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悦南兮
而且还有一个崇平帝身为帝王,心底最深处也不愿承认的地方,愈是刚直不阿,得罪的人就愈多,就只能依赖圣眷。
来日,再观此子心志,若心志嬗变,圣眷一去,群起而攻,自可从容收拾,不会给继任子孙留下后患崇平帝思忖片刻,看向贾珩,说道:“东城之匪患,你打算以何策制之?”
东城之乱系因近年以来,山东、河南、陕西三省百姓入神京讨生活所致,很多人来源不明户籍班沉险道只为派对流药透治安化,系以为首要先肃清帮派,再行保甲之策,登载户籍,侯募品行端正之青壮,不明户籍管理混乱纲纪,巡警治安,如得军卒菁英,也能为来日陛下整军经武,另练新军做准备。
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
东城为何渐成神京城癫疮,无非是近年灾害频仍,百姓多入神京城讨生活,而朝廷的抚恤救济、民生保障等配套制度供给不足。
底层百姓,拉帮结派,治安渐渐恶化。
而有活力的社会组织的出现,迅速填充了社区基层的权力真空。
当然,基层治理的失灵,一来是没钱,只能放任自流,二来是治理效能低下,治理成本高昂。
这個治理成本,不仅是钱粮,还有人才,高素质的人才,都不愿沉沦下吏,因为一辈子都可能被焊那了。
基层无法吸引人才,只能挑挑拣拣,将治安、卫生、税收托付给乡贤。
现在就是想办法恢复基层治理,扫黑除恶。
“可是要编练新军?”崇平帝目光一亮,却是想起贾珩先前曾言的编练新军。
不得不说,当日一句“天子之军”,在崇平帝心中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
谁也无法拒绝一支完全效忠自己的军队。
贾珩拱手说道:“圣上,此非国家正式军制,不耗户部钱粮,也暂不需兵部供以军械,而是预备役,如来日圣上欲建新军,臣当为圣上择其菁英筹建。
入神京讨生活的外地老百对帮派势力肯定是深恶痛绝的,这就是民心所向,只要他以官方名义接管这一块儿,建立一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治安内卫部队,就能迅速聚拢入心。
“以何名目筹建?如是另筹新军,此事恐怕会引来莫大非议。”崇平帝面色微动,略有几分动心,但觉得可能几位大学士那里可能不会太同意。
因为这无疑是另起炉灶,这种风波不亚于政潮。
崇平帝沉吟片刻,说道:“如今五城兵马司已有治安缉捕职能,与京兆府尹也常有冲突,再设一衙司,未免有叠床架屋之嫌。你如今提点五城兵马司,当思治安靖绥之策。
贾珩想了想,终究是把“城管”二字压了下去,
捕侦京兆法司掌陶谢定罪。臣之后寇事,登记户籍,暂且挂靠在五城兵马司下崇平帝闻言,默然片刻,喃喃道:“巡警司?巡查警视,倒是浅白、贴切,只是你要改五城兵马司之制?”
贾珩面色微顿,拱手道:“圣上圣明,如今的五城兵马司,既要巡捕盗贼,又要梳理街道,还要防火、收税臣以为职责十分混当分司而制,可在五城兵马司下,设治安司,禁火司,巡警司,税务司可以说五城兵马司这个衙门,原本是五个分司,自隆治二年后,始五司合一,设五城兵马司,设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一人,其余五司各设指挥。当然后世的话说,这叫增强行政执法合力,推进综合执法。
崇平帝想了想,说道:“此事事关府司职权,待许庐过来,你和他好生商议才是。”
府司争执,自前任京兆府尹孙亮臣与五城兵马司指挥使就闹的沸沸扬扬,而后崇平帝为了再生类似之事,甚至空悬了指挥使,算是在立场上倾向了京兆府尹贾珩点了点头。
而在这时,外面内监也准备了午膳,进奉过来,崇平帝目光温和,说道:“子钰也一起用些?”
贾珩闻言,面色感激,道:“多谢圣上,臣已用过午饭,腹中并不饥饿。”
崇平帝净罢了手,轻笑了下,说道:“少用一些无妨,朕一人用膳,略显乏味。”
见崇平帝坚持,贾珩面色现出诚惶诚恐,说道:“多谢圣上。”
与天子同桌就膳,这是何等的恩宠?
贾珩就座之后,一时,甚至不敢拿起筷子。
崇平帝看了一眼贾班,温声说道:“你既用过午饭,似平也不宜多食,这碟桃花酥,是皇后亲自下厨做的,你可尝尝。”
这位天子倒也深谙笼络人心之术,如今以子侄辈视贾珩。
贾珩面色感激,道:“多谢圣上。”
说着,拿起筷子夹起一块儿桃花酥,放在瓷碗里,咬了一小口,咀嚼着,只觉香甜可口,酥软不腻。
“如何?”崇平帝问道。
贾珩将桃花酥放在玉碗,将口中食物咽下,真挚说道:“臣,此生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桃花酥。”
不得不说,这位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宋皇后,手艺精湛。
崇平帝闻言,冷硬、威严的面容上,笑意欣然道:“好吃,就多吃几块儿。”
他现在看这少年,倒是愈发生出喜爱之情。
贾珩拱手说道:“圣上,臣斗胆,可否容臣包两块儿,回家之后,带给家中妻子尝尝。”
什么叫夸人,
不要说一些漂浮云端的美味佳肴,厨艺精湛,崇平帝身为帝王,什么奉承话没听过,但唯有这种拙朴的言语,却体会到一股真情实意,质朴无华崇平帝闻言,面上笑意愈发繁盛,笑道:“你先用着,这盘都是你的,剩下吃不完的,带回去就是了。”
这少年果然是个知恩义的,不枉他示以亲厚。
除却在潜邸时,以及现在面对几位阁臣,有许多年都没有遇着这样的少年了。
这位帝王倒也没有信奉食不言寝不语,而是边吃边谈,问道:“子钰先前率京营之军剿寇,对京营之军战力如何看?”
贾珩放下筷子,朗声说道:“不瞒圣上,臣至京营时,牛继宗所部将校军纪涣散,战力不堪,禁军若皆是此辈,臣诚为圣上忧惧。”
“可先前翠华山剿匹时缘何旦夕可定?”崇平帝闻言,面色凝重,放下筷子,正色说道。
贾珩苦笑一声,道:“不过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罢了。”
说着,就将重金抚恤、赏赐说了。
此事,
朕有耳闻,
贾珩闻言,眼圈一红,离席而拜,顿首拜道:“圣上谆谆教悔,慈目而望,臣惶恐感激不知何言…”
又是赐膳食,又是温言教导,他若是在傻愣愣的站在往嘴里塞东西,那就是脑袋被门夹了。
而他不能在赐膳食之时,就一副感激涕零之态,因为太不自然,反而这时,温言在口,骤然而起的感动,才见着真实。
有一种,破防了的感觉。
所谓成年人不会被日复一日的生活艰辛而击垮,反而某一天,进门时,不注意被椅子碰到了脚趾,突然就泪流满面。
崇平帝见着这一幕,也是怔了下,威严、凝重的脸色和缓,目中温和之意更郁,道:“子钰,起来吧。”
珩缓缓起身,也压下“激荡的心绪,似是担心天子看到,微微偏转着头,将眸中的晶莹泪光坚强地“憋回去”,略有几分哽咽说道:”
谢圣崇平帝身为人君,察言观色之能何其高超,自是敏锐捕捉到这一幕,心头也有几分震动,心底叹了一口气,“终究还是个孩子。”
“坐罢,陪着朕用膳。”崇平帝招呼道。
贾珩这时,忙又道谢,重又落座,心底微微松了一口气。
方才炸粪的消极影响,总算彻底消弭。
既然得罪了以杨国昌为首的齐党一系,就需要在圣眷上找补,否则,他架不住齐党这帮人的阴风乱吹。
至于方才,眼泪真要流出来,就不值钱了。
尤其是他素以刚强示人,这个眼泪断然不能流出来。
男儿有泪不轻弹,在眼眸中打转儿,才更显真挚动人
“人在宦海沉浮,身不由己,只能这般自保不过,天子如不负我,我也不负天子。”
贾珩拿起筷子,将心头一抹思绪压下。
第163章 天潢贵胄
当戴权进入大明宫偏殿禀告时,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得双目圆瞪。
他看到了什么?
陛下在和贾珩同桌就膳,简直…匪夷所思。
“这小子的圣眷,不得了啊,红的发紫…”戴权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轻手轻脚,步入宫殿,恭谨说道:“陛下,许府尹已在殿外恭候听宣。”
崇平帝放下手中的筷子,接过一旁小内监递来的漱口水,以及毛巾等物,擦了擦手。
此刻,贾珩也是连忙站起,垂手侍立。
“宣许德清进来。”崇平帝放下毛巾,重又恢复那威严、冷硬的脸色,沉声说道。
不多久,着绯色官服的京兆尹许庐,进入殿中,这位京兆府尹,身形清瘦,面容肃重,朝崇平帝见礼而罢,余光警了一眼着飞鱼服侍立一旁的贾珩。
方才,他在路上就已听闻,这位贾子钰伐了登闻鼓,以致百官扣阙,而他也被委以审案之任,调查范仪被殴残一事。
崇平帝见着许庐,也不绕弯子,问道:“许卿都知道经过了吧?”
许庐朗声道:“微臣在路上时,听戴公公叙述过事情经过,微臣为京兆尹,坐视东城治安恶化,责无旁贷,还请圣上治罪。”
“许卿方履任京兆多久?东城之患,如韩阁老所言,已是顽瘴痼疾,非止一日,不是许卿一人之责。”崇平帝摆了摆手,说道。
“臣多谢圣上体恤下情。”许庐躬身行礼,朗声说道。
这位许德清,倒是方直,比起贾珩方才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此刻就比较自矜。
贾珩眸中湛光流转,思量说道:“无怪乎天子将会大用此人。”
崇平帝沉吟片刻,说道:“东城匪患之治需府司共同协同出力,刚刚,朕已命贾珩提点五城兵马司事务,他方才所言,要改司衙职责,朕寻思着,你们二人也算老相识了,当通力协作,互相商量才是,将京兆衙门和五城兵马司的职责定制下来,以为后来遵效。”
许庐闻言就是一怔。诧异地看向贾珩问道:“贾子钰,府司权责不明,屡因此事争执,贾子钰有何宏论?”
许庐年后要升任左都御史,离卸任京兆尹一职还有几个月,虽得了天子暗示,但这位许府尹,显然也不想将剩下的日子混过去。
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凡有抱负的官员,就没有不想留下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供后继者景仰的。
贾珩说道:“许大人,晚生以为,京兆府衙与五城兵马司的争执,缘由是部分职能重叠,如五城兵马司可缉盗寇,而京兆衙门也有缉捕之权,但京兆衙门兵丁,人手不足,况又要主持京兆衙门下辖诸县的民政、狱讼事宜,人手原就调配不及,不若这样,京城寇盗缉捕之权,悉归五城兵马司,五城兵马司下辖治安司,常驻京兆,两方合署办公,互通有无,京兆衙门如遇急事,可先行缉捕,事后在治安司备案,对于寇盗窃据乡里,则由新设之巡警司,发派于各里坊之巡警所,予以侦查、提讯。”
治安司就是联合指挥部门,由五城兵马司同知管理,而巡警司则是具体的行动部门,分驻各地,帮助抓人、提审,然后送至京兆衙门,断谳定罪。
这里不得不说,在这时代的刑事诉讼程序,还处于纠问式,而府尹竟然还要坐衙断案,而府衙的三班衙役,还充当着刑警职责。
职责不清,只会带来推诿扯皮,要么都争着管,要么就都不管。
“贾大人之意,是要改建五城兵马司?”许庐皱了皱眉,沉声说道:“彼等兵丁不通刑名,只怕有冤狱之事频发。”
说白了,就是担心巡警司的专业程度不够。
“只是初审,对现行犯,可当场缉捕,对未发现现行罪行者,最终还是要京兆衙门的推官断谳、定罪,至于兵丁不通律法,可以教导,让京兆府的推官,定期轮训,也算减轻京兆衙门的公务负累。”贾珩沉吟下,解释说道。
任何时代都差不多,公安都在鄙视链最底层,基本都是……这帮法盲。
“那可暂试行。”当着天子的面,许庐还是给了贾珩几分面子,只是心头并不怎么看好。
贾珩道:“许大人,我想着,是否可以召长于刑名律注的大家,制定一部汉律之下的《治安条例》,以为试行,
以为治安细则,比如对违警之事,罚以徭,赀金之刑,如梳理街道沟渠,罚金。”
陈汉律,效仿大明律,以《名例》为首,余下以六部分篇,共三十卷六百零一条。
至于行政法规,则是大汉会典。
“这时代就没有以法治国的理念,因人成事,律法不彰,法网并不完备,更遑论良法善治?”贾珩思忖道。
许庐闻言,眼前一亮,说道:“可以一试,如果典制成型,可推行全国,补充纳入大汉会典中。”
而后二人又是商议了下,双方如何公务对接,如何协同行事。
“现在当务之急,还是东城之患,你们两个下去商议着办,朕也不催你们,但年底前,东城当有一番新气象!”崇平帝面色淡淡,沉声说道。
“臣等遵旨。”贾珩和许庐齐齐拱手说道。
就在这时,戴权说道:“圣上,内阁的旨意已经拟好,一正二副,六科都给事中已署印,奴才是否着人去宣旨?”
所谓旨意,即是以许、于、贾三人为主审,会同审理范仪一案,以及与五城兵马司的诏旨,因为殴残国家应考举子一事,太过骇人听闻,以诏旨下命严查,更显重视之意。
因是给三人之旨,就录有三份。
“让两位爱卿带回去,办案之时请用。”崇平帝沉吟了下说道。
贾珩和许庐都是应了一声,领着圣旨,离了大明宫。
待二人离去,崇平帝沉吟片刻,脸色倏地阴沉,道:“让人唤锦衣百户曲朗入宫觐见。”
显然还是惦念着方才贾珩所言。
锦衣府中都有暗通款曲者…
这句话在崇平帝心头盘旋着,仿若挥之不去的阴影。
+++
贾珩和许庐二人在内监的相送之下,出了宫门,贾珩率先打破沉默,说道:“许大人,等晚些,晚生入府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