫,却如黄莺出谷一般,悦耳动听。
贾珩走到几案之旁,给自己慢条斯理地斟了一杯茶,微微闭上眼睛,淡淡说道:“今日去了一位先生家中做客,故而迟归了一些。”
他稍稍猜测了一下晴雯突然怏怏,究竟在何处。
一种可能是他本来答应教晴雯识字写书的,但今日吃酒晚归,多半是不成了。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蔡婶带了两个丫鬟。
贾珩说完,举起茶盏,饮了茶,嗯,茶水尚温,似是刚换的茶叶,略有些甜,这是加了蜂蜜?
晴雯闻言,娇躯微颤,抬起一张明媚的瓜子脸,看向闭目养神的贾珩,幽幽说道:“公子吃酒,怎生吃得这么晚?”
贾珩睁开眼睛,轻笑了下,说道:“本来想早回的,但那位先生拉着多留了一会儿,等洗过澡,再教你认字罢。对了,那几个字,今日要复习一下,等会儿还要考你。”
晴雯抿了抿樱唇,轻声说道:“那十几个字,我都记下了。”
贾珩放下茶杯,笑道:“记住记不住,考过之后才知道。”
晴雯这时见贾珩又要提起茶壶去倒茶,就是起身上前,柔声道:“公子,我来吧。”
贾珩敛去面上笑意,神色淡淡说道:“如何敢劳烦晴雯姑娘?”
说着,并不松开茶壶。
晴雯脸色刷地苍白,急声道:“公子你……是我……”
见此,贾珩轻轻一笑,无奈道:“好了,不逗你了,只是以后不要往茶中乱加什么蜂蜜,也不知你是和谁学的?”
晴雯这才转忧为喜,提起茶壶,“哗啦啦”倒入蓝纹白瓷的茶杯,撇了撇嘴,笑道:“老太太屋里都这般吃茶,我见柜子里有蜂蜜,所以往里添了一些,愿想着公子喜欢喝来着。”
贾珩拿起茶碗,喝了一口,轻笑道:“吃了酒,原就渴的紧,蜂蜜茶就是越喝越渴。”
晴雯眉眼弯弯,轻笑道:“那公子全喝了就是了。”
贾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