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挽天倾 第1511章

作者:林悦南兮

  而女真士卒在城头上,手持马刀,奋力抵挡,但面对如此猛烈的炮火,根本毫无招架之力。

  直到半个时辰,这次炮铳齐射才偃旗息鼓,大批汉军兵丁开始扛着云梯,推着撞车向江户城猛攻。

  更有掘地道至城墙之下的兵丁,在江户城下,埋上炸药,“轰”的一声,城墙地动山摇,但江户城用青岩条石辅以糯米汤水浇筑垒砌,一时间竟没有被炸开口子。

  这次猛攻,几乎让女真八旗精锐猝不及防。

  尤其是在诸部已经准备借助夜色掩护下,打算撤军的情况下,都已经收拾好了行囊,突然就来这么一出,这谁顶得住?

  江户,幕府宅邸门前——

  “王爷,不好了,汉军杀进城来了。”这时,一个年轻的女真小将匆匆忙忙跑到近前,神色仓皇,朝着几人开口说道。

  原来,在城中的武士家族组织一队死士,杀散了女真兵丁,打开紧闭的城门,打算接应汉军入城。

  所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阿济格面色变幻不定,凝眸看向鳌拜,问道:“汉军在外围攻甚急,我等该如何是好?”

  鳌拜虎目现出忧虑之色,炯炯有神,沉声说道:“王爷,事已至此,只能将错就错,现在就撤军!”

  到了此刻,纵然不撤军,也难免一场兵败如山倒的大溃败。

  阿济格当机立断,高声道:“来人,留守兵马断后,诸部旗丁按原计划撤军。”

  而此刻,夕阳余晖徐徐落下,但见暮色四合之间,垂降的夜色似乎笼罩了整个江户城。

  而江南水师以及登莱水师的兵马,涌入江户城,开始与女真的兵马厮杀一起。

  双方近十万大军的厮杀,战况何其惨烈,喊杀声震天。

  而留下断后的女真八旗兵丁,更是悍不畏死,依托城垣、街巷,与汉军缠斗,为阿济格与鳌拜两人争夺着一线生机。

  贾珩此刻立身在中军大纛之下,目光眺望着江户城,神情幽远,此刻夕阳晚照之下,冷峻、坚毅的眉宇,似笼着一团金光之中。

  自从成为国公以后,除非是面对敌方大将,这样的战事,他已经不怎么亲自动手了。

  不仅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也是给手下将校机会。

  魏王陈然道:“子钰,此战过后,女真鞑子应该彻底退出江户城了。”

  贾珩沉吟片刻,道:“殿下,此战不单单是收复江户城,主要还是歼灭女真主力的有生力量,为以后北伐辽东创造先机”

  说着,吩咐一旁的护军将校,说道:“中护军派军追击,严防阿济格与鳌拜两人逃走。”

  “是。”

  随着那护军将校离去,战场上的局势也渐渐明朗,大批汉军士卒涌上城头,逐渐淹没了一些身穿泡钉布甲的女真兵丁。

  至此,胜局已定!

  ……

  ……

  崇平十七年,腊月十五。

  在经过六七天不间断的持续攻城之后,倭国幕府的江户城终于被汉军攻破,女真两万五千余,八旗精锐永远丢失在江户城中。

  如果加上佟图赖的五千精锐,再加上丹波城的一万女真兵马,前前后后共有四万余兵马,丧命在倭国城。

  大清国才有多少兵马,这一下子,当真是伤筋动骨,没有个十年八年别想恢复过来。

  而鳌拜与阿济格两人也没有与江户城共存亡,二人只率领七千精锐兵马,一路溃败,自江户湾登上船只,汇合了朝鲜水师,逃至茫茫大海,绕道奔向辽东。

  而经过一夜的厮杀,汉军大批士卒涌入江户城,开始清剿着余寇以及一些趁乱抢劫的浪人和武士。

  而贾珩也与魏王陈然在一众军将的簇拥下,在第二天的清晨时分,抵达了大汉忠诚的江户城。

  而在巍峨壮观的江户城头上,插上一面汉军旗帜,贾珩面色复杂莫名,心绪也有几许感慨之意。

  这也算是某种程度上,为后世报了仇?

  魏王陈然自然没有贾珩那种特别的情怀感慨,但心头欣然不胜,目光熠熠地看向那蟒服少年,低声说道:“子钰,江户城下了。”

  这一次从征,几乎全程见证了这位蟒服少年,是如何征战的。

  贾珩点了点头,感慨道:“殿下,再过几天,快过年了。”

  这次征倭战争,其实没有太多波折,更是一场顺势而为的捡便宜之战,以堂堂正正之师,火器之利碾压武器落后的倭国。

  或许,来日史书之上,简单描绘几句,崇平十七年,腊月十五,卫国公贾珩率汉军克江户城。

  就在贾珩心潮起伏之时,自城门快马来了一骑,手持缰绳,卷甲如风。

  锦衣亲卫都指挥使李述勒停马缰,抱拳道:“都督,殿下,城中余寇已经剿清,还请都督和殿下领兵进城。”

  贾珩转眸看向一旁的魏王陈然,道:“殿下,咱们进城下榻吧。”

  魏王点了点头,对上那双神采飞扬的眸子,不知为何,心头忽而生出几许异样之感。

  或许是孺慕?如果从宋恬那边儿算起,似乎也能牵强附会一下?

  嗯,应该是一种君臣“风云际会”的史诗感?

  几人说着,就向着江户幕府所在的宅邸而去。

  而江户城中,汉军士卒自街巷四出,扑灭着城中燃起的熊熊大火,安定秩序。

  此外,寻了一些倭国的大名,以此刻的倭国文字张贴安民告示。

  贾珩与魏王说话之间,进入幕府宅邸议事,落座在一张矮矮的漆木几案之后。

  随着时间过去,进入城中的将校开始陆陆续续汇总了战报过来。

  贾珩吩咐着随行的行军主簿宋源,说道:“搜集江户城中的粮秣,随时供应大军。”

  因为,阿济格与鳌拜等人走的匆忙,故而,倒也没有来的及焚烧搜集的粮仓,或者说,一旦焚烧,岂不是让汉军发现了自己要跑路了?

  魏王陈然不无怅然,说道:“子钰,可惜让跑了鳌拜和阿济格。”

  贾珩却不以为意地笑了笑,说道:“相比数万女真八旗精锐,这两人跑了也就跑了。”

  不过,其实也没有多么遗憾,两人虽然勇猛强悍,但面对女真连吃两场败仗,被打掉半条命的恶劣局面,也只能随波逐流。

  除非努尔哈赤复生,否则,大清的败亡已经埋下了伏笔。

  跨海征讨倭国,这是风险与收益共存的国策。

  魏王陈然道:“子钰,接下来准备怎么办?”

  贾珩道:“打扫战场,等待德川纲重和萨摩藩。”

  如果驻扎江户,那以后倭国的天皇就只能待在江户城,而大汉水师可以驻扎在江户湾。

  首先第一步他要推动的是,普及汉语、汉文,逐步在文化上同化整个倭国,而后联合弱势天皇,压制萨摩藩和长州藩,拉拢德川家的残余势力,实现一种带英帝国式的离岸平衡手。

  推广汉语,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度,因为中华文明圈的辐射范围,倭国的贵族其实是以识汉字为荣的,甚至还会说汉语。

  至于压制倒幕强藩,因为有可能将来这两藩倒的不是藩,而是倒汉。

  贾珩在心头思忖着朝日攻略,转眸看向魏王,说道:“殿下熬了一夜,先去歇息,我等会儿要上疏给圣上。”

  魏王陈然闻听此言,心神不由一动,清声道:“那我给子钰研墨。”

  贾珩闻听此言,目色微动,点了点头道:“如何劳烦魏王殿下?”

  暗道,那天在大慈恩寺,他给甜妞儿研墨,如今也算是一种偿还?

  魏王陈然道:“子钰,自家人不必客气,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

  而后,贾珩拿出奏疏,开始书写条陈,主要叙说了率兵来到倭国以来的用兵情况,以及对倭国、朝鲜两地藩属之国的定位。

  所谓,以海军驻扎江户,通海贸养海关,以海关养海军,根本不费朝廷一两一米。

  尤其是,而后要在江户驻军,这需要说服崇平帝乃至军机大臣。

  否则,又要被国中的文臣怒斥为劳民伤财之举,当然,养兵军费肯定是由倭国来出的。

  这一点儿,显然毋庸置疑。

  魏王陈然在一边儿磨墨而毕,凝眸看向那执笔而书的少年,心头不由生出一股敬意。

  真是经天纬地之才,世人罕有能及。

  怪不得邓先生提及,卫国公如果不是好色如命,只怕真会危害社稷。

  但好色如命,真的是弱点吗?

  焉知不是贾子钰故意示于世人,用以蛰伏的弱点呢?

第1291章 贾珩:才能封亲王加九锡,辅国议

  江户城

  不知不觉,就是五天时间过去,此刻的江户城,城中的硝烟已经渐渐散去,只余一些血腥猎猎之气,城墙青砖之上,刀兵之痕清晰可见。

  城中,幕府宅邸

  贾珩正在与魏王翻阅着锦衣府经历司经历,整理而来的簿册,其上记载着整个江户地区,乃至整个倭国的基本情况。

  幕府当初将整个倭国划分为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听命于将军,在地方上豢养家臣、武士,几乎如同独立王国。

  魏王放下手中簿册,感慨道:“子钰,倭国这些藩看着比春秋时期,周天子之下的藩邦还要多。”

  贾珩点了点头,道:“是啊,诸藩纷争不休,如能废藩置县,改由朝廷兵马屯驻,未尝不可。”

  魏王陈然低声道:“此非一朝一夕之功了。”

  就在两人叙话之时,锦衣亲卫千户李述快步进入厢房,道:“都督,德川纲重与萨摩、长州、肥前、肥后诸藩,已至江户城外三十里外,派来了国使,递交了国书,说想要与卫国公见上一面。”

  贾珩低声说道:“怎么,还想让本国公出城迎迎他们?”

  魏王放下手中的茶盅,目光微动。

  “让他们自己过来。”贾珩面色微顿,轻声说道。

  倭国人就是这样,畏威而不怀德,从后世的驻日美军的一些表现就能看出来了。

  这次不仅要在江户之地驻军,还要在其他地方驻军,用以监视倭国。

  李述拱手称是。

  此刻,原本“驻陛”在江户城外三十里外的倭国诸藩联军,闻听那国使所言,面上皆是微微一变。

  此刻,诸家藩主率领的武士军卒大概有三万人,又是分属多家,其实也没有多少凝聚力。

  萨摩藩的藩主岛津光久,脸上怒气勃发,但发作不得。

  德川纲重道:“岛津家督,小不忍则乱大谋,汉军既已打下了江户城,我们想要驻扎江户,还需再忍气吞声才是。”

  此刻诸藩藩主,脸上皆是现出认同之色。

  装孙子而已,德川家当政之时,他们也是装过孙子的,这都算是有经验了。

  后光明天皇道:“中原上国,率大兵而来,出迎我等小邦之主,的确于理不合。”

  不得不说,后光明天皇还是颇为隐忍。

  说着,目光掠向面容阴鸷的萨摩藩主以及其他默然不语的藩主,说道:“咱们还是驱车前往吧,也没有几步路了。”

  见天皇发话,萨摩藩主岛津光久也不好拂了面子,遂也不再多说其他。

  后光明天皇道:“走吧,去见见这位卫国公。”

  后光明天皇轻声说着,已是向着江户城抵近,本以为径直进入江户城中,却不想抬眸望去,只见一队队身着锦衣华服的仪卫,列队而迎,而中间簇拥着一位身形挺拔,蟒服黑冠的少年。

  而飞鱼服、绣春刀,头戴黑色无翼山字帽,果敢、干练的骁锐气质,几乎给倭国的诸位藩主留下了深刻印象。

  甚至让后光明天皇一眼望去,都开始自惭形秽。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贾珩问道:“哪一位可是后光明天皇?”

  后光明天皇近前,姿态倒是放的极低,拱手说道:“见过大汉卫国公。”

  贾珩看向十八九岁的青年,点了点头,伸出一只手,相邀说道:“天皇请起。”

  后光明天皇与身后的藩主,见得此幕,神色不一。

  如岛津光久目光冷了冷,而其他几藩倒没有什么情绪。

  贾珩以不容拒绝的语气,沉声道:“大军驻扎在城外吧。”

上一篇:谍海王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