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悦南兮
曹变蛟闻言称是。
李瓒以及河北提督康鸿,北平都指挥使韦国琮,指挥同知卫思启,等人都是笑着看向那少年武侯。
一些将校暗暗羡慕,显然能看出永宁侯颇为赏识曹变蛟。
而贾珩是谁,经过此战以后,那就是大汉擎天之臣,权势煊赫的军机大臣。
就这般,贾珩在一众将校的簇拥下,巡视着整个北平府的布防以及兵力状况,一直到傍晚时分,正要返回官署暂歇。
军将来报,京营的谢再义、庞师立两将已经领军返回北平府城。
贾珩闻言,心头大喜,则是亲自领着陈潇以及锦衣府卫出城相迎,抬眸看向那浩浩荡荡而来的京营骑军,但见旌旗如林,盔明甲亮。
一匹匹高大骏马之上的骑士,气势昂扬,赳赳昂昂。
中军大纛之下,谢再义与庞师立两将并辔齐驱,挽着一根缰绳,昂首挺胸之间,目光炯炯有神。
打了胜仗的京营骑军,可谓士气如虹,军容威武雄壮。
胜利与铁血是熔铸一支军队军魂的东西。
“末将见过侯爷。”谢再义与庞师立见到那牵着马而来的少年武侯,面带微笑地看向自己,心头也有万丈豪情升起。
彼时,他们领着京营大军向着边塞行进,心头未尝没有忐忑,但时至今日,奴酋授首,寇虏远遁而逃。
而他们也已威震大汉,成为对抗虏寇的中流砥柱。
谢再义看向那少年,心头忽而生出一股感慨。
如果没有永宁侯,他如今或许还在城门口作为城门百户,何时会有今日之抱负施展?
伯乐不过如此!
相比谢再义的感慨,庞师立目光振奋莫名,心底那股情绪还有不同,作为当初王子腾的旧将,在贾珩手下为将之后,抱负得以施展。
谢再义与庞师立收敛了下心绪,“唏律律……”唤停了马匹,旋即,翻身下马,向着那蟒服少年快步行去。
贾珩搀扶住两人,笑道:“谢将军,庞将军,许久不见了。”
双方寒暄而罢,重新进入府城。
此刻,北平府城的兵马也都崇敬地看向京营的将校,先前的辉煌战果足以说明一切。
贾珩将谢、庞二人所领的军兵进入北平府城之中,此刻李瓒以及邹靖等一众文臣也都迎将过来,看向进城的京营将校。
厅堂之中,李瓒、邹靖等北平府的文臣,以及在场的将校,都列坐相陪。
贾珩与李瓒介绍着谢再义,笑道:“这位就是谢将军,先前镇守宣府,击溃了汉军两旗,又在追击女真残敌过程中,斩获不少。”
李瓒轻声说道:“谢将军之威名,本阁在北平也有耳闻。”
“不敢当阁老夸赞。”谢再义起得身来,朝着李瓒抱拳说道。
贾珩又介绍着庞师立,众人纷纷见过。
李瓒道:“今日见过京营骑军,方知威震天下的兵马是何等模样?”
其实,这次京营骑军过来,本身也是参与作训蓟镇、北平都司的兵马。
贾珩道:“阁老过誉了。”
李瓒沉吟片刻,道:“贾侯,本阁有一不情之请,最近一个月,京营骑军作训整个北平府镇的兵马。”
在场众将闻言,面色微变,有一些心头就有些惊惧。
贾珩笑了笑,说道:“原有此意,幽燕之地不乏康慨豪迈之士,以往不知胡虏习性,多怀怯战畏惧之心,如今正可切磋交流一番。”
于是,此事就这般定将下来。
主要是京营前后赶来的两万骑军,与北平都司以及河北提督康鸿带来的兵马以及陆琪带来的兵马,进行对抗演练。
时光匆匆,不知不觉就又是五六天时间过去。
贾珩也没有在北平府一直待着,将演训河北兵马的任务交给谢再义以后,就在曹变蛟、陈潇以及锦衣府卫的陪同下,前往蓟镇下辖的诸隘口、堡寨视察,主要是查看当地的兵马布防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贾珩自三月底到四月中旬,从蓟州一直往永平、昌平、密云等地,实地考察每一处堡垒,与戍守官兵亲自交谈,又寻了猎户,查看每一处隘口,对布防做出指示。
这种脚踏实地的作风,无疑让跟随而来的曹变蛟暗暗佩服。
身在北平镇在京营骑军帮助下,作训兵丁的李瓒闻听之后,也沉默了一会儿,心头暗赞,贾子玉宰执枢密气度,已非寻常武勋可比。
或者说,贾珩这种得胜之后,不骄不躁的态度,让李瓒以及整个北平的边兵、军将,感到了一股清新、务实的风气。
因为如果按着大胜之后的骄兵悍将作风,应该是在地方上多行不法,欺压地方官吏士绅,然后为御史察知弹劾的戏码。
但贾珩这种实地走访,调查研究的务实作风,马不停蹄地梳理边务漏洞的行为,好像没有因为立了盖世之功而有任何变化。
无疑给人一种“文正,文贞”这样谥号的名臣之风。
或者说,这原本不像是一个普通武勋能做的事,而是位居庙堂之高的宰执枢密的作态。
而在一些有识之士眼中,往往属于老成谋国,富贵能久的气象。
于是,时光飞逝,一直到四月中旬,贾珩与李瓒联名递上的奏疏,也终于从神京经由崇平帝批阅发回。
大意是,对贾李二人所陈奏整饬边务一事,允准照办,即对整个边防体系趁势做出梳理,对人事全方位进行调整,基本采纳了两位军机大臣的举荐人选。
崇平帝已在奏疏中催问贾珩何时班师回京。
因为贾珩出征不是一个人,还带走了京营的十几万兵马,这显然是要带回京城,拱卫神京。
况且大军在外,靡费粮秣庞巨。
而且有功将校的叙功封赏,战殁士卒的抚恤,甚至贾珩本人的爵位封号……如此种种都要议定,而中枢已经先一步指派户部尚书齐昆过来操持战殁士卒的抚恤,以及查验军功。
最关键的是皇太极的人头,这个崇平帝并没有在圣旨中提及,但经贾珩揣摩上意,已经感受到……天子那一股摩拳擦掌的迫不及待。
因此贾珩在前往昌平县祭奠了殉国昌平知县傅文广,以及一干因女真入寇而遇难的昌平百姓以后,遂在府卫的扈从下,返回北平府。
而户部尚书齐昆与楚王陈钦也带着一批劳军物资和军械抵达了北平府。
北平府,临时征用的一座商贾宅邸之中,贾珩从府镇返回,刚刚洗了个澡,换上一身青衫便服,坐在厅堂中准备书写条陈奏疏。
主要是对北平、蓟镇的防务调整,以及天津卫的重建和山东兵马的整顿。
在这段时间过去,大抵确定了山东提督陆琪的去向,调至神京五军都督府担任都督同知,基本彻底闲置起来,是为明升暗降。
可以说朝廷对虏大势面前,容不得此人误军误国。
贾珩写好奏疏,端起一旁的茶盅喝了一口,等待晾干,而后装进密匣,唤来锦衣亲卫李述,沉吟说道:“将密疏不经通政司,直接递送至御前。”
也不知从何时起,军机枢密再不经通政司,这也就避免了泄密的风险,同时提高了决策效率。
李述闻言,抱拳应命而去。
陈潇从屏风后走出,看向那少年,问道:“都办妥了吧,什么时候班师?”
贾珩抬眸看向少女,眼前不由一亮。
少女今日罕见地换了一身朱红裙裳,云髻粉鬓,鬓发之间别着一根素雅都珠钗,只是修丽柳眉之下,清眸神色幽冷,颇有几分带刺红玫瑰的神态。
女为悦己者容,这几天没事儿睡在一起玩闹着,潇潇似乎也开窍了一些,私下里也知道打扮了。
贾珩顺势拉过陈潇的素手,拥至怀中,轻声说道:“也就这几天,北方防线的梳理和军兵作训,非一日之功,我先在这儿摸摸情况,等回了京城以后,再过来一趟。”
之后没有大的战事,大抵就是这些公务,天津卫、登来卫的水师,山东、河北的寇警体系建设,这些都是需要他下大力气的事。
陈潇目光闪了闪,挣了下,轻声道:“齐昆和楚王来了。”
贾珩沉吟道:“这个时候也该来了。”
楚王这个时候过来,自然是为了刷存在感。
“对了,女真那边儿可有消息?”贾珩捉着少女的素手,低声问道。
“女真的兵马已经撤军回了盛京,现在应该在忙着夺嫡的事吧。”陈潇想了想,冷笑说道。
也不知夺嫡让这位潇郡主想起了什么,神色寡澹,清眸冷芒闪烁。
贾珩默然了下,说道:“也不可小觑,生死存亡之秋,大概会互相妥协,共克时艰。”
按照平行时空的历史,豪格与多尔衮达成了妥协,最终扶持了福临登位,这次估计也大差不差。
陈潇玉容幽丽,不知想起什么,打开贾珩抚着自家小肚子的手,冷声道:“那甄家妖妃,这会儿估计肚子也不小了。”
贾珩:“……”
潇潇不说,他都快忘了,磨盘和雪儿这会儿也有五六个月,还有晋阳,正是依赖男人的时候,或许应该抽时间再去江南一趟?
第967章 甄雪:……就只许你生男孩儿是吧?
此刻,驿馆之中,厢房内
靠着窗户的一方暖炕上,两人正在品茗叙话,鸟鸟热气伴随着茶叶的清香升起。
楚王陈钦着一身蟒袍,神清气朗,坐在小几之后,与王府长史冯慈叙话,面色复杂,感慨道:“永宁侯这次回来应该是封着公爵了。”
当初他就觉得以永宁侯之能,可能要大胜,果然不出他所料,一战而使奴酋授首,这种功劳,实在难以言说。
冯慈手捻颌下胡须,思忖片刻,说道:“王爷,永宁侯经此一役,于朝堂之上威望渐隆,那些文臣定会倍加敌视、攻讦,王爷如果与永宁侯亲近,当有所取舍才是。”
楚王陈钦闻言,面色顿了顿,目光深深,说道:“文臣的闲言碎语,原也无关大局,本王与永宁侯关系比之齐王已算不错,说来,本王和永宁侯其实也算是连襟,王妃的两个堂妹现在都在贾家,论起关系亲近,并不逊色魏王。”
文臣的一些闲言碎语又值当什么?比之手握重权的京营节度使、军机大臣,权衡之下,自可见着孰轻孰重。
再说,与永宁侯交好,也不意味着一定受文臣不喜。
廖贤点了点头,说道:“王爷,这几天京中不是传言要重新梳理边务,这次倒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王爷可以拉拢一些禀赋不错的将校。”
楚王这些年在兵部武库清吏司用事,在甄晴身后甄家的帮助下,也没少资助着一些落魄的武将,在整个北方边镇也有着一些中低将校投效至楚王门下。
比如北平都指挥同知卫思启,前往京城谋官之时,就就曾受到楚王的资助。
就连前大同总兵蒋子宁,其实与楚王关系也不错。
楚王沉吟说道:“如今北方边务重饬,裁汰改换者,不可胜计,关要还是京营,京营这次经过大胜以后,人事当有所调整。”
可惜现在他财源被断,而王妃那边儿还在江南养胎,也无力帮助着他。
等再过几月,得去寻王妃一趟了。
冯慈道:“京营一些将校不少都是永宁侯的亲信,不过此次汝南侯卫麒随军出征,王爷可以与其多联络联络。”
楚王陈钦道:“本王听说卫麒有一庶女名为卫娴,性情贤淑,尚待字闺中,看能否托人提亲,纳为侧妃。”
反正王妃现在在金陵,而且甄家现在已经无法给他提供助力,纵是王妃在,也大概会同意,当初就是王妃操办的纳着柳妃。
廖贤道:“王爷可和王妃书信相询一番。”
陈钦点了点头,说道:“那是自然。”
就在楚王与冯、廖两人正在密议之时,忽而一个仆人过来说道:“王爷,都司衙门的李阁老打发了小吏过来相请。”
楚王轻声说道:“走吧,去官署,见见李瓒和永宁侯。”
此刻,贾珩与李瓒已经接待着押送粮秣和酒肉犒军的户部尚书齐昆。
厅堂之中,齐昆目光则有些复杂地看向那蟒服少年,说道:“永宁侯,这次押运的粮秣已经抵送至舱,各项抚恤也先期拨付了一批,后续朝廷会再行拨付。”
本来以为战事迁延日久,不想,眼前的少年已然带着兵马打赢了战事。
贾珩点了点头,朗声说道:“此战虽然大获全胜,但河北等地损失甚大,长此以往,敌寇国势日涨,而我河北燕赵之地失血,入不敷出,需得重新梳理粮秣军需保障之事。”
齐昆点了点头,说道:“永宁侯言之在理,重新打造河北以及宣大的防务诸事,这次朝廷方面也定了主张,再不能纵胡虏进入我汉境劫掠。”
可以说,贾珩在大同城外、宣化、平安州的三次大捷,极大地增强了大汉朝臣的自信心和士气。
就在这时,外间小吏来报,道:“大人,楚王殿下已至衙外。”
李瓒起身,说道:“永宁侯,我等过去迎迎。”
毕竟是国家亲王宗室,不可怠慢。
贾珩与李瓒出了衙堂,向外迎着楚王。
楚王陈钦此刻在衙前的青石板路上落了轿,在冯慈和廖贤的陪同下,进入衙门,未等来到仪门,就见着李瓒以及贾珩还有北平府的文武官员,齐齐来到近前。
抬眸看到两人,陈钦脸上挂着笑意,拱手道:“李阁老,贾侯,许久不见。”
眼前两人如果支持他入主东宫,那他定然能入主东宫。
其实,还真是,贾珩如果与李瓒支持谁为东宫,那崇平帝一定会慎重考虑。
贾珩抬眸看向楚王,目光在其发髻上的翠玉簪子上盘桓了下,拱手一礼道:“楚王殿下,许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