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百开始崛起 第503章

作者:汉唐风月1

  如果中国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那也无所谓,正好形成不了对步兵的压制,那同样是三个日军军官需要的。

  事实上,在战场的初期,正是如同三个日军军官想象的那样,中国人的神枪手发言了。

  他们的射击水准高的令人发指,连续数枪,就有数名帝国步兵倒下,机枪拼命开火,也对他们没造成太大威胁。

  可早就严阵以待的掷弹筒兵也发言了,连续数团硝烟腾起,中国神枪手哑火了。

  就算没干掉他们,也逼迫他们不得不转换阵地,没有人再轻易压制住步兵向山坡上的进发。

  而掷弹筒手们接受了第1步兵小队的教训,北条归隼大尉被神奇一枪狙杀更是让他们提高了所有警惕,他们面对的是枪法神准至不可思议的中国人,纵观整个北方战场,也从未遇到过如此可怕的枪手。

  所以,他们都老老实实的缩在石头后面,就连观察中国人的位置,也是透过石缝小心翼翼的观察,绝没有一个人敢露出整个头颅。

  人都藏着了,再神准的枪,难不成还能拐弯打人不成。

  至少,日本人是这么想的。

  所以,他们又错了。

  中国人,可不止神枪手和机枪手,他们还有两个同样参加过无数次血战的掷弹筒手。

  残酷的战争,可不光磨砺了受过精心训练的日本陆军,也逼着中国军人不断蜕变不断进步,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两名被选入特战中队担任火力支援的掷弹筒手,在四行团这个精兵倍出的可怕团体中,依然能稳居前三的水准。

  各自在450米外,都有将榴弹发射入日军战壕的记录!

  而且,他们都配有望远镜!

  这是特战中队才有的装备,这也是四行团连战连胜后才能有的底气和筹码。

  捞金坑一战和泌河南岸一战,合计陨灭近6000人的日军序列给四行团提供了大约80具望远镜。

  质地优良的日式望远镜,不是被分发给四行团少尉级军官,就是给了特战中队。

  两名掷弹筒手,一直沉默着,但不意味着他们什么都没干,他们一直在计算日军掷弹筒手的方位,以保证一发命中。

  所以,在唐刀和沈老六被迫转移的时候,两具掷弹筒发言了。

  这应该是中日战场上不太多的掷弹筒间的互相对射,由中方掷弹筒手发起的。

  掷弹筒发射的声音没有迫击炮那么大,“咚!咚!”两声闷响相对于炽烈的枪声来说很微小,哪怕是日军高度紧张,也不足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事实上,就算引起注意了又能怎样,榴弹的速度是只有200米每秒,可跨越400来米的距离,也只要两秒,是能躲还是咋的?

  两团硝烟就在山脚下的日军中腾起!

  砂石四溅中,四具人体被气浪抛起来!

  说实话,虽然经过精准计算,但因为距离太远,实际抛掷精度并不高,榴弹其实落在距离两个日军掷弹筒小组身侧的4米左右。

  可日式八九式掷弹筒的榴弹装填炸药高达140克,杀伤半径由此达5米,杀伤力和迫击炮比起来,只是略有逊色,这可比西方诸国所用的50毫米、60毫米轻型迫击炮装填不过100克的炮弹威力还大,不然也不会被誉为东方战场上最好的步兵支援火器。

  “八嘎!”三个缩在后面的日本陆军少尉集体一口老血。

  中国人竟然还有掷弹筒,更要命的是,其命中精度竟然如此之高,仅是第一轮试射,就摧毁了两个掷弹筒小组。

  他们,究竟是遇到了一批什么样的怪物组合啊!

  他们,还是他们熟悉的中国人吗?

  但此时已经容不得他们退缩,还有50多个人在山坡上攀爬呢!难不成中国人有掷弹筒,就让他们退回来不成?

  “八嘎!找到中国人掷弹筒位置,摧毁他们!”脸和心都肿肿的管野四郎咬牙切齿的下令。

  这绝对是比神枪手还要更恐怖的存在。

  神枪手哪怕是一枪干掉一人,那也得数十枪才能干掉数十人吧!可掷弹筒呢?却可以在远方的掩体保护下,轻而易举的干掉山脚下所有的轻机枪和掷弹筒火力点,甚至还包括石头后面的他们。

  管野四郎的命令在目前看,没任何毛病。

  还剩下的三具日军掷弹筒也忠实的领受了自己最高指挥官的军令。

  3具VS2具,看似还占着上风。

  但别忘了,中方两具掷弹筒可占着地理优势,居高临下的高度达近百米,从上往下丢炸弹,和从下往上丢炸弹,谁更容易一些?更何况,双方距离高达400米,加上高度差,这几乎就是掷弹筒的有效射程极限。

  这也是唐刀为何要选中在这个距离上设置阻击阵地的原因。

  他能在这个距离上轻而易举的干掉日本人,但日本人却干不掉他,除非他们前进,但在这个拉近双方距离的过程中,已经足够他干掉不少的日本步兵了。

  唐团座不享受我能干掉你、你却干不掉我的快感,但绝不拒绝射杀日军步兵的舒爽。

  在双方掷弹筒开始互相投掷榴弹‘互撕’的时候,他带着沈老六又出现了,莫辛纳甘步枪和捷克式半自动步枪,一个精准的令人窒息,一个除了精准还火力充沛,杀得正在爬山的日军步兵人仰马翻。

  然后,黑子还参战了,一个足足射出上百发子弹的长连射,足够山下的两名日军少尉痛彻心扉。

  眼睁睁看着爬山的己方步兵像是被中国人任意射杀的兔子,不知那一刻他们是否后悔否决了管野四郎少尉的撤退命令。

  这恐怕是个迷!

  因为,他们并没有机会和人诉说!

  日本步兵们被迫后撤。

  然后再因为中方掷弹筒停止发言,让日军三名陆军少尉认为自己又行了,再度组织步兵重新爬山。

  近乎类似的剧情再度重演!

  可怕的人命消耗,就算是曾力主后退的管野四郎少尉也红了眼珠子。

  就这样回去,剖腹谢罪将成为唯一的选择。

  所以,上头的日军步兵中队上上下下再也回不去了。

  因为,772团3连,在狂奔了一个小时后,终于抵达战场!

第872章 悄然无声!

  1938年2月25日这个已经踏入初春的下午!

  772团3连汗如雨下的赶到战场侧翼,一个小时狂奔18里山路,已经几乎耗光了他们所有力气。

  但他们只休息了不到10分钟,就投入战场!

  当然,他们的连部,利用这全连休息10分钟的间隙,在峰峦上利用全连唯一的望远镜观察清楚了战场,也给108步兵联队第2步兵中队关上了最后逃生的大门。

  时任第2步兵连连长人称朱三黑的望远镜视野中,出现的是令他不可置信的一幕!

  原本最不可能成为阻击阵地的谷口开阔地带上,日军死伤遍野一片哀鸿!

  屎黄色的身影在山坡的野地里倒伏了不知凡几,以至于这位参军超过8年的386旅陆军上尉一度认为那是日军步兵的潜伏阵容。

  但从他所呆的位置到日军步兵区域直线距离绝不超过300米,那具缴获自昔日敌人的德制2.5倍望远镜很清晰的将日军步兵身躯上弥漫的血色映入这位老兵的眼眸!

  那些倒伏在野地里的日军,都死了!

  朱三黑黝黑的脸上现出一片潮红。

  那是兴奋和震惊导致的结果。

  如果不是四个小民兵信誓旦旦的保证,负责打阻击的只有黎大刀四人和来自另一支友军的五人,而对面山坡上零星的射击也清楚的证明了这一点的话,这位参加过四次反围剿并爬过雪山跨过草地沼泽的老兵差点以为这是团主力回返了。

  仅是9人,就把一个步兵中队的日军打成这副鸟德行?

  偷偷摸上山峦观察战场的上尉连长和同级别的指导员至少懵逼了数十秒。

  黎大刀有多少能力,因为联合抗日主动降低级别由曾经的营长级干部担任一连之长的老朱同志还是很清楚的。

  这也是18集团军和其他派系军队相比很强悍的一个特质,在步兵连,连长就像是个老大哥,其余官兵都是他的兄弟,连长对麾下100多兄弟的脾气性格、水平能力都了如指掌,哪怕是刚参军一个月的新兵,并由此可将每个人都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从而发挥出步兵连最强大的战斗力。

  这种能力,也是积年累月的应付强敌被逼出来的,不这样的话,一支只有鸟铳和老枪,兵力不过数万的军队,如何和经济实力强大、兵力更是超越己身数十倍的强敌硬撼近十年?

  巨大的压力,也逼出了最好的基层军官和士兵,他们拥有极高的理想和信仰,更有着超越日军的恐怖执行力,只有这样,才能弥补装备和兵员不足的短板。

  这样的恐怖执行力,也一直延续了近百年,哪怕在拥有了现代化装备以后。

  黎大刀是个还算优秀的士兵,勇敢且坚韧,但他参军不过2年,枪法和单兵战力在整个步兵连也只能属于中流偏上水准。

  而这,已经是极其难得了。

  要知道,在3连,参加过万里大转移的老兵占了近一半,他们才是3连战力的保证,这也是率主力参与东阳关之战的王副团长放心将大后方交给3连的原因。

  3连不是772团的尖刀连、主力连,但绝对是值得信赖的步兵连之一,这一点,从他们一小时急行军18里山路的超强意志就已经表现出来。

  黎大刀没这个能耐,那只能是另外五名友军了。

  这也让老朱同志联想起四个小民兵提到的一个细节,五名友军给了黎大刀四人花机关枪做武器!

  这特良的是哪儿来的友军啊!这么强的吗?躲在峰峦上的386旅两名上尉级军官默默互相对望,虽都没说话,但搭班子近三年的两名老战友都能感受到对方内心中的惊涛骇浪。

  他们都有和日军交锋的经验,不说远的,单说10月份在娘子关侧翼七亘村一战。

  为替损失惨重的771团复仇,129师师部制定伏击计划,386旅旅长亲自抵达现场指挥,772团一半主力参与伏击,另一半主力则于战场外围阻击增援日寇。

  772团可谓是精锐尽出,而他们的对手,则是一个步兵中队和一个辎重队,总兵力不过400人。

  最终的结局令人欣喜,歼灭日寇300余,自身伤亡不超过20,绝对是一场大胜。

  可日军的战斗力依然令人生畏,因为,那同样是狭窄的山路,日军的火力根本没法展开,大半又都是辎重兵,天时地利都对他们不利,但就是这样,负责掩护的一部日军仍然杀出一条血路逃离战场,使得师部希望全歼他们的计划落空。

  日军的战斗力,让这些曾经战无不胜的战士们再度警醒,他们现在要面对的敌人,比曾经那些战斗意志不强一冲即垮的对手们,要强的多。

  师长和政委从一开始就制定的‘不与敌硬碰硬打大仗,利用地形优势灵活机动方式作战,零打碎敲’的战术方针,极其正确!

  这一点,早在三月前,就已经是整个129师的共识!

  但现在这一幕战场,却是近乎颠覆式的轰然出现在两名386旅军官的眼前。

  用未来的话说,这真的很毁三观!

  这究竟是日本人太渣了?还是他们的友军太强了?

  “报信民兵说,他们来的人有个陆军上校,黎大刀还亲自验过委任状!是不是,他麾下的主力部队前来增援了?”指导员舔舔因为急速狂奔而干涸到皲裂的嘴唇,艰难的猜想道。

  除了这,他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理由能解释眼前的这一幕了。

  “如果是其主力,那用得着在这个地形打阻击?黎大刀很熟悉这里的地形,不然也不会带着他们到鹰头涧了,别说什么主力,只要给他们一个步兵连爬上山头,光是用手榴弹,就能把这个步兵中队炸得他们老娘都不认识他们。”朱三黑摇摇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

  “不过,不管这伙远道而来的友军究竟来了多少人,这个局面,真的千载难逢!全歼这股日寇的关键,可全在咱们这100多号人身上。”

  朱三黑当然不是其本名,自从他于万里大转移途中由班长接过牺牲排长手中的枪,成为一名最基层军官以后,连续五战,都是冲锋在前,带领麾下不足20名战友,替全连乃至全营杀出一条条血路,荣获的外号!

  所谓三黑,脸黑是其一,那是爹娘给的,谁也改变不了;其二是手黑,对敌之时从不手软,枪里没子弹了,提着一把豁口大砍刀上阵冲锋,手下从无活口;而最重要的一黑,却是心黑。

  不是说这位对自己人心黑,而是对敌人。这位对敌,向来果敢,不打则已,打了就得把对手干死,这个心黑,还是一个被俘虏的敌军营长对他的评价!

  “对敌人,需要什么怜悯慈悲?这个心黑,老子要了!”这就是朱三黑听闻来自敌营对手的评价后,哈哈大笑的回答。

  长久以往,所有人都记得朱三黑,却是忘了他的本名,连大名鼎鼎的陈旅长来772团,碰见他握手的时候,也是直呼朱三黑之名。

  就在这一刻,386旅的老兵做出了他这一生最正确的几个抉择之一。

  3连,不参与谷口的战斗,全力锁死山谷,断掉这个日军步兵中队的后路。

  这可不是这位老兵和唐刀商量后制定的战术,而是他根据唐刀的战场选择以及当前战场形势做出的判断。

  当兵八年的经验,让他领会到唐刀的意图,唐刀放弃鹰头涧这500米的夹道打伏击,最主要的目的不是阻挡住200号日军,而是让这个夹道成为后撤日军的鬼门关。

  只要日军知难而退,退入这条堪称绝路的夹道,就是他们最后的死期。

  因为,前移阵地黑子的那挺MG34,将会成为所有企图返回日军的噩梦。

  哪怕打到现在,黑子的MG34依然没有全力开火,留下足足500发子弹,就是为这一刻而准备的。

  谷口返回不了,就只能沿着500米夹道后撤,但他们真的走得了吗?

  只要在另一侧放上一个步兵排,以两挺机枪和二十杆步枪进行封锁,日军就算全体穿上钢甲,也能被打成筛子。

  只不过,这一切都需要援军指挥官有足够的魄力和智慧。

  除了四行团,还没有说那个连级单位,在野战状态下企图包围并全歼一个兵力编制还大于他们的日军步兵中队。

  幸好,唐刀遇到了一个值得他信任的友军指挥官,在观察完战场之后,迅速改变原本制定的支援阻击战战术,转为包围歼灭日军战术,将唐刀的歼灭战术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三名日军少尉在连续四次试图占据两翼却都徒劳无功之后,已经脸色灰败,再如何不想承认,他们也都知道,今天这一仗他们败定了。

  他们已经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战术布置,有一次他们甚至放弃两翼高地,而是选择直线进攻,甘愿完全将自己暴露在对方神枪手的视野中;他们麾下的帝国步兵们也不是不够勇敢,面对近乎送死的战术,依然有一个步兵小分队勇敢的执行了。

  分成三个方向的攻击方式,差一点就让他们成功了。

  中国人毕竟只有两杆步枪和一挺机枪以及两具掷弹筒,他们的火力再如何强大和精准,依旧受困于人手太少。

  至少有10名步兵进入到距离中国人阵地的150米距离以内,只要再前进100来米,就可以进入勇敢的帝国步兵投掷手雷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