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挽天倾 第1703章

作者:林悦南兮

  那是他苦苦等待许久的一天。

  宋皇后闻言,那张雪颜玉肤的白腻脸蛋儿上,似是笼着一股嫣然明媚的笑意,柔声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戴权白净面皮上见着繁盛笑意,说道:“陛下,这里还有一封卫国公的奏疏,呈递给陛下。”

  贾珩在递送军报之后,又书写了一份《平治辽东疏》,递送至过来。

  戴权说话间,躬身之时,将手里的奏疏递送过去。

  崇平帝点了点头,说道:“拿过来,让朕看看。”

  这就是贾子钰,永远以国事为重,文韬武略无一不精,身具管乐之才,不过正因如此,才让他心头不安。

  诸子才智平平,没有一个能够比得过这个女婿。

  等他百年之后,真的能够压得住子钰吗?

  宋皇后撇了撇嘴,放下手中的茶盅,暗道,那小狐狸是不是故意的,每次都是在陛下喝粥的时候,就递送过来军报。

  崇平帝接过奏疏,阅览而罢。

  其上,崇平帝大抵提出了几条策略,即移民实边,垦荒种田,同时朝廷也可以内务府和兵部的名义屯田。

  此外就是挖掘储备在地下的矿产资源,另外在临海之地设立港口,以海运走登莱,联络朝鲜、倭国。

  因为贾珩来自后世,知道关东之地有不少矿藏储备,可谓肥沃的黑土地。

  崇平帝阅览完手里的那本奏疏,赞叹道:“子钰之策,未雨绸缪,面面俱到,可谋百年治世太平之局。”

  宋皇后笑了笑,打趣道:“陛下可别再夸他了,咸宁前个儿还说,自己生个孩子,天天给守寡一样呢。”

  她又何尝不是?

  那小狐狸回京以后,拢共也没有寻她几次。

  崇平帝闻言,皱了皱眉头,目光深深,斥责道:“这等不吉之言,也是能够说的?尤其子钰正领兵在前线作战,岂能做此不祥之言?”

  这辽东之战还没有出结果呢,这前线还离不得子钰的坐镇调度。

  宋皇后如黛秀眉之下,晶然莹莹的美眸,似是莹润如水,泛着柔波潋滟,纤声说道:“陛下,臣妾回头儿说说咸宁,咸宁也是念叨着子钰。”

  崇平帝这会儿,倒也反应过来,意识到自己多少有些过激,叹了一口气,道:“咸宁这几年是与子钰聚少离多,子钰这次回来,多陪陪咸宁娘俩儿个。”

  宋皇后婉丽玉颜上笑意涌起,眸中沁润柔光潋滟,柔声道:“陛下说的是,这次战事结束以后,天下就太平了,河清海晏,太平盛世,就在眼前,陛下当为三代以来,有数之明君。”

  崇平帝闻言,面色潮红,摆了摆手,道:“过了,过了。”

  三代以来,可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崇平帝都不好意思坦然受之。

  崇平帝想了想,低声说道:“戴权,召集内阁军机至含元殿偏殿,朕要议军机大事。”

  宋皇后闻听此言,连忙说道:“陛下身子骨儿才刚刚好一些,不多多歇一会儿?”

  崇平帝摆了摆手,说道:“朕没事儿,就是将这个好消息给诸位内阁阁臣说说,商量一下,下一步应该如何应对。”

  此外,还有京中的流言,也当让戴权处置一下,否则,这样传扬下去,再影响了前线战事,就不大好了。

  宋皇后点了点头,轻轻应了一声,说道:“那臣妾送陛下过去。”

  崇平帝在戴权的搀扶下,出了坤宁宫,快步来到廊檐之下。

  戴权道:“陛下。”

  崇平帝那黢黑的面容上,阴沉之色涌动,冷声说道:“最近京中的流言整治一下,凡是有胡言乱语之人,一律拿捕至狱,秘密处死!”

  戴权心头一凛,压低声音说道:“是,陛下。”

  崇平帝面色微顿,说着,在戴权的搀扶下,前往含元殿。

  含元殿,内书房——

  此刻,内阁几位阁臣以及几位军机大臣,在书房中恭候着。

  如内阁首辅李瓒,次辅高仲平,阁臣齐昆、吕绛,此外还有负责海关的阁臣林如海以及军机处的兵部侍郎施杰等人。

  前不久,林如海前往山东威宁卫,考察山东巡抚提议的在沿海之地增设海关筹备事宜,刚刚返回。

  吕绛问道:“高阁老,圣上召见我等过来,所为何事?”

  高仲平面上现出思索之色,猜测说道:“以如今之情,应是前线战事出了新的情况。”

  其实,对于贾珩奏报军情屡屡不经内阁与军机处,多行秘匣,高仲平还是颇有微词的。

  李瓒手捻颌下三绺黑色胡须,两道瘦松眉之下,目光清湛锐利,接过话头儿,说道:“能让陛下如此郑重,许是锦州城破了吧。”

  高仲平道:“不无可能。”

  就在殿中群臣浮想联翩之时,倏然,外间传来内监的声音:“陛下驾到。”

  正在叙话的几位朝堂重臣,面色一肃,整容敛色。

  不大一会儿,就见崇平帝从外间而来,其人一袭明黄色龙袍,身形挺拔如苍松,而原本凹陷、瘦削的面颊有着一股不正常的酡红,落在几位阁臣的眼中,心头明了。

  看天子面带喜色,大抵是好消息。

  只是,李瓒转而又有几许担忧。

  圣上的龙体是愈发……不好了,而如今大汉国本未立,只怕是取祸之道。

  但这个时候,却没有人敢劝崇平帝立储,因为明眼人都看出来,大概是要等辽东平定,魏楚两藩的最后考核结果出来。

  崇平帝说话之间,落座在一张漆木条案以后,刚刚落座下来。

  内书房中几位大臣,纷纷行以大礼,开口齐声说道:“微臣见过圣上,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平帝心情不错,声音都轻快许多,说道:“诸卿都平身吧。”

  几位阁臣闻言,道了一声谢,然后起得身来。

  崇平帝面容肃然无比,瘦松眉之下,目光炯炯有神,道:“贾子钰刚刚在前线传来军报,锦州城已为我汉军攻破,此战贾子钰阵斩阿济格,通过盛京的大门,从此打开了。”

  此言一出,一众军机虽然早有所料,但闻听此言,面上仍是不可避免现出一抹喜色。

  锦州城一破,盛京的确是就在眼前。

  而盛京一灭,那辽东自此收复,太平盛世即将到来。

  在阁臣朝班之列,林如海那张儒雅、白净的面容上,同样萦起欣喜之色色。

  崇平帝面色沉静,道:“戴权,将卫国公递送而来的军报和奏疏,交给诸位卿家过目。”

  戴权轻轻应了一声是,然后将一封军报和奏疏递送给一个个大臣。

  李瓒拿过军报,阅览而毕,然后,伸手将军报递给一旁的高仲平,自己则是拿起奏疏,迅速翻阅起来。

  随着时间过去,心头又是发出类似崇平帝的感慨。

  过了一会儿,待众臣传阅而毕。

  崇平帝朗声道:“诸位爱卿,现在我大军正在盛京与敌对峙,粮秣、军械都要准备一应齐全了。”

  李瓒整容敛色,拱手道:“圣上,女真之伪朝都城,城高坚固,想要攻打,非一日之功,如今已是八月下旬,等到两月之后,进入冬月,辽东天气转冷,大雪封路,我粮秣、军械以车马转运,多有不便。”

  高仲平此刻也将奏疏收起,开口道:“需要提前准备,并且以重兵护送,囤积在宁远、锦州,最好是锦州。”

  这就是“知兵内阁”的好处,甚至能够查漏补缺。

  崇平帝问道:“李卿、高卿的意思是?”

  “再从大同、宣府调集兵马,护送粮秣北上至宁远、锦州,如果战事一旦迁延日久,久而不克,鞑寇派出铁骑袭扰,我前线大军有断粮之忧。”李瓒开口说道。

  高仲平点了点头,道:“李阁老说得是。”

  崇平帝点了点头,朗声说道:“既是如此,兵部方面即刻给身在大同、宣府的守将行文,着其派遣铁骑,护送从京中运输的粮秣和军需。”

  李瓒和高仲平齐声称是。

  崇平帝目光逡巡下方的一众阁臣,说道:“子钰的这封平治辽东的奏疏,诸卿也看到了,如何计议?”

  李瓒面色一肃,拱手道:“圣上,卫国公之言可行,诚如卫国公奏疏所言,如平而不治,则不出三五十年,辽东之地仍有虏寇迭兴,滋患边疆,遂为后世大汉子民之患,然如何而治?还是当以自给自足,供赋税于中枢,唯有此,后世之君臣,不生弃辽之念。”

  可以说,贾珩永远分析的很到位,一个字,就是钱。

  有的时候,秃头咪蒙说的还是比较对的,因为从经济问题出发,往往都能找到根源。

  如果辽东不是后世朝廷的治理负担,而是如东南三省一样,成为一个财源聚集之地,那后世之君都不会放弃。

  崇平帝沉吟片刻,目光锐利,说道:“既是如此,等辽东平定以后,可依卫国公之言施策,诸卿闲暇之时,也当计议一番,来日如何设官立制,治理辽东。”

  其实,这就有些提前开香槟的味道。

  众臣都是守持中庸之道的道德君子,在这一刻,倒也不好扫了这位中年帝王的兴致。

  而林如海在下方刚刚将奏疏反复看完,递给一旁的戴权,心头却涌起一股凝重。

  子钰上马管军,下马安民,文韬武略,无一不精,如今又立了这样大的功劳,只怕将来想要得善终,不大容易。

  尤其是最近京里的一些流言,更是让人心惊。

  这分明是有人在暗中离间君臣。

  幸在圣上知晓君臣相和的道理,但辽东一平,情况如何,却又不得而知,希望不要出什么乱子才是。

  崇平帝转而又道:“再过一个月,开征秋粮,户部方面当用心操持此事,大军远征西北,粮秣消耗不少,户部方面还当多做准备。”

  可以说也就是如今的大汉财大气粗,前后几场战事消耗了不少粮秣,仍然能够支撑的住。

  户部尚书齐昆拱手道:“圣上,微臣遵旨。”

  崇平帝这会儿显然有些乏了,摆了摆手,道:“今日就这般吧,都下去吧。”

  一众阁臣军机闻言,拱了拱手,然后徐徐告退。

  ……

  ……

第1429章 甄雪:能玩的不好吗?血脉同源……

  神京城

  随着众朝臣三三两两出殿中,贾珩在前线锦州再次取得大胜,阵斩阿济格的消息,则渐渐传遍了整个神京城。

  一时之间,神京城中,臣民欢腾一片。

  可以说,这也是自贾珩率兵北伐以来的又一次大胜,战果辉煌,阵斩阿济格,歼敌五万。

  自宁远、辽阳之胜以后,锦州城再次攻克,明眼人都知道,下一座城池就是盛京城。

  而盛京城一破,那辽东被平灭,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太平盛世,也就在眼前。

  事实上,随着这几年大汉崇平新政施行,大汉的老百姓已经感受到了太平盛世的气象。

  轻徭薄赋,百姓吃饱穿暖。

  所谓,日子越过越好,肯定能切切实实感受到。

  神京城,晋阳长公主府,后宅——

  虽是八月时节,但关中大地仍是暑气炎热难当,昨夜下了一场秋雨,今日仍见着几许闷热,而庭院当中的草丛茵茵疯涨,几有一人之高。

  在四四方方的庭院中,可见一座座飞檐钩角,朱红梁柱的凉亭,静静矗立,碎石铺就的路径之间,一片片仍带着雨水的梧桐树叶,依稀可见。

  晋阳长公主一袭朱红裙裳,金钗步摇的云髻巍峨华美,身形曼妙玲珑,其人落座二楼靠着轩窗的位置,手里正自拿着一本蓝色封皮的书册,凝神阅览着。

  而在不远处,怜雪与嬷嬷正在逗弄着一个婴儿,正是贾珩的长子——贾节。

  贾珩的这个长子,如今已是两岁了,小孩儿生的肌肤白净,一双黑溜溜的宛如葡萄的眼珠,犹如一泓清泉,清澈照人。

  “娘亲。”小孩儿张嘴唤了一声,声音萌软而娇俏。

  晋阳长公主转过秀美螓首,那张雍美华艳的脸蛋儿上似蒙起一层玫红,目中见着一抹嗔怪之意,道:“就不能让娘亲看会书。”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小孩儿,正是依赖娘的时候。

  晋阳长公主放下手里的书册,行至近前,凝眸看向那小孩儿,唤了一声,笑道:“过来,让娘亲抱抱。”

  “抱抱。”那婴儿伸着胖乎乎的小手,咧嘴笑道。

  晋阳长公主抱过婴儿,雍容美艳的脸蛋儿上,笑意嫣然。

  怜雪劝了一句,说道:“殿下,国公临走之前还说,殿下还是不可对小公子太过溺爱了。”

  晋阳长公主捏了捏自家儿子的脸蛋儿,转眸看向不远处的怜雪,轻笑说道:“本宫管教他的时候,你又不是没瞧见,什么时候溺爱过了?”

上一篇:谍海王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