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悦南兮
宝钗一下子被说中心事,雪颜玉肤的脸蛋儿上,微微泛起羞红之色,柔声道:“他这些年正是上升期,纵是有了功劳,不好用再这些事上。”
一切都要等他回来再说了。
“姑娘又要等?这还能再等?”莺儿玉容微顿,压低了声音,劝说道:“你瞧瞧大爷去了江南的工夫,大爷身边儿又多了一个,说还要给人家名分呢。”
人家,自然指黛玉。
宝钗秀眉蹙了蹙,粉腻脸颊见上着一抹不自然,低声道:“莺儿,不得胡说。”
莺儿道:“姑娘,我就是这般一说,姑娘如果早早定下了,那些存了别的心思的人,自然也就早早澹了,纵然进来,也要过姑娘这一关,总要讲着先来后到呢。”
宝钗闻言,杏眸怔望,一时默然不语。
她心头其实还有一些隐忧,听他说宫里有意将咸宁公主许配给他,弄不好也是要赐婚,纵然真的立了什么大功也未必会紧着她先。
这可……
她是真不想过这般名不正言不顺的日子。
莺儿道:“大爷从江南回来到现在,除了头一次寻着姑娘,后面就没有找到了。”
宝钗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他平常忙着国家大事,已经够忙的了,哪有时间总是留恋温柔乡。”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君觅封侯。
这般她过往认为矫情不知足的心境,她似乎也…稍稍体会一些。
从江南领军回来以后,私下里就见过她一次,后来就待在京营,真的如莺儿说的,喜新厌旧?
莺儿撅了噘嘴,低声道:“我瞧着也是个喜新厌旧的,有了林姑娘……”
宝钗秀眉微竖,水润杏眸已蕴藏着愠怒之意,清斥道:“莺儿,住口!”
莺儿面色微滞,解释道:“姑娘,我……”
“你何苦再说这等话,不过是给我惹祸罢了。”宝钗秀眉之下,道:“你如以后再说这话,就去…到哥哥屋里伺候着吧。”
莺儿脸色煞白,急声说道:姑娘,我再不浑说了。”
让她去伺候薛大爷,这她……宁愿去死。
现在跟着小姐,将来也能给珩大爷做个妾。
宝钗叮嘱道:“你总是说这等话,如让他听见只言片语,或是让别人听见,说是我挑唆的,也要将你打发到别处。”
莺儿道:“姑娘,我再不说了。”
“他回来以后忙的跟什么似的。”宝钗白腻玉容婉丽宁静,柔声说道:“当初答应着东边儿那个,纳她过门都没时间操办着。”
莺儿点了点头,轻轻应着。
而正在主仆说话的工夫,庭院中传来一道酥软、娇俏的声音,让主仆二人吓了一跳:“宝姐姐在屋里吗?”
分明是黛玉的声音。
真应了某种生活的场景,你正在背后吐槽你的领导、同事的时候,结果刚刚说完,走到一个路口,他竟然出现在你面前。
黛玉在潇湘馆里率先听到贾珩在北边儿的消息,心情欣然难掩,但整个大观园中遍数来去,也就宝钗能与自己感同身受。
宝钗神情一怔,起身相迎而去,只见黛玉一身青裙,已是进得屋中,彤彤灯火之下,一张柳眉星眼的清丽脸蛋儿,眉眼流波,笑意明媚。
“宝姐姐,可听到珩大哥那边儿传来了捷报。”黛玉弯弯罥烟眉之下,一双粲然星眸明亮剔透,似蕴藏着一丝促狭的笑意。
也不知为何,就想看看宝姐姐。
嗯,其实说白了,就是黛玉有人做主,没有宝钗那么恨嫁。
宝钗白腻如雪的脸蛋儿上,笑意多少有些矜持,轻声说道:“刚才莺儿还说这事儿呢。”
说着,近前,状其自然地拉过黛玉的手,来到窗户侧的一方炕上坐下,莺儿奉上一盏香茗递送过来。
黛玉看向竹篾筐子中的鞋子,轻笑说道:“姐姐真是贤惠,每次过来都见着姐姐在缝制着东西。”
不像她,在屋里都是看书写字。
宝钗柔声说道:“闲来无事,做两双鞋子,前个儿去妹妹那,不是见妹妹也缝制着衣裳。”
黛玉轻声说道:“想着等回来时候应该是夏天了,这次过来首战告捷,旁人说万事开头难,想来后面容易一些了。”
宝钗低声说道:“他打仗向来谋而后动。”
就在姐妹两人议论着时,外间传来莺莺燕燕的说话声音,探春和湘云进入屋内。
“我就说林姐姐在宝姐姐这儿,你们还不信。”湘云拉着探春的手,笑着进入厅堂。
而伴随着环佩叮当之音响起,探春、宝琴、诺娜、甄兰和甄溪从屋外进来,一时间钗裙环袄,珠辉玉丽。
又过了一年,一众金钗又长了一岁,比之稚丽,无疑多了青春靓丽的气息。
宝钗笑道:“都过来了,快过来坐。”
说话间,一众莺莺燕燕落座下来,脂粉香气流溢,充塞室内。
宝钗看向探春,莹润如水的目光在探春身旁的甄兰脸上盘桓了下,说道:“三妹妹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吧?”
湘云轻声说道:“三姐姐刚才还和我们说呢,将这里面的事儿掰开了揉碎了。”
探春明媚玉颜上笑意娇憨烂漫,豆蔻年华的少女已有几许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的风采,眸光熠熠流波,说道:“这几天我听着外面的消息,说是珩大哥到了太原以后,斩了太原总兵王承胤,又去了大同,下了大同总兵蒋子宁的兵权,京中有些人就说珩哥哥擅杀大将,闹得人人自危,边军打仗的时候不一定会出力。”
甄兰轻哼一声,说道:“但现在来看,不过是无稽之谈。”
探春点了点头,轻笑说道:“兰姐姐说的是。”
第949章 贾珩:皇太极来了……
大观园,蘅芜苑
厢房之中,灯火煌煌,一众粉鬓云鬟、钗裙环袄的少女,正在兴高采烈地说着话,青春靓丽的气息无声流溢。
宝钗与黛玉挽手坐在暖炕之上,水润杏眸看向探春和甄兰,轻声道:“是京中有一些人是与珩大哥不怎么对付,想看着咱们的笑话,现在应该是没有人心存恶意了,不过如今只是第一场战事,以后之事还需慎重才是。”
旋即看向一旁的黛玉,梨芯白腻的脸蛋儿上见着关切之色,柔声道:“颦儿,姑父那边儿可有消息传来?”
其实,如果按着薛家的姻亲关系,应该唤着林如海为姨父,但如果从贾珩这边儿唤着,倒也没有说错。
黛玉轻轻摇了摇头,莹润唇瓣抿了抿,柔声说道:“爹爹也没有递送过来书信,这会儿应是正在忙着吧。”
宝琴柳叶细眉之下,莹润眸子不由眨了眨,柔声说道:“林姑父这会儿和珩大哥在一个地方吗?”
珩大哥这次又立着功劳,许是等回来以后就该和堂姐成亲了吧。
那时候她…她可就是勾引姐夫的小姨子?
探春道:“姑父他在后方筹措粮草,应该没有常在一块儿,西边儿的钱粮是姑父给珩哥哥大军供应着的。”
黛玉道:“这次战事感觉比以往都漫长一些。”
“少则三月,多则半年。”探春柔声道。
甄兰轻声道:“也不一定,如果中间有着什么突发之事,说不得就结束了。”
而就在大观园中一众莺莺燕燕,七嘴八舌地贾珩在北方的战事之时,鸳鸯也已在贾母的吩咐下来到了宁国府厅堂之中,寻到秦可卿叙说了缘由。
厅堂之中,秦可卿一袭朱红罗裙,身姿丰腴,那张国色天香的粉腻脸蛋儿桃腮柳眉,脸颊已有几许婴儿肥,一掐说不得都能掐出水来。
这段时间,秦可卿月信并未按时而来,还未寻太医去看,而且这个时候原也看不出什么来。
这会儿,丽人正在与尤氏、尤二姐、尤三姐说着话,外间的消息早已传至后宅,厅堂中同样喧闹一片,听鸳鸯叙说缘由,都是暗暗称奇。
尤三姐那张艳丽明媚的脸蛋儿因簪金戴银,在浮翠流丹的光辉中更添了几分富贵娇媚,弯弯睫毛之下,美眸隐有笑意沁润,轻轻抿了抿樱唇,柔声道:“大爷这趟过去,初战告捷,凯旋之期不远了吧。”
尤氏凝睇望向秦可卿,轻声说道:“姐姐这几天提心吊胆的,总算能睡个好觉了。”
兵事终究太过凶险一些,虽说贾珩先前打赢了不少战事,但京中都在说这次是与女真的国战,自然一些风言风语传到荣宁二府之中。
秦可卿想了想,说道:“外面不是说还是第一战,后续还有战事,再等等就是了。”
不大一会儿,只听得阵阵欢声笑语从外间而来,“可卿。”
分明是凤姐从外间进来,身旁还跟着李纨,却是贾母吩咐着两人过来劝慰着秦可卿。
秦可卿转过螓首,抬眸看向两人,笑靥似花,轻声说道:“凤嫂子,珠大嫂没有陪着老太太吗?”
凤姐笑了笑,轻声说道:“老太太吩咐着我们过来给你道喜。”
人和人的命,真是不一样。
秦可卿螓首点了点,那张明媚脸蛋儿的笑意明媚动人,柔声说道:“这几担心着呢。”
凤姐心思复杂,忍不住感慨说道:“我听老爷和老太太说,如是平常时候,这功劳都能封侯呢。”
纵然没有以往那些,现在也能封侯,正如老太太说的,那人至少是个国公。
这是不到二十岁的国公,天下罕有。
可一想到那天那人在自家身上变着花样欺负自己,心底又有几许古怪。
李纨盈盈落座下来,温宁婉丽的眉眼蒙上一层怅然之色,凝眸看向那容色丰艳,姿容秀丽的秦可卿,心头不由幽幽叹了一口气。
可卿这般艳丽娇媚的颜色,纵然是她在年轻时候,也是多有不及的。
而就在众人兴高采烈地议论之时,外间的嬷嬷说道:“奶奶,坤宁宫打发了女官过来,说是宫里皇后娘娘赏赐着东西呢。”
厅堂中的众人闻言,面色先是一愣,继而都是一喜。
李纨看向秦可卿,贝齿咬了咬粉唇,宫里又在赏赐东西了。
这就是妻凭夫贵。
凤姐笑了笑,说道:“这宫里过来给着赏赐,我们也瞧瞧这次又是赏赐着什么好物件。”
也不知什么时候能给她赏一身诰命服。
众人说话之间,出了厅堂。
而后,众人庆祝了一晚,一直到半夜方散。
重华宫
比之去岁安顺门阅兵之时,面容和身形明显苍老了几分的太上皇,手里捏着崇平帝让戴权递送而来的奏疏,阅着其上文字,久久无语,心绪激荡不已。
一战而灭镶蓝旗四千余精锐,合计歼敌八千余人,这是几十年都未有过的大胜。
冯太后端过一碗米粥,柔声说道:“那贾珩打仗还是有能耐的,到了边关先打了一场胜仗,想来后续也能取得大胜。”
太上皇平复了心情,缓缓放下奏疏,苍声说道:“这仗胜的险啊,四万骑军打一万人,胜的不容易,朕就怕年轻人得了胜以后,再轻敌冒进,如是先胜后败就不好了,好在这奏疏之上,贾子玉还是老成持重的。”
二十多年的那场辽东之战,可以说是这位太上皇心头的一块儿心病,别的事都不关注,但这场辽东之战却格外留意。
冯太后就近而坐,轻声说道:“贾子玉是比较持重一些,荔儿还提起过,想着将婵月那丫头许配给他。”
太上皇接过稀粥,小口食用着,低声道:“还有这回事儿?晋阳她那一个女儿宝贝的给什么似的。”
冯太后轻声道:“再宝贝,总是要嫁人的,说来荔儿这孩子一晃也这么多年了。”
晋阳长公主守寡之后,冯太后也曾想过给晋阳长公主张罗新的驸马,但都为晋阳长公主所拒。
太上皇道:“她性情有些像她兄长,执拗的很。”
冯太后闻言,手中汤匙一顿,也不再言语。
“再去催催雍王。”太上皇面色微顿,对着一旁侍立的内监,低声说道。
那内监应了一声,匆匆转身而去。
不大一会儿,崇平帝与军机、阁臣议完政事,来到重华宫外,向着坐在御榻之上的太上皇,行礼说道:“儿臣见过父皇。”
太上皇打量着崇平帝,见其身形瘦弱,面容憔悴,心头难免叹了一口气,说道:“免礼吧,这上面奏疏说永宁侯已取得胜利,后续是怎么调兵?是趁胜追击,还是什么别的。”
崇平帝道:“奏疏上提及到,女真精锐大部未失,子玉不愿以硬碰硬,应该是打算接应了额哲以后,派出兵马返回大同。”
太上皇沉吟片刻,说道:“这贾子玉是个心里有数的,如四万京营精锐对上一万,胜的艰辛,女真还有其他几旗精锐,还是稳妥一些为要,先胜后败的战例,青史之上数不胜数,纵然此战过后,大汉谨守城池不出,也没有什么。”
如今的大汉真的经不起一场大败了。
崇平帝点了点头,算是应允而下。
太上皇沉吟片刻,说道:“那个奴酋皇太极狡诈无比,在草原之上,我大汉地形不明,想要取胜,除非以多打少,否则几乎不可能。”
崇平帝此刻在内监的引领下落座下来,说道:“父皇放心,子玉心中已有通盘谋划。”
太上皇道:“永宁侯是个好的,身上没有年轻人的浮躁之气,有开国时候和太宗时候那些名将的气魄,你将来要大用。”
崇平帝道:“本来也是要大用的,贾子玉不仅长于军略,还在政事上颇有真知灼见,帮着办了不少政务上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