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悦南兮
第39章 不言而言
贾珩与秦业说话之间,已至晌午,秦业就唤了仆人,吩咐厨房整治酒菜,算是留饭。
席间谈话,秦业叹道:“贤婿,老夫就可卿这一个女儿,可卿她自小就主意正,性子爽利,过了门儿,还望贤婿不要以方才之事为念才好。”
贾珩点了点头,道:“岳丈大人,婚姻大事,关乎一生幸福,秦姑娘有所疑虑,分属人之常情。”
他并未觉得方才有什么不妥,秦可卿对他疑虑也好,还是所谓“认命”之言也好,都在他预料之内。
来之前,就知必有反复,不是在秦业,就在秦可卿。
而他把话,方才将将说到七分,也是火候刚好,秦可卿从过往看他,他不可能拍着胸脯去保证以后如何如何。
就好像,别人去质疑他没有钱,他不可能去证明自己有钱,把四个口袋全掏出来给人看的道理。
把肚子剖了,来证明自己吃了几碗粉儿?这是六子的少年人行为,张麻子不会这么做。
先前他的对答,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他是什么样的人。
若有心有识,不言而言,自会判断。
他未来所行之事,于荆棘之中走出一条道儿来,若无识见、魄力,岂能渡尽劫波尤在?
而且,许多事情,秦可卿一开始存着太高的心理期望,未必是一件好事儿。
如果之后自己发现,不比他自己都摆出来说要强许多?
人啊,总会相信自己看到、自己发现的东西,而且笃信不疑。
最关键的一点儿是……他又何尝对秦可卿没有疑虑?
情天情海幻情是身,情既相逢必主淫……这可不是什么好判词,而从方才来看,这位红楼中兼钗黛之美,有着绝世尤物之称的女子,还是有些矛盾的,既有着自缢横梁的刚强一面,又有着逆来顺受的柔弱一面。
这才是活生生的人……就挺好的。
当然,若最终被拒,他也不会任性负气而走,而是另外一套预案,只是那个预案虽然最终抱得美人归,但……
还是不去假设了,前世某外交天团,从来拒绝回答假设的问题。
最终的结局,终究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
贾珩和秦业喝着酒,也不知是翁婿关系已定,还是与之交谈,秦业也渐渐发现对面少年谈吐不俗,又问了贾府那边可有动向,贾珩皆坦言以告。
当秦业听说老太太不仅没有责罚,还赐了一个丫鬟调和纠纷之时,秦业赞了一声老太太明事理,没有多想,却将最后一些疑虑也渐渐压下。
秦业问道:“贤婿啊,还是需读书入仕才是,可曾选好塾师?”
秦业虽为工部郎中,听着五品官,官不小,但职掌是营膳司,分属浊流,倒也不认识什么正经科甲出身的读书人,否则自家儿子秦钟,也不会后来去贾家族学,让代儒授学。
贾珩道:“小婿原苦于没有良师益友相伴……只是前日,有幸得了一位朋友的荐书,可至国子监文萃阁充任典书一职,平时理书闲暇之余,也可至监中旁听讲郎授课,原是拜访了岳丈大人之后,下午就打算过去看看,若是一切顺利,就在监中应事、读书。”
秦业闻言,就有些惊讶,道:“国子监的文萃阁?早闻那里藏书颇多,典书一职,更可时常接触讲郎、教授,倒是个好职位。”
秦业此刻,再去回味方才少年所言读书、习武四字而已,以及这叠加起来,当真是字字有应,从无虚言。
方才所言撰文以谋生,还有所览聘书之上令他眼前一亮的字迹,原以为是信口诳言,或是寻人捉刀,如今看来……全是出自少年之手了?
“也只是读书、听课,往来便宜一些,如需科举进仕,还需苦读下一番工夫才是。”贾珩轻声说道,并无任何自矜之色。
只是看着秦业原本愁容满面,而逐渐显露出惊喜的反应,心头暗道,这就是说话先后顺序,造成的心里期待不一样。
如果他方才在秦可卿有疑之时,如孔雀开屏一样,把话说到十分透,都未必有这效果。
这就是润物无声,说七藏三。
将来进入文官体系,这些都是必备生存技能。
什么应收,非必要不,恶意……
他有时候可以不用,但不能不懂,不知。
秦业想了想,清咳了下,老脸就有些微热,问道:“方才老夫观那聘书之字,馆阁之体,清秀雅正,丰润淳和,已得章法,也不知是哪位先生所写?”
这时代,想要走科举仕途,若是字不好,基本等于判死刑,身言书判,吏部授官之时,都会考核。
而聘书之字,贾珩则是改以馆阁之体,圆笔中锋,雅致纤丽。
贾珩放下酒盅,道:“不敢当岳丈大人之谬赞,是珩所书,只是许久未写,手都生了,见笑大方。”
馆阁体这种东西,公文写作必不可少,前世好奇之下,还是描摹过二沈之帖的。
秦业闻言,手捻胡须,脸上终于有了真切笑容,说道:“难得,难得。”
剩下的就不用问了,眼下言语并无一字不尽不实,诚实可信,尤为难得的是,又没有年轻人的浮躁。
至于功名富贵,只要肯读书上进,来日再看就是。
不过,事已至此,再想起反复,也不成了,正如自家女儿所言,是好是歹,一切为命。
说来说去,都是自己当初许了人家。
二人又用了饭菜,一直到未正时分,喝茶叙话,贾珩看了天色,起身,行了一礼道:“岳丈,时候不早了,小婿还要往国子监中一行,后日再来登门拜访。”
秦业点了点头,笑道:“贤婿且去,阿福,替老夫送送。”
话虽是这般说着,但秦业还是送至廊檐下。
贾珩冲秦业拱了拱手,作道别之语,而后在仆人引领下,出了秦府,乘着李大柱赶着的驴车,出了巷口。
待贾珩离去,秦业转身回厅,对着吴嬷嬷道:“可卿呢?”
“姑娘就在后堂坐着,刚才用了些饭菜。”吴嬷嬷笑了笑,说道。
秦业想了想,挑帘进入后堂,就见自家女儿坐在小几之畔,抱着一个橘猫,神情似百无聊赖。
“爹爹……”秦可卿抬起一张楚楚动人的脸蛋儿,美眸中有着几分复杂之色,问道:“他……走了?”
秦业将聘书递给秦可卿一旁的小几上,笑道:“方才之言,你应也听到了,为父看着他也不像个少不更事,不知上进的,你不要听些市井之言,而且先前说履诺的是你,刚刚又……这一来一回,反而让人心里起了芥蒂。”
说着,看了一眼宝珠和瑞珠两个丫鬟,训斥道:“天天在姑娘耳边胡说什么,听风就是雨,打听个不齐不全的,就来教唆姑娘!再几番下来,姑娘的名节,全部都要葬送到你们手里了!”
宝珠和瑞珠垂下了头,讷讷不敢应。
秦可卿柔媚动人的眉眼低垂着,雪腻脸颊也有些羞红,轻声道:“女儿先前就有言,他是好是歹,我自认命就是了。”
说着,拆开那聘书,看着上面的字迹,暗道,这真是他写的?
若是好勇斗狠的武夫,断没有这手字才是……
“罢了,罢了,是真是假,是好是歹,只要他待我好……就是了,再心思不定,左右摇摆,真的就没脸了。”秦可卿目光失神,心底幽幽一叹。
第40章 国子监
见自家女儿失神,秦业沉吟了下,又道:“他动手打东府里那位,为父刚才就在心里反复琢磨,就是越品越是……”
他也不知怎么的,事后想起来,竟有细思极恐。
秦可卿闻言,抬起一张如花霰明艳无端的脸蛋儿,诧异道:“这……不是他冲动之下,与人好勇斗狠吗?”
秦业摇了摇头,说道:“为父方才是被这消息惊到了,一下没反应过来,从荣府里老太太评理,又赐了个丫鬟,他方才所言,一切都在思量之中……为父原以为是少年人事后,并未留意,如今看来,都在其盘算之内。”
秦可卿眨了眨眼,看着自家老爹脸颊红扑扑,暗道,莫非爹爹刚才喝了酒?在这里胡思乱想?
秦业手捻胡须,说道:“虽看似鲁莽,但最终能挡住东府里的那位,还让西府里的老太太评理,眼下更是安然无恙,如此种种,果在思量之内,你还记得上次他来时,可还说的什么?”
秦可卿蹙起罥烟眉,檀口微张,道:“爹说他上次……”
“左右不过一场官司要打,从那一天他就料得了?你见过年轻人,那有打个人,还走一步,看三步的?”秦业最后一句话,几乎如划破黑夜的一道亮光,让秦可卿娇躯一颤同时,也让瑞珠、宝珠两个丫鬟,失声叫了下。
这般一想,还真如老爷所言。
有些时候,人就是这样,一旦觉得某人诚实可信,这就看入了眼,对行为就加了美化滤镜。
秦业道:“还有你说那话,若是旁得一个年轻人,被你一激,脸上不红不白的。可他小小年纪,面不改色,倒像是衙门里的堂官似的。”
这后面,多少就有些滤镜了。
不过,秦可卿这么一想,发现还真是,她说什么是好是歹,不过唯命,话里话外,可见轻视之意,但少年面色不改,目光沉静,既无恼羞成怒,又无自伤自怜。
这是少年人?
“莫非他看不上女儿,以为可有可……”秦可卿玉容幽幽,情切之下,说到一半,就觉得脸颊滚烫,顿住不言,她刚刚都在说什么啊。
也太不矜持了……
宝珠道:“姑娘,刚才不是说贾府里老太太,还赏他了个丫鬟的吗?想来公侯之家的丫鬟,颜色好……”
秦业皱了皱眉,面带怒气,喝道:“又在混说!若其如此,何以坦诚相告?你这丫鬟,见事不明,听风是雨,挑唆不知多少是非来!”
宝珠脸色苍白,垂下了头,不敢应。
“为父觉得不像,许是另有思量,也许是胸有成竹。”秦业后面都没有说,但心底隐隐有些异样。
连贾家族长来阻,都强势打回,若是女儿婉拒,或许还会生出几分波折来?
其实,或许在某人眼里,无非就是秦可卿,我娶定了,佛祖来了,都留不住!
二世为人,还让你嫁给别人?
秦可卿抱着怀中的橘猫,心底盘算着自家父亲的话语,一时间觉得又羞又慌,又一时间觉得迷雾重重。
……
……
贾珩这边厢,乘着驴车,向着国子监而去,行了约莫小半个时辰,到了这座国子监,可见高大、巍峨的牌坊下上,题着匾额“国子监”三个大字。在门楣之下,来来往往一些着士子,青衫直裰,三五成群。
“李叔,你先回去。”贾珩将怀中的荐书取出,下了驴车,对着一旁的李大柱说道。
李大柱应了一声,拿起鞭子,驱车而还。
贾珩抬头看着那牌坊,神色一整,买入
作为国朝最高学府,自有门房值守,不得外人随意出入,内里甚至还有兵丁巡弋,以=备召唤。
贾珩先至门房向一位老者,送上荐书,正思量韩珲这封书信,到底中不中用。
没想到那老者见了信封之上的印鉴,却是起身拱手说道:“想来阁下就是贾公子了,老朽带你去文萃阁,道见宋录事。”
贾珩面色顿了下,拱手道:“有劳了。”
暗道,这韩珲待人接物,还真是润物无声。
显然早早就在这门房处留了话,又担心他不知路途,特意让门房过来给他引路,而国子监的门房态度来看,韩珲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
“那日玲珑阁用饭,即知此人非富即贵,而国朝之中也并无姓韩的勋贵,那么就只剩一种可能,某位文官的子侄之辈?”贾珩一边跟着老者前往文萃阁,一边思忖着。
当然,若是直接向门房打听,大抵也能直接获得答案,但并不妥当。
一路上,绕过亭台楼阁,经着一方占地数十亩,碧波荡漾,形似燕子的湖,那湖桃红绕堤,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周围两座一大一小的塔影倒映湖中,微风徐来,波光粼粼。
茵茵草地,湖畔山石之上,有学子诵读,有学子联对。
门房指着掩映在柳树后的一座古朴典雅、轩峻壮丽的五层阁楼,笑道:“贾公子,那里就是文萃阁,我们过了这座桥,就可过去。”
贾珩点了点头,此刻置身于桥,当真有一种心旷神怡,梦回校园的感觉。
不多时,来到阁楼之前,贾珩抬头看着栉风沐雨,不知多少春秋,沧桑古朴的阁楼,心头也不由生出几分庄重之感。
门房带着贾珩拾阶而上,进入楼中,在过往学子的目光中,折身进入一座轩敞、雅致的厅室。
厅室之中,有着两位老者,并一个中年书生,皆着常衫,在条案后,或是看书,或是埋头抄写,一个老者抬头看向门房,笑道:“老董头儿,怎么过来这里?”
贾珩面色古怪了下,门卫老董?
原本一些庄肃、拘谨的心思倒是散了几分。
“几位先生,这是宋先生所言的那位贾公子,来应为典书的。”那门房解释道。
老者打量了一眼贾珩,看向另外一位中年书生模样的,道:“君涯兄。”
表字君涯的宋录事,放下手中毛笔,抬头看向贾珩,打量了下,道:“可是贾珩贾公子?”
贾珩上前,道:“晚生贾珩,见过宋先生。”
说话之间,递上荐书。
宋源点了点头,接过荐书,阅览罢,迎着两位老者好奇的目光,笑着说道:“上次和子升提及阁中人手不足,藏书多无人理,他倒是记挂上了,帮我排忧解难来了。”
这话说的就有几分亲近。
韩珲字子升,其人在国子监中,交游广阔,学业还算不错,故而与督学、讲郎、教授关系都是不错,当然最关键的是,现任国子监司业是他的姑父颜宏。
这样的官宦子弟,只要不趾高气扬、飞扬跋扈,基本都是社交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