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百开始崛起 第176章

作者:汉唐风月1

  是的,虽然中将师团长毙命,但尚有少将旅团长坐镇,慌乱中的日军很快就镇定下来。

  一个步兵小队死死将整个指挥部围住,由躲进战壕的坂井德太郎亲自严审位于指挥部的各参谋军官,每个人必须精准回忆出自己在某个时间段在做什么的记录。

  显然,那是无用功。

  但对于谨慎型的陆军少将来说,那比城内还无比激烈的战场更重要,不做这些,他这个陆军少将也当到头了。

  另外三个步兵小队150名日军则全军杀气腾腾的以小分队为单位,扑向正面宽阔的旷野。

  根据面向松江城的谷寿夫额头中弹的弹道分析,击杀他的枪手一定就潜伏在宽达千米的旷野之中。

  至于这名枪手是如何潜伏在其中而不被发现,日本人也不笨,很快想透其中缘由。

  尸体,只有是清晨攻城时还留在前线的上百具尸体。

  枪手一定混杂于其中,每具尸体都是重点怀疑对象。

  距离也不会太远,否则,这个世间无人能用一杆普普通通的三八式步枪在远距离上一枪精准命中额头。

  知道东城内有神枪手的猪鼻小队几乎无人能存活,就算活下来的也是摔成重伤的伤兵,这会儿都还在野战医院辛苦的挣命,那还会想到给上级汇报松江城内有个可怕的神枪手?

  其实就算汇报了,也不会引起多大的反响,在这样双方投入数万人的战场上,别说什么神枪手了,就是神炮手又能怎么的?

  大军作战,靠的是整体,是团队!看的是双方谁能承受更大的伤亡,考验的是整体官兵的意志坚韧度,能在战损巨大的情况下坚持到最后的,才是最后赢家。

  没有人,能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战局,就算是将军,也不能。

  是的,日军的观点很争取。来自未来的小蝴蝶一样不能,他不能改变战局,但他却可以让战场变成本来不该有的样子。

  松江守军这次依然死伤惨重,但在这之前,曾经高昂着头颅的日军第十军同样被打得满头包。

  拥有着飞机大炮和远超松江守军兵力的第十军这次没有占据压倒性优势,而是被迫进行了绞肉机式的城市攻防战。

  日军也不是没有试图在双方交战最激烈的时候派出辎重部队从松江城数公里外的那条已经被炸药摧毁的公路向昆山方向行军。

  但撒出去当眼睛的骑兵部队迅速将日军的企图向松江汇报,射程高达6000米的75山炮用一排炮弹将日军的一个辎重中队炸成了满地血肉。

  彻底熄灭了第十军方面不和松江硬碰硬就全军南下昆山的心思。

  只要想去抄沪西中国大军的侧后翼,他们就必须砸开松江这个硬核桃。

  正是日军对枪手按照常规的判断,奔向旷野搜索的日军将重点放在距离指挥部200米远的区域,这也是唐刀唯一的生机。

  因为,天就要黑了。

  否则,就算唐刀长着三头六臂,在这样几乎没有遮掩的旷野中,也无力和一百多全副武装的日军掰手腕。

  其实,发现唐刀的日军不是没有,在唐刀开枪之后,就有一名日军惊骇欲绝的将目光投向唐刀的方位。

  因为,实在是太近了,近的他都都能看到唐刀朝他投来的森然目光。

  那是刚向指挥部传递完位于一线大佐联队长口信的日军通信兵。

  尽职恪守的通信兵在汇报完毕后就立刻归队,谷寿夫关于即将征服眼前美丽大地的视野中,或许就应该有这名狂奔日军通信兵的背影。

  看,帝国通信兵的身姿多么矫健!这,或许也是日本陆军中将胸中大生豪迈的理由之一。

  很不幸,通信兵实在是太矫健了,短短两分钟,他就狂奔了400米,距离唐刀所潜伏的位置,也不过10余米。

  所以,当唐刀开枪的那一瞬间,他转头,看向了趴伏在弹坑里的狰狞死尸。

  他貌似还记得十分钟前自己路过此地时,那具‘死尸’身上散发出浓浓恶臭,如果不是现在是深秋时节,他相信那上面一定爬满蚊蝇,为此他还嫌恶的向旁边多绕行了几米。

  但现在,那具‘尸体’不仅向前方开了枪,而且,还和他四目相对。

  ‘尸体’究竟是死是活?他开枪想做什么?他是谁?一时被惊呆的日军通信兵脑海里浮现的全是疑问,他甚至都还没来得及想那是中国人的问题。

  然后,他就不用如此辛苦了。

  一柄三八式刺刀破开虚空出现在他的眼前,优良的钢质让刀尖破开坚硬的颅骨不费吹灰之力。

  仿佛那把三八式刺刀就是天生长在额头上一样,接近四十厘米的刀刃,没入通信兵脑袋最少15公分,冰冷的刀锋切断神经搅乱脑花顺便再把脑干给穿成串串。

  通信兵翻身栽倒,一时间却还没有立刻死亡,喉咙中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咯咯’声,手脚绷直着轻颤,就像一只被斩掉头剥好皮的青蛙,直到数十秒后,一切归于沉寂。

  只是这一切,无人看见。

  指挥部那边的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额头上突然长了一颗眼睛的陆军中将给吸引,没人知道在400米之外还有一个通信兵当了殉葬者。

  唐刀就像是一只发现食物的大壁虎,贴着地面向已经死亡的日军通信兵爬去。

  他那身沾满了血和内脏的臭烘烘的伪装需要有新的继承者,这具尸体再合适不过。

  换上通信兵衣服的唐刀没有傻乎乎的起来就把自己当成通信兵向城里跑,别说身高绝不会超过1.6米的通信兵衣服不合身都快露出肚脐眼,只要不是傻子看他第一眼就会有问题,那边已经蜂拥至旷野的日军绝不会放过旷野中任何一个活物。

  唐刀需要的只是时间。

  将三八步枪放在伪装好匍匐在弹坑里的尸体旁,唐刀以及其缓慢的速度离开这片区域。

  二十几分钟后,搜索完200米距离所有区域的日军就算再不可置信,也只能将搜索范围扩大至护城河边。

  微微的夜色中,拥有一杆三八步枪并匍匐着的‘尸体’引起了日军搜索队的注意,五六个日军小心翼翼接近尸体,先是开了两枪击中尸体腿部确定是死尸,这样虽是对同僚遗骸的不敬,但这样才能保证自身安全。

  而后,才由一名士兵大着胆子拿刺刀掀开应该是死于上午炮击的充满着浓浓尸臭还挂着内脏碎片的尸体。

  另外几名日军则全体匍匐卧地。

  虽然是错误目标,但每具尸体必查是中队长下的死命令,万一敌人就隐藏在尸体之下呢?

  而之所以如此谨慎,实在是潜伏的枪手太过狡诈残忍,他竟然利用战场上尸骸身上还挂着的手雷做成炸弹,中招的搜索队因此减员达十人以上。

  不然的话,搜索速度也不至于如此缓慢。

  不过,再狡猾的狐狸在猎人们编织的大网前也只能绝望,战场是足够宽阔,但9个小分队之间距离绝不超过百米,就像是个梳子一样将战场梳理一遍,绝不可能有人能成为漏网之鱼。

  何况,连续几枚人为制造的炸弹证明,敌人就在距离指挥部直线距离300米左右的区域,虽然距离依旧有些远,但也合乎常规,至少有四个小分队在那段区域着重搜寻。

  尸体依旧是尸体,什么都没有发生,几名日军骂骂咧咧的离开,去往下一个搜索地点。

  浓浓的恶臭让他们忽略了这具尸体的硬度,刺刀可代替不了人类的手。

  几分钟后,无人注意的弹坑松软泥土下,钻出一个高大的身躯,迅速将尸体身上臭烘烘的军服再次扒下换上,并将尸体塞入自己藏身的地洞。

  那是唐刀花费半个下午的时间挖掘的简易单兵掩体,多余的泥土都被其均匀的铺在弹坑底部,如果没有微微夜色掩护,而日军又不是所有注意力都在血里呼啦的尸体上的话,他们或许发现异常。

  但没有如果,他们不是勘察凶案现场的侦探,他们的上司也没有给他们留足够多的时间。

  100多米外的几处诡雷自然也是唐刀的杰作,不用太大杀伤力,却足以将搜索的日军引导至错误的方向。

  来回搜索至少三次的日军做梦也没想到,他们苦苦搜索了两个小时的目标,就是那具令他们倒足胃口仰面朝天对着夜空的尸体。

  没人愿意对一具散发着浓浓恶臭的尸体还要拿尺子量量他的长短的。

第338章 打的就是敌后穿插

  城外的日军慌做一团,审查的审查,搜索的搜索。

  坂井德太郎思考再三后封锁了谷寿夫已经战死的消息,甚至连第十军司令部都没有透露,因为位于城里的可是他5000余麾下,若是消息泄露,军心浮动之下,会造成怎样的损失,坂井德太郎无法想象。

  至于说已经凉透了的谷寿夫,反而在军医象征性的检查后就蒙上白布放在了指挥部一角。

  无人再去多看一眼。

  这就是人,无论你生前多么显赫,手握重兵军令一下就可以令生灵涂炭天下侧目,但当你成为一具冰冷的尸体,最后的归宿也不过是一袭白布遮脸罢了。

  战场上,死人只能成为过去式,活人,从来只会关心活人的未来。

  而城内的战斗,并没有因为屠夫的落幕就停止,犬牙交错的战场,就算日军想撤也不是那么轻易撤得出的。

  生性谨慎的坂井德太郎更是不敢轻易下达撤退军令,大佬被狙杀,他再失利,恐怕去掉少将小星星还是最好的归宿。

  再如何硬着头皮,也得干!

  而松江指挥部中的吴中将也终于动用了手中的底牌之一,修整了足足一天的警备营由西城区侧翼向战场杀入。

  警备营可不同于67军的两个步兵团,不仅有火力搭配适当的步兵连,还有更擅长近距离作战的警卫连,同时,拥有熟悉松江地形的原松江保安团老兵,这些对于两眼一抹黑的日军都是压倒性优势。

  但最令日军头疼的并不是中国人新加入战场的步兵,驳壳枪、冲锋枪再如何厉害,也不能说就无敌,他们花费了一下午巩固的防线同样有掷弹筒和轻机枪,依托房屋组成的交叉型火力足以让任何强敌望而却步。

  可是,突然杀入战场的这支新军还有一支可怕的重火力支援部队。

  重机枪和机关炮还无所谓,那两种枪炮火力再凶猛,还能拆屋是咋的?日军装备的掷弹筒和步兵炮同样不是吃素的,一炮还击过去,再坚固的砖墙都是一个大洞,是对付重火力的绝佳利器。

  可一支只有区区数百人的中国人部队竟然还装备着6门迫击炮,这玩意儿简直就是巷战神器,明明隔着一条街区,中间还有壁垒有火力点的阻碍,但仰角高达85度的迫击炮完全无视这些阻挡,就可以精准的将炮弹砸到人脑袋顶上。

  这可就要了人老命了。

  原本可以躲避枪弹的屋内反而成了最危险的地方,杀入街区的步兵们只要发现有火力点,采用的战术往往只会有一种,火力吸引对手注意,然后派人通知后方的火力支援部队,不出五分钟,就会有三四发炮弹砸过来。

  就算没有将火力点炸成满地的零件,但倒塌的房屋和燃起的大火必然把拥有轻重火力的日军逼出房屋,然后迎接他们的就是一顿密集的子弹。

  拥有兵力超过1500人的日军侧翼竟然被这数百人兵力的中国人打得节节败退,不过一个小时,整条战线就往东侧回收了超过500米。

  这让抵近一线负责指挥的13步兵大佐联队长大光其火,甚至勒令其麾下的第4步兵大队长河边正次组织一个步兵中队近200人从战场缝隙进入到中国人战线的后方,企图将这个敢于将迫击炮这种重火力搬到一线的中国火力支援部队歼灭。

  战场上对敌实施穿插,以对敌重要部门进行打击,是日军陆战中最常用的战术。

  曾经的时空中,位于江汉平原上的那场枣宜会战,日军正是以这种大胆的穿插战术,以一个步兵中队的力量,堵住了那位著名上将司令官的撤退之路,一代将星从而陨落。

  但这一次,日军显然是打错了主意。

  唐刀在规划全营参与巷战的作战计划时,特地将防御日军利用战场缝隙穿插到后方作战做为重点,尤其是火力支援连上战场的时候,营警卫班和警卫连一个排是最少的防御力量。

  负责拱卫火力支援连安全的正是时任警卫连排长的赵大强,出身26师中将师长贴身警卫的赵大强对于防御警卫最是得心应手。

  他足足将自己的警卫哨向外扩充了150米,意味着除非日军能在150米外就能精准知晓迫击炮位置并向其投掷榴弹,否则,他就能先敌一步进行反击。

  首先发现日军身影的是潜伏哨,也是一名参与过西城外街区作战的保安团老兵。

  他很聪明的没有先行开枪示警,而是在日军趁着夜色鬼鬼祟祟进入防区数十人后,才抛出一捆被他绑了足有四枚手榴弹的集束炸弹。

  超过10名日军被突如其来的集束炸弹炸死炸伤在阴暗的废墟中,本就高度警惕的警卫一排听到剧烈爆炸声后迅速调集兵力堵向这一面。

  不再掩饰的日军步兵没追上滑溜逃跑的警戒哨,很快便遭遇到了警卫排迎面而来的打击。

  日军指挥官知道,他们不是来和步兵纠缠,而是来摧毁中国人的重火力支援部队的,尤其是在中国人的防线之后和中国人对峙,无疑于找死,等中国人前线的步兵返回,他们将会彻底成为瓮中之鳖。

  只是他们虽然具有兵力上的优势,但对手的驳壳枪和冲锋枪形成的弹雨让他们寸步难行,哪怕他们明明知道中国人的火力支援部队就在附近。

  ‘咚咚!’闷响的声音绝不会超过百米。

  可这百米,就是他们不可逾越的距离。

  尤其是当火力支援连将怒火全部发泄到他们身上之后。

  一颗照明弹就在他们上空冉冉升起,日军身形再也遮掩不住,两挺藏身于阁楼上的机关炮肆无忌惮的冲着巷道里的日军开火,那对于兵力众多的日军来说就是个灾难。

  可以在500米距离内击穿15毫米钢板的高射炮平射起来有多么可怕,四行仓库之战中就已经有倒霉蛋亲身体验过。

  普通民居建房所用的砖墙对于高射炮毫无防御力,唯一起的作用只能是遮挡住日军的视线,类似于掩耳盗铃式的自我安慰不会被机关炮扫中。

  机关炮之所以在巷战中没有表现,不过是顾忌日军的步兵炮,但不代表在面对一群最多只装备着掷弹筒的轻步兵时还会畏畏缩缩。

  日军的掷弹筒手不是没做出过反击,但机关炮工事特意做了防榴弹设计,四周都堆上了沙包防止弹片溅射,顶棚也专门用粗大原木进行支撑,除非是榴弹直接抛到工事的正上方,或许能给机关炮一定的伤害。

  但显然,早已等待多时的迫击炮就是等着最大威胁的掷弹筒出现,留在高处的炮兵观察哨不停报告着出现掷弹筒兵的方位。

  六门82式迫击炮6.5公斤重炮弹可比只有日式甜瓜手雷大小的榴弹威力大多了,一炮下去,甚至能轰塌一座房屋。

  迫击炮吊打微型‘迫击炮’,一个步兵中队拥有的6杆掷弹筒在不到五分钟内就损失其中的五杆,最后一杆得以保存还是该掷弹筒兵因为胆怯藏得死死的没有攻击,导致其并没有被中国人发现。

  只是,连攻击都不敢的掷弹筒,就算留着,拿来当烧火棍用吗?

  等到彻底清除掷弹筒手之后,日军步兵的噩梦就来临了。

  基本没有工事的六挺重机枪也粉墨登场,在不断升起的照明弹光芒的指引下,将子弹倾泻向东躲西藏的日军。

  一个战术纯熟的日军步兵中队,竟然被一个不过四十多人的警卫排打得节节败退。

  不是警卫排有多牛逼,而是,中国人在重火力方面碾压他们,就像他们一直以来靠着火炮犀利碾压着中国人一样。

  这就是袭击火力支援部队的最令人害怕的情况,一旦被对方的警戒部队堵住,那些原本可以在步兵们面前毫无抵抗力的火炮就能让袭击者品尝自己酿下的苦酒。

  战斗不过十分钟,见已是事不可为的日军大尉中队长下令撤退。

  这原本对于骄傲的日本陆军来说,已经算是极为快速的反应了,可惜,依旧晚了。

  庄师散从一线抽调回援的一个步兵排将他们的去路堵死,钱大柱的2排从右翼包抄,外加从后方撵上来的赵大强的警卫排,还得加上从最后方增援来的营部警卫班20人,总兵力近200中国步兵围着只有一挺轻机枪还算是火力点的残存日军展开一轮围殴。

  下午的那一幕再度重演。

  只不过这一次不是日军围剿据房屋顽抗的中国士兵,而是中国人围剿躲在一栋栋房屋内顽抗的日寇。

  手榴弹和迫击炮甚至连燃烧瓶都用上,几乎没有日军能躲过这样的攻击。